2012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上2.11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30669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上2.11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上2.11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上2.11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上2.11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上2.11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上 2.11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新变化表现在 ( ) 看戏 照相术的传入 电影的传入 电脑的使用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中的内容:“照相术于 19世纪 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40年代以后传人中国。 ”“1896年,上海徐园 “又一村 ”放映 “西洋影戏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可知,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新变化表现在照相术的传入和电影的传入,故选 ,故选 A。 看戏这种文化

2、生活古已有之,并不是近代文化生活的新表现,排除 ; 中国近代还没有电脑,排除 。 考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照相与电影出现的影响。 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的称谓不可能有 ( ) A先生 B某君 C老爷 D同志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子目剪发辫改称呼中的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 “大人 ”“老爷 ”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 先生 或 君 。 ”可知

3、,中华民国成立后,革除 “大人 ”“老爷 ”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故选 C。 考点:剪发辫改称呼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的题材是 ( ) A战争 B市民生活 C戏剧 D科普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中的内容:“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可知,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的题材是戏剧,故选 C。

4、考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照相与电影出现的影响。 育才中学初二 (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要准备一期 “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 ”,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留影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武昌起义后的武昌城门楼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中的内容:“照相术于 19世纪 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40年代以后传人中国。 ”可知,照相术是在

5、 19世纪 40年代传入中国的,而虎门销烟发生于 1839年,故选 B。 考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照相与电影出现的影响。 下列关于照相术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诞生于 19世纪 30年代末的东方国家 B 19世纪 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 C照相摄影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 D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中的内容:“照相术于 19世纪 30年代末在西

6、方国家诞生, 40年代以后传人中国。照相摄影的传人与应用,和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同步。它锁定了瞬间即逝的历史片断,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可知,照相术于 19世纪 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故 A项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故选 A。 考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照相与电影出现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的是 ( ) A剪发辫 B易服饰 C改称呼 D禁缠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

7、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子目剪发辫改称呼中的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 “大人 ”“老爷 ”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 先生 或 君 。 ”可知,民国初年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 “老爷 ”“大人 ”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故选 C。 考点:剪发辫改称呼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 考查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影响。 在清末民初,中山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服饰,它的服饰名称来源于 ( ) A中山服装厂出品 B孙中山创制的服装 C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 D注册商标

8、为 “中山 ”的服装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子目服饰的变化中的内容: “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可知,中山装名称来源于孙中山创制的服装,故选 B。 考点: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服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清末民初,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 A西服的引进 B中山装的出现 C女士高领服装的出现 D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答案: D:故选 D项。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

9、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 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子目服饰的变化中的内容: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可知,清末民初,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的巨大 变化,包括辛亥革命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等,故选 D。 ABC选项都是服饰变化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考点: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服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中山装的两个袖口上各有三个纽扣,你知道它代表什么含义吗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依

10、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子目服饰的变化中的内容: “中山装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可知,中山装的两个袖口上各有三个纽扣代表三民主义,故选 D。 考点: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服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 B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C中山装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 D中山装刚设计时就有特殊的含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

11、迁,第三子目服饰的变化中的内容: “中山装刚设计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可知, D 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 D。依据教材内容可知, ABC选项的说法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服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为了除旧布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不包括 ( ) A颁布剪辫令,要求留发辫者限期剪去发辫 B革除 “大人 ”“老爷 ”等称呼,政府职员间互称职务 C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 “先生 ”或 “君 ” D下令民间男子改穿中山装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依

12、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子目剪发辫改称呼中的内容: “1912年 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 “大人 ”“老爷 ”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 先生 或 君 。 ”可知 , ABC选项都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除旧布新颁布的。 D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 D。 考点:剪发辫改称呼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影响。 在广东,一天之内,就有

13、20多万男人剪去了长辫子。你认为这一现象会发生在 (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 B新文化运动以后 C戊戌变法以后 D辛亥革命爆发后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子目剪发辫改称呼中的内容: “1912年 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可推断这一现象发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故选 D。 考点:剪发辫改称呼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影响。 填空题 世纪晚期,照相这一

14、西方科技文明成果开始走进清朝宫廷生活。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 迁,第一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中的内容:“19世纪晚期,照相这一西方科技文明成果开始走进清朝宫廷生活。 ”可知,故填 19。 考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照相与电影出现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答案:清末民初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 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子目服饰的变

15、化中的内容: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可知,故填清末民初。 考点: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服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中华民国颁布法令,革除 “ ”“ ”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答案:大人 老爷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子目剪发辫改称呼中的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 “大人 ”“老爷 ”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可知,故填大人 老爷。 考点:剪发辫改称呼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

16、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影响。 1912年 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 ,要求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 答案:剪辫令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子目剪发辫改称呼中的内容: “1912年 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要求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 ”可知,故填剪辫令。 考点:剪发辫改称呼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影响。 1896年,上海徐园 “又一村 ”放映 “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

17、电影。 答案:西洋影戏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中的内容:“1896 年,上海徐园 “又一村 ”放映 “西洋影戏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可知,故填西洋影戏。 考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照相与电影出现的影响 。 综合题 识读下图,请完成: (1)这是什么服装 它为什么在清末民初流行 (2)此服装前襟四个口袋后来被赋予什么含义 答案: (1)中山装。清末民初,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

18、很大变化。中山装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它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孙中山又带头提倡,所以很快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2)前襟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寓意以文治国。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第( 1)问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可知,图中是中山装。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子目服饰的变化中的内容: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可知,中山装在清末民初流行的原因是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山装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它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孙中山又带头提倡,所以很快在社会上流行开来。第( 2)问依据

19、 “服装前襟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 ”可知。 考点: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服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民国肇兴,五族共和, 老爷 “大人 之称久经淘汰乃不谓公堂会审之时就口口声声以 老爷 大人 相称,栽判官亦直受不辞。曾无一言相告诫。 ”无独有偶,家中雇用的佣人仍然以 “少爷 ”“老太爷 ”称呼主人。 请完成: (1)材料中的 “民国 ”建立在哪一年 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 (2)“五族共和 ”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 “大人 ”“老爷 ”的称呼最为流行是在哪一朝代 (3)民国之后的称

20、呼有什么变化 (4)你认为上述材料说明了称谓改革中的什么问题 答案: (1)时间: 1912年。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2)表现: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朝代:清朝。 (3)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 “老爷 ”“大人 ”作称谓。 (4)说明了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完全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除。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第( 1)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 “民国 ”是中华民国,它 1912年建立。它是资产阶级政权。第( 2)问材料中 “五族共和 ”的最主要表现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子目剪发辫改称呼中

21、的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 “大人 ”“老爷 ”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 先生 或 君 。 ”可知, “大人 ”“老爷 ”等称呼在清朝最流行。第( 3)问民国之后称呼的变化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 “老爷 ”“大人 ”作称谓。第( 4)问民国初年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 “老爷 ”“大人 ”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说明了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完全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除。 考点:剪发辫改称呼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影响。 判断题 清末

22、民初,中山装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 答案:中山装改为西服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 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子目服饰的变化中的内容: “清末民初,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 ”可知,故将中山装改为西服。 考点: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服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电影的传入与应用,和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同步,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答案:电影改为照相摄影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中的内容:“照相摄影的传入与应用,和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同步,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可知,故将电影改为照相摄影。 考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照相与电影出现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