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辽宁本溪市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0948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1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辽宁本溪市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2014学年辽宁本溪市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2014学年辽宁本溪市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2014学年辽宁本溪市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2014学年辽宁本溪市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辽宁本溪市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如右图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下图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答案: D 试题分析:水池中的水看起来没有那么深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人的视觉感受。人看到水底情景是水底物体反射的光从水中折射入空气进入了人的眼睛。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由于视线不会拐弯,感觉水没有那么深,对照各图, D符合题意,选填 D 。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t图象分别如图( a)和( b)所示由图象可知( ) A

2、甲、乙两车的速度相同 B甲通过 2.4米时,乙通过 3.6米 C经过 3秒,甲、乙相距 0.3米 D两车相距 1.2米时,运动的时间是 6秒 答案: C 试题分析:观察( a)、( b)两图可得: A选项错误;甲通过 2.4米用时 6秒,乙在 6秒时通过了 1.8米, B选项错误;经过 3秒,甲通过 1.2米,乙通过 0.9米,甲、乙相距1.2米 -0.9米 =0.3米, C选项正确,选填 C;运 动的时间是 6秒时两车相距 2.4米 -1.8米 =0.6米, D选项错误。 考点:图像信息获取与应用, s=vt及变式应用。 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

3、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答案: D 试题分析: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是由于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蒸气液化过程是高温水蒸气遇到低温物体放热由气态变为液态。装冰水的甲杯外壁温度低,空气中的高温水蒸气遇到低温甲杯外壁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在外壁上;装热水的乙杯内有高温水蒸汽,乙杯内壁上部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附在乙杯内壁,对照各选项, D正确,选

4、填D。 考点:水蒸气液化条件 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夏天打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 冰棒周围冒 “白气 ”,这是升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答案: C 试题分析:春天早晨出现的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A 错误;夏天冰棒周围冒 “白气 ”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B错误;秋天早晨花草上的露珠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属于液化现象, C正确,选填 C;初冬早晨地面上白色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低温迅速放热凝

5、华而成, D错误。 考点:物态变化知识应用 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B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答案: B 试题分析:使蒸发变慢的方法有三种:( 1)减小液体表面积,( 2)减慢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3)降低液体的温度。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加快了空气流速,升高了温度,蒸发加快, A不符合题意;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减小了液体表面积,蒸发变慢,符合题意,选填 B;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升高了温度且加快了表面空气流速,蒸发加快, C不符合题意;用扫帚把洒在地 面

6、上的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液体表面积,加快了蒸发, D不符合题意。 考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下列现象中与平面镜成像原理一致的是( ) 答案: B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A不符合题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符合题意,选填 B;钢笔错位是光的折射现象, C不符合题意;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D不符合题意。 考点:光现象:直线传播、反射(平面镜成像)、折射、色散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 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了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

7、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D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答案: A 试题分析: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光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A选项符合题意,选填 A;小孔成像中的小孔形状对成像没有影响, B选项不符合题意;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时蜡烛到小孔的距离(物距)增大,像到小孔的距离(像距)变小,所以像会变小, C选项不符合题意;小孔成像是光线汇聚而成,可以用光屏承接,所以是实像, D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光现象:小孔成像应用 如图所示是两个并排

8、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只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D两池 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答案: A 试题分析:因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短,所以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如图所示。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双选题 (多选)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彩色电视机的彩色是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B人们在湖边看到 “白云

9、”在水中飘动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漫反射中有些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只有镜面反射光路才具有可逆性 答案: BCD 试题分析: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彩色是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A 正确,不符合题意; “白云 ”在水中飘动是平面镜成像现象,由光的反射形成, B选项错误 , 符合题意;光在反射中(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选项错误 , 符合题意;光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选填 BCD. 考点:光的三原色,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辨析,光的反射定律适用范围,光路可逆性规律适用范围。 (多选)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10、,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A、 B、 C、 D图中能 正确反映两人运动与时间关系的是( ) 答案: BC 试题分析:读题并观察图片可知甲、乙同时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A图 st 图像中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不符合题意; B图 st 图像中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且为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C图 vt 图像中表示甲、乙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符合题意; D图 vt图像中表示甲、乙做加速直线运动,且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不符合题意。选填 BC。 考点:图片、图像信息获取与应用。 (多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诗句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1、 ”中的 “高 ”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 “隔墙有耳 ”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 “跳舞 ”,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 BC 试题分析: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中的 “高 ”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A选项错误;墙是固体,隔墙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B选项正确;使烛焰跳舞需要能量, 发声的喇叭能使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C选项正确;噪声监测仪是一种定量测量声音强度的仪器,不能减弱噪声, D 选项错误。选填 BC。 考点: 声音特性辨析,固体可以传声,声音具有能量,噪声监测与噪声防治。 (多选)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

12、,正确的是( ) A光与镜面成 30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 30 B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其真伪的 C “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 D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答案: BC 试题分析:光线跟镜面的夹角与入射角互余,光与镜面成 30角时,入射角为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 60, A选项错误;钞票上的荧光物质是用来防伪的一种手段,紫外线能使 荧光物质发光, B 选项正确;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井沿以外是不透明的,光线被阻挡不能进入井中,造成 “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C选项是正确的;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13、 D选项错误;选填 BC。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变式应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色散。 实验题 在 “探究水的沸腾 ”实验中: (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 “自上而下 ”或 “自下而上 ”)的顺序进行; ( 2)甲、乙两组同学绘制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所示,试分析乙组加热至沸腾时间较长的可能原因 (一条即可); ( 3)甲组同学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试分析其原因 。 ( 4)另一组在 “探究水的沸腾 ”实验中,观察到如图甲、乙所示两种情况: 你认为 图是水沸腾时的情景(选填 “甲 ”或 “乙 ”); 水沸腾特点是: ; 。 答案: (1)自下而上 ( 2

14、)水的质量较大 ( 3)石棉网温度高于烧杯中水的温度 ( 4) 甲 继续吸热 温度保持不变 试题分析:( 1)用酒精灯加热需要调节酒精灯火焰的高度,所以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观察温度 时间图像知甲、乙初温相同,乙组加热至沸腾时间较长说明升高相同温度乙组吸收了更多的热量,由Q=cm t可知,乙组水的质量大;( 3)撤去酒精灯后水未立即停止沸腾,说明水还在继续吸热,因为石棉网温度高于烧杯中水的温度;( 4)水沸腾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与水温相同,不会对水放热,由于压强逐渐减小,气泡越来越大,所以甲图是水沸腾时的情景;水沸腾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考点:合理组装实验

15、装置,实验现象分析,图像信息获取与分析,水沸腾特点。 如图甲所示是小芳同学探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装置。 (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 N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 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 (选填 “M”或 “N”)侧观察蜡烛 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 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 5)经

16、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 A、 B、 C与物 A、 B、 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 6)在实验过程中,小芳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答案:( 1)确定像的位置 ( 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 3) M ( 4)玻璃板有厚度,两个表面都反射光成两个像 ( 5)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测量像与物对应点到镜面距离,进行比较 ( 6) A 试题分析:( 1)用透明薄玻璃 板代替平面镜时,眼睛在成像物体一侧既可以看见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物体的像,

17、又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像侧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 M与 N 完全相同,用 N 替代 M与 M的像比较,结果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成像光线与物体在平面镜的同一侧,所以眼睛应该在蜡烛 M侧观察;( 4)玻璃板有厚度,两个表面都反射光成两个像;( 5)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测量像与物对应点到镜面距离,进行比较;( 6)因为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像的左、右位置与物的右、左位 置对应,模型 B、 C、 D左右对称,无法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模型 A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考点:平面镜成像实验方法、过程、步骤,

18、实验分析与评估。 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 “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 ”,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求数时视线 A、 B、 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 3)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 BC 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 (填 “吸收 ”或 “放出 ”)热量,温度 (填 “升高 ”、 “降低 ”或“不变 ”)。第 10min海波处于 (填 “固 ”、 “液 ”或 “固液共存

19、”)态。 ( 4)丁图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象,蜂蜡的熔化过程中温度 (填“升高 ”、 “降低 ”或 “不变 ”)。 答案:( 1)均匀受热 ( 2) B 42 ( 3)吸收 不变 固液共存( 4) 升高 试题分析:( 1)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叫做 “水浴法 ”,水温上升平稳,与试管充分接触,可使试管内的物质 “均匀受 热 ”,填写:均匀受热;( 2)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持平,图乙中 B是正确的,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2 ,温度计的示数为 42 ,填写: B 42 (3)由图丙可知海波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第 10min中海波没有完全熔化,所以处于固液共存

20、状态。选填:吸收 不变 固液共存 ( 4)观察图丁可知蜂蜡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步升高。选填:升高 考点:图像信息获取与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特点。 如图,在 “测平均速度 ”的实验中: (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 2)斜面的作用是 ;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 “大 ”或“小 ”),原因 。 ( 3)若图中表每格为 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填 “大于 ”、 “小于 ”或“等于 ”)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 1) ( 2)使小车获得下滑动力加速下滑 小 便于计时测量时间误差小

21、 ( 3) 0.12 小于 试题分析:( 1) “测平均速度 ”根据速度计算公式 进行测量;( 2)使用斜面,小车可以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滑行,目的是使小车获得下滑动力加速下滑,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若坡度较大,下滑过快,不方便测量下滑所用时间),原因是便于计时,测量时间误差小;( 3)小车通过全程平均速度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用时 3s,通过下半段路程用时 2s,所以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考点:速度计算式: ,实验方法评估分析,计时器读数,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 填空题 自 2004年 4月 18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已进行第五次大提速,这次大提速全

22、国总共增开了 19对 “站式直达城际特快列车 ”,在车次前冠以字母 “Z”,其中Z85次和 Z86次列车的 运行时刻表如下:根据上述列车运行时刻表所提供的信息可知: Z85次列车从北京到苏州所用的时间是: min,它的平均速度约等于 km h。 车次 运行区段 北京 -苏州 苏州 -北京 运行距离 Z85/86次 北京 -苏州 Z85次 19: 35开次日 6: 55到 Z86次 19: 28开次日 6: 51到 1379km 答案: 20 121.7 试题分析:观察列车运行时刻表可见, Z85 次列车从北京 19: 35 开出至次日 6:55到达苏州,经历的时间为 :24: 00-19: 3

23、5+6: 55=11h20min;因为s=1379km,t=11h20min= ,速度为: . 考点:列车运行时刻表信息获取与应用, v=st变式应用。 如图所示,早晨的太阳光与水平方向成 30角射到一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经镜面反射后,反射角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反射角将 (填 “增大 ”、 “不变 ”或 “减小 ”),影子的长度将 (填 “增大 ”、 “不变 ”或 “减小 ”)。 答案: 减小 减小 试题分析:太阳光与水平放置的平面镜镜面夹角为 30,入射角为 90-30=60,有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为 60;随着时 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太阳光与地面的夹

24、角越来越大,入射角越来越小,反射角将减小;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物体高度一定时,光源越高,影子越短,所以影子的长度将减小。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变式应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应用。 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分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 是折射光线,反射角等于 , MM右边是 (选填 “空气 ”或 “玻璃 ”)。 答案: A 30 玻璃 试题分析:观察光路图可知, CO为入射光线, OB为反射光线, OA为折射光线,反射角等于 30;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折射光 线向法线偏折,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光从玻璃进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图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所以 MM右边是玻璃。 考点:

25、光的发射与折射光路图,光的折射规律。 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 ON折转的 E、 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 E板沿 AO 方向射到 O 点,在右侧 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 OB。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填 “镜面 ”或 “漫 ”)反射。若将 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 F上 (填 “能 ”或 “不能 ”)看 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填 “在 ”或 “不在 ”)同一平面内。 答案:漫 不能 在 试题分析: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因为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

26、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 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 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因为 F与 E此时不在同一平面内,而此时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 考点:漫反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现象预判与分析 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图线 a 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 1)仅增加水的质量;( 2)仅增大液面大气 压强;( 3)既增加水的质量,同时减小液面大气压强。则三种情况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分别对应 、 和 。(选填图中 “a”、 “b”、 “c”或 “d”) 答案: c b d 试题分析: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水的质量时,水温达到沸点的时间变长,升温变

27、慢,水的沸点不变,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对应 c;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大液面大气压强时,水的升温速度不变,沸点升高,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对应 b;其他条件不变,既增加水的质量,同时减小液面大气压强时,水的升温速度变慢,沸点降低,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对应 d。 考点:图像信息获取与应用,影响沸点因素,影响升温速度因素 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 答案:甲 乙, 甲 丙。 试题分析:示波器上显示的是三种声音的波形,波形宽度相同时,表示它们的频率(音调)相同,波形高度相同时,表示它们的振幅(响度)相同,甲、乙两图中波形的宽度相同,音调相同,甲、丙两

28、图的高度相同,响度相同。 考点:波形图信息获取 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 ,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答案:振动 音调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振动,琴弦发声的音调与振动琴弦的长度有关,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改变了振动琴弦的长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考点: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影响二胡发声音调的因素。 如图所示,兰兰在商场乘电梯上楼,以电梯的扶手为参照物,她是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她是 ,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也不同。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答案:静止 运动

29、相对 试题分析:以电梯的扶手为参照物时兰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她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时,兰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她是运动的,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考点:机械运动,参照物,相对运动,相对静止。 计算题 工程上常用爆破的方法开山劈岭,工人师傅在钻孔内装好炸药后,用一条56cm的引火线引爆炸药,引火线的燃烧速度是 0.8cm/s,点火人点燃引火线后以 5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点火处 500m远的安全地带? 答案:他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点火处 500m远的安全地带 试题分析:导火线燃烧的时间为: ,工人师傅 70s跑出的距离

30、为: ,所以他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点火处 500m远的安全地带。 考点:公式 s=vt综合应用 小明到千山去旅游,当走过一山谷时,他拍手经过 0.5s听到右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又过 1s听到左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大约是多少?( v声 =340m/s) 答案: m 试题分析:画出声音传播路径示意图 , 由图可知:考点:声速, s=vt应用 简答题 寒冬的某一天早上,爸爸送小洁上学,突然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蒙上一层雾气,前方道路看不太清楚。小洁正担心行车安全时,只见爸爸打开空调开关,对着玻璃吹暖风,不一会儿玻璃上的雾气就消失了。请你应用物理知识解释雾气的产生及消除过程。 答案:产生

31、过程:车内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消失过程:暖风既提高液体温度,也加快液面上方的空气流速,加快汽化,所以消失快。 试题分析:高温水蒸气遇低温物体放热液化。爸爸与小洁呼出的(相对)高温水蒸气遇到低温前窗玻璃放热液化形成小水滴附在玻璃上,对着玻璃吹暖风,既提高液体温度,也加快 液面上方的空气流速,加快汽化,所以消失快。 考点:液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作图题 在图中,画出光线 SA经水池壁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和该反射光线射出水面后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答案:如图所示 试题分析:根据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 SA的反射光线交水面与 O,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32、,如图所示。 考点:光的反射作图,光的折射作图。 如图 S是潜水员在水中看到的岸上的灯的虚像,请你画出由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大致的位置。 答案:如图所示 试题分析: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S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 ,连接眼睛与 S与界面交点 O 为光线的入射点,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如图所示。 考点: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图 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平面镜里的像。要求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4.6m,试在图中准确画出:( 1)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被测者与平面镜的距离;( 2)被测者眼睛通过平面镜看到自己右脚尖上 P点的光路图。 答案:如图所示 试题分析:( 1)平面镜成像中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到被测者距离为:,( 2)作 P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 P,连接被测者眼睛与P交镜面与 O 点,连接 PO,被测者眼睛通过平面镜看到自己右脚尖上 P点的光路图如图所示。 考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应用,平面镜成像光路作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