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山东邹城王村中学初二下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卷(带解析) 选择题 蜻蜓的发育属不完全变态发育,其发育过程比完全变态少了一个什么时期( )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答案: C 试题分析: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 4个时期,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苍蝇、蜜蜂、家蚕、菜粉蝶、蚊子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 4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蜻蜓的发育经历卵
2、、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所以说蜻蜓的发育过程比完全变态少了蛹时期,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昆虫的发育过程特点。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从 _进化来的。( ) A原始藻类 B古代蕨类植物 C古代苔藓植物 D原始生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而植物的进化历程是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所以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从古代蕨类植物进化来的,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历程,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生物进化的历程,可结合生物进化树进行记忆。
3、下列不属于生存竞争的是( ) A同一片森林里的树木争夺阳光、水份和营养物质 B食性相同的动物争夺食物 C狼与鹿的捕食与反捕食 D大豆从根瘤菌中获取氮素,根瘤菌从大豆中获取养料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可见根瘤菌对豆科植物的生长是有利的,所以二者不属于生存竞争,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工选择所以能培育出新品种来,自然选择所以能形成新的物种,它们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4、 ) A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C生物都在进行生存竞争 D人和自然的选择力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变异是指亲代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根据变异是否可以遗传,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所以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而生物进化的基础就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只有可遗传的变异对生物的进化有意义,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变异的类型,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变异的原因。 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发现抗菌素的效果越来越差。从达尔文观点来看,这是由于( ) A抗菌素浓度增加使病原体抗药性也增加 B
5、抗菌对病原体逐代选择的结果 C病原体由于接触抗菌素产生了抗药性 D抗菌素引起的病原体的抗药性在后代中不断积累和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抗药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可见,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小张患了感冒,需要用药,以下用药方法正确的是( ) A感冒糖浆很甜,可以多喝点 B用茶服药,可以促进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C到
6、医院请医生诊断,凭医生的处方到医院药房拿药 D当感冒病情减轻,就停止服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过量服用,会危害人体健康不合题意; B.茶叶里有很多的矿物质,还有一种叫单宁酸的酸性物质,我们吃的药,有不少含有碱性物质,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如果和单宁酸遇到一起,发生了中和反应,就形成了既不能溶解,也不能被人体吸收的沉淀物和水,这样会影响药性的发 挥,一般用温开水服用,不合题意; C.感冒的病因病情有多种,请医生诊治,对症治疗,是恰当的处理方法,符合题意; D.感冒症状减轻,但体内的致病菌还没有完全清除,一般情况,症状完全消失也要加服药品 1到 2日,不合题意; 故
7、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安全用药。 我国早在 10世纪,人们就已经采用将轻症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的方法,来预防天花。这里所说的痘浆和这种方法分别属于( ) A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B抗体特异性免疫 C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D抗原特异性免疫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将轻症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这里的痘浆相当于现在的疫苗,即抗原,它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这种抗体在人体内会存留很长时间
8、,人体内具有这种抗体后,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该抗体会协同白细胞将其消灭,人就不会在得天花,但这种抗体具有特异性,对其他的病原体没有作用,因此这里所说的痘浆和获得的免疫分 别属于抗原、特异性免疫,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特异性免疫是病原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 下例实例中,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例子是( ) A皮肤的屏障作用阻挡细菌进入 B泪液或唾液中的溶菌酶溶解病菌 C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病菌 D患过天花的人对天花病毒具有不再感染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
9、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 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这种免疫能力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人人都有,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形成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其作用是有针对性的,特定的,属于特异性免疫,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青少年应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下列
10、不属于健康的生活习惯是( ) A生活有规律 B合理膳食 C合理用药 D适量烟酒 答案: D 试题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慢性疾病是在成年期发生的,但许多与之有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却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合理营养,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合理用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健康的生活方 式。 通过对生物化石的研究,不能推测的是( ) A生物进化的趋势 B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C生物的生存年代 D无机物能形成有机物 答
11、案: D 试题分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所以可以根据对生物化石的研究,推测 生物进化的趋势,看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估计生物的生存年代,但是通过化石无法
12、知晓无机物能否形成有机物,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证据 化石。 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 ) A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B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 C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D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 答案: C 试题分析: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 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所以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晚形成的
13、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但是也有简单的、低等的、水生生物,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证据 -化石,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 生命起源于陆地 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氨气、沼气等 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一些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许多简单的物,最终经过复杂的变化、漫长的时间在原始海洋里终于演变出原始的生命,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地
14、球上生命的起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原始生命形成的过程。 20世纪 7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为了解决不孕症, 1978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例 “试管婴儿 ”。为了证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保持有全能性, 1997 年第一只克隆动物 “多莉 ”问世。“试管婴儿 ”和克隆动物的生殖方式是( ) A都属于有性生殖 B前者属于有性生殖,后者属于无性生殖 C都属于无性生殖 D前者属于无性生殖,后者属于有性生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有性生殖是指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试管婴
15、儿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 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克隆是一个共同前体通过无性繁殖而形成的一群基因结构相同的细胞或个体,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牛的体细胞内含有 30对染色体,它的精子和卵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应是( ) A 30对 B 15对 C 15条 D 30条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在形成受精卵时,精子
16、与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汇合在一起,又恢复到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因此牛的体细胞内含有 30对染色体,那么牛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所含染色体数分别是 30条,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下列关于基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B基因数和染色体数一样多 C基因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D生物的某一性状是由一个基因控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具体性状的 DNA片断,染色体存在于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因此基因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存在, B.染色体由 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 DNA分子上的一个
17、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它们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地上,因此,基因数要比染色体数多得多, D.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这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故 A.B.D都不符合题意。 C.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基因在生殖细胞中也是成单存在的,故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的概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控制生
18、物性状的 DNA片段。 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因为近亲结婚的( ) A后代易得传染病 B后代都回得遗传病 C后代存活率很低 D后代得遗传病的机率增加 答案: D 试题分析: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如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7.8 62.5 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 3 4 倍,孩子智力下降,并 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显著,因此禁止近亲结婚的目的是减少遗
19、传病发病率,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禁止近亲结婚的目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近亲结婚的危害。 一般情况下,人类精子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 A X B Y C X或 Y D XY 答案: C 试题分析:人类的正常染色体数目为 23对,人的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女性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组成是 XX,男性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组成是 XY,染色体和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因此正常男性体细胞的染色体是 22对 +XY,精子中的染色体组成的是 22条 +X或 22条 +Y,正常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是 22对 +XX,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的是 22条 +X,故选 C。 考点
20、:本题考查的是人的性别遗传。 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A和 a与 B和 b是一对等位基因,所以位于成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的原理是射线或药物( ) A直接改 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 B改变了农作物种子中的营养成分 C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 D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
21、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会导致种子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所以这些变异都是可以遗传的,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变异的类型,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引起变异的原因,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 下列几种变异中,不能遗传的变异是( ) A人类的皮肤的黑黄白 B玉米粒的黄白红 C ABO血型 D生长在遮阴处的小麦杆细穗小 答案: D 试题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
22、,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生长在遮阴处的小麦杆细穗小,是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人类的皮肤的黑黄白、玉米粒的黄白红、 ABO血型,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变异的类型,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变异的原因。 填空题 2007年 1月 15日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新发现 2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对于禽流感病人采用集 中收治、隔离治疗的方法符合预防传染病流行中的_环节。 答案:控制传染源 试题分析: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
23、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所以传染病患者属于传染源,对于禽流感病人采用集中收治、隔离治疗的方法符合预防传染病流行中的控制传染源环节。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人体的免疫依靠的是人体的三道防线, 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 组成的。其中第一、二道防线属于 ,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第三道防线属于 ,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答案:皮肤和黏膜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免疫器官和
24、免疫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试题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 ,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
25、,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主要指第三道防线如免疫细胞产生抗体。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 疫的概念。 控制传染病流行的预防措施是 _、 _、 _。 答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试题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所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26、。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有 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 _,是预防传染病简便易行的手段。 答案:计划免疫 试题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计划免疫的认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 从生物进化的历程来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 _到 _,由_到 _,由 _到 _。 答案:简单 复杂 低等 高等 水生 陆生 试题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
27、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趋势,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生物进化的趋势。 健康是指一种 、 和 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答案: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 试题分析:健康不仅仅 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健康的概念。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这句话说明生物具有 _现象。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这句话说明生物的 _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答
28、案:遗传 变异 试题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体现了亲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性状,因此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这句话是说不同的叶子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体现了变异的普遍性。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黄梅时节家家雨 , 青草池塘处处蛙。 ” 青蛙的发育属于很特殊的一类,它的的发育过程属于 _发育,试写出青蛙的发育过程: _。 答案:变态、受精卵 蝌蚪 青蛙 试题分析: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为: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
29、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受 精卵 蝌蚪 幼蛙 成蛙,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系统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像这样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下图为生产上常用的营养生殖方法中的 _方法,其中 是 _ _ 答案:嫁接、接穗 试题分析: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被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
30、砧木,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所以 是接穗, 是砧木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嫁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嫁接的优点及应用。 综合题 实验探究题 (共 6分 ) 在观察鸡蛋结构的演示实验中,按要求将卵壳膜剪破,把其中的内容物倒到培养皿内,你可以看到: (1)有很多透明的凝胶状物体,这是 _,它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所需的_。 (2)有一个 黄色球状的凝胶物体,这是 _,其内贮存有供胚胎发育用的_。 (3)在黄色球状的凝胶物体上,有一个白色的小点,这是 _,是进行 _的部位。 答案:( 1)卵白 营养物质和水分 ( 2)卵黄 营养物质 ( 3)胚盘 发育 胚胎发育 试题分析:如图鸟
31、卵的结构: 可知: 卵壳膜 气室 卵壳 胚盘 卵黄膜 卵黄系带 卵黄 卵白,其中卵黄即鸟卵内部发黄的部分,鸟卵中的大多数蛋白质都集中在卵黄部分,其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卵白是透明的凝胶状物体,可以为受精卵发育提供水分和部分营养,所以为受精 卵发育成胚胎提供营养的结构有卵黄和卵白,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鸟卵的结构。 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 数据项目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
32、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 1)桦尺蛾的体色(深色、浅色)在生物学上称为 其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 (填 “遗传 ”或 “变异 ”)现象 (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选择正确的选项并填在横线上) 的结果 A烟熏 B捕食这种颜色的食物 C自然选择 ( 3)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 、成虫四个阶段,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发育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期的桦尺蛾对桦树的危害很大。 ( 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_,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
33、就是 _。 答案:( 1)性状 变异 ( 2) C ( 3)蛹 幼虫 ( 4)生存竞争 自然选择 试题分析:( 1)根据分析可知,桦尺蛾的体色(深色、浅色)在生物学上称为性状,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体现了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这是一种变异现象。 ( 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3)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并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 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幼
34、虫期的桦尺蛾对桦树的危害很大。 ( 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进化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已知决定有酒窝的基因 (D)是显性基因,无酒窝的基因 (d)是隐性基因。完成图 3所示的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 答案: D d d d Dd dd dd Dd 有酒窝 没有酒窝 有酒窝 没有酒窝 试题分析:如果显性基因用 D表示,隐性基因用 d表示,则有酒窝的基因组成是 DD或 Dd,无酒酒窝的基因组成是 dd,这对夫妇母亲基
35、因是 Dd,那么卵细胞的基因为 D 或 d,父亲没有酒窝,基因组成是 dd,那么产生的精子基因为 d,那么子代的基因组成有: DD.dd,其中 Dd的性状是有酒窝, dd的性状是没有酒窝。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遗传图解帮助解题。 艾滋病是人类社会最为关注的一种疾病,在 2002年上半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比 2001年同期增长了 16.7%,累计感染总人数已增长到 100万人。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专家估计到 2010年时,我国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将达到 1000万人。 2005年 12月 1日第 18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
36、为 “行动起来,遏制艾滋 ”。 强调了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行动起来,恪尽职守、履行承诺。 ( 1)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_、 _、_。 ( 2)如何对待艾滋病人?谈谈你的看法。 ( 3)如今因吸食毒品而感染上艾滋病的人不计 其数,每年的 6月 26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禁毒日请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倡导人们珍惜生命,远离毒品_。 答案:( 1)血液传播 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 2) 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 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 鼓励他们积极治疗 ( 3)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 试题分析:( 1)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
37、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 ( 2) 同艾滋病患者交谈、握手拥抱、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教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被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对艾滋病患者不要有惧怕心理,要不歧视、不孤立艾滋病患者,与他们和谐相处,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 3)吸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6月 26日是国际禁毒日即国际反毒品日,国际禁毒日的提出,目的是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解决毒品问题,我们要高呼: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的口号,倡导人们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艾滋
38、病的有关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艾滋病、吸毒的危害,能结合题意,认真分析资料,灵活解答本题。 资料分析:请分析下列两则资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6分) (一) 2011年 12月 20日,江苏科技大学大四学生有 40人集体感染肺结核。疫情发生后,有关部门迅速作出处理:对确诊病人进行隔离和治疗;对密切接触者接种卡介苗;对学生寝室、学校公共场所等进行全面的消毒。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 2012 年 2 月,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响水路一带发生丙型肝炎聚集性病例。发病者达 123人之多。经卫生部及广东省卫生厅的 联合调查,该地丙型肝炎的爆发可能与小诊所口腔治疗、静脉注射、母婴及性传播等因素有关。 (
39、 1)上述两则资料中,其病原体属于病毒的传染病是 _;其病原体属于细菌的传染病是 _。 ( 2)在结构上细菌和病毒最本质的区别是:病毒没有 _。 ( 3)根据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资料(一)中对密切接触患者的人接种卡介苗预防属于 _(填代号)。 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 4)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属于 _免疫。 ( 5)分析资料(二)得知:丙型 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与下列哪种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方式相似?( ) A肺结核 B流行性感冒 C禽流感 D艾滋病 答案:( 1)丙型肝炎,肺结核 ( 2)细胞结构 ( 3) ( 4)特异性 ( 5) D 试题分析:(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
40、,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丙型肝炎病毒,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属于细菌。 ( 2)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而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 ( 3)预防传染病的 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资料(一)中对密切接触患者的人接种卡介苗预防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选 。 ( 4)疫苗是用减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注射疫苗后,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机理分析,卡介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结核杆菌起到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的
41、病原体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 ( 5)肺结核、禽流感、流行感冒都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都主要是空气和飞沫,艾滋病和丙型肝炎都是血液传染病,都可通过血液及血液制品、性传播等,传播途径相 似,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传染病和传染病的预防预防措施以及人体的免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传染病的概念、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等基础知识,并会灵活运用。 探究题 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牲口患炭疽病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把供实验的绵羊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绵羊用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病原菌注射,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乙组没有注射。十天后,对甲、乙两组绵羊同时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病原菌,经过一段时间,甲组
42、绵羊全部正常生活,而乙组的绵羊全部死亡,请回答:实验中,甲组绵羊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的现象属于 免疫;乙组绵羊在 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 答案:特异性 对照 试题分析: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 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实验中甲组绵羊用病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的病原体注射,它进入羊体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表明体内已经产生了抗体并且抗原已被消灭,在第二次注射时,炭疽病的病原体已侵入,抗体立即与之结合,从而消灭抗原,因此没有发病,这属于特异 性免疫,本实验的变量为是否注射毒性已减弱的炭疽病的病原菌,甲组注射了用毒性已减弱的炭疽病的病原菌为实验组,乙组未注射,起到对照作用,因此为对照组,故乙组绵羊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特异性免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特异性免疫是病原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