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山东兖州初二上学期期末生物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30821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山东兖州初二上学期期末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山东兖州初二上学期期末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山东兖州初二上学期期末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山东兖州初二上学期期末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山东兖州初二上学期期末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山东兖州初二上学期期末生物卷(带解析) 选择题 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生命科学上重要成果,它为生命起源问题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 A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 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 C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物质 D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

2、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证明了在生 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可见是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解题需要重点掌握化学起源学说的四个阶段,了解结晶牛胰岛素的知识。 下列与克隆无关的是( ) A “多利 ”的产生 B “试管婴儿 ”的诞生 C水蜜桃的芽嫁接到毛桃枝上 D组织培养 答案: B 试题分析:通常的有性生殖是由雌雄交配,精子和卵子结合

3、发育成胚胎,经妊娠后产出新的个体,如 “试管婴儿 ”的诞生,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因为它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克隆是无性生殖技术,其中的 ACD都属于无性生殖。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克隆技术的应用,意在考查对克隆的原理的掌握。 根据以下信息回答: 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等发明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而获得 2008 年诺贝尔化学奖。绿色荧光蛋白分子中含有 氨基(具有碱的性质)和羧基(具有酸的性质)。若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植入肿瘤细胞的遗传物质中,经过复制,科研人员可跟踪、监视肿瘤细胞的

4、生长。具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小鼠,在特制的显微镜下,能看到其皮肤、脑部、肺部发出绿色荧光。 关于具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小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高等生物才有基因 B小鼠的细胞内基因数目很少 C生物的基因是无法改变的 D基因主要位于细胞内的染色体上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即使低等的生物各性状也是由基因控制的,故不符合题意; B.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与细胞数目的多少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C.生物体由细胞组成,而细胞的细胞核中有携带遗传物质的结构 -染色体,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 DNA,每个 DNA上有多个基因

5、,基因才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故符合题意; D.按照现代的生物技术,可以通过转基因工程改变作物的营养成分,从而获得生物新品种,故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 DNA和基因的关系,以及转基因 技术的应用,解答此题需要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 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温度过高 B食品的含水量过大,呼吸作用强 C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D食品包装不合格 答案: C 试题分析: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食物中的微生物繁殖生长引起的,食物中的微生物不会凭空产生,而是由空气中原有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繁殖产生的,所以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都是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食品腐

6、败的原因,解答此题需要熟知食品腐烂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案,四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你认为更能说明问题的方案是( ) A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B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C将树叶灭菌后分组,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D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实验变量是细菌,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因为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

7、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有分解作用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对细菌对植物遗体的有分解作用的实验的设计能力。 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B我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享有 “裸子植物故乡 ”的美誉 C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数量最多的国家 D我国的鱼类、鸟类、哺乳类的种数都位于世界的前列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A.物种丰富,我国

8、有高等植物 3 万余种,在全世界现存裸子植物 15 科 850 种中,我国就有 10科,约 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我国有脊椎动物6000多种,约占世界种数的 14%, B.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 5 纲,八目, 11 科, 41 属, 236 种,其中引种栽培 1 科, 7 属, 51 种,有不少是第 三纪孑遗植物,或称 “活化石 ”植物,占世界已知种数的 26.7%,居全世界的首位,因此,我国素有 “裸子植物故乡 ”的美称, D.我国的鱼类占世界已知种数的 20.3%、鸟类占世界已知种数的 14.25%、哺乳类占世界已知种数的13.39%,因此我国的鱼类

9、、鸟类、哺乳类的种数都位于世界的前列,故 A.B.D都不符合题意。 C.我国是世界上生物数量较多的国家,不是最多的,故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意在考查学生对我国生物的多样性的了解。 下列哪项不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 A控制牲畜数量,防止 超载放牧 B营造草场防护林 C新建草场水利 D开垦草原变为粮田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控制牲畜数量,防止超载放牧,是为了保护牧草被过度利用和破坏,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不符题意; B.营造草原防护林,是为了防风固沙,防止草原沙漠化,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新建草场水利,发展草原事业,是保护草原生态

10、系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D.开垦草原变为粮田,是毁林开荒,会使草原面积减少,不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意在考查学生对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的了解。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 A 3 B 4 C 5 D 6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绿色植物,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本条食物链的最高消费者结束,图中的食物链有:草 兔 鹰,草 兔 狐,草 鼠 蛇 鹰,草 鼠 鹰,草 鼠 狐共五条食物链。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答此题需要知道食物

11、链的正确写法。 一个生态 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 ( ) A这个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的能力 B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C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一定很少 D这个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一定很小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掌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

12、限度的。 考古工作者发现,最古老的生物化石均为水生生物,并且,在越早的形成的地层里,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陆地生物的化石越多。这一事实说明了生物的进化方向是( ) A从水生到陆生 B从简单到复杂 C从低等到高等 D以上三者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而题干中 “最古老的生物化石均为水生生物,并且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在越晚形

13、成的地层里,陆生生物的化石越多 ”,这一事实说明了生物的进化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可见 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 是重要的证据。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进行的特征是( ) A快速地进行,短期内会产生新的物种 B进行得十分缓慢,经过许多亿年才进化成今天丰富的生物界 C使低等动物得以淘汰,高等动物得以生存 D使水生生物逐渐淘汰,陆生生物得以生存 答案: B 试题分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绝大多数生物都有过渡繁殖的倾向,也就是说,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这些后代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却是少数个体,这种大量繁殖,少量生存的原因是: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

14、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足够的食物和空 间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同种个体和不同种个体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自然条件,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自然选择学说,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两足直立行走可使人类祖先( ) 身体重心下移 骨盆变长变窄 下肢骨增长 脊柱由弓状变为 “S”形 A B C D

15、 答案: D 试题分析: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 “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能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古猿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直立行走使得人类祖先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脊柱由弓状变为 “S”形。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的主要标志,解答时可以从人类的起源和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方面来切入。 一般认为,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重要标志是( ) A使用天然工具 B产生了语言 C制造工具 D直立行走,手足分工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

16、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 -制造和使用工具 -大脑进一步发达 -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 “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能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古猿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因此,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主要标志是直立行走。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的主要标志,解答时可以从人类的起源和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方面来切入。 下列有关生态平衡的说法哪项是

17、正确的 ( ) A生产者和分 解者的数量相等 B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不变 C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等 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相对平衡和稳定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平衡的概念,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 A太阳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B C太阳能 生产者 消费者 生产者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能量流动是指生

18、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进行着物质和能力流动,一般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 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 流入下一营养级 流入分解者。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解答此题需要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综合题 如图所示,某地三个岩层 A.B.C 中均发现了许多生物化石。分析回答: ( 1)比较低等简单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 岩层中; ( 2)化石记录可以证明,生物的进化趋势是 _ _。 答案: (

19、1)C ( 2)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试题分析:图示中 C是较古老的地层, A是较晚近的地层, B是位于 A.C间的地层,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 ,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证据 -化石,意在考查学生能够识别图中的地层形成顺序。 如图是生命起源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 (1)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空气相比最明显

20、的区别是原始大气中没有_。 (2)发生在原始海洋中的过程是 _。 (3)原始生命诞生于 _中。 (4)美国学者米勒的实验证明了如图中的 步(用字母表示)。 答案:( 1)氧气 ( 2) BCD ( 3)原始海洋 ( 4) A 试题分析:( 1)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 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 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

21、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 2)( 3)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即图中的 BCD; ( 4)在米勒做的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 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 “还原性大气 ”,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

22、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意在考查学生对原始生命形成的过程的掌握。 经调查得知某草 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四个环节 (用 A.B.C.d表示 )。研究发现,一年中流经这四个环节的能量列表如下: ( 1)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推算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 ; ( 2)草原生态系统中除了上表中 A.B.C.d四种生

23、物外,还包括 和 成分; ( 3)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农药的污染,则在 中含有的农药富集量最多; ( 4)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b的数量大量减少,则 a的数量的变化是 ; ( 5)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 。 答案:( 1) dabc ;( 2)分解者;非生物;( 3) c;( 4)先增多后减少;( 5)小; 试题分析:( 1)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的,根据能量从多到少依次是 D.A.B.c,因此食物链是 dabc ; ( 2)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要将生态系统补充完整,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 3)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

24、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该生态系统中 c的营养级最高, c的体内农药 积累的最多; ( 4)如果 b的数量大量减少,那么 a因为天敌减少,数量会增加,那么 d的数量会减少,接着 a会因为食物减少数量又会下降; ( 5)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答此题需要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内容以及会分析生物的数量变化。 下图是生物圈中碳

25、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 1)图中 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 2)在碳循环中,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 ( 3)图中乙代表 。 答案:( 1)呼吸作用;( 2)二氧化碳;( 3)生产者(或绿色植物) 试题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图中 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所以图中 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所以乙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图中 能释放产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图中 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由此可见碳循环中碳的主要

26、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碳、氧平衡,解答 此题需要理解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克隆羊 “多利 ”的培育程序如图所示,请看图后回答: ( 1) “多利 ”羊的性别是 _; ( 2) “多利 ”的培育从生殖方式来说属于 _生殖; ( 3)本实验证明了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 中。 答案:( 1)雌性;( 2)无性;( 3)细胞核; 试题分析:多利羊的所有性状和 B羊一模一样,就是因为 B羊为它提供了细胞核,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它里面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里面含有控制性状的所有基因,这说明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 B羊提供乳腺细胞核,说明该

27、羊是雌性的,那么多利德性别与 B羊一样为雌性,)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的,所以是无性生殖。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克隆的过程,解答时可以从克隆的过程以及克隆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探究题 如图为探究酸奶的制作条件的实验过程图,请据图回答: (1)实验中设置实验乙的目的是 _。 (2)实验过程中需要清洗烧杯等实验器材,并进行加热处理。目的是 _。 (3)冷却后,加入酸奶并搅拌的目的是 _。某同学做实验时未冷却就加入酸奶,他能成功制成酸奶吗? 。 (4)该实验中,设置的变量是 _。你推测甲、乙两组实验中的玻璃瓶放在30 的条件下放置 4 6小时后最有可能制成酸奶的是

28、 _。 (5)该实验是为了探究酸奶的制作需要在 _条件下进行。 答案:( 1)作对照; (2)除去杂菌; (3)使乳酸菌和牛奶充分混合;不能; (4)有无氧气;甲; (5)无氧。 试题分析:( 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 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实验中设置实验乙的目的是对照,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 2)实验过程中需要清洗烧杯等实验器材,并进行加热处理,目的是灭菌,这样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 3)冷却后,加入酸奶并搅拌的目的是加入乳酸菌并搅拌均匀,相当于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中的接种; ( 4)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该实验中设置的变量是加入乳酸菌后的试剂瓶是否密封你推测甲、乙两组试验中的玻璃瓶放在 30 的条件下放置 4 6小时后最有可能制成酸奶的是甲; ( 5)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下生存,才能把牛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该实验是为了探究酸奶的制作需要在无氧条件下。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解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乳酸菌的作用,理解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对照实验的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