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宿迁市市直学校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化学试卷与答案(李振峰).doc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31078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苏省宿迁市市直学校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化学试卷与答案(李振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届江苏省宿迁市市直学校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化学试卷与答案(李振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届江苏省宿迁市市直学校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化学试卷与答案(李振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届江苏省宿迁市市直学校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化学试卷与答案(李振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届江苏省宿迁市市直学校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化学试卷与答案(李振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苏省宿迁市市直学校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化学试卷与答案(李振峰) 选择题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过滤 C加热液体 D点燃酒精灯 答案: C 试题分析:倾倒液体应紧贴试管口倒入;过滤时应使用玻璃棒引流;点燃酒精灯时不能使用其他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否则容易产生火灾。 考点:实验基本操作 点评:关于实验 基本操作的题目属于中考的必考点,一般在单项选择题中出现,较为简单。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X、 Y、 Z、 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物 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 g) 2 1 16

2、 16 反应后的质量( g) 12 m 8 14 A物质 Y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 Z与 W的质量比为 41 D反应后生成 X的质量为 12 g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所给的表格, X物质反应后质量增大 10克, Y物质反应后不确定,Z物质反应后质量减少 8克, W物质反应后质量减少 2克,所以已知增加的部分总质量为 10克,减少的质量为 8+2=10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物增加的质量,两者正好相等,说明 Y物质反应后质量并没有发生改变, m=1,。A 物质 Y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可能是不参加反应的杂质; B 根据

3、分析知,反应方程式可以简单写为 Z+W=X,属于化合反应; C 根据分析,参加反应的 Z与 W的质量比为( 16g-8g): (16g-14g)=4: 1该选项正确; D反应后生成 X的质量为 12 g -2 g =10 g.。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点评:质量守恒定律是中考重点要求的内容,在选择题中常常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这道题目需要仔细分析,推测出整个反应的大致轮廓和过程才可以。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B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应验纯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

4、分子构成的 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空气中有氧气,所以铁丝也能在空气中燃烧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比如一个氦原子和一个氢分子,都是含有两个质子,但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 B 点燃所有的可燃性气体之前都应验纯; C 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D 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少,体积分数只有五分之一,所以无法燃烧,纯氧中可以。 考点:化学基础知识 点评:近几年中考越来越加大了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力度,考察较为直接,应注意回归课本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 2X+Y=2Z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 X和 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M和 N,则 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M+N) B在反应中 X、

5、Y、 Z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比为 212 C Z一定是化合物,并且可能是氧化物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若 X和 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M和 N,则 Z的相对分子质量应为 (2M+N)/2;在反应中两个 X粒子和一个 Y粒子反应生成两个 Z粒子,所以他们的粒子个数比为 212; Z为生成物,且由 X、 Y化合反应得到,必然含有两种微粒所含的元素,故组成 Z的元素为两种以上,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氧化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点评:关于化学方程式意义的题目属于中考必考点,一般在选择题中出现,且 位置比较靠后,属于容易失分的题目,应引起

6、重视。 质量、溶质质量分数都相等的两份过氧化氢溶液, a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中不加二氧化锰,下列图象表示放出氧气质量(纵坐标)与反应时间(横坐标)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中不加二氧化锰,那么 a的反应速度要快于 b,但是两份过氧化氢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都相等,所以最终会生成质量相等的氧气,在坐标图中, C项符合。 考点:过氧化氢制氧气 点评:这中题目得 分率并不高,原因在于很多同学无法将题目中所给的坐标图和题干联系起来,这种题目考察形式不是很灵活,多做,多总结即可。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A一定不是化合物 B一定是单质 C一定是纯净物 D一

7、定不是混合物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是纯净物或者单质,比如氧气,也可以是混合物,比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只含有氧元素,但是由不同分子组成的,为混合物;根据化合物的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也就是说化合物绝不可能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 是化合物。 考点:物质按组成分类的判断 点评:物质按组成分类属于课本上直接出现的基础知识,属于比较简单的内容,中考重点要求掌握。 下列鉴别两种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 C用水区分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 D用石灰水区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8、答案: B 试题分析: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时,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泡沫较少且有浮渣的是硬水; B用燃着的木条无法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因为这两种气体均不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立马熄灭,无法鉴别; C 氢氧 化钠固体溶于水产生大量热量,而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D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变浑浊,而一氧化碳则无现象。 考点:物质的鉴别 点评:此题考察较为直接,较为简单,都是基础知识,但这类题目却是历年中考题的考查重点,应引起注意。 把盛有甲、乙、丙三种气体的试管分别同时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对甲、乙、丙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

9、A甲、乙、丙气体都易溶于水 B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 于水 C不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甲气体 D可以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丙气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如图所示,盛有甲、乙、丙三种气体的试管分别同时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甲、乙有较明显的液柱上升,这是溶于水气体体积减小形成的,液柱越高说明溶解的越多,气体越容易溶于水,所以甲气体容易溶于水,乙气体溶解度较甲小,丙气体基本不可溶,所以不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甲气体。 考点: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点评:本题考察常见化学现象的解释,要理解水柱上升和气体溶解度之间的关系,这提醒我们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总结。 下列做 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

10、锅盖 B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C楼房失火时,从防火通道快速撤离 D手持燃着的蜡烛进入深洞游览,发现烛光变弱或熄灭立即退出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隔绝了空气,有助于灭火; B 电器着火用水扑灭容易造成漏电,从而造成新的安全隐患; C 防火通道是发生事故时撤离用的; D 比较深的洞穴容易存在很多不支持呼吸的气体,如果燃着的蜡烛熄灭或者火焰变得很微弱说明氧气浓度太小,应立即撤出。 考点:化学常识 点评:考察生活中常见现象里的化学知 识,较简单,但是确实中考中的必考题,平时注意积累总结。 右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

11、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A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B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C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D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答案: C 试题分析: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较少,体积分数大约为 0.033%,将大针筒内的空 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产生的碳酸钙较少,现象并不明显,正确的做法是应该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产生碳酸钙较多则现象就比较明显,有利于得出结论。 考点:验证二氧化碳 点评:本题较为新颖,考察的主要是一种化学实验的思想,并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需要同学们联系题干仔细思考,属于难得的比较灵活的题目。 下列

12、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A稀有气体用于制霓虹灯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C铁用于制作炊具 D氢气用于发射火箭 答案: D 试题分析:稀有气体用于制霓虹灯是利用了其通电会发光的物理性 质;干冰用来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气化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聚集落下,属于物理性质;铁用来制作炊具是利用其良好的强度,属于物理性质;氢气用于发射火箭是使用氢气燃烧放出大量热量的原理,属于化学性质。 考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其设计的知识点属于中考必考内容,一般在单选题中出现,较为容易,注意积累总结。 点评:这类题目考察的是学生平时对化学现象的积累和总结,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有关分子、原子的说

13、法正确的是 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水结冰后水分子便 不再运动 D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都可分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不发生变化,不可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水结冰后水分子的排列更加有规则;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考点:化学变化中原子和分子 点评:化学变化中原子和分子的变化属于中考重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要理解掌握。 复方冬青油软膏具有强力迅速镇痛作用,其有效成分的分子模型如下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8H8O3 B该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

14、为 8: 8 3 C该物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图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8H8O3;该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8: 8 3,该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所以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种原子总相对原子质量中氢原子最小,为 8,所以氢原子所占比重最小,也就是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最小, 也可以把每个元素的质量分数挨个算出来。 考点:化学式的意义 点评:化学式的意义分为宏观和微观,考试时经常以此为考察点,要熟悉其意义 有关电解水实验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

15、气 C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是 1 2 D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可增强导电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在电源正极一端产生氧气,在负极一段产生氢气,而且正极一端的氧气体积是氢气的一半,这个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纯水不导电,加入少量稀硫酸可以增强水 的导电性,使实验可以顺利进行。 考点:电解水的实验 点评:这个实验是课本上的一个经典的实验,要深入理解其意义和其中体现的化学思想,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也是重要的考点。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C饱和的食盐水中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 D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

16、和溶液浓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均一、稳定的液体可能是纯净物,比如纯水也是均一、稳定的,但是纯水不是溶液; B 溶液可以有颜色,比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C 饱和食盐水还 可以溶解其他物质,一般情况下各物质的溶解是独立的。 考点:关于溶液的基础知识 点评:这类题目考察的是学生平时对溶液基础知识积累和总结,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钠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B核外有 3个电子层 C最外层电子数为 1 D质子数为 11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其原子核外有 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1,在周期表中排第十一位,质子数为 1

17、1。在化学反应 中容易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八个电子稳定结构,所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这类题目属于中考必考题型,较为简单,常在选择题中出现,注意仔细审题。 填空题 用化学用语填空: ( 1)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 ( 3)正三价的铁的氧化物: ; ( 4)氧化镁中镁元素显正二价: ; ( 5)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 ( 6) 2个硫酸根离子: 。 答案:( 1) CO2;( 2) Al2O3;( 3) Fe2O3; ( 4) ;( 5) CH4;( 6) 2SO42-

18、 试题分析:( 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 2)地壳中元素的含量顺序为氧、硅、铝、铁,可知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氧,所以该化合物为 Al2O3;( 3)正三价的铁的氧化物为三氧化二铁,正二价的为氧化亚铁( FeO);( 4)表示元素化合价要写在该元素的顶部;( 5)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 6) 2个硫酸根离子为 2SO42-,两个 “2”是不一样的,离子前面的表示离子的个数。 考点:基 本化学知识 点评:此题考察较为直接,较为简单,都是基础知识,但这类题目却是历年中考题的考查重点,应引起注意。 形态各异的物质可按一定规律分类。现有 A硫酸钠 B液氧 C空气

19、 D氯化钠 E冰水混合物 F水银 六种物质,请选用合适的物质填空。 ( 1)属于混合物的是(填序号) ; ( 2)含有氧分子的是(填序号) ; ( 3)属于由离子构成的不含原子团的化合物是(填化学式) ; ( 4)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化学式) 。 答案:( 1) C ( 2) BC ( 3) NaCl ( 4) H2O 试题分析:( 1)空气中含有多种气体,属于混合物,硫 酸钠、液氧、氯化钠都可以用固定的化学式来表示,属于纯净物,冰水混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 2)液氧是氧气经过低温、高压形成的液体形态,其中含有氧分子,空气中含有氧气也有氧分子,其他几个物质里的是氧原子;( 3)硫酸

20、钠由离子构成,但是含有硫酸根原子团,液氧、空气、冰水混合物中都不是由离子构成,氯化钠直接由离子构成,且不含有原子团;( 4)冰水混合物由水分子构成,属于氧化物,硫酸钠不属于,因为氧化物的定义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硫酸钠是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考点:物质按组成分类 点评 :这种类型的题目属于中考必考题型,比较基础,利用常见的物质考察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应重视。 某同学配制 100克 6%的 NaCl溶液,需要 NaCl g,其中钠元素的质量是 g(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应选择 mL量筒量取水,该同学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将 (填 “ ”或 “ ”

21、或 “ ”) 6%;若该同学在称量氯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转,则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答案: 2.36 100 向左盘再加少量氯化钠 试题分析:需要 NaCl质量为 100g 6%=6 g;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94g,也就是 94ml,应该使用 100ml量筒来取水;取水的时候如果仰视会造成量取的水质量偏大,从而质量分数将会偏小;称量氯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转说明砝码一边较沉,应该往左盘添加氯化钠。 考点:溶液的配制 点评:关于溶液配制的题目近几年一直在填空题中出现较多,较为简单,但是计算容易出错,应细心。 某同学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燃烧条件的实验。取一小块白磷放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白磷

22、没有燃烧,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热水,白磷仍然没有燃烧,再从 a管通入 ,白磷发生燃烧,该实验 (填 “能 ”或 “不能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两个条件。 答案:空气 /氧气 能 试题分析: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 3)可以达到着火点的温度三者缺一不可。根据题意,刚把白磷放进去只具备( 1),加入热水后同时具备( 1)和( 2),再从 a管通入空气或者氧气则三个条件均具备,白磷发生燃烧,该反应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两个条件。 考点:探 究燃烧条件 点评:燃烧与灭火这部分知识点属于中考的必考内容,要么结合

23、试验考察燃烧条件,要么结合生活常识考察灭火方面的知识点,注意积累、总结。 计算题 某厂生产的纯碱包装袋上标有 Na2CO3 90%字样(杂质为 NaCl)。为判断该纯碱是否合格,取 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 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为 107.6 g(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且知: Na2CO3 +2HCl=2NaCl+CO2+H2O)。 试计算: (写出计算过程 ) (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 数; ( 3)判断该纯碱产品是否合格。 答案:( 1) 4.4( 2分)( 2) 7.3%( 2分)( 3) 88.3% 90%,不合格

24、试题分析:(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为反应后装置减少的质量:12g+100g-107.6 g=4.4g; 设反应消耗的 HCl质量为 g,消耗的 Na2CO3质量为 g。 Na2CO3 +2HCl=2NaCl+CO2+H2O 106 73 44 4.4g =10.6g =7.3g (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该纯碱产品实际碳酸钠含量: 88.3% 90%,所以该纯碱产品不合格。 考点:化学方程 式的计算 点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属于中考重点要求掌握的内容,每年必考,最后一道压轴题中一定会是这种题型,考生要多练多总结。 探究题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仪器。请根据要求填

25、空: ( 1)写出图中仪器 a、 b的名称 ( 2)实验室用上图 B装置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装置 C来 制备 CO2,该装置的优点是 ( 3)已知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 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则 其发生装置应选择 , 收集装置应选择 (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 ) ( 4)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 CO2,又可用于探究 CO2的性质。 说明: 1装置 中盛放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 2装置 中在小试管外壁贴有 4片试纸:其中两端的两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中间两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浸过并晒干。 实验

26、时,打开 K1关闭 K2可用来制备 CO2。写出 中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 ;检验 中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 。若在 中放入澄清的石灰水,可用于检验 CO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时,关闭 K1打开 K2可 用于探究 CO2的性质。实验时 中出现的现象是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实验说明 CO2具有的性质是 。 答案:( 1)长颈漏斗、集气瓶 ( 2) 2H2O22H2O+O2 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 3) A F ( 4) CaCO3+2HCl = CaCl2+H2O+CO2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口 a处,木条熄灭,说明 CO2已满 Ca(OH)2 CO2 CaCO3H2O 干燥

27、试纸无变化,湿润试纸由下到上依次变红 CO2+H2O=H2CO3 能与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 试题分析:( 1)由图知 a是长颈漏 斗, b是集气瓶;( 2) C装置比 B装置更好, C装置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而 B装置不可以;( 3)反应物为固体且涉及加热,所以应使用 A装置,生成的氨气易溶于水所以不采用排水法,密度比空气小所以使用向下排空气法;( 4)实验装置较为巧妙,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口 a处,木条熄灭,说明 CO2已满,观察此装置可知道,关闭 K1打开 K2后二氧化碳气体会和 4片试纸接触,干燥的不会有变化,湿润的会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本身不会使试纸变色,而溶于水后生成的新物质显酸性,此物质为碳酸,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考点:制取常见气体的装置 点评:本题属于典型的实验探究题,中考中属于必考题,常在试卷的后半部分出现,属于较难的题目,不仅考察基础知识,还考察了学生对化学思想的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