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31084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风吹草动 B粮食酿酒 C玉石摔碎 D汽油挥发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风吹草动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小草随空气的流动而摆动,属于物理变化; B、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玉石摔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玉石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D、汽油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汽油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B 考

2、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某物质质量变化关系的是 A将生锈铁钉放入过量的稀盐酸 B将一定质量的红磷放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将等质量的镁和铝分别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 D向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硫酸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的反应分析。 A、将生锈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稀盐酸中,先是外层的铁锈(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开始无气体产生;接着是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且随反应的进行,气体的量不断增大,直

3、至铁完全反应不再改变,正确; B、将一定质量的红磷放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磷的质量 +氧气的质量,故固体的质量会增加,错误; C、将等质量的镁和铝分别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由于镁比铝活泼, 故镁生成氢气的速度快,即在相同时间内,镁反应所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铝,也就是表示镁的斜线要更靠近纵轴;但由于酸是足量的,故镁、铝均完全反应,根据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 = ,可知等质量的镁和铝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时,所放出氢气的质量大小取决于两金属的化合价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可假设两种金属的相同质量为 m,则它们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分别

4、为:镁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 m=;铝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 m= 。因为 ,所以等质量的镁与足量硫酸完全反应,所产生的氢气质量要小于铝,错误 ; D、向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硫酸,由于氯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故反应开始就会有硫酸钡沉淀生成,错误。故选 A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的知识熟练掌握,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5、,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按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红磷、白磷着火点 B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C除去废气中的 CO2,并收集 CO D验证 CaO和水反应的热效应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实验分析判断。 A、用酒精灯加热铜片,温度很容易超过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较难控制),且白磷与红磷距灯焰的距离不同(温度就不同),故无法比较红磷、白磷着火点的高低,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通过观察秒表,可比较注射器的活塞移动的快慢,从而比较稀硫酸的加入量与反应速率快慢的关系,故能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 C、由于杂质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一氧化碳不

6、反应,故能除去二氧化碳;且由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可排出瓶中原有的氢氧化钠溶液而储存在该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 D、由于 CaO和水反应放热,故装置内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所以红墨水会左低右高,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 A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氢气的制取和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常用气体的收集 方法,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原理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质的方法 A Cu Fe 加入过

7、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B KCl溶液 K2CO3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C NaNO3溶液 Na2SO4 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过滤 D CaCl2溶液 HCl 加入过量碳酸钙,过滤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A、主要物质 Cu属 H后金属,不与稀硫酸反应,而杂质 Fe属 H前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而被除去,故可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反应,然后过滤、洗涤、干燥,以得到纯净的 Cu,正确; B、主要物质 KCl溶液不与稀盐酸反应,而杂质 K2CO3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KCl、水和二氧化碳(逸出),故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能除去 KCl溶液中的杂质K2CO3,正确; C、杂质

8、 Na2SO4能和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 NaNO3,而主要物质NaNO3不反应,故能除去杂质 Na2SO4,但由于硝酸钡 溶液过量,即会有剩余,故会带入新杂质,错误; D、主要物质 CaCl2溶液不与碳酸钙反应,而杂质 HCl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CaCl2、水和二氧化碳(逸出),且过量的碳酸钙不溶于水,可过滤除去,正确。故选 C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下列一步转化中,必须与酸反应才能实现的是 A CaCO3CO2 B Fe2O3FeCl3 C

9、ZnZnSO4 D BaCl2BaSO4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的反应,分析判断。 A CaCO3除了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外,碳酸钙在高温煅烧时,也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错误; B、 Fe2O3是金属氧化物,要想反应生成 FeCl3,只能与盐酸反应,正确; C、 Zn不仅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ZnSO4;还能与比它不活泼的金属的硫酸盐溶液反应,生成相应金属和 ZnSO4,错误; D、 BaCl2既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BaSO4沉淀,也可与可溶性的硫酸盐反应生成BaSO4沉淀,错误。故选 B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点评:熟练掌握相关物质的性质,

10、及物质间的反应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右图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t1 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 15% C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D t2 时,将 50g甲物质放入 100g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150g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 A、不同物质的溶解度要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题目中没有说明温度,故不能比较,错误; B、由溶解 度曲线图可知,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在 t1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且都为 15g,根据饱和

11、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可知 t1 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 =100=13%,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故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30g,即 t2 时将 50g甲物质加入 100g水中,只有 30g能溶解,有 20g不溶解,故可得到 130g溶液,错误 。故选 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

12、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人体缺乏维生素 C(简写 VC)就会患坏血病。右图为某品牌维生素 C片说明书的一部分。根据信息进行的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A每片含 VC质量为 10mg B若成人每天对 VC的最低需要量为 60mg,每天可服用该品牌维生素 C片 3次 C VC中含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9:1:12 D VC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0%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结合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A、根据说明书可知,每片维生素 C片 100mg,其中含 VC10%,故每片含 VC的质量为 100mg10%=10mg,正确; B、根据说明书,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

13、,每片含 VC质量为 10mg,每次服用 2片,若成人每天对 VC的最低需要量为 60mg,则每天可服用该品牌维生素 C片的次数 =60mg( 10mg2) =3次,正确; C、根据 VC的化学式可知, C6H8O6中含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 =( 126):( 18):( 166) =9: 1: 12,正确; D、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可知, VC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40.9%,错误。故选 D 考点: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学生获取新信息、处理新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考察了有关化学式的

14、计算,熟练掌握相关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猪肉的新鲜度可以通过测试 pH来判断。有资料显示, pH与肉类新鲜度的关系为: 名称 新鲜肉 次鲜肉 变质肉 pH 5.8 6.2 6.3 6.6 6.7 根据上表判断,肉类变质过程中酸碱性的变化趋势是 A酸性变弱 B酸性变强 C酸性不变 D碱性变弱 答案: A 试题分析:稀溶液的酸碱性常用 pH表示, pH=7,溶液显中性; pH 7,溶液显酸性,且 pH 越小,酸性越强; pH 7,溶液显碱性,且 pH 越大,碱性越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肉类变质的过程中,其 pH始终 7,故一直呈酸性,且pH不断变大,即酸性减弱。故选 A 考点

15、: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 pH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 pH的范围是 0 14,中性是 7,酸性小于 7,碱性大于 7,越大碱性越强,越小酸性越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 B洗洁精能除去餐具的油污是 “乳化作用 ” C为了提高庄稼的抗倒伏能力可施钾肥 D用福尔马林浸泡食品来为食品保鲜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正确 B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能对餐具上的油污起乳化作用,即能使油污分散成较小的油滴,而随水流走,正确; C钾肥能增强植物的抗性,故为了提高庄稼的抗倒伏能力可施钾肥,正确

16、; D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会降低食品的质量,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错误。故选 D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乳化剂及乳化作用,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完全对应的是 A乙醇酒精 CH3COOH B碳酸氢钠纯碱 NaHCO3 C氢氧化钙熟石灰 CaO D氢氧化钠火碱 NaOH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 学知识对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 A、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是 C2H5OH

17、,错误; B、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化学式是 NaHCO3,错误; C、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熟石灰,化学式是 Ca(OH)2,错误; D、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和苛性钠,化学式是 NaOH,正确。故选 D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 ,就要理解和熟记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区分名称相近的物质的成分,会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下列烹饪用的调味品与足量水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黄酒 B橄榄油 C白糖 D食盐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溶液的特征分析,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A黄酒能溶于水,故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

18、正确; B橄榄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错误; C白糖能溶于水,故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正确; D食盐能溶于水,故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正确。故选 B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溶液的本质 特征,是解题的关键;此外,解答本题还要分析物质的水溶性,如果物质易溶于水,就能够和水形成溶液,如果物质不溶于水,就不能够和水形成溶液。 下列生活用品中 ,不是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塑料水盆 B橡胶手套 C涤纶内衣 D纯棉毛巾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有机合成材料的

19、概念和类别分析。 A、塑料水盆属于塑料制品,塑料是三大合成材料之一,错误; B、橡胶手套属于合成橡胶制品,合成橡胶是三大合成材料之一,错误; C、涤纶内衣是用涤纶制成的,涤纶属于合成纤维,合成纤维是三大合成材料之一,错误; D、纯棉 毛巾是棉线制成的,棉线属于天然纤维,不是有机合成材料,正确。故选 D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点评:理解和熟记合成材料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有机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类。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

20、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否则酸液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正确; B、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不能直接倾倒,错误; C、 向试管中加入铁钉时,先要将试管横放,再把铁钉放在试管口,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让其滑到试管底部,如图放入,则容易造成试管破裂,错误; D、读取量筒中液体体积时,要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错误。故选 A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 C灼烧羊毛,会闻到和烧棉花

21、一样的气味 D食盐水滴在 pH试纸上,试纸将呈黄色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实验现象分析判断。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 B、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正确; C、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花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素,燃烧有烧纸的气味,错误; D、食盐水呈中性,不能使 pH试纸变色,故滴在 pH试纸上,试纸仍呈黄色,正确。故选 C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溶液酸碱性的测定方法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解答时应从物质的颜色变化等方面

22、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做法不属于安全措施的是 A加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 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做灯火实验 C夜晚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D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安全常识分析。 A、在加油站、面粉厂附近的空气中,充满了大量的可燃性的油气或面粉颗粒等,当遇到明火就有可能引发爆炸,故要严禁烟火,正确; B、久 未开启的菜窖中可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高会使人窒息,且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故进入地窖前,可先做灯火实验,正确; C、煤气是易燃易

23、爆物,接触明火或电火花等,有可能会爆炸,故发现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煤气在空气中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而开灯则会产生电火花,有可能会引起爆炸,错误 D、易燃、易爆物,在接触明火等情况下,有可能会发生火灾或爆炸,故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正确。故选 C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点评:关注生命安全是 当今社会的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要能防患于未然,要知道在意外发生时,合理的救护措施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而盲目乱动非但于事无补,甚至会使损失更大。 填空题 (1)右图是某同学对二氧化碳部分知识构建的网

24、络图 (部分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已经省略了 )。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写出生成 d物质的化学式 ; 物质 b主要成分中阴离子是 ; 图中含有有机物的是(写字母) ; 标出物质 e化学式中带点元素的化合价 。 (2) 现有 H、 O、 C、 C1、 Na五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填写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 (各写一个 ): 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 ; 炒菜用的盐 ; 食醋的主要成分 ; 可用于干电池电极的物质是 。 答案:( 1) H2CO3 a、 c +1 ( 2) HCl NaCl C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中各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先确定物质的化学式,再做进一步判断。 根据图示, CO

25、2+H2Od,故 d物质为碳酸,其化学式为 H2CO3; 根据图示,物质 b是石灰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CaCO3),故其中的阴离子是 CO32-; 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无机物是指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另外,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等物质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这些物质的性质和无机物相似,也把它们归入无机物;故图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a.CH4和c.C6H12O6; 物质 e的化学式是 Na2CO3,已知碳酸根显 -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 Na2CO3中 Na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有 2x+( -2) =0,解得x=+1价,即钠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

26、( 2)根据物质的性质或用途要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按照书写化学式的方法、步骤正确 的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盐酸,故化学式为 HCl; 炒菜用的盐是食盐,即氯化钠,故化学式为 NaCl; 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故化学式为 CH3COOH; 可用于干电池电极的物质是碳棒,故化学式为 C。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判别,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按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在 ( )中注明该化学

27、 反应的基本类型。 ( 1)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 ) ( 2)木炭还原氧化铜 , ( 3)用稀盐酸来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 。 答案:( 1) 4P+5O2 2P2O5,化合反应 ( 2) C+2CuO 2Cu+CO2 ( 3) Fe2O3+6HCl=2FeCl3+3H2O。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 1)白磷在空气中自燃,是白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由于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故属于化合反应; ( 2)木炭在高温的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8、为 C+2CuO 2Cu+CO2; ( 3)用稀盐酸来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就是稀盐酸和铁锈(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在解此类方程式的书写题时,首先确定反应原理,然后再依据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 简答题 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中 的仪器名称是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编号)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室若要制取并收集到干燥的二氧化碳,装置连

29、接顺序应为(填编号) ,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4) 常温下 NO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 NO2气体 (2NO+O2=2NO2)。为了收集纯净的 NO气体,利用右图所示仪器 、 ,用胶管将 _ (填导管口字母 )与 c相连组成收集装置 .收集时,应先在 中 。 答案: 长颈漏斗 A 、 2KClO3 2KCl+3O2; BFC 、 CaCO3+2HCl=CaCl2+H2O+CO2 b 、装满水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回答,装置中 的仪器名称是长颈漏斗。 (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制氧气,就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

30、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2KCl+3O2,所以需要 “固体加热型 ”气体制取装置,故选 A。 ( 3)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由于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 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属于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故发生装置应选 B;按题目要求,要 “收集到干燥的二氧化碳 ”,故收集前需要干燥,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故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所以干燥装置应选 F;最后,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收集装置

31、应选 C,故装置连接顺序应为 BFC。 ( 4)根据题意, “NO难溶于水,能与氧气反应生成 NO2气体 ”,故只能用排水法,所以应该先将 I装满水;由于气体的密度比水小,故气体应从较短的导管 a进入,从上面向下将水从较长的导管 b压出;所以连接装置时,应用胶管将 b与 c相连组成收集装置。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熟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此外,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

32、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能源 “非石油化 ”是 战略目标,发展以 CH4、 CO2等为原料的 “C1化学 ”成为当今化工生产的必然趋势。通常天然气中含有 H2S等有毒气体,下图为天然气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 1)合成氨的原料之一为氮气,该流程中为合成氨提供氮气的物质是 。 ( 2) 处加入 Fe2O3 H2O的目的是 。 ( 3) 处一般加入 K2CO3溶液以吸收 CO2 , K2CO3溶液与 CO2反应生成碳酸氢钾( KH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4)右图是实验室模拟合成氨气的装置 (反应方程式: N2+3H2=2NH3)甲装置的作用有三个:一是将氮气和氢气

33、干燥;二是使氮气和氢气充分混合;三是 ,从而提高氮气和氢气的利用率。 ( 5)该流程中参与循环的物质是 。 答案: 空气 除去 H2S或分离出 CH4 CO2+H2O+K2CO3=2KHCO3 通过观察 F中的气泡控制氮气和氢气的流量(或调节氮气和氢气的量),使氮气和氢气的量达到最佳比例 Fe2O3.H2O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分析,在 处加入了空气,再结合空气的成分分析,空气中有大量的氮气,所以该流程中为合成氨提供氮气的物质是空气; ( 2)根据图示分析,天然气中含 有的 H2S气体是有毒的气体,不能排放到大气中,故通过加入 Fe2O3 H2O可与之反应生成硫化亚铁等物质,而除去 H2

34、S; ( 3)根据题意 K2CO3溶液与 CO2反应生成碳酸氢钾( KHCO3),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可知,反应中应该有水的参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CO3+CO2+ H2O=2KHCO3。 ( 4)通过观察 F装置的两个进气导管口逸出的气泡数,可控制氮气与氢气的进入量,从而控制它们反应的体积比,以提高氮气和氢气的利用率。 ( 5)根据图示分析,在该流程中加入了 Fe2O3 H2O,最后又生成了 Fe2O3 H2O,所以,该流程中参与循环的物质是 Fe2O3 H2O。 考点: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对于探究型实验探究,要熟悉实

35、验探究的环节和方法,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将所学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技巧迁移至此,进行细心地探究实验和观察现象,再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断、总结出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探究题 红枣包装中常使用一种袋装防腐剂,品名为 “504 双吸剂 ”,其标签如图所示。同学们对一包久置 “504双吸剂 ”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 提出问题】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 Fe、 Fe2O3、 CaO、 Ca(OH)2和 CaCO3。 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 Ca(OH)2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实验

36、探究 1】 甲同学的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1)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加足量蒸馏水溶解,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固体溶解时试管外壁发烫,试管底部有不溶物,溶液变红。 固体中一定含有 和氢氧化钙。 ( 2)另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 。 固体逐渐消失,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 固体中一定含有 , 一定不含 Fe2O3 ( 3)将步骤( 2)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 固体中一定含有 CaCO3 【实验质疑】 ( 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中不能得出一定含 Ca(OH)2的结论,理由是 。 ( 2)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 Fe

37、2O3的结论,理由是 。 【实验探究 2】 乙、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继续验证: ( 1)乙、丙同学实验中又能得出固体样品中一定还含有 。 ( 2)乙同学经过实验测得上述滤渣 C( CaCO3 )的质量为 1.0 g,计算滤液 A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写出解题过程) 丙同学经过实验测得上述残留固体中含钙物质的总质量为 1.6 g,滤渣 B中CaCO3的质量为 1.0 g。 【实验结论】综合上述实验及乙、丙同学的数据,久置固体的成分是 。 答案:【作出猜想】 CaO+H2O Ca(OH)2 【实验探究 1】 CaO 稀盐酸 Fe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质疑】( 1)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

38、钙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不能确定原固体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 2)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 成氯化铁,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也是浅绿色 【实验探究 2】( 1) Fe2O3 ( 2) Ca(OH)2:0.74g 【实验结论】 Fe、 Fe2O3、 CaO、 Ca(OH)2、 CaCO3 试题分析:【作出猜想】因为样品的成分中本身含有氧化钙,而氧化钙容易和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 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 Ca(OH)2。 【实验探究 1】( 1)根据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分析, “固体溶解时试管外壁发烫 ”,说明固体溶解放出大量的热,再结合所给的

39、物质,只有生石灰在溶于水时,能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故可判断固体中一定含有氧化钙。 ( 2)根据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分析,滴加某物质后, “固体逐渐消失,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 ”,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 Fe,且向其中滴加的是稀盐酸,因为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浅绿色)和氢气。 ( 3)根据实验操作和结论分析,由于 “固体中一定含有 CaCO3”,故步骤( 2)中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则 “将步 骤( 2)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 ”,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质疑】( 1)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无法确定原固体中是否含有氢氧化

40、钙。 ( 2)由于氧化铁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而根据题意,铁能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故溶液也是浅绿色,所以不一定不含 Fe2O3。 【实验探究 2】( 1)根据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分析,滤渣 B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后,溶液变黄色,而稀盐酸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溶液(黄色),由此可知,固体样品中一定还含有 Fe2O3。 ( 2)根据图示,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滤液 A中含有氢氧化钙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碳酸钠溶液,二者反应生成滤渣 C( CaCO3 )和氢氧化钠溶液,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Na2CO3=CaCO3+NaOH,根据滤渣 C( CaCO3 )的质量,可求出滤液 A中含

41、氢氧化钙的质量。 设滤液 A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为 x Ca(OH)2+Na2CO3=CaCO3+NaOH, 74 100 x 1.0g 74:100=x:1.0g 解得, x=0.74g 答:滤液 A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为 0.74g。 【实验结论】 根据题意,结合图示分析,滤渣 B为原残留固体中的 CaCO3,而经过实验测得上述残留固体中含钙物质的总质量为 1.6g,则原残留固体中除了 CaCO3外,共有含钙物质 0.6g,若 0.6g物质均为氧化钙,并设其与足量的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为 y,则有 CaO+H2O Ca(OH)2 56 74 0.6g y 56:74=0.6g:y 解得,

42、 y=0.79g 而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滤液 A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为 0.74g, 0.74g 0.79g,因此样品中一定还含有氢氧化钙,即原残留固体中的成分是 Fe、 Fe2O3、 CaO、Ca(OH)2、 CaCO3。 考点:实验探究 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在研究物质组成时,通过定性的探究实验不能确定某组成成分时,可通过定量研究加以判断;定量研究时,质量守恒思想是进行推断的根本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