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东台头灶镇中学九年级下中考系列化模考训练(Ⅳ)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31058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苏东台头灶镇中学九年级下中考系列化模考训练(Ⅳ)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届江苏东台头灶镇中学九年级下中考系列化模考训练(Ⅳ)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届江苏东台头灶镇中学九年级下中考系列化模考训练(Ⅳ)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届江苏东台头灶镇中学九年级下中考系列化模考训练(Ⅳ)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届江苏东台头灶镇中学九年级下中考系列化模考训练(Ⅳ)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苏东台头灶镇中学九年级下中考系列化模考训练( )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小明同学所做的下列课外小实验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自制白糖晶体 B自制 “叶脉书签 ” C自制简易净水器 D石墨导电实验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自制白糖晶体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蔗糖结晶析出,属于物理变化; B、自制叶脉书签的过程中,植物叶脉四周的叶肉,会与碱液反应而被煮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自制简易净水器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石墨导电

2、的实验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 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塞瓶塞。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的探究,同学们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正确的是 A取样,在溶液中滴入 23滴稀盐酸,如果没有气泡产生,则可证明该溶液未变质 B取样,在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溶液呈红色,则溶液未变质 C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滴有酚酞的氯化钡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则溶液未完全变质 D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钡溶液,

3、如产生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则溶液未完全变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 NaOH暴露在空气中,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 Na2CO3而变质,据此分析。 A、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即可证明该溶液已变质,若无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没有碳酸钠,即可证明该溶液未变质;但若仅在溶液中滴入 23滴稀盐酸,如果没有气泡产生,则不能证明该溶液未变质,因为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则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未有气泡产生,错误; B、酚酞遇碱变红色,但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所以无论溶液变质与否,酚酞都会变红,错误; C、由于过

4、量的氯化钡能使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 溶液已变质;而由于剩余的氯化钡和生成的氯化钠溶液都呈中性,若此时上层清液呈红色,则说明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即溶液未完全变质,正确; D、由于滴加的是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且氢氧化钡溶液本身显碱性,故无论溶液变质与否,酚酞最终都会变红,错误。故选 C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往 Cu(NO3)2和 AgNO3的 混

5、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金属的种类和滤液中溶质的种类不可能的组合是 A 1种 , 2种 B 2种, 1种 C 3种, 1种 D 3种, 2种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 Fe Cu Ag,故向一定质量的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Fe粉后, Fe与这二者均能反应,且 Fe与Cu(NO3)2反应生成的 Cu,能与 AgNO3继续反应生成 Ag和 Cu(NO3)2,故相当于Fe会先与 AgNO3溶液发生反应,置换出最不活泼的 Ag,然后才与 Cu(NO3)2的溶液反应,置换出较不活泼的 Cu。故, 若加入的 Fe的量较少,只能与部

6、分 AgNO3溶液发生反应,则滤纸上的金属只有生成的 Ag,而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有剩余的 AgNO3、未反应的 Cu(NO3)2和生成的 Fe(NO3)2; 若加入的 Fe 能与 AgN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滤纸上的金属只有生成的 Ag,而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有未反应的 Cu(NO3)2和生成的 Fe(NO3)2; 若加入的 Fe能与部分 Cu(NO3)2发生反应,则滤纸上的金属有生成的 Ag和Cu,而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有剩余的 Cu(NO3)2和生成的 Fe(NO3)2; 若加入的 Fe能与 Cu(NO3)2恰好完全反应,则滤纸上的金属有生成的 Ag和Cu,而所得滤液中的溶质就只有生成的 Fe(N

7、O3)2; 若加入过量的 Fe,则滤纸上的金属有生成的 Ag和 Cu,以及剩余的 Fe,而所得滤液中的溶质就只有生成的 Fe(NO3)2。故选 D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除杂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待提纯的物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 CO)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的 CuO B Cu( CuO)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C NaCl溶液( Na2CO3)

8、 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D ZnSO4溶液( FeSO4) 加入足量的锌粉,过滤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A、由于杂质 CO具有还原性,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 CO2,而主要物质 CO2不反应,故能除去杂质 CO,且不带入新杂质,正确; B、由于主要物质 Cu属 H后金属,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而杂质 CuO 能与稀硫酸反应而被除去,故可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然后过滤、洗涤、干燥,以得到纯净的 Cu,正确; C、杂质 Na2CO3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主要物质NaCl溶液不反应,虽能除去杂质 Na2CO3,但同时生成了新的杂质硫酸钠,错

9、误; D、由于杂质 FeSO4能与足量的锌粉反应,生成 Fe和 ZnSO4而被除去,而主要物质 ZnSO4不反应,且生成的 Fe和剩余的 Zn均不溶于水,故充分反应后过滤即可得到较纯净的 ZnSO4溶液,正确。故选 C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下列离子能在 pH为 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K+、 SO42 、 OH B Cl 、 Na+、 CO32 C Na 、 C1-、 SO42- D Ag 、 NO3-、 C1-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10、 pH为 3,即溶液中存在大量的 H+,再结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 A、 H 和 OH-两种离子会反应生成水,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B、 H 和 CO32 两种离子会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C、 Na 、 C1-、 SO42-和 H+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故能大量共存,正确; D、 Ag 和 C1-两种离子会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沉淀,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故选 C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点评:熟练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即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另外,要注意此题隐含的条件 pH为 3,即溶液中存在

11、大量的 H+,不可忽略。 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t1 时, 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 15g甲 B t2 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 ,所得的溶液中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 C要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 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30g,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此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分数 =100=23,则 t1 时, 5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甲物

12、质的质量=50g23=11.5g,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曲线上的交点表示此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由于 t2 时,甲和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交点,则说明此温度下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再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t2 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再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只是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故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 时,甲溶液中析出的溶质较多,故所得的溶液中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正确; C、由于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要

13、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故要提纯混有少量乙物质的甲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正确。故选 A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卫生部门建议,对高度怀疑或已确诊 H7N9型禽流感病例尽早使用 “达菲 ”抗流感药物。达菲的化学式是 C16H31N2PO8,则下列说法正

14、确的是 A达菲属于有机物 B达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达菲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6 31 D一个达菲分子中含有一个氮分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达菲的化学式是 C16H31N2PO8分析。 A、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由于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也把它们看作无机物;由达菲的化学式 C16H31N2PO8可知,达菲是由 C、 H、 N、 P、 O 五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物,正确; B、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因1216 168 131 142,则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错误; C、达菲中碳、氢两种

15、元素的质量比 =( 1612):( 311) =192: 31,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一个达菲分子中不可能含有一个氮分子,错误。故选 A 考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分子的构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很受观众欢迎,该节目主要介绍中国的美食及其制作方法。 “饮食健康 ”是人们普遍的生活追求,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海产品,以防其腐烂 B在炒熟的菜中放入适量的加碘食盐,使其美味 C在果汁中加入 “塑 化剂 ”,使其口感更好

16、 D在火腿肠中添加过量的亚硝酸钠,使其保持肉质鲜美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判断。 A、甲醛是有毒物质,若误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故不能用来浸泡可食用的海产品,错误; B、加碘食盐的使用,既能调节汤的味道,又能提供碘元素,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生,正确; C、塑化剂有很大的毒性,所以不能放到果汁中,否则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错误; D、亚硝酸钠是有毒物质,若误食过量的亚硝酸钠会致人死亡,故不能在火腿肠中添加过量的亚硝酸钠,错误。故选 B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点评: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考试考查的热点之一,只要熟练掌握相关物质的性质,即可正确作答。

17、 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离子的形成分析,由于阴离子是由原子得电子后形成的,故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故选 B。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理解和熟记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和含义,是解题的关键;即在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质子数核外 电子数,为阴离子。 下列茶杯主要是用合成材料制作而成的是 A陶瓷杯 B不锈钢杯 C玻璃杯 D塑料杯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分析可知,有机合成材料首先必须是有机物。 A、陶瓷杯是用陶瓷制成的,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18、错误; B、不锈钢杯是用钢制成的,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C、玻璃杯是用玻璃制成的,玻璃属于无机硅酸盐材料,错误; D、塑料杯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是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正确。故选 D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点评:理解和熟记合成材料的概念 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有机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类。 紫薯(见右图)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钾、铁、钙、硒等,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其中的钾、铁、钙、硒指的是 A单质 B原子 C分子 D元素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紫薯中的钾、铁、钙、硒,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紫薯中的,不

19、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的形式存在的,故是指元素。故选 D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小红发现自家的农田出现土壤酸化板结现象,经查阅资料得知:是因为该农 田长期施用化肥硫酸【 (NH4)2SO4】的缘故。硫酸铵属于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答案: A 试题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NH4)2SO4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 A 考点:常见化肥

20、的种类和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下列食物中富含糖类的是 A馒头 B清蒸鱼 C炖牛肉 D清炒芹菜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六大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分析。 A、馒头中主要含有淀粉,属于糖类物质,正确; B、清蒸鱼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错误; C、炖牛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错误; D、清炒芹菜中主要含有维生素,错误。故选 A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点评:熟练掌握六大营养素的名称、作用、来源及其缺乏症等,是解 答本题的关键。 “黑火药 ”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由硝酸钾( KNO3)、硫磺、

21、木炭组成,硝酸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A -3 B +1 C +3 D +5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 KNO3中,已知 K 元素的化合价为 +1 价, O 元素的化合价为 -2 价,设该物质中 N 元素的化合价为 x价,根据硝酸钾的化学式和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原则,则有( +1) +x+( -2) 3=0,解得 x=+5。故选 D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正确利用化学式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结合化合价的计算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来计算即可。 在今年的化学实验操作考核中,某班同学有如下几种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过滤 B称取氯

22、化钠 C熄灭酒精灯 D加热液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不能直接倾倒,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质量时,要 “左物右码 ”,图示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正好放反了,错误; C、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正确; D、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要注意试管内的盛液量,若液体太多,加热时会沸腾溅出,故试管内盛液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1/3,错误。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填空题 学好化学,能帮助我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23、。 ( 1)利用洗涤剂的 作用,可以清洗油污; ( 2)利用熟石灰的 性,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 3)利用活性炭的 性,可以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 4)利用天然气的 性,可以用作燃料; ( 5)检验饮用 水的硬度可使用的物质是 ,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 ( 6)除去热水瓶胆内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可使用的物质是 。 答案:( 1)乳化;( 2)碱;( 3)吸附;( 4)可燃;( 5)肥皂水、煮沸; ( 6)稀盐酸(或食醋)。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物质的性质分析。 ( 1)洗涤剂中含有的乳化剂能使油污分散成更小的油滴而随水流走,这就是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 2)氢氧化

24、钙显碱性,能中和酸性土壤中的酸性物质,故常用作改良酸性土壤。 ( 3)由于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故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一些异味,所以可以用于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 4)因为天然气具有可燃性,故可以用作燃料。 ( 5)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一般可用肥皂水检验,与肥皂水混合后,起泡沫多的是软水,起浮渣多的是硬水;硬水软化,实际上就是设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使之软化成软水,工业上和科学实验中常采用蒸馏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而生活中通过煮沸水也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 6)由于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是不溶于水的碳酸盐沉淀和碱

25、的沉淀,这二者都能与酸反应,故可用稀酸来除去水垢。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硬水与软水,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均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解题的关键,故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 2013年 3月 22日是第二十一届 “世界水日 ”,联合国确定 2013年 “世界水日 ”的宣传主题是 “水合作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了解水,保护水资源。 ( 1)从组成角度看:水是由 组成的。 ( 2)从结构角度看:水是由 构成的。 ( 3)从变化角度看:变化莫测的水缔造着大自然的神奇。

26、 水参加植物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 6CO2+6H2O 6O2+X,则 X的化学式 水通电分解生成未来最理想的能源 氢气,是将 能转化为化学能,但该方法不节能,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节能方法促进水的分解;下图 1是水的电解装置,氢气在与电源 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放出。 在图 1和图 2所示水发生的两种变化中,从微观角度看,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 。( 4)从资源角度看:地球表面约有 7l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却不足 1。爱 ( 4)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属于节约用水的是 (填序号)。 A洗手擦洗手液时不关上水笼头 B随手关闭水笼头 C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 D用洗衣

27、水冲厕所 ( 5)从用途角度看:水能灭火,原理主要是 ;水能作溶剂,将下列调味品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填序号)。 A食盐 B白糖 C味精 D麻油 答案:( 1)氢元素和氧元素;( 2)水分子;( 3) C6H12O6; 电、负; 变化后分子是否发生改变;( 4) BD;( 5)降低可 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D。 试题分析:( 1)根据水的化学式 H2O 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 2)从构成水的微粒分析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 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从化学方程式看,反应前有 18个氧原子、 6个碳原子和 12个氢原子,反应后除 x外有

28、12个氧原子,故 x里共含有 6个碳原子、 12个氢原子和 6个氧原子,故 x的化学式是C6H12O6;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根据 “正氧负氢 ”可知,图 1中,氢气在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放出; 图 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分子生成,故属于化学变化;图2水的沸腾是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 4)根据节约用水的措施分析。 A洗手擦洗手液时不关上水笼头,会使水白白浪费,错误; B随手关闭水笼头,能够节约用水,正确; C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是对水的浪费,错误; D用洗衣水冲厕所,属于一水多用,正确。故选 BD ( 5)根据燃烧的条件与灭

29、火原理分析,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所以,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蒸发 时吸热降温,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根据溶液的特征分析,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A食盐能溶于水,故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正确; B白糖能溶于水,故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正确; C味精能溶于水,故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正确; D麻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错误。故选 D 考点:电解水实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质量守恒

30、定律及其应用 ,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点评:本题较全面地考查了有关水的知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储备。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 1)请填写标号仪器的名称: a , b 。 ( 2)实验室用上图中的 B和 C装置组合制取 CO2气体,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是 ,验满的方法是 。 如用下图装置收集该气体,气体应从 (填 “左 ”或 “右 ”)端进入,如果用该装置干燥所制得的气体,应在瓶内盛放的试剂是 。 ( 3)实验 室用上图中的

31、A和 E装置组合制取氧气,方程式 ,实验结束时应先从水槽中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目的是 。若需要回收反应后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可采取的步骤是:溶解、 、洗涤、干燥。 答案:( 1)酒精灯;锥形瓶。 ( 2) CaCO3+2HCl=CaCl2+H2O+CO2;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右;浓硫酸 MnO2 ( 3) 2KCl03= 2KCl+3O2 防止水槽中的冷水倒流到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过滤。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回答,图中仪器 a的名称是酒精灯,b的名称是锥形瓶。 ( 2)根据图示可知,图中的 B装置为 “固液不加热型 ”制取装置,若用此装置制取

32、CO2气体,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来完成;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由于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瓶口处已有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若用图示装置收集该气体,气体应从较 长的导管(右)进入,从下面向上将空气从较短的导管排出。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故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碳。 ( 3)根据图示可知,图中的 A装置为 “固体加热型 ”制取装

33、置,若用此装置制取O2,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实现(因为管口没有棉花),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03 2KCl+3O2。 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其目的是防止水槽中的冷水倒吸到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由于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 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逸出),故若已完全反应,则反应后的固体残渣是生成的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催化剂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混合物;其中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故要回收二氧化锰,可先加水溶解,然后过滤,再将所得滤渣(二氧化锰)洗涤、干燥即可。 考点

34、: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气体的验满 点评:熟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此外,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探究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 “灭火器原理 ”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并对反应后瓶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 1: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NaCl、 Na2CO3

35、和 HCl。猜想 2:废液中的溶质只有 NaCl。 猜想 3:废液中的溶质是 NaCl和 HCl。猜想 4:废液中的溶质是_。 【讨论与交流】小明认为猜想 1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 。 【实验与结论】 ( 1)小亮同学为验证猜想 2,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发现酚酞溶液不变色,于是小亮认为猜想 2正确。你认为他的结论 (填 “正确 ”或“错误 ”),理由是 。 ( 2)小美为验证猜想 3,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湿润的 pH试纸上,测得 pH=4,她认为猜想 3正确。对她的操作方法、测量结果及结论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 结论正确 B方

36、法不正确,结果偏大,结论正确 C方法正确,结果偏大,结论正确 D方法正确,结果偏小,结论不正确 ( 3)小丽为验证猜想 4成立,可选择的试剂 。 【拓展与应用】若废液中的溶质是 NaCl和 HCl,根据 HCl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 NaCl固体。 ( 4)向一定质量 CaCl2和 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 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oa段表示生成 (填 “气体 ”或 “沉淀 ”)的质量; 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 ;( 2分) x值为 。(写出

37、计算过程)( 3分) 答案:【猜想与假设】 NaCl和 Na2CO3 【讨论与交流】 HCl和 Na2CO3在溶液中不能共存 【实验与结论】 ( 1)错误、溶液中的溶质是 NaCl和 HCl时,滴加酚酞溶液也不变色。 ( 2) B; ( 3)稀盐酸(或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合理即可) 【拓展与应用】 蒸发 ( 4) 气体; NaCl和 Na2CO3(或氯化钠和碳酸钠); 106。 试题分析:【猜想与假设】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反应后的废液的可能组成是: 恰好完全反应,废液中的溶质只有生成的氯化钠; 浓盐

38、酸有剩余,则废液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钠和剩余的盐酸; 碳酸钠有剩余,废液中含有剩余的碳酸钠和生成的氯化钠。 【讨论与交流】由于碳酸钠和盐酸能反应,故二者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种溶液中,错误。 【实验与结论】 ( 1)由于酚酞试液只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故当溶液中有 HCl剩余时,滴加酚酞溶液也不变色,无法证明只有 NaCl,错误。 ( 2)根据猜想 3 可知,废液中的溶质是 NaCl 和 HCl,故只要能证明其 pH 7,即可证明有 HCl的存在,故小美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由于 pH试纸事先被润湿了,故相当于将待测溶液稀释了,稀释后的溶液的酸性会减弱,故 pH 会变大。故选 B ( 3)检验碳酸钠的存在,即

39、检验碳酸根离子的存在,故可以把碳酸根离子转化为沉淀或气体来验证,稀盐酸(或稀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沉淀。 【拓展与应用】由于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受热时,溶质氯化氢气体会逸出,故直接蒸 发即可除去氯化氢。 ( 4) 向一定质量 CaCl2和 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 Na2CO3溶液,二者均能与 Na2CO3溶液反应,且 CaCl2与 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还能与HCl反应,生成 CaCl2、水和二氧化碳,故相当于碳酸钠会先与盐酸反应,当盐酸完全反应,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所以 oa段表示

40、生成气体的质量。 b点表示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只含有生成的 NaCl一种溶质;而c点时,碳酸钠已过量,故此时溶液中溶质为生成的 NaCl和剩余的 Na2CO3。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结合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5.0g。 设生成 2.2g二氧化碳气体所需的 Na2CO3的质量为 m,生成 5.0g碳酸钙沉淀所需 Na2CO3的质量为 n,则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m 2.2g 106: 44=m: 2.2g 解得, m=5.3g Na2CO3+ CaCl2=CaCO3+2NaCl 106 100 n 5.0g 106: 100=n: 5.0g 解得, n=5.3g; 所以 x=(5.3g+5.3g)10% =106g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证明盐酸和可溶性盐酸盐,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解答最后一问,一定要注意碳酸钠会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