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届江苏省高邮市九年级下学期适应训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蔗糖溶于水 B铁生锈 C冰熔化 D气球充气变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蔗糖溶于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蔗糖分子不断运动,最后进入到水分子的间隙中去了,属于物理变化; B、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冰熔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D、气球充气变大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气球的
2、形状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有关物质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红色粉末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冒出浓烈的黑烟,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粉末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木炭、硫、镁、铁丝等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判断。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
3、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错误;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冒出白烟,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错误;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错误;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的气体,正确。故选 D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右图是某物质一个分子的分子模型,其中 “ ”和 “ ”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原子。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可能是
4、CO B该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 C该物质中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11 D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由 4个原子构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该物质的分子模型示意图,设 为 A原子, 为 B原子,则1个该分子中共含有 2个 A原子和 2个 B原子,故该物质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2B2。 A、根据该物质的分子模型示意图可知,该物质的 1个分子由 4个原子构成,而 CO的一个分子中只有 2个原子,错误; B、根据该物质的分子模型示意图可知,该物质的 1个分子是由 2种原子构成的,故该物质是由 2种元素组成,正确; C、根据该物质的分子模型示意图可知,该物质中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2: 2=1:1,正确; D、根据该物
5、质的分子模型示意图可知,该物质的 1个分子由 4个原子构成,正确。故选 A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 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2012年 2月 29日,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 PM2.5监测指标。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下列有关化石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B化石燃料完全燃烧时对空气不会产生污染 C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D将煤隔
6、绝空气加热使其分解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等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化石燃料的特点分析。 A、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是古代的动植物的遗体在地壳中经过亿万年的时间才形成的,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正确; B、化石燃料中含有硫、氮等多种元素,即便是完全燃烧,也会生成氮和硫的氧化物等大量空气污染物,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错误; C、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正确; D、煤隔绝空气受强热时,会分解生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等新物质,故该反应属化学变化,正确。故选 B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 合利用,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石燃
7、料的种类及其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内容,熟练掌握相关基础性知识的解答本题的关键。 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增加而发生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b点表示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B c点表示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 NaCl C从 a到 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 pH逐渐增大 D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 BC 试题分析:根据 NaOH+HCl=NaCl+H2O,结合图象分析。由图像可以看出,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的温度在逐渐的升高,由此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 D 正确;
8、而在 b 点,由于温度达到最高了(不再上升),说明氢氧化钠此时恰好反应完,即二者在 b点恰好完全反应,故 A正确;根据上面的分析,在 c点盐酸已过量,故此时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除了有生成的NaCl外,还有剩余的盐酸,故 B错误;根据图像,从 a到 b过程中,随着盐酸的加入,氢氧化钠在逐渐减少,故 pH值会逐渐减小,故 C错误。故选 BC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理解和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以及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
9、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 Na2CO3和 CaCO3固体粉末 加足量稀盐酸 B 除去 CO2中的 CO 通过足量 NaOH溶液 C 检验 NaCl溶液中含有 Na2CO3 加适量 CaCl2溶液 D 除去 CaO中的 CaCO3 加足量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A、 Na2CO3和 CaCO3固体粉末都能和盐酸反应,并都能产生大量气泡,二者反应现象相似,故无法鉴别二者,错误; B、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 NaOH溶液中,由于主要物质 CO2能与 NaOH发生反应,生成 Na2CO3和 H2O,而杂质 CO 不反应,故除去的是主要物质
10、 CO2,错误; C、由于 Na2CO3溶液能与 C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而 NaCl溶液与之不反应,故 CaCl2溶液可以用来检验 NaCl溶液中是否含有 Na2CO3,正确; D、由于主要物质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杂质碳酸钙不溶于水,也不与杂质反应,故加水无法除去 CaO中的 CaCO3,错误。故选 C 考点: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酸、碱、盐的鉴别 点评:区分或鉴别物质时,所选取的试剂或方法应能与待区分的物质发生变化而出现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这样才可以区分;而除杂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
11、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某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若先将甲中液体挤出,观察到气 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选项 滴管甲 烧杯 滴管乙 烧杯 A 双氧水 二氧化锰 水 氢氧化钠 B 盐酸 镁 盐酸 碳酸钠 C 水 氢氧化钠 水 硝酸铵 D 水 氧化钙 盐酸 镁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气球鼓起,是因为液体与固体混合后,要么产生了气体,要么放热升温,使瓶内气压增大;而气球变瘪了,则说明装置内气体被吸收了,或者吸热降温,使瓶内气压减小。 A、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会产生氧气,由于氧气不会被
12、吸收,故气压不能减小,所以气球不会恢复原状,错误; B、盐酸能与镁反应产生氢气,同样由于氢气不会被吸收,故气压不能减小,所以气球不会恢复原状,错误; C、氢氧化钠遇水放热,升温使瓶内压强增大,故气球鼓起,待恢复室温后,气球又恢复了原状;而硝酸铵遇水吸热,降温使瓶内压强减小,故气球不会鼓起,错误; D、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放热,升温使瓶内压强增大,故气球鼓起,待恢复室温后,气球又恢复了原状;而盐酸能与镁反应产生氢气,由于氢气不会被吸收,故气压不能减小,所以气 球不会恢复原状,正确。故选 D 考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是一道理化结合题,是常见物质间的反应与压强
13、知识的结合,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铜溶液的混合物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点表示的溶液 pH=7 B N点表示的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C从 M点到 N点溶液质量增加 20 g D P点表示的溶液比 N点表示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 答案: B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图像分析,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铜溶液的混合物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才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 A、根据图像可知, N点表示的氯化铜和氢氧化钠
14、恰好完全反应,则 P点表示氢氧化钠已过量,有剩余,故溶液 pH 7,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 N点表示的氯化铜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由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故此时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氯化钠,正确; C、根据图像可 知,从 M点到 N点是增加了氢氧化钠溶液 20g,但由于CuCl2+2NaOH=Cu(OH)2+2NaCl,即由于有沉淀生成,故溶液增加的质量要少于 20g,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 N点表示的氯化铜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而 P点表示氢氧化钠已过量,有剩余,即 P点的溶液的量要比 N点的多,而由于两部分的氯化钠的质
15、量是一样的,所以 P点表示的溶液比 N点表示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要小,正确。故选 BD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 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的知识熟练掌握,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钯金( Pd)是一种新的首饰。为获得单质钯,取 100 g17.7%的 PdCl2溶液,加入 10.0 g铁粉使其充分反应,得到钯及其铁的氯化物。经分析所得钯的质量为 10.6 g,未反应的铁粉质量为 4.4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铁的氯
16、化物质量为 12.7 g B生成铁的氯化物质量为 95.0 g C生成铁的氯化物为 FeCl2 D生成铁的氯化物为 FeCl3 答案: A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PdCl2能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FeCl2)和钯;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 PdCl2的质量 +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 =生成的氯化亚铁的质量 +钯的质量;其中 100g17.7%的 PdCl2溶液中含有 PdCl2的质量=100g17.7%=17.7g,由于铁有 4.4g剩余,故 PdCl2完全反应,即参加反应的PdCl2的质量是 17.7g,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是 10.0g-4.4g=5.6g,故生成铁的氯化物的质量
17、=17.7g+5.6g-10.6g=12.7g。故选 AC 考点:质量守恒定 律及其应用 点评:在一切化学反应中,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氢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相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B CO2和 N2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O2和 N2一般都不支持燃烧 C 将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清水很快变黑 微粒在不断运动 D 25 m3的氧气可以装入 0.024 m3的钢瓶中 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进行
18、分析。 A、由于在相同的条件下,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氢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正确; B、由于 CO2和 N2一般都不支持燃烧,故 CO2和 N2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正确; C、将墨汁滴入到一杯清水中时,由于微粒在不断的运动,所以墨汁微粒会扩散到水中,故清水很快变黑,正确; D、 25m3的氧气可以装入 0.024m3的钢瓶中,是因为在加压的条件下,氧气液化后体积变小,这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且分子间的间隙随压强的增大而变小,而分子本身不变,错误。故选 D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 取方法,常见气体的性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
19、,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二甲醚( C2H6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关于二甲醚的说法错误的是 A每个分子中含有 9个原子 B属于氧化物 C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1238 D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52.2%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二甲醚的化学式为 C2H6O分析。 A、 个二甲醚分子是由 2个碳原子、 6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 个二甲醚分子中含有 9个原子,正确;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 C2H6O 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错误; C、二甲醚中 C、 H、 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 =( 122)
20、:( 16):( 161)=1238,正确; D、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可知,C2H6O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52.2%,正确。故选 B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 解答本题的关键。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有关 CO、 CO2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 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 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用途: 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 CO可
21、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 CO2会造成温室效应, 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 CO2和 CO的性质分析。 A、 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 1个碳原子和 2个氧原子;而 1个一氧化碳分子中含有 1个碳原子和 1个氧原子,故 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 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 1个氧原子,正确;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水溶液呈酸性;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但具有可燃性,可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正确; C、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和气体肥料等,且固体二氧化碳 “干冰 ”可用于人工降雨; CO可用作气体燃
22、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但不能用于人工降雨,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会造成 “温室效应 ”; 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引起煤气中毒,正确。故选 C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 点评:物质的构成决定其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故熟记物质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生活中可接触到许多物质,其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醋酸 B酒精 C食盐 D甲烷 答案: C 试题分析: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由于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也把它们看作无机
23、物。 A、醋酸的化学式为 CH3COOH,其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属 于有机物; B、酒精的化学式为 C2H5OH,其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属于有机物; C、食盐的化学式为 NaCl,其中不含有碳元素,所以不属于有机物; D、甲烷的化学式为 CH4,其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属于有机物。故选 C 考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点评: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组成,然后根据有机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关键是看是否含有碳元素。 科学家证实金星的大气层组成中含有硫化氢( H2S), H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A 2 B 1 C +1 D +2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化合价的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
24、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已知 H的化合价为 +1价,设 H2S中 S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有( +1) 2+x=0,解得 x=-2价。故选 A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正确利用化学式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结合化合价的计算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来计算即可。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过滤 C稀释浓硫酸 D称量固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要注意试管内液体的量,液体太多,加热沸腾会溅出,故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1/3,且要用外焰加热,正确; B、过滤要用玻璃
25、棒引流,不能直接倾倒,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否则酸液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 ,错误;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质量时,要 “左物右码 ”,图示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正好放反了,错误。故选 A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家庭中一些常见物品的溶液 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食盐水 pH=7 B牙膏 pH=9 C肥皂 pH=10 D食醋 pH=3 答案: D 试题分析:当溶液的 pH等于 7时,呈中性;
26、当溶液的 pH小于 7时,呈酸性,且 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 pH大于 7时,呈碱性,且 pH越大,碱性越强。 A食盐水 pH=7,中性; B牙膏 pH=9,大于 7,碱性; C肥皂 pH=10,大于 7,碱性; D食醋 pH=3,小于 7,酸性。故选 D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和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关于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归纳错误的是 A制取气体时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C称取 5. 0 g NaOH固体时,必须放在称量纸上称量 D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
27、品可用镊子夹取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制取气体时,需要装置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否则生成的气体会逃逸,故实验前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正确; B可燃性气体若不纯,在 点燃时有可能会发生爆炸,故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正确; C由于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称取 NaOH固体时,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错误; D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正确。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图表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信息
28、。下面是某学生对图表资料使用,其中正确的是 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释 Mg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B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判断 HCl和 NaOH能发生反应 C根据 KNO3溶解度曲线,计算 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 D根据元素周期表,查找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的强弱,可以判断金属能否与酸或某些盐的反应,但不能解释 Mg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错误; B、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至少要有气体、沉淀或水中的一种,由于盐酸是一种酸,氢氧化钠是一种碱,二者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故不需要根据酸、碱、盐
29、的溶解性表来判断,错误; C、根据 KNO3的溶解度曲线,可找出 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根据其溶解度,可计算该温度下的 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不是任意溶液的质量分数,错误; D、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所以根据元素周期表,可查找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正确。故选 D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 发生的条件,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点评:熟练掌握相关图表资料的化学知识,以及它们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将 100mL水与 10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 200mL。对此现象解释最合
30、理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微粒的性质分析,由于分子之间都存在有间隔,故将 100ml酒精和 100ml水混合时,酒精和水的分子会进入到相互的间隔中去,所以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小于 200ml。故选 B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臭氧发生器可将氧气转化为臭
31、氧( 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 B O2和 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 C O2与 O3的性质一定相同 D O2转化为 O3是物理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结 合臭氧的化学式分析。 A、标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结合臭氧的化学式为 O3可知,一个臭氧分子中含有 3个氧原子,而不是 “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 ”,错误; B、根据 O2和 O3的化学式可知,它们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正确; C、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由于 O2与 O3的分子结构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错误; D、氧气转化为臭氧的过程中
32、,有新物质臭氧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 B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单质与化合物的判别,分子的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填空题 实验小组的同学研讨初中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时,做了如下实验,实验中的所用物质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且每一步均有明显现象,实验操作及部分现象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 1) A溶液一定呈 性(填 “酸 ”或 “中 ”或 “碱 ”)。 ( 2)气体 D的化学式为 。 ( 3)步骤 的实验现象为 。 ( 4) E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 (
33、5) B溶液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 中产生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6)实验后将盛有 C固体烧杯中的上清液取出少量,继续加入 E溶液,仍有 C固体析出,已知 A与 E中的阳离子相同,则实验后所得溶液含有的溶质为酚酞和 。 答案:( 1)碱 ( 2) CO2 ( 3)红色液体变为无色 ( 4) Na2CO3 ( 5) Na2CO3 2HCl =2NaCl H2O CO2 ( 6) NaCl 、 CaCl2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 “每一步均有明显现象 ”可知, A溶液滴加酚酞后应变红,而只有碱遇到酚酞会变红,故 A溶液一定呈碱性; ( 2)根据图示,加入 C固体后会产生 D气体,而
34、再加入 E溶液后,又会先产生 D气体后产生 C 沉淀,结合所学知识,酸能和碳酸盐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而若酸剩余,再加入某碳酸盐,会继续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当酸反应完全后,剩余物质会与该碳酸盐继续反应,生成碳酸盐沉淀,符合题意,故气体 D的化学式为 CO2; ( 3)由于 “每一步均有明显现象 ”,故加入 B溶液后,红色应退去; ( 4)碳酸钠能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能和可溶性钙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 E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Na2CO3; ( 5)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 B溶液应为酸,又知 B溶液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故为盐酸;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 化碳,故 中产生气体的反应
35、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 2HCl =2NaCl H2O CO2; ( 6)实验后将盛有 C固体烧杯中的上清液取出少量,继续加入 E溶液,仍有 C固体析出,说明溶液中仍有氯化钙存在;另外,由于反应中同时还生成了氯化钠,所以实验后所得溶液含有的溶质为 NaCl、 CaCl2和酚酞。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先要找准 “题眼 ”,即有特征的物质或反应现象等,再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有目的假设,然后沿着假设进行推导,只要各步都满足,假设就成立,如不满足,可再假设,再验证。 溶液的应用非常广泛。 ( 1) K2CO3和 KNO3在不
36、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下。 温度 / 20 30 50 60 80 溶解度 /g K2CO3 110 114 121 126 139 KNO3 31.6 45.8 85.5 110 169 图中能表示 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 “甲 ”或 “乙 ”)。 两曲线交点 M点的含义是 。 20 时, K2C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30 时,向 114 g K2CO3固体中加入 100 g水,充分溶解后升温至 40 ,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 “变大 ”、 “变小 ”或 “不变 ”)。 ( 2)某 KNO3样品中含有少量 K2CO3,其提纯过程
37、如下: 操作 2的名称是 。 溶液 B和溶液 C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为 g(结果保留整数)。 答案:( 1) 甲; t1 时, KNO3和 K2CO3的溶解度相等; 11: 10; 不变; ( 2) 过滤; B C; 33。 试题分析:( 1) 根据题给的溶解度表可知,在 20 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钾,而在 8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大于碳酸钾,再结合图中的两条溶解度曲线可知,甲表示的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曲线上的交点的含义表示:此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溶解度曲线上 M点的含义是 t1 时, KNO3和 K2CO3的
38、溶解度相等。 根据题给的溶解度表可知, 20 时碳酸钾的溶解度为 110g,即在该温度下,每 100g水中最多溶解 110gK2CO3而达到饱和状态;故 20 时, K2C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110g: 100g=11: 10。 根据 题给的溶解度表可知, 30 时, K2CO3 的溶解度为 114g,即在该温度下,每 100g水中最多溶解 114gK2CO3而达到饱和状态;再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K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若将温度升高到 40 ,溶液会变为不饱和溶液,但由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不改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变。 ( 2) 根据题意,经过操作 2后,
39、得到了 KNO3固体和溶液 C,符合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所以操作 2为过滤。 根据题给的溶解度表可知,在 5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85.5g,而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 度为 31.6g,再结合操作 2后得到了 53.9g硝酸钾固体,恰好是85.5g-31.6g=53.9g,由此可判断,该溶液的溶剂为 100g,而 50 时,硝酸钾溶液(溶液 B)的质量恰好为 185.5g,即在该温度下, 100g水中恰好溶解了85.5gKNO3而达到饱和状态;而溶液 C为析出 KNO3晶体后的溶液,故为饱和溶液。故选 BC 根据题意可知,溶液 B为硝酸钾溶液,再由 的解答可知,在溶液
40、 B中共含有 85.5g硝酸钾,最后根据钾元素的质量守恒可知,在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85.5g 100%=33g。 考点:固体溶 解度的影响因素,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盐的化学性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和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本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下列 7种物质由 H、 C、 O、 S、 Ca、 Fe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 ( 1)甲在乙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该黑色固体的化
41、学式是 。 ( 2)甲与丙的溶液反应,可生成一种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3)丁可中和某些工厂污水中含有的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丁的溶液可用于检验无色无味的气体 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4)戊由 3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100,在空气中高温煅烧戊,只生成气体 X和 Y两种物质,其中戊、 Y、 X的质量比为 25:14:1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 1) Fe3O4 ( 2) Fe+H2SO4=FeSO4+ H2 ( 3) Ca(OH)2+ H2SO4= CaSO4 + 2H2O Ca(OH)2+CO2=CaCO3+H2O ( 4)
42、CaCO3高温 CaO+ CO2 试题分析:( 1)根据反应的现象分析, “甲在乙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可知甲为铁丝,乙为氧气,生成的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故化学式是Fe3O4。 ( 2)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再结合题意 “甲与丙的溶液反应,可生成一种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以及题给的元素可知,是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H2SO4=FeSO4+ H2。 ( 3)根据题意, “丁的溶液可用于检验无色无味的气体 X”,而结合题给的元素可知,该无色无味的气体 X应是 CO2,则丁为澄清石灰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
43、+CO2=CaCO3+H2O; 又根据题意, “丁( Ca(OH)2)可中和某些工厂污水中含有的丙 ”,而结合中和反应的概念可知,丙应为酸,利用题给的元素可知,丙应为硫酸,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 H2SO4= CaSO4 + 2H2O。 ( 4)根据题意, “戊由 3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100,在空气中高温煅烧戊,只生成气体 X( CO2)和 Y两种物质,其中戊、 Y、 X的质量比为25:14:11”,可知戊是碳酸钙( CaCO3), Y是 CaO,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高温 CaO+ CO2。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先要
44、找准 “题眼 ”,即有特征的物质或反应现象等,再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有目的假设,然后沿着假设进行推导,只要各步都满足,假设就成立,如不满足,可再假设,再验证。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 1)下列厨房用品使用的主要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 2)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 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性。 ( 3)人们通过食物获取各种营养。 鸡蛋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 为了防止甲状腺肿大,人体必须摄入适量的 元素。 ( 4)用洗涤精去除油污,这是利用洗涤精的 作用。 ( 5)鱼池增氧剂过氧化钙( CaO2)与水反应生
45、成氧气和一种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1) D, A ( 2)吸附 ( 3) 蛋白质 碘(或 I) ( 4)乳化 ( 5) 2CaO2+2H2O=2Ca(OH)2+ O2 试题分析:( 1)根据物质的有关分类知识分析。 A、塑料盆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之一; B、棉布围裙是用棉花制成的,属于天然植物纤维; C、木制筷子是用木材制成的,属于天然植物纤维; D、不锈钢炊具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属于铁的合金,金属和合金都属于金属材料。故选 D、 A ( 2)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故可以吸附有毒的甲醛气体; ( 3) 根据六大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分析,鸡蛋中富含的营养素是蛋
46、白质; 根据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分析,缺碘会患甲状腺肿大,故为了防止甲状腺肿大,人体必须摄入适量的碘元素; ( 4)洗涤精中含有乳化剂,能对油污起乳化作用, 所以可用于除油污; ( 5)根据题意, “过氧化钙( CaO2)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碱 ”,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可知,该碱为 Ca(OH)2,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aO2+2H2O=2Ca(OH)2+ O2。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乳化剂及乳化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
47、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现有六种物 质: 小苏打、 水银、 盐酸、 酒精、 氮气、 石墨。请选择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2)属于有机物的是 ( 3)医用体温计里的物质通常是 ( 4)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 ( 5)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 6)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 答案:( 1) ( 2) ( 3) ( 4) ( 5) ( 6) 试题分析:( 1)空气中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含量如下: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故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选 ; ( 2)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由于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也把它们看作无机物,酒精的化学式为 C2H5OH,其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属于有机物,故选 ; ( 3)医用体温计里的物质通常是水银,故选 ; ( 4)石墨常用于制铅笔芯和做电极等,故选 ; ( 5)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小苏打,故选 ; ( 6)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盐酸,故选 。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常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