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31086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答案: D 试题分析:不锈钢杯属于金属材料,木桶是由木材直接组成,属于天然材料,纯棉毛巾材料直接来自棉花,属于天然材料,涤纶属于人工合成的有机材料。 考点:化学材料分类 点评:考察生活中常见的化学材料及其分类,较简单,但是却是中考中的必考题,平时注意积累总结。 某 K2CO3样品,一定含 Na2CO3、 KNO3和 Ba(NO3)2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将 13.8g样品加入足量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入过量的 CaCl2溶液,得到 9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判断是 A肯定有

2、 KNO3 B肯定有 KNO3,还可能有 Na2CO3 C一定没有 Ba(NO3)2,可能有 KNO3 D肯定没有 Na2CO3和 Ba(NO3)2 答案: B 试题分析:加入过量的 CaCl2溶液,得到 9g沉淀,说明混合物中含有碳酸盐,可能是碳酸钠或者碳酸钾,含有碳酸根则不能和硝酸钡共存,所以混合物中一定没有硝酸钡,产生 9g沉淀消耗纯净碳酸钠 9.45g,消耗纯净碳酸钾 12.42g,样品重量为 13.8g,说明其中还有硝酸钾。 考点:物质组成的推断 点评:利用化学反应判断物质组成的题目属于中考常考的知识点,通常在探究题中出现,考察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思想,注意仔细审题。 下列图像与对应的

3、实验相符合的是 A图 :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 B图 :水的电解 C图 :向 HCl与 Na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Ba (OH) 2溶液 D图 :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稀释氢氧化钠溶液 pH值会无限接近于 7,但不会达到 7; B 水中氧元素的质量比氢元素的质量大; C 由于生成的硫酸钡不溶于酸,所以反应没有先后,一起反应,所以开始就有沉淀生成; D 有无催化剂只是改变的反应速率,反应结果不变。 考点:数形结合 点评:此题属于数形结合类型的题目,常在选择题比较靠后的位置出现,通常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读懂所给的图形才能作对题目,对考生灵活运用知

4、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现向圆底烧瓶 a、 b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两种固体,再各滴加 10mL的稀盐酸(足量)。观察到在 U形管中左边液面先上升,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最终左右两边液面高度相平。则 a、 b中加入的固体分别是下列四组 物质中的 a b A 1g锌 1g铁 B 1.06g碳酸钠固体 0.84g碳酸氢钠固体 C 1g碳酸钠固体 1g碳酸氢钠固体 D 0.65g锌 0.56g铁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题可知, b瓶里面的物质生成气体较快,但最终两瓶产生气体体积相等, A 是 a瓶生成气体较快,最终生成气体体积不相等; B 碳酸氢钠和酸反应生成气体较快,且 0.8

5、4g碳酸氢钠固体和足量酸反应生成气体的量和 1g碳酸钠固体和足量的酸反应生成的气体量相等,所以 B合适; C 相等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和足量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体积不相等; D a瓶产生的气体较快,不合题意。 考点:产生气体的化学反应 点评:考察常见化学方程式,属于基本知识点,中考中常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出现,这提醒我们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总结。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如图是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其中无色溶液 X是 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稀硫酸 D硫酸钠溶液 答案: C 试题分析:无色溶液 X可以和三氧化二铁反应生成黄色溶液,和铁单质反应生成浅绿色溶液,且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说

6、明 X是酸溶液,且 X溶液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说明为硫酸。 考点:常见化学反应及现象 点评:对于常见化学反应及现象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属于中考必考的知识点,考察较为直接,应注意回归课本。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需区分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空气和氧气 用带火星木条检验 闻气味 B 硬水和软水 观察颜色 加肥皂水搅拌 C 铁粉和炭粉 用磁铁吸引 加稀硫酸 D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测 pH 加稀盐酸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空气和氧气都是没有味道的,闻气味无法区分; B 观察颜色无法区分硬水和软水,他们的区别是钙离子和镁离子的含量; C 用磁铁吸引可以将铁粉吸

7、引起来,无法吸引碳粉,加稀硫酸铁粉可以和其反应放出氢气,而碳粉不反应; D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测 pH值大于 7。 考点:常见物质的区分 点评:对于常见化学物质的鉴别属于中考的必考点,选择填空均可出题,考察形式较为灵活,注意积累总结。 右图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蒸发溶剂 C t2 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D t1 时,将 30g甲物质放入 50g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80g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在温度小于 t1 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在温度大于 t1 时乙的溶

8、解度小于甲的溶解度; B 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加入溶质,恒温; C t2 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解度相等,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比例相等,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 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30g,也就是 100g水中最多溶解 30g, 50g水中最多溶解 15g,形成溶液 65g。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 意义 点评:关于溶解度曲线的题目属于中考必考的题型,通常在选择题较为靠后的位置出现,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应熟知基础知识点,仔细审题,理解其曲线的含义。 今年央视 3.15晚会曝光,少数不法厂家向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了二甲醚( C2H6O),二甲醚会对液化气罐的配件造成腐蚀,存在安

9、全隐患。下列关于二甲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有机物 B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61 C每个分子中含有 9个原子 D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52.2% 答案: B 试题分析:二甲醚( C2H6O)属于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碳、氢、氧元素的个数比为 261,质量比为 ;每个分子中含有两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考点:化学式的意义 点评:化学式的意义分为宏观和微观,考试时经常以此为考察点,要熟悉其意义,同时注意仔细审题。 树状分类法是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图所示的是一种树状分类的运用实例。下表所列的分类与右图分类不相符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

10、析:铁水是铁单质的液体状态,为纯净物,不属于溶液,糖水是糖类溶于水形成的溶液,碘酒是碘单质溶于水形 成的溶液。 考点:物质分类 点评:这种题目属于常考题型,中考出现频率较高,但是难度较低,注意平时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总结。 紫薯(见右图)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钾、铁、钙、硒等,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其中的钾、铁、钙、硒指的是 A单质 B原子 C分子 D元素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体补充的钾、铁、钙、硒来自于他们的化合物,存在形式并不单一,但不论以哪种存在形式皆能为人体所利用,所以其中的钾、铁、钙、硒指的是元素。 考点:化学与人体健康 点评:涉及人体健康和营养物质方面的化学知识在中考中常以选择

11、题的形式出现,较为简单,注意积累。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6.98g B Si的元素名称是硅,其核电荷数为14 C Mg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 D它们都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如图可知 A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6.98,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Si的元素名称是硅,其核电荷数为 14;最外层电子数最多有八个,不可能为 10个;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点评:这类知识点在中考中属于必考题型,不难,考生应注意积累,特别是一些细小的琐碎的知识点。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取用块状固体

12、 C滴加液体 D稀释浓硫酸 答案: C 试题分析:闻气味不可直接靠近闻味道,应用手煽动然后靠近闻味道;取块状固体应先将试管平放,将固体放在试管口,然后慢慢立起试管,让固体慢慢滑落;滴加液体应将滴管悬在试管口上方;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倒入水中。 考点:常见实验室基本操作 点评:关于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属于中考的必考题型,但是可以考的操作比较有限,应注意总结。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会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 C 过氧化氢溶液中的过氧化氢容

13、易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没有碱生成,不存在氢氧根,加入硫酸铜不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考点:常见化学反应和现象 点评:考察常见化学反应及现象,属于基本知识点,中考中常在选择题和 填空题中出现,这提醒我们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总结。 有一种叫 “干水 ”的物质,每个 “干水 ”粒子是外层包上沙质硅的小水滴,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水高 3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硅是氧化物 B “干水 ”是纯净物 C “干水 ”就是 “干冰 ” D “干水 ”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硅全部由硅元素组成,为单质; B “干水 ”由水和硅组成,为混合物; C “干水 ”是混合物,干冰是固态二氧

14、化碳,为纯净物,不是一种物质; D “干水 ”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可以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缓解温室效应。 考点:物质类别的判断 点评:此题考察较为直接,较为简单,都是基础知识,但这类题目却是历年中考题的考查重点,应引起注意。 小明同学在家泡了一杯白糖水。他将白糖放到热水里,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白糖完全溶解后,他发现杯子里的糖水液面比原来低,糖水 “少掉了 ”。他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发现最后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的蒸发)。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泡糖水时进行搅拌是为了增大白糖的溶解度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并形成了饱和溶液 C凉的糖水比热的糖水浓度

15、大 D糖水 “少掉了 ”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对固体物质来说溶解度仅和温度有关,和搅拌无关; B 根据题干可知,热水时全部溶解,凉水时有固体析出,热水时不一定达到饱和; C 凉的糖水比热的糖水中含有的溶质少,所以浓度比热的糖水小; D 糖水体积比加入糖之前还小,说明是糖分子有部分进入了水分子的间隔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考点:分子间间隔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属于基本知识点,中考中常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出现,这提醒我们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总结。 填空题 ( 1)现有 H、 O、 C、 Na四种元素,请选用其中 的一种或几种元素填写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各写一个): 汽水

16、中含有的酸 ; 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中主要成分之 ; 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制作叶脉书签的碱 。 ( 2)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更有助于了解物质组成及变化的本质。 填写下表。 下图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过程。 请你在下图圆圈中处将 BaCl2溶液和 CuSO4溶液反应的产物补充完整:答案:( 1) , , , ;( 2) 得, +3, 。 试题分析:( 1)汽水中通常会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碳酸, 焙制糕点通常使用碳酸氢钠作为发酵粉, 固体二氧化碳又称干冰,常用作人工降雨, 通常用氢氧化钠来制作叶脉书签;( 2) 铝最外层只有三个电子,容易失去达到稳定结构,显正三价,铝的氧化物

17、的化学式为 ,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水、沉淀或者气体生成,剩余的离子不发生变化。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 点评:这类知识点在中考中属于必考题型,不难,考生应注意积累,特别是一些细小的琐碎的知识点。 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在括号内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 1)盐酸除铁锈 ( )反应 ( 2)电解水 ( )反应 ( 3)将黑色氧化铜粉末装入试管中加热,通入氨气( NH3)则生成红色的铜、水和一种气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 ,复分解反应;( 2),分解反应;( 3) 试题分析:( 1)盐酸除铁锈是盐酸和三氧化二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2)电解水生成氢气

18、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3)根据题意可知,由质量守恒定律该气体单质为氮气,方程式配平后为。 考点:常见化学反应及类型 点评:对于常见化学反应及原理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属于中考必考的知识点,考察较为直接,应注意回归课本 。 某校课题研究小组到电镀厂考察,了解到铁件镀铜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结合流程中提供的信息回答: 写出流程 中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 流程 废水中含有的物质有 ; 经测定:流程 中废水的 pH为 4,废水中一定没有 ; 流程 废水中除流程 、 引入的物质外,还含有 ,请设计简单 方案来证明你的推断: 。 答案: Fe2O3+3H2SO4=Fe2(SO4)3+3H2O Fe2(

19、SO4)3、 FeSO4、 H2SO4; NaOH CuSO4,取少量废水,插入一打磨光亮的铁片,一段时间后取出观察,铁片上有红色的铜,说明废水中含有 CuSO4。 试题分析: 流程 中是利用的硫酸除铁锈,发生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由题干可知,流程 废水中含有的物质有硫酸铁。硫酸亚铁和硫酸; 废水呈酸性肯定没有氢氧化钠; 第三个流程中加入的硫酸铜是过量的,所以流程 废水中除流程 、 引入的物质外,还含有硫酸铜,取少量废水,插入一打磨光亮的铁片,一段时间后取出观察,铁片上有红色的铜,说明废水中含有 CuSO4。 考点:常见化学反应及流程 点评:此题是关于常见

20、化学反应及流程方面的题目,属于中考的热点题目,可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出现,考查形式较为灵活,注意仔细审题。 探究题 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 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 序号,下同)。 实验室用 H2O2溶液和 MnO2混合制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同学们利用 B和 F装置,通过排水量来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反应结束后,发现量筒内 。 答案: 酒精灯; AE 双氧水在锥形瓶中会占掉一部分体积或反应放热使瓶中的一部分空气受热膨胀; b ; CO2与水反应,CO2+2NaOH=Na2CO3+H2O

21、 试题分析: 为酒精灯;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所以应选用的装置组合为 AE; 实验室用 H2O2溶液和 MnO2混合制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量筒内 收集到的水的体积总是比理论值偏大原因可能是双氧水在锥形瓶中会占掉一部分体积或反应放热使瓶中的一部分空气受热膨胀; 氢气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应该使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从 b处进气; 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 液吸收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还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应作的对比实验是 CO2与水反应, CO2与 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考点:实验室的基本仪器使用和常见气

22、体的制取 点评:关于实验室的基本仪器使用和常见气体的制取属于中考的必考题型,但是可以考的操作和气体比较有限,应牢记基本知识点,注意细心。 将过量的 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 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固体沉淀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 (一)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固体为 CuCO3,理由: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猜想二:固体为 Cu(OH)2,理由: Na2CO3溶液呈碱性。 猜想三:固体为 Cu(OH)2和 CuCO3的混合物。 (二)资料查阅: 结晶水合物受热后易失去结晶水,如 CuSO4 5H2O CuSO4 5H2O; Cu(OH)2、 Cu

23、CO3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无水氯化钙可做吸水剂;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钠固体和氧化钙 (三)设计与实验: 固体的获取: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经过滤、洗涤、室温晾干得蓝色固体。 定性 探究固体的成分: 用下图所示方案,进行实验,并得到下列现象: ( 1)上图中无色气体为 ,所以猜想二不成立。 ( 2)向蓝色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屑,实验现象为 , 。 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 。 定量测定固体的组成: 设固体为 Cu(OH)2 CuCO3 XH2O,为测定其组成,称取 24.0 g蓝色固体。继续进行实验: 图中注射器处为两个单向阀:推注射器时 x关闭, y处打开;拉注射器时, x打

24、开进空气, y关闭。 实验步骤: 组装好装置,检查气密性; 反复推拉注射器; 称量 B、 C、D、 E、 F的质量; 关闭弹簧夹,加热 B处玻璃管直到反应不再进行; 打开弹簧夹,再次反复缓缓推拉注射器; 再次称量 B、 C、 D、 E、 F的质量。 问题探究: ( 3)进行步骤 的操作中,注射器活塞要缓缓推动的主要目的是 。 数据处理: ( 4)某兴趣小组利用上述方法,测得以下数据:(假定每步反应都完全) B C D E F 反应前 124.0g 250.0g 300.0g 350.0g 360.0g 反应后 116.0g 253.6g 304.4g 350.1g 360.0g E装置质量增加

25、的原因是 ; 通过计算确定固体化学式中的 X的值。 计算过程: 答案:(一)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CuSO4+Na2CO3= CuCO3 Na2SO4 (三)设计与实验: ( 1)二氧化碳( CO2) ( 2)铁片表面有气泡生成、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只答出一点就给分) Fe H2SO4 Fe SO4 H2 Fe CuSO4 FeSO4 Cu 定量测定固体的成分: 问题探究: ( 3)防止气流过快, C、 D中气体不能被溶液充分吸收。 数据处理: ( 4)气流带出 D中水蒸气;根据装置增加的质量可以计算出 a:b:c=1:1:1。 试题分析: 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 CuSO4溶液中

26、会发生反应 CuSO4+Na2CO3= CuCO3 Na2SO4,( 1)上图中无色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固体中有碳酸盐,猜想二不成立;( 2)加入过量硫酸后,蓝色溶液中溶质为硫酸和硫酸铜,加入铁单质后,会和硫酸铜、硫酸反应,现象为有气泡冒出,铁屑表面有红色固体物质出现;( 3)进行步骤 的操作中,注射器活塞要缓缓推动的主要目的是使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充分被吸收;( 4)E装置质量增加的原因是气流带出 D中水蒸气,根据装置增加的质量可以计算出 a:b:c=1:1:1。 考点:实验探究 点评: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探究题,题目给的知识点没有学过,较为陌生,但是重点考察的反应的思想,装置等,所以这种题目不要害怕,仔细审题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