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6.20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30727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6.20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6.20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6.20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6.20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6.20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 6.20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火车和轮船的发明距今约有( ) A一百年左右 B二百年左右 C三百年左右 D四百年左右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火车和轮船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发明创造的,火车由英国人史蒂芬孙于 1825年试车成功,轮船由美国人富尔顿于 1807年试航成功。应该距今有二百年左右,因此答案:为 B。 考点:此题考查人类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它涉及到世界史,而初二学生们还没有学习世界史,对世界史相对陌生。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创办商务印书馆 凇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申报创刊 甲午中日战争

2、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给主要历史事件排序,商务印书馆于 1897年创办,淞沪铁路 1876年正式投入运营,申报创刊于 1872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正确排序应是 B。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小,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这提醒学生们,历史学习中的识记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 近代中国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 A书籍 B电影 C电话 D报纸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 ABCD 四项都是传媒工具,但书籍笨重不易携带,信息更新慢,拍摄一部电影要耗费较长时间和人力物力,且电影主要是娱乐工具,其传媒功能较弱,电话传播信息

3、快,时事性强,但它是一对一的形式,其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对方是否了解社会,这不利于人们广泛获取有效信息,只有报纸具有时事性强,更新快,传播面广这些优点,所以正确答案:应为 D。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 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而找出最优项。 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是由于( ) 照相 电视 电影 报纸的传入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时间限定在近代,而电视在中国出现是到新中国成立后,选项中不应该有第 小项。在近代中国,照相、电影、报纸纷纷传入,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生活,答案:应是 C。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做题时要

4、特别注意题干所给的时间限定,并且对各个小项传入中国的时间要有清晰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C取消 “先生 ”、 “君 ”之类的称谓 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 A项中的缠足、 B项中的跪拜礼、 D项中的男子留辫子都是辛亥革命前中国的落后习俗,所以这三项都是正确的, C项中 “先生 ”、 “君 ”之类的称谓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倡导的,而不是取消,是新式平等的称谓。所以答案:为 C。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较简单,根据课本知识选择即可。需

5、要注意的是仔细分析哪些是旧习俗,哪些是新礼节。 同学们经常使用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同文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选择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A项的三联书店是 1948年在香港正式成立的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51年与人民出版社合并, 1986年恢复独立建制。 C项同文出版社在教材上根本没有提到,而 D项外文出版社外文出版社成立于 1952年,是我国主要的对外出版机构。只有 B 项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 1897 年,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答案:为 B。 考点:

6、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其中三联书店、同文出版社、外文出版社都是学生们不太熟悉的,教材中也没有提到,所以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的课外知识。 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 A男子剪辫子 B女子停止缠足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 “大人 ”称谓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题干,分析四个选项,对人的身体健康形成深刻伤 害的是 B项女子缠足,这是中国几千年的陋习,废除了它,中国少女的脚才真正得以解放,她们才能跳得更高,跑得更快。而其他选项如剪辫子、跪拜礼、 “大人 ”称谓等都没有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实质性伤害,可以排除,答案:为 B。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

7、化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做题时要对四个选项仔细分析比较,看看哪一项是对人的身体伤害最大的。 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风云儿女 D渔光曲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哪部, B项歌女红牡丹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而 D项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C项风云儿女是 1935年才开始拍摄的一部爱国电影,与题干不符,根据教材, A项定军山是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答案:为 A。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但也要对近代中国

8、电影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近代上海的人们能够从中文报纸上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最早出现在( ) A 19世纪 40年代 B 19世纪 50年代 C 19世纪 60年代 D 19世纪 70年代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上考查的是中文报纸在上海出现的时间,联系课本知识, 1872年在上海创办了申报,刊载新闻、评论、广告等,人们开始通过报纸了解国家大事,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教材解答即可。 19世纪 70年代后,一位京城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 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

9、报 D打长途电话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首先注意时间是 19世纪 70年代后,无线电报技术是 19世纪 90年代才出现的,排除 C, 19世纪 70年代电话才刚刚在美国被发明,那时还没有传入中国,而写信是最慢最原始的联系方法,也排除。根据教材内容,19世纪 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答案:为 A。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但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世界史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最早传人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 A火车 B轮船 C汽车 D飞机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 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1865年

10、,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9世纪 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路 淞沪铁路投入运营。而汽车和飞机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在中国出现的更晚一些,都是到 20世纪初才出现。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大,需要学生具有较广博的知识,不能仅仅限于课本,因为课本中关于这几种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并没有详细介绍,这提醒学生们应该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 综合题 (探究开放题)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筑了吴凇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客运铁路。这条铁路的修建事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同意,运

11、行不久,火车又轧死了人。清政府遂以 28万两白银赎回铁路,随即拆毁,将铁轨抛入大海。 材料二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揭贴 材料三 要想富,先修路。 当代一句流行语 请回答: 【小题 1】从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的命运和义和团的揭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铁路的什么态度? 【小题 2】说说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哪些影响? 【小题 3】材料三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 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小题 1】反对的态度。 【小题 2】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小题 3】由反对到倡导修路的变化。主要原因是随着时

12、代发展,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认识到现代化交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小题 1】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一盒材料二,耗费巨资的铁路被拆毁,铁轨被抛入大海,义和团运动也把铁路视为破坏对象,说明当时人们对铁路和火车这种新式交通工具还接纳不了,没有认识到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当时人们对铁路是持反 对态度的。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较小,做答案:时要特别注密切联系材料,这是做材料题应该掌握的一个原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果答案:还不完整的话,题干要求联系课本,再联系教材知识。 【小题 2】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定,根据材料三:要想富,先修路。

13、我们可以体会到随着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材料一、材料二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认识到了先进交通工具的普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题干要求回答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影响,这就应该根据材料所给的内容,重点阐述先进交通工具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要密切联系材料,特别是材料三,要发展经济,交通必须畅通,围绕这个中心,阐发先进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影响。 【小题 3】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应该是 和材料一和材料二相比,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材料三我们明确认识到发展经济离不开交通的发展,这和材料一、二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反对和抵触新

14、式先进交通工具。第二小问要求回答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学生们动脑筋分析,材料中没有给出相关知识点,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们的观念意识也会发生变化,在实践过程中人们才会认识到新式交通工具的重要作用。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特别是第二问,需要学生分析现实,联系实际,这是一道密切联系现实的好题。 (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 “凡国家之政 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有益

15、于天下也。 ” 申报周刊词 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申报登载的内容都有哪些?其编辑特点是什么? 答案:内容包括:国家的政治大事、风俗变迁、中外交往,还有商业、贸易和一切可惊可愕可喜的事情等等。申报特点是:内容丰富;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 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增长见识,吸取经验。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材料整理申报登载的内容,做这类题关键是要读懂材料,因为材料是古文,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分析材料, “国家之政治 ”,也就是国家大事, “风俗之变迁 ”,也就是风俗变化,依次类推,可以总结概括出申报所登载的主要内容,第二小问要求总结概括申报的编辑特点,根据材料 “务求其真实

16、无妄 ”可知它真实可信, “使观者明白易晓 ”可知它通俗易懂, “可以得其概 ”“不至受其欺 ”可知它能使读者增长见识,吸取经验等。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这种题主 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学生能不能读懂材料,能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 阅读下列材料: 乘火车、坐飞机外出旅游,照上几胶卷的影照,今天已经不再是稀奇事了。用电话、电脑交流信息,联系友谊,也已成为 “家常便饭 ”。爸爸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杂志,还有各家报纸 爸爸妈妈还常带我去逛超市,看电影 请回答: 【小题 1】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些是在近代社

17、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 【小题 2】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说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举出三种以上) 【小题 3】电信部门经常打出 “千里 音 缘一线牵 ”的广告,请你做一项调查:当今人们快速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并列举出各自的利弊。 答案: 【小题 1】坐火车、乘飞机、旅游、照相、打电话、使用电脑网络、读书、看报刊、逛超市、看电影等。其中,乘火车、照相、读书、看报、看电影等属于从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 【小题 2】使用各种电器,到银行存款,预防各种疾病等。 【小题 3】有打电话、网络通讯等,其中固定电话很便宜,但无法携带;手机最方便,但费用较高,尤其是漫游费用较高;电脑网络快捷,但不普及。

18、 【小题 1】 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要求列举现代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一小问很简单,根据材料可列举出有坐火车、乘飞机、旅游、照相等。列举时需要注意简练、概括,切忌照抄材料。第二小问需要联系近代社会,分析一下哪些生活内容是近代社会已经有的,哪些是新出现的,从而得出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是哪几项?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材料列举出各项内容,列举时特别注意要列举全面一些。 【小题 2】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要求用事例说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要注意问题中的 “还能 ”两个字,也就是说这一问列举的事例应该是 第一问所没有提到的,还要注意是用 “事例 ”说明,是

19、 “现代 ”社会生活而非 “近代 ”,组织答案:时不能跑题。可思考我们周边的社会生活场景,比如用微波炉、电磁炉等做饭,可用银行卡异地取钱,还可通过科学手段预防传染病等。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做这道题需要综合考虑我们的现代生活,而且所列举内容不能和材料一中的社会生活内容相重复,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小题 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列举当今人们快速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及各自的利弊,要注意题干中的 “快速传递信息 ”这几个字,这就排除了写书信等 传统方式,而当今世界 “快速传递信息 ”的方式主要有打电话和网络传递信息。接下来就主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利弊了,电话快捷清楚

20、,但费用较高,网络尤其是电子邮件快捷方便,但当今中国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安装了网络,还有许多落后地区,而且网络传递有时候会感染计算机病毒,导致电脑瘫痪无法工作等。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要求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要细致、全面,会深刻剖析问题,这需要学生平时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阅读下列材料: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地上有铁路联系各地,好比人身上 有血脉流通一样,手脚灵活,脑瓜敏捷 没有修筑铁路的国家,就好比中风麻痹的病人,半个身体不能动,行动不灵便。这样,如果外国人入侵,各地互相无法救援,只能任凭其欺侮凌辱,无法抵御。 请回答: 【小题 1】在这段

21、话中,郑观应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反映了中国人在哪方面已经发生变化? 【小题 2】此材料体现了铁路在哪方面的重要作用? 【小题 3】清政府有了自己的铁路,也没能抵挡住外国的侵略,这是为什么? 答案: 【小题 1】主张中国修建自己的铁路。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的变化。 【小题 2】国防建设。 【小题 3】清政府腐败卖国,即使有好的防御设施,也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甚至会被敌人利用。 【小题 1】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材料总结郑观应的基本主张及基于此中国人发生的变化,阅读材料我们可知,郑观应把修路看的及其重要,主张修建自己的铁路,这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正逐步接纳铁路等西方传入的先进事务,说

22、明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重大变化。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较简单,材料虽是古文,但浅显易懂,做答案:时要准确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基于材料中所反映的这一中心思想,我们可分析出第二小问中国人思想意识的变化。 【小题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回答材料体现了铁路在哪方面的重要作用,仔细分析材料,“没有修筑铁路的国家 行动不灵便。这样,如果外国人入侵,各地互相无法救援,只能任凭其欺侮凌辱,无法抵御 ”从这句话我们可分析出作者特别注重铁路在军事国防方面的作用。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分析这类题要特别注意材料中的转折用词,比如这段材料中的 “这样 ”,其实是提醒我们作者说这段话的最终意图,也是这段话的中心意思。 【小题 3】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要求回答清政府在有了自己铁路的情况下为什 么也没抵挡住外国的侵略,这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外战争是一种国与国之间整体实力的较量,拥有了铁路当然能提高我们是战斗力,但这只是一方面,对外战争胜利与否与政府的政策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代清政府的卖国妥协政策,是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处于被动的主要原因。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广泛联系史实的能力,在对外战争中是失败还是胜利,关键要看政府的态度和政策,武器再精良,政府若卖国,也还会打败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