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吉林白山市第十中学七上期中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地球表面纬度 40、经度 120的地方一共有( )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答案: D 试题分析:纬度 40有两条,北纬 40,南纬 40,经度 120也有两条,东经120,西经 120,四条直线有四个交点,故选 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经纬线的判断。 下列地点符合位于西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是( ) A 20W 60N B 026N C 18017N D 19W 15S 答案: B 试题分析: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和 160E, 20W向东到 160E为东半球,四个点中只有 B和 D符合,
2、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D错,故选 B, 030 为低纬度, B也符合。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经纬度的划分。 与东经 35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是( ) A东经 145 B西经 145 C西经 55 D东经 55 答案: B 试题分析:经线圈是指两条相对经线组成的圆圈,这两条经线符合以下特征:两条经线度数相加等于 180,一条是东经,一条是西经,根据这个原理,与东经 35组成经线圈的是西经 145,故选 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经线圈的组成。 下列地点中,与诗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最接近的是( ) A 10N 20W B 5S 60E C 50N 90W
3、 D 70N 120E 答案: C 试题分析:八万里等于四万千米,在地球上,四万千米指的是赤道的周长,四个选项中,没有赤道,只能选最接近赤道的,故选 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大小。 假如要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 ) A 5.1亿 km2 B 5.1亿 km C 5.1亿 km3 D 5.01km2 答案: A 试题分析:地球的表面积是 5.1亿平方千米,给地球缝制外衣就是测算地球的表面积,故选 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大小。 地球表面自北向南划分的五带为( ) A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B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南温带、北温带 C北寒带、北温带
4、、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D南寒带、南温带、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答案: C 试题分析: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了五带,自北向南分别是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故选 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五带划分的依据。 划分五带的依据是( ) A有无阳光直射 B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C有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D有无极昼、极夜和和极光现象 答案: B 试题分析:不同纬度太阳光照射的角度不一样,因而不同纬度地表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五带,故选 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五带划分的依据。 教室里贴有四幅大小一样的地图,
5、按比例尺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世界地图 中国地图 九江市地图 江西省地图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相同图幅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四张地图中,范围最大的是世界地图,其次是中国,再次是江西,最后是九江,故选 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比例尺大小与图幅的关系。 在分成设色地形图上,绿色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是( ) A平原 B山地 C丘陵 D高原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丘陵或高原,褐色表示海拔较高的高原或山地,故选 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表示方法。 下列各地一天中时刻最早的是(
6、 ) A呼和浩特( 111E 40N) B台北 (121E 25N) C北京( 116E 40N) D包头( 109E 40N)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同纬度地带,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到太阳,在四个选项中,位置最东的是台北,故选 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时间的差异。 填空题 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看到日出。 答案:早 试题分析: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晚之分,故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早看到日出。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时间的差异。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 ,内容越 。 答案:大 详细 试题分析
7、: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故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 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大的比例尺 。 答案:比例尺小 试题分析:因为比例尺是个分式,所以,在分子相同的情况 下,分母越大的分式,分数越小,故分母大的比例尺小。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带是 。 答案:温带 试题分析:在温带地区,地面获得的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故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温带。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五带的划分。 综合题 读图,回答问题。 A点的经度 纬度 A点位于 半球
8、半球 B点的经度 纬度 B点位于 半球 半球 答案: A:( 60S, 20E) 东 南 B:( 40N, 170E) 北 西 试题分析:东西经度的判断是:度数向东变大是东经,向西变大是西经,故可以判断 A点的经度是 20E, B点的经度是 160E,南北纬度的判断是:度数向北变大是北纬,向南变大是南纬,故可以判断 A点的纬度是 60S, B点的纬度是 40N,东西半球以西经 20和东经 160为分界线, A点位于东半球, B点位于西半球,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 A点位于南半球, B点位于北半球,故 A点是( 60S, 20E),位于东半球和南半球, B点是( 40N, 170E)位于北半球和西
9、半球。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的判断。 读图 ,回答问题。 图中字母中位于山谷的是 位于山脊的是 位于陡崖的是 位于鞍部的是 易形成小河的是 山峰乙的海拔是 山峰甲和 C点的相对高度是 B两处坡陡的是 甲山位于乙山的 方向 甲乙两山的图上距离是 3厘米,甲乙两山的实地距离是 答案: D B E C D 400米以上 200米 A 西南 0.15千米 试题分析: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故 D是山谷,山谷处易发育成河流,故形成小河的也是 D,中间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是山脊,故 B是山脊,等高线重叠的是陡崖,故 E是陡崖,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是鞍部,故 C
10、是鞍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为缓坡,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故 A是陡坡,由图可知,图中等高距是 100米,故甲和乙的海拔是 400米以上,而 C处海拔在 200米以上,故甲和 C的相对高度为 200米,由图中指向标的指向可以看出,甲位于乙的西南方向,根据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甲乙两山的距离为 0.15千米,故山谷是 D,山脊是 B,陡崖是 E,鞍部是 C,乙海拔是 400米以上,甲与 C相对高度是 200米, A坡较陡,甲位于乙的西南,甲乙实际距离是 0.15千米。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形图的判读。 连线题 将下列地球仪上 特殊的点、线与其名称连线: 0纬线 本初子午线 0经线 北极点
11、90N 南极点 90VS 东西半球分界线 0和 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20W和 160E组成的经线圈 赤道 答案: 试题分析: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位 0纬线,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字母 N表示北纬,90N为北极点,字母 S表示南纬, 90S表示南极点。国际上规定,西经 20和东经 160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两个半球,而 0和 180则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故 0纬线是赤道, 0经线是本初子午线, 90N是北极点, 90S是南极点,0和 180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20W和 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考点:本题
12、主要考查了经线和纬线。 将地形部位与其等高线分布特征用直线一一对应连接起来: 盆地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顶 等高线呈闭合状,数值内低外高 山脊 等高线呈闭合状,数值内高外低 鞍部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山谷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 陡崖 等高线重叠处 答案: 试题分析: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是山顶,中间低,四周高,等高线 闭合是盆地,等高线重叠在一起是陡崖,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是鞍部,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故盆地是等高线呈闭合状,数值内地外高,山顶是指等高线呈闭合状,数值内高外低,山脊是指等高线向低处突出,山谷是指等高线向高处凸出,陡崖是指等高线重叠处。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五种地形部位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