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湖北黄冈九年级 3月调研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磁波与声波均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电磁波与声波传播速度相同 C风能与地热能均属于一次能源 D太阳能是核裂变释放的能量 答案: C 试题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1)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A不正确。 B、电磁波的波速和光速相同,但声速比光速小的多故 B不正确。 C、风能与地热能均属于一次能源,故 C正确。 D、太阳能是核聚变释放的能量故 D不正确。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磁波传播、能源的分类及
2、声音传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电磁波传播的条件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思源学校广场最近安装了一批太阳能路灯,这种路灯具有光控和延时功能。当天色较暗时光控开关就自动闭合,路灯亮, 4小时后内部的延时开关能自动断开,路灯灭,从而节约电能。图中能实现以上功能的电路图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电路中开关控制用电器时,开关和用电器是串联的 .。光控开关和声控开关同时控制一盏灯,同时符合光暗到一 定程度,而且有一定的声音时电灯才发光,两个开关和灯泡应该是串联的。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路的串联。 点评:开关控制用电器时开关和用电器是串联的,用电器和用电器之间是并联
3、的。根据实际需要学会设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为了防止中考考试作弊,监考人员利用手持式金属探测器对考生进行检查(如图 8所示),当靠近金属物体时,在金属导体中就会产生涡电流,探测器发出警报。以下选项中也是利用该原理工作的是( ) A电动机 B电磁铁 C电铃 D动圈式话筒 答案: D 试题分析:通过题目中告诉的信息明确金属探测器的工作原理然后与选择项中各设备的工作原理相对比,从而可以得到答案:。根据题目中: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电流,可以确定该设备的制成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A、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而制成的。故 A错误。 B、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的,故 B错误。 C、电铃是利
4、用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的。故 C错误。 D、如图所示,动圈式话筒是利用振动膜片带动线圈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随声音信号变化的感应电流制成的。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磁现象。 点评:要明确动圈式话筒的工作原理,首先要明确其构造。 如图所示是一种自制的乘车头部保护器,图 7是它的结构示意图,它实际是一个双面橡皮碗。下面关于这个保护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被玻璃 “吸 ”住后,皮碗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B挤出的空气越少,皮碗贴在玻璃上就越紧 C皮碗与玻璃的摩擦阻止乘客头部前后移动 D头部与玻璃撞击时皮碗起缓冲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被玻璃 “吸 ”住后,皮碗内的气压小于
5、大气压;挤出的空气越多,皮碗内的气压跟大气压的差值就越大,皮碗贴在玻璃上就越紧;头部与玻璃撞击时皮碗起缓冲作用。 A. 被玻璃 “吸 ”住后,皮碗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不合题意; B. 挤出的空气越少,皮碗贴在玻璃上就越紧 符合题意; C. 皮碗与玻璃的摩擦阻止乘客头部前后移动 不合题意; D. 头部与玻璃撞击时皮碗起缓冲作用 不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大气压。 点评:在此题中了解皮碗被玻璃 “吸 ”住是利用了大气压,挤出的空气越多,皮碗内的气压跟大气压的差值 就越大,皮碗贴在玻璃上就越紧;头部与玻璃撞击时皮碗起缓冲作用。 如图为小科设计的遮光感烟探测器部分工作原理图,在一个外部
6、光线无法进入的烟室中,装有一个激光发生器及带有感光电阻( R0)的电路, R为定值电阻,电源电压恒定;当烟雾进入烟室后,激光被烟雾遮挡而使感光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当烟雾达到某一浓度时,探测器便会发出警报。已知光照越强,感光电阻阻值越小,反之则越大。当烟室中烟雾越来越浓时,则( ) A电路的总电阻逐渐变小 B电压表的示数逐渐变大 C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变大 D R消耗的功率逐渐 变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两电阻串联,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表测量 R0两端的电压;由感光电阻性质可知 R0电阻值的变化利用欧姆定律可求得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及 R0两端电压的变化。 由图可知两电阻串联,由感光
7、电阻的性质知:当烟雾进入烟室并越来越浓时,使光照变弱,感光电阻阻值增大,则电路中的总电阻增大;这时由欧姆定律可得电路中电流减小,即电流表示数减小,由 U=IR可知,定值电阻 R两端的电压会减小,则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知,感光电阻 R0两端的电压增大,即电压表的示数会变大;同时根据 P=I2R可知,因 电路中的电流减小, R消耗的功率也减小;所以 A、 C、 D说法错误;只有 B说法正确。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动态电路的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电路图的分析及欧姆定律的使用,从题中得出感光电阻的阻值与光照的变化关系是本题的突破口。 如图所示,小刚发现,学校的欢迎展牌经常被风吹倒,于是
8、他提出的一些防止展牌被吹倒的措施,你认为合适的是( ) A将展牌的支架做得更高些 B在展牌的中空支架的下部灌些沙子 C选用密度小的材料来做展牌,使展牌更轻些 D将展牌支架之间的夹角做得更大一些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物体的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因为物体的重心越低,它越稳定,故可以在欢迎靠牌的支架 A点附近,加压一个重物,从而可以降低重心,不易刮倒。也可以在展牌的中空支架的下部灌些沙子。都是降低了重心。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重心。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关于重心在生活中的应用,属于物理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是中考的热点。 2012年 11月 23日,国产歼 -15舰载机首次在
9、航空母舰 “ 辽宁号 ”上成功起降,如图,一举突破了阻拦着舰等飞行关键技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飞机起飞时,飞机为 参照物航母是运动的 B飞机起飞时,是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原理来获得推力的 C飞机降落时,不能立即停止下来,是由于飞机的惯性很大 D飞机降落时,阻拦索挂住飞机后,慢慢停下来是因为飞机没有受到向前的推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飞机起飞时,飞机跟航母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飞机为参照物航母是运动的;飞机起飞时,是利用流速和压强的原理来获得升力的;飞机降落时,不能立即停止下来,是由于惯性,飞机能够停下来是受到了阻拦索的力的作用。 A.飞机起飞时,飞机为参照物航母是运动的 不合题意
10、; B.说的是 “推力 ”,而不 是 “升力 ”。推力是利用相互作用来获得的,升力是利用流速和压强的原理获得的 不符合题意; C.飞机降落时,不能立即停止下来,是由于飞机的惯性很大 不合题意; D.飞机能够停下来,受到了阻拦索力的作用,不是没有受到向前的推力 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力和运动的关系。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的物体在不受推力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惯性。 如图是龟山雨后的美丽雾景。关于雾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雾是雨水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B雾是雨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C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水
11、珠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的雾气是什么状态,然后知道这种状态的物质从哪来的雾气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变来的。雨后的山上总有很多的水蒸气,但是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的只有当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雾气才能被我们看见。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液化现象。 点评:本题中不要误以为雾气是水蒸气生活中看到的白气、白雾都是液态的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气,它的形成过程都是液化如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人呼出气体中的水 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烧开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成的水蒸气离开壶嘴后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冰棍周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下列
12、有关光学器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对光的折射的原理制成的 B幻灯机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镜头的二倍焦距 C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D凹透镜能使光发散,可用于近视眼的矫正 答案: D 试题分析: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对光的反射的原理制成的;幻灯机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镜头的 1倍焦距小于 2倍焦距;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凹透镜能使光发散,可用于近视眼的矫正。 A.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对光的折射的原理制成的 不合题意; B.幻灯机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镜头的二倍焦距 不合题意; C.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不合题意; D.凹透镜能使光发散,可用于近视眼的矫正 符合题意;
13、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光学器件的成像原理。 点评:在此题中了解光学器件的成像原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实验题 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途中,要经过一段上坡路。他思考: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 1)他发现 车子的初始速度越大,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就越长。这是因为车子的初始速度越大,它的初始动能也越大,上坡过程中增加的 _就越大。 ( 2)他进而又提出两个猜想: 猜想一: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 猜想二: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斜坡的倾角大小有关。 你的猜想是: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 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将与水平面平滑连接的长木板以一定
14、的倾角 固定,左边放置一斜面,如图所示。实验时为了让不同质量的小木块以相同的初始速度滑上长木板,应该使小木块从斜面的 处自由 下滑。 ( 3)小明发现当不同质量的木块以相同初始速度滑上长木板时,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均相同。这说明猜想一是 _(选填 “正确 ”或 “错误 ”)的。 在验证猜想二的实验中,小明让一木块以相同的初始速度分别滑上不同倾角的长木板,测得的数据记录如下表: 次数 1 2 3 4 5 木板倾角 10 30 53 75 85 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 s/m 0.50 0.40 0.36 0.39 0.43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木块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 s与倾角 关系是_。 答案:( 1)
15、 重力势能 ( 1分) 斜坡的倾角(坡度、坡面状况),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分) ( 2) 质量 材料 (各 0.5分) 同一 ( 1分) 无关 试题分析:车子上坡的过程是一个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过程,转化出的重力势能的多少决定于物体具有动能的多少。由于物体上升的高度已经知道了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有关,新的猜想有两个,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探究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时,只控制质量不同,其它因素都相同探究与斜坡的倾角的关系时,只控制斜坡的倾角不同,其它因素都相同,由此 去考虑操作要点。猜想的正确与否,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判定,因此,根据不同质量的木块以相同初始速度滑上长木板时,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是否相同即
16、可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利用表中给出的实验数据,即可确定物体上升的最大距离与倾斜角度的关系。车子上升时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车子的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从而有更多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所以上升的高度就越高。由于物体上升的高度已经知道了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有关。小球滚动到底端的速度取决于小球初始点的高度,高度越高,到达底端时的速度越大,为了保证小球到达底端的速度相同,所以要可知小球滚动 的初始点的高度相同,即让小球从斜面 A 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由于不同质量的小球以相同初始速度滑上长木板时,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均相同所以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无关故说明猜想一是错误的。由实验数据可以发现,从
17、 10到 53这个过程,物体的上升的高度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在减小; 从 53到 85这个过程,物体的上升的高度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在增大。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点评:实验探究题考查学生的能力比较全面,往往探究的内容不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新的内容,掌握 探究的方法:一般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小明和小红各自进行 “测定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的实验。实验中使用的小灯泡均标有 “2.5V”字样,所用电源和滑动变阻器相同。 (1)小明按图 ( a)正确连接电路,并将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右端。闭合开关后,三个电表的示数如图 18( b)、( c)、( d)
18、所示,则他们所用的电源电压为 V。接着他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观察到滑片恰好在变阻器的中点上,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 。(保留一位小数) (2)小红连接电路时只用了上图 中的 V1,没有使用 V2,连 接的实物图如图 所示。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小灯泡 ;经检查,是由于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你在实物图中连接错误的导线上打 “”并补画出正确的连线。答案:( 1) 6v 7.14 ( 2)不亮 试题分析:由图 a可知,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流表测电路电流,电压表V1测灯泡电压,电压表 V2测电源两端电压,电压表 V2示数应大于电压表 V1示数;由图 b与图 c可
19、知,当电压表 V1量程是 0 3V,电压表 V2量程是 0 15V时,电压表 V2示数大于电压表 V1示数;由图示电压表与电流表确定它们的量程与最小分度值, 读出它们的示数,确定电源电压;然后由串联电路的特点及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最后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与欧姆定律求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电压表应与小灯泡并联,由图 e可知,电压表串连接入电路,电路断路,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电压表连线错误,把灯泡右端接线柱与电压表负极相连即可。 解:( 1) 由图 a、 b、 c 可知,电压表 V1量程是 0 3V,最小分度值是 0.1V,读数 UV1=2V,电压表 V2量程是 0 15V,最小分度
20、值是 0.5V,电压表读数UV2=6V,电源电压 U=UV2=6V;由图 d可知,电流表的量程是 0 0.6A,最小分度值是 0.02A,电流表读数 I=0.2A; 闭合开关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U 滑=UV2-UV1=6V-2V=4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 由题意知,灯泡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 , 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U 滑 =U-UL=6V-2.5V=3.5V,此时电路电流, 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 ; ( 2)由图 e可知,电压表与灯泡串连接入电路,电路断路,闭合开关后,灯泡不发光;把灯泡右端接线柱与电压表负极相连,电路图如图所示。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伏安法测量电
21、阻的实验。 点评:分 析清楚电路结构,明确各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确定两个电压表的量程、读出它们的示数是本题的难点,也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 在 “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它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有关,小组同学利用图 17所示装置测得了四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 次数 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的 高度 h/cm 测力计 示数 F/N 测力计移动的 距离 s/cm 1 3.0 2.0 1.2 6.0 2 3.0 5.0 1.2 15.0 3 3.0 8.0 1.2 27.0 4 3.0 10.0 1.2 30.1 ( 1)四次实验中,第 _次实验数据明显出现错误,应当剔除。
22、 ( 2)第四次实验中,有用功是 _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_。 ( 3)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 关。 答案:( 1) 3 ( 2) 0.3 83 ( 3)物体提升的高度无关。 试题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绳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之间的关系 s=nh。掌握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在此题中有用功是克服钩码的重力做的功;总功时拉力 F做的功;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之比。要得出结论,需要注意分析表格中各数据,分析改变的量,机械效率的变化是由哪个物理量的变化引起的。 ( 1)前三次实验中, 1、 2两次实验绳端移动距离都是物体上升高度的 3倍,可知此滑轮组由
23、3段绳子承担物重,而第三次绳端移动距离与钩码上升高度的关系错误,所以应当剔除。 ( 2)第四次实验的钩码重 G=3N,钩码上升高度 h=10cm=0.1m。所以有用功为:W 有用 =Gh=3N0.1m=0.3J;测力计示数即拉力为 F=1.2N,绳端移动距离为s=30cm=0.3m所以总功为: W 总 =Fs=1.2N0.3m=0.36J;所以机械效率为:。 ( 3)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在 4次实验中钩码上升的高度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是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是否有关。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 点评:此题是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主要考查了有关滑轮组的有用功、总功
24、、机械效率的计算。一定要搞清有用功、总功的求法,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同时要搞清绳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考查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图所示的物体的长度是 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托 盘天平中左盘物体的质量是 g。 答案: .03 3.07 0.8 54.4 试题分析:刻度尺读数时,若起始端没有从 0开始,把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当作 “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图所示的物体的长度是 3.05cm,此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1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0.8N;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对应的质量值
25、之和。托盘天平中左盘物体的质量是 50g+4.4g=54.4g。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长度测量、测力计的读数和天平的读数。 点评:在此题中长度测量要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对应的质量值之和。 填空题 如图甲所示的干鞋器是专门为烘干鞋子而设计的小家电,它工作时能吹出热风烘干鞋子,将电能主要转化为内能和 _能。某干鞋器的上标有“220V 150W”字样;若用它烘干一双皮鞋耗时 10分钟,会消耗了 _ J的电能。这种干鞋器工作时还会发出人眼看不见的 _起到消毒的作用。 甲 乙 答案:内 90000 紫外线 试题分析:干鞋器是专门为烘干鞋子而设计的小家电,它工作 时能吹出热风
26、烘干鞋子,将电能主要转化为内能和内能。某干鞋器的上标有 “220V 150W”字样;若用它烘干一双皮鞋耗时 10分钟,会消耗电能是 W=Pt=150W 600s=90000J。紫外线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这种干鞋器工作时还会发出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起到消毒的作用。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热的计算和紫外线的应用。 点评:此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知识面很广;运用光学知识中的看不见的光、电流的热效应以及电能的计算等知识进行作答。 如图所示,是一种可折叠式军用铁锹,它具有挖、砍、锯、刨、剪、撬等多种用途。它一边磨得很 薄,主要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 _,从而方便切东西;他的手柄做得较粗糙是为了增大 _。折叠
27、铁锹时,手作用在 _(填 “手柄 ”或 “铲口 ”)更省力。 答案:压强 摩擦(手与手柄之间的摩擦、接触面粗糙程度)手柄 试题分析:增大压强的方法有:一是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二是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折叠式军用铁锹,它一边磨得很薄,主要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从而方便切东西;他的手柄做得较粗糙是为了增大摩擦力。折叠铁锹时,手作用在手柄更 省力。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压强和摩擦力的知识。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了解如何改变压强和摩擦力。 冰糖葫芦(如图 11)是许多小朋友的最爱。它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然后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利
28、用 的方法增加糖的内能,待白糖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在山楂蘸上糖浆,等山楂上的糖浆 (填“吸收 ”或 “放出 ”)热量变成固态,冰糖葫芦就做好了。 答案:热传递 熔化 放出 试题分析:改变内能的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将洗净的山楂穿在 竹签上,然后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利用热传递的方法增加糖的内能,待白糖熔化后,在山楂蘸上糖浆,等山楂上的糖浆凝固放出热量变成固态,冰糖葫芦就做好了。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了解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以及了解改变内能的方式。 2012年 12月 10日上午,
29、上海天空出现罕见的 “3个太阳 ”和 “倒挂的彩虹 ”奇观, 如图气象专家解释说,当天天空有一层比较高的云,它由冰晶组成,冰晶的形态类似于 “三棱镜 ”,使太阳光发生了 (填 “折射 ”或 “反射 ”),形成太阳的 _(填 “实 ”或 “虚 ”)像,所以产生 “3个太阳 ”; “倒挂的彩虹 ”是由于光的 _现象形成的。 答案:折射 虚 色散 试题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光由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如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在寒冷的冬天,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华为小冰晶;
30、光由空气射入小冰晶时,发生折射现象,使人们看到了折射后形成的太阳的虚像;这种天象奇观容易发生温度差别较大的冬天。 “倒挂的彩虹 ”是由于光的色散现象形成的。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光现象。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由于光的折射现象会形成物体的虚像。 计算题 两栖突击车是登陆作战的重要装备。如图 21 甲是我国某型号的两栖突击车,它的总质量 22吨,发动机的功率 420kW。水上最大速度 14.4km/h,陆地最大速度 54km/h。 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g = 10N/kg) ( 1)两栖突击车静止浮在水面时,排开水的体积是多少?(
31、水 =1.0103kg/m3) ( 2)该车停在水平地面上时,履带着地总面积为 4m2,它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 3)该车在水中以最大速度匀速前进时(发动机正常工作),受到的阻力是多大? 甲 乙 ( 4)该车的尾部有一个类似于机翼的装置,如图 21乙所示,请你说明这个装置的作用。 答案:( 1) 22m3 ( 2) 5.5104Pa ( 3) 8.4104N ( 4)可减小航行时受到的阻力(在水中航行时可获得水对它的升力,使之不易下沉) 试题分析:( 1)根据 F 浮 =G,即 水 g V 排 =G 可得 V 排 =G/水 g=m/水 =22103kg/( 1.0103kg/m3)=22m3
32、 两栖突击车静止浮在水 面时,排开水的体积是 22m3 ( 2)它对地面的压强是 p=F/S=G/S=(22103kg10N/kg)/4m2=5.5104Pa ( 3) v=18km/h=5m/s由于两栖登陆车匀速行驶,故 f=F 由 P=Fv得 F=P/v,该车在水中以最大速度匀速前进时(发动机正常工作),受到的阻力是 F=P/v=420103W/(5m/s)=8.4104N ( 4)可减小航行时受到的阻力(在水中航行时可获得水对它的升力,使之不易下沉)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力学的综合。 点评:本题考查了重力的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压强公式、密度公式、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涉及
33、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强,属于难题,但涉及到新型水路两用坦克,学生感兴趣! 某型号电水壶的铭牌如下表,图是电水壶的电路图, R为加热器,温控器 S是一个双金属片温控开关,随温度变化闭合或断开,从而实现了自动控制保温和加热两种状态。加热器电阻变化忽略不计,则: (1)当 S闭合时,电水壶处于 状态,电阻 R0的作用是 。 (2)若电水壶的效率为 84%,现将一满壶 23 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烧开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水 的比热容 c=4.2103J (kg )。 (3)当电水壶处于保温状态时,通过加热器的电流是 0.2A,此时电阻 R0的电功率是多少 答案:( 1)加热 分压(或限流) ( 2) 700
34、s ( 3) 42.24W 试题分析:( 1)当 S闭合时,电水壶处于加热状态,电阻 R0的作用是分压(或限流)。 ( 2)满壶水的质量为: m=v=1000 kg/m30.002 m3=2 kg 烧开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Q 吸 =cm(t2-t1)=4200J/(kg )2 kg(100 -23 )=646800J 由 Q= Q 吸 ,可得 Pt= Q 吸 ,故 t= Q 吸 /( P) =646800J/( 0.841100W) =700s ( 3)由 P=U2/R,可得加热器的电阻为: R= U2/P=( 220V) 2/1100W=44 当水壶处于保温状态时,加热器两端的电压为: U1
35、=IR=0.2A44=8.8V 电阻 R0两端的电压为: U0=U-U1=220V-8.8V=211.2 V 故电阻 R0的电功率为: P0=U0I=211.2 V0.2A=42.24W 或:由 P=U2/R,可得加热器的电阻为: R= U2/P=( 220V) 2/1100W=44 当水壶处于保温状态时, 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 P= UI=220V0.2A=44W 加热器消耗的电功率为: P1=U11=I2R=( 0.2A) 244=1.76W 则电阻 R0的电功率为: P0= P- P1=44W-1.76W=42.24W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热和电功率的计算。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当 S闭合
36、时,限流电阻被短接,电路中的电阻较小所以电水壶处于加热状态。 作图题 请在图中画出铁锁松手后运动到 A 位置时的受力示意图(不计空气阻力)。 答案: 试题分析:铁锁在摆动的过程中除空气阻力外,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细线的拉力,按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画出这两个力即可。铁锁受到重力的作用,作用点在它的重心上,方向竖直向下;还受到细线拉力的作用,方向沿细线向上。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力的图示。 点评:画重力的示意图时,特别注意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铁锁自己摆动起来后,不受手的推力,这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如图是钓鱼时浮漂立于水面的示意图, A、 B是浮漂上的两点, C是眼睛所在的位置,画出人眼看到 A、 B的光路图。 答案: 试题分析:钓鱼时浮漂立于水面的示意图, A、 B是浮漂上的两点, C是眼睛所在的位置,人的眼睛能看到 A点是光的直线传播,能够看到 B点是光的折射现象。根据光折射的规律即可作图。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光现象作图。 点评:在此题中了解光现象作图,注意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在标光线的方向时都是射向 C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