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江西吉安市吉州区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稻谷、底部有许多小孔的陶盆、陶釜或陶鼎等文物,这说明河姆渡人在生活方面的一大进步是( ) A用陶釜盛水煮稻米 B使用陶器种植水稻 C用陶釜或陶鼎储存稻米 D懂得用蒸的方法制作米饭 答案: D 试题分析:陶釜古代陶制炊器。敛口、圆唇、圜底。 陶盆、陶鼎一般用作盛器,据出土的上述器皿和稻谷,可以推断出河姆渡人在生活方面已经使用蒸的方式来制作米饭,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的农耕生活 有一次华佗帮一个病人动手术,可病人因疼痛无法配合,这时华佗该怎么办?( ) A
2、打晕他 B强行动手术 C不帮他治疗 D给他喝 “麻沸散 ” 答案: D 试题分析:传说华佗的儿子沸儿误食了曼陀罗的果实不幸身亡,华佗万分悲痛,在曼陀罗的基础上加了其他的几味中草药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为了纪念他的儿子将这种药命名为 麻沸散。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是下面哪部著作对三峡的描写( ) A水经注 B离骚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答案: A 试题分析:水经注内容非常丰富,它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史上占
3、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电视剧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 “走西口 ”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曾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 的重要影响是( )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答案: C 试题分析:北方人口曾大量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以及大量劳动力,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发展,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演义里的 “借东风
4、 ”、 “草船借箭 ”、 “连环计 ”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 “三大战役 “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借东风 ”、 “草船借箭 ”、 “连环计 ”的故事均与之有关。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下图所示的仪器,是 _时期的 _发明的。 ( ) A东汉王景 B东汉杜诗 C东汉张衡 D南朝祖冲之 答案: C 试题分析:公元 132年,我
5、国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最早的地震仪,称为候风地动仪。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 初一学生林珊在古字画市场发现一张蔡伦的纸,摊主说是秦朝时期的,非常珍贵。但林珊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当即指出,蔡伦的纸最早出现在( ) A西汉以前 B西汉初期 C西汉末期 D东汉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蔡伦是东汉桂阳郡 人,他改造了造纸术,用树皮、鱼网和竹子压制成纸。这彻底改写了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也使蔡伦屹立于古今
6、中外的杰出人物之列。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 时下,社会上有不少喜欢 “藏宝 ”、 “赏宝 ”的文物爱好者,请你给以下 “国宝 ”级文物 “鉴定 ”一下,按其制造的先后排列顺序是(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中的大盂鼎应该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中的商鞅戟是战国时期的武器, 中的兵马俑是秦朝时期的, 中的 “汉并天下 ”瓦当应该是汉代的,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灿烂的青铜文明;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 诗歌和童谣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在秦朝时期,流行这样一句童谣“阿房,阿
7、房,亡始皇 ”。这句童谣暗指( ) A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 B秦朝滥用民力,以致民怨沸腾 C秦朝刑法特别残酷 D秦始皇将葬于阿房宫 答案: B 试题分析: 童 谣 “阿房,阿房,亡始皇 ”实际是暗指修建阿房宫使得秦始皇滥用民力的行为激起民怨,百姓的反抗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伐无道,诛暴秦 ” 古代有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日食现象,就在一片龟甲上刻录下来。你认为这位天文学家所处的时代极有可能是( ) A商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所述这位天文学家将观测到的日食现象在龟甲上刻录下来,可知是把龟甲当做了记载用的东西,应该
8、是指商朝的甲骨文,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2004年 4月,韩国拟将 “端午节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消息传来,引起国内强烈反响, “端午节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就是为了纪念( ) A屈原 B黄帝 C孔子 D李冰 答案: A 试题分析:每年的五月初五,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周幽王开始 “烽火戏诸侯 ”时,诸侯带领兵马闻警而至,开赴镐京勤王,是在履行哪一 项制度给他们规定的义
9、务(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郡县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应该定期进行朝贡,还应该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武士和军队,接受周天子的调遣。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西周的兴衰 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 A楚 B齐 C晋 D秦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历史上有个三家分晋的故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氏族将晋大夫势力所瓜分的事件。所以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晋,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
10、和社会的变革 春秋战国的纷争 某同学利用下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周推行分封制 C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D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图中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是中央皇帝之下的官员,地方上有郡守和县令,就应该知道这是实行三公九卿制和地方实行郡县制的秦朝,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 战国时期蜀郡守李冰修筑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飞沙堰 答案: C 试题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 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
11、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请回答: ( 1)以上材料是谁说的话?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2分) ( 2)他在教育方面做出了哪些主要贡献?( 2分) ( 3)以上材料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指导?( 2分) 答案:( 1)孔子, ( 1分) 儒家学派。( 1分) ( 2)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
12、 “因材施教 ”,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答到一点得 1分,答到两点及以上得满分)( 2分) ( 3)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答到一点得 1分,答到两点以上得满分)( 2分) 试题分析:( 1)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 “述而不作 ”,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 “天纵之圣 ”、 “天之木铎 ”、 “千古圣人 ”,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13、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上述言论就出自论语。 孔子是大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 “有教无类 ”,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学而知之 ”是孔子教学思想 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 ”),同时还必须 “学以致用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 3)孔子的三段话是关于学生学习的经典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提醒我们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告诉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看下边三副图,回答后面的几
15、个问题。( 6分) 仔细看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一中的人物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大臣,你知道他是谁吗?( 1分) ( 2)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推行了什么政策?( 1分)其目的是什么?( 2分) ( 3)结合图 3说明汉武帝为强化这一政策还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2分) 答案:( 1)董仲舒( 1分) (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分) 其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实现思 想上的大一统(或加强中央集权)。( 2分) ( 3)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 2分) 试题分析:( 1)图一中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的话是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时,董仲舒
16、的对策,结果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 2000多年。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这样做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但在当时却有益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其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或加强中央集权)。 (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接受后,针对董仲舒的三项建议,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三项措施: .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确立察举制。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大一统的汉朝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8分) 材料一:魏主曰:
17、“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材料二: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 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 ( 1)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迁都。 “魏主 ”指谁?他想把都城迁到哪儿( 2 分) ( 2)材料二体现了 “魏主 ”哪一方面的改革? “北语 ”指哪一民族的语言?( 2 分) ( 3) “魏主 ”进行的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2分) ( 4)通过对 “魏主 ”改革的分析,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2分) 答案
18、:( 1) “魏主 ”是(北魏)孝文帝;洛阳( 2分) ( 2)学习汉语;鲜卑族。( 2分) ( 3)加速少数民族的汉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2分) ( 4)中华文明是由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丰富多彩。(言之有理即可)(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 “兴自北土,徙居平城 ”可知材料中的 “魏主 ”指(北魏)孝文帝。据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可知他想把都城迁到洛阳。 材料二中有 “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 “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据此可以知
19、道体现了 “魏主 ”改革中的学习汉语相关内容,“北语 ”指鲜卑族自己的语言。 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 、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加速少数民族的汉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通过对 “魏主 ”改革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少数民族的鲜卑族也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来贡献,中华民族的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也可以得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等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北方 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