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初中学业质量检查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12年 3月 22日是第二十届 “世界水日 ”, 3月 22-28日是第二十五届 “中国水周 ”下列跟水有关的变化中没有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 B太阳能光解水制氢气 C酸碱中和生成水 D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A、海水晒盐的过程只是氯化钠从海水中析出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太阳能光解水生成氢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
2、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肥皂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钠(一种弱酸盐),当肥皂水遇到含 Ca2+、 Mg2+离子时,会生成硬脂酸钙(镁)这个就是使水浑浊的原因了,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答案:选 A。 考点:考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 /g 10 3 90 0 反应后质量 /g 3.2 3 待测 3.2 A X是反应物 B Y可能是催化剂 C W可能是单质 D反应后 Z物质的质量为 86.4g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
3、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结合表格中的数值,求待测值;反应中反应物质量会减少,生成物质量会增加,从而判断生成物与反应物。 解:设待测值为 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结合表格中的数值,则 10+3+90+0 3.2+3+X+3.2,解得 X 93.6,分析质量的变化: X质量减少, Y质量不变, Z质量增加, W质量增加,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 A、 X质量减少,是反应物,故说法正确; B、 Y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故说法正确; C、 W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可能是单质,故说法正确; D、由上分析可知反应后 Z
4、物质的质量为 93.6克,故说法不正确,答案:选 D。 考点: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下列实验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一根未打磨的铝条放入 硫酸铜溶液中 无紫红色固体析出 铝不如铜活泼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木条复燃 氧气能支持燃烧 C 将 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 CO具有可燃性 D 将水滴在生石灰上 冒出白雾 该反应生成水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未打磨的铝条表面存在氧化铝的保护膜从而阻碍了铝与硫酸铜的反应,所以不能说明铝不如铜活泼; 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了氧气具有助燃性,也就是氧气能支持燃烧
5、; C、将 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说明该过程生成了铜,从而说明 CO具有还原性; D、将水滴在生石灰上水与生石灰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从而出现白雾,但不能说明该反应生成水,答案:选 B。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从中获得信息错误的是 A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该反应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D两种生成物中氢、氧分子个数比为 2:1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依据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
6、 数比为 2:1,以及物质的分类分析解答即可。 A、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化学变化,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符合 “一变多 ”的特征,属分解反应,故 A说法正确; B、由图示可以看出,水分子经过变化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故 B说法错误; C、由图示可以看出,分子被破坏成原子,而原子不能被继续破坏,要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故 C说法正确;D、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反应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是 2:1,故 D说法正确,答案:选 B。 考点:考查微粒观点及模型图 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竹炭的吸附能力是木炭的五倍以上,其主
7、要成分竹炭纤维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C6H10O5)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竹炭可用于净化室内空气 B (C6H10O5)n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 (C6H10O5)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62n D竹炭纤维中 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6:10:5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因竹炭有吸附能力,则可用来净化室内空气,故 A说法正确; B、根据其组成元素 C、 H、 O 以及化学式可表示为 (C6H10O5)n可知竹炭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 B说法正确; C、 (C6H10O5)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62n,故 C说法正确; D、竹炭纤维中 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8、6:110:16536:5:40,故 D说法错误,答案:选 D。 考点:考查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一定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B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和 C t 时,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 60 时, 100g水溶解 90g硝酸钾,所得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90%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知温度,无法比较二者溶解度大小,如: t 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故 A错误;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降温可使其
9、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B正确; C、 t 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则二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但题目不知溶液是否饱和,故无法确定,故 C错误; D、 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 90g,所以100g水溶解 90g硝酸钾形成不饱和溶液,所得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90%,故 D错误,答案 :选 B。 考点:考查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H: 2个氢元素 B Cl2: 2个氯原子 C :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0 D 2Fe3+:表示 2个亚
10、铁离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2H表示 2个氢原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 Cl2可表示 1个氯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 可表示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0,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1、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2Fe3+可表示 2个铁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答案:选 C。 考点 :考查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取用液体时: 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 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 瓶塞没有倒放桌面上,可能会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故 A错误; B、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利用的是装置内气体的压强改变,有气泡冒出时,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不好,操作正确,故 B正确; C、加入固体和液体时,要先加入固体,再加液体,故C错误; D、做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防止生成
12、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底要装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故图示操作错误,答案:选 D。 考点:考查液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化学性质 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没有隔绝蜡烛与空气的接触,所以这不是蜡烛熄灭的原因; B、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所以最吹蜡烛并不能降低蜡 烛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是把可燃物移走,而嘴吹蜡烛未能移走蜡烛,所以这不是蜡烛熄灭的原因; D、嘴吹蜡烛时吹走了蜡烛火焰的热
13、量,从而降低了蜡烛的温度,导致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其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熄灭,答案:选 D。 考点:考查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下列关于 “化学与生活 ”的认识正确的是 A垃圾集中回收和分类处理,有利于 “美丽乡村 ”建设 B人体缺少某些元素会影响生长发育,如缺锌会导致骨质疏松症 C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都属于碳酸盐,都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红土壤呈酸性,给作物施肥时,用碳酸氢铵和熟石灰混合既有利植物吸收又可改良土壤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垃圾集中回收和分类处理既节约资源又可防止污染环境,所以垃圾集中回收和分类处理有利于 “美丽乡村 ”建设,故 A正确; B、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症而不是缺锌,故
14、 B 错误; C、碳酸钙难溶于水以及碳酸钠有苦涩味,不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 C错误; D、碳酸氢铵和熟石灰混合会放出氨气,降低肥效,所以碳酸氢铵和熟石灰不混合使用,故 D错误,答案:选 A。 考点:考查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常用盐的用途;铵态氮肥的检验;人体的元素 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元素周期表示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从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A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30.97 B磷元素和硫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C硫元素的一个原子核外有 16个电子 D氯元素的原子容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
15、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一部分中获取的信息,可知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0.97,故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一部分中获取的信息,磷和硫都带有 “石 ”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一部分中获取的信息,可知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由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可知硫元素一个原子核外有 16个电子,故说法正确; D、氯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 7个电子,容易得 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故说法正确,答案:选 B。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可用 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 B硝酸钾在农业上可用作复合肥
16、料 C常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别酱油和食醋 D亚硝酸钠与氯化钠外形相似可互相替代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必须用 pH试纸,故 A正确; B、植物生长需要氮、磷、钾三种营养物质,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可做复合肥料,故 B正确; C、食醋是酸,具有刺激性的酸的气味,而酱油没有,所以可以通过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故 C正确; D、亚硝酸钠与氯化钠虽然外形相似,但食用亚硝酸钠会引起中毒,常作为防腐剂,因此不能互相代替,故 D 错误,答案:选 D。 考点:考查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 与人体健康 填空题 化学是
17、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将仪器 a与 d连接,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先 ,稍用力转动插入到单孔塞中。 ( 2)利用装置乙和丁能进行的实验是 (填写序号)。 A、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B、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C、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3)图乙的气体发生装置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钥匙装置更加完善,可选用图戊中的 (填写仪器序号)代替图乙中的 (填写仪 器名称)。 ( 4)小佳同学准备用托盘天平称取 15.8g的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在操作过程中误把砝
18、码放在了左盘,高锰酸钾放在右盘,她实际称得的高锰酸钾质量为 g,制取氧气的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装配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往丙装置的大试管中加入称量好的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其作用是 ,装好仪器,然后用酒精灯的 加热,加热前要先进性预热,具体操作是 ; 收集氧气,当 时开始收集; 集气瓶口旁有气泡冒出时,说明集气瓶内的氧气已收集满,接下来的操作是 ; 先把导管移除水面,然后撤去酒精灯; 拆卸装置,洗涤仪器。 答案:( 1)先用水将长颈漏斗颈润湿;( 2) A、 B; 2H2O2 2H2O+O2 或 Zn+H2SO4 ZnSO4+H2; ( 3) f 长颈漏斗;( 4) 14.2;
19、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气管,堵塞导气管;外焰;先用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然后再集中在药品部位下方进行加热; 当导气管口有连续气泡冒出; 在水面下方用玻璃片盖紧瓶口,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试题分析:( 1)在连接玻璃仪器与橡皮塞时,为了增强润滑性,常常用水湿润长颈漏斗的颈,使其更加容易插入到单孔塞中; ( 2)装置乙为实验室 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固液常温反应型装置,适用此装置的气体制取药品需是液体和固体,且反应条件是常温,装置丁是排水集气法,适宜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故答案:为: AB; ( 3)不同的漏斗使用范围不一样,使用长颈漏斗可以便于添加液体,但是不能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和液体的用量,因而
20、存在一定的不足,要使装置更加完善,可以使用分液漏斗; ( 4)由物质的质量为 15.8克,可知砝码质量为 15克,游码质量为 0.8克,又因为左盘质量右盘质量 +游码质量,所以 15克物质质量 +0.8克,所以物质质量 15克 -0.8克 14.2克; 为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气管,堵塞导气管,因此往丙装置的大试管中加入称量好的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加热时为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应该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并且要预热。由于试管被固定,因此操作的方法是:先用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然后再集中在药品部位下方进行加热; 收集氧气,当导气管口有连续气泡冒出收集,否则会使收集的氧气不纯; 将集气瓶
21、取出的方法是:在水面下方用玻璃片盖紧瓶口,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防止氧气的溢出; 考点:考查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称量器 -托盘天平;仪器的装配 或连接;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 1)某服装标签如图,该服装面料含有的合成纤维是 ,生活中常用来鉴别棉纱和羊毛的方法是 。 ( 2)新装修的房屋常闻到装修材料中释放出的刺激性气味,人们能闻到这种气味的原因是分子 。 ( 3)自行车是很多人出行的工具,下雨天骑自行车后如果不及时保养,链条经常会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化学式为 ,请写出一条防止自行车链条生锈的措施 。
22、 ( 4)次氯酸钙【 Ca(ClO)2】是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工业上产生次氯酸钙的方法是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钙中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一种氧化物,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涤纶;燃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 2)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 3) Fe2O3;将链条洗净擦干并涂油;( 4) 2Cl2+2Ca(OH)2 CaCl2+ Ca(ClO)2+2H2O 试题分析:( 1)涤纶属于合成纤维,棉属于天然纤维;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纱没有,可用燃烧法区别棉纱和羊毛。 ( 2)新装修的房屋常闻到装修材料中释放出的刺激性气味,人们能闻到这种气味,是因为刺激性气味
23、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刺激性气味。 ( 3)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 Fe2O3;将链条洗净擦干并涂油,能使铁与氧气、水分隔绝,可以防止自行车链条生锈。 ( 4)由题意,氯气通入氢氧化钙中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一种氧化物(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氧化物是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 CaCl2+ Ca(ClO)2+2H2O。 考点:考查标签上标示的 物质成分及其含量;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书写化学方程式 2013年 1月 28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针对霾预警信号标准进行了
24、修订,首次将 PM2.5 作为发布预警的重要指标之一。 PM2.5 中文名为 “细颗粒物 ”,它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项式雾霾的主要组成,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径等有毒物质的载体。主要来源有汽车尾气、煤燃烧产生的废气、工业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 1)下列事实能减少 PM2.5污染的是 。 A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 B用加高烟囱的方法处理工厂产生的废气 C研制开发清洁能源汽车,消除机动车尾气污染 D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 ( 2)人们外出时常戴上 N95、 N99型口罩以防止 PM2.5进入肺部,口罩所起的作用与化学中的 原理
25、相似(填实验操作名称)。 ( 3)从雾霾的组成看,它属于 (填 “纯净物 ”或 “混合物 ”)。 ( 4)在雾霾天气时,由于日照少,人体内维生素 D生成不足,会影响健康,可以多吃一下海鱼或动物肝脏、蛋黄等。维生素 D的种类很多,其中维生素D2 的化学式为 C28H44O,维生素 D2 属于 (填 “无机化合物 ”或 “有机化合物 ”),其组成元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5)雾霾防治中,减排是硬指标,应该重点从控制燃煤和机动车污染入手。汽油、柴油、乙醇、天然气都可以用于汽车燃料。它们燃烧时将 能主要转化为热能,在控制机动车污染方面,你能做到的是 。 ( 6)择机进行人工降雨可减轻雾霾影响
26、,在人工降雨中,可用 作致冷剂。 答案:( 1) A C ( 2)过滤 ( 3)混合物 ( 4)有机化合物; 84.8% ( 5)化学;尽量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合理即给分) ( 6)干冰 试题分析:( 1)雾霾主要来源有汽车尾气 、煤燃烧产生的废气、工业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所以 A、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 C、研制开发清洁能源汽车,消除机动车尾气污染,都能够减少 PM2.5污染; B、用加高烟囱的方法处理工厂产生的废气,不会减少 PM2.5 污染; D、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会加重 PM2.5污染。 ( 2)戴上口罩以防止颗粒进入肺部,相当于和
27、过滤一样把可入肺颗粒物过滤在外边。 ( 3)混合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单一的一种物质。雾霾由PM2.5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组成,属于混合物。 ( 4) 根据维生素 D2的化学式为 C28H44O 可知,维生素 D2 属于有机化合物;维生素 D2的相对分子质量: 1228+144+16 396,其中碳元素的质量是 336,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 84.8%。 ( 5)汽油、柴油、乙醇、天然气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控制机动车污染方面,我们能做到的是尽量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 ( 6)干冰可以用作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热,降低周围温度,水蒸气冷凝形成雨。 考点
28、:考查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用途;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有机 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计算题 氮化铝( AlN)具有耐高温、抗冲击、导热性好等优良性质,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陶瓷工业等领域。在一定条件下,氮化铝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备:Al2O3+N2+3C 2AlN+3CO,若要得到 41Kg的氮化铝,则至少需要参加反应的氧化铝( Al2O3)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答案: Kg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反应中氮化铝与氧化铝的质量关系,利用这一质量关系可由制得氮化铝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氧化铝的质量。 解:设至少需要
29、参加反应的氧化铝的质量为 x Al2O3+N2+3C 2AlN+3CO 102 82 x 41Kg 解得 x 51Kg 答:至少需要参加反应的氧化铝的质量为 51Kg 考点:考查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题 乙醇俗称酒精,在生活中用途广泛,工业上可用来制造醋酸、饮料、香精、染料、燃料等,医疗上也常用体积分数为 70% 75%的乙醇作消毒剂。某校初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乙醇的一些性质进行了实验探究: 【探究活动一】乙醇的化学式是 C2H5OH,在 NaOH一样含有 “OH”,那么乙醇是不是碱呢?请你试设计一种方案加以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醇不是碱 【探究活动二】根据质量守恒定
30、律,小李同学认为乙醇( C2H5OH)完全燃烧时生成 CO2和 H2O,如果氧气不足,乙醇燃烧可生成 CO、 CO2和 H2O。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色,生成五水硫酸铜( CuSO4 5H2O),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高温或加热时能将许多金属氧化物还原金属单质,因此常用于金属的冶炼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并能吸收酸性气体。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确证乙醇燃烧产物中有CO、 CO2和 H2O。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B装置的作用是 ; C装置的作用是 ; D装置的作用是 。 ( 2)能确证产物中有 H2O 的现象是 。实验
31、时,同学们还观察到 B、 F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装置中有气泡冒出, E装置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说明该乙醇燃烧产物中有 CO、 CO2和 H2O 生成请写出 E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3)为了保护环境,应在装置的排气管口采取的措施是 。 ( 4)小明同学在反应的过程中发现 C装置内除了气体通过溶液 时产生气泡之外,没有明显变化现象,所以他认为 C装置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小红同学认为通过 C装置气体中仍有部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为了确证 C装置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他们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红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有关实验现象的反应化学
32、方程式为答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乙醇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不变色 乙醇不是碱 ( 1)证明乙醇燃烧气体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除去气体从 BC 装置中带出的水分;( 2) A中白色固体变成蓝色;CO+CuO Cu+CO2;( 3)点燃或收集尾气;( 4)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反应后 C装置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小红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有关实验现象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aCl2+Na2CO3CaCO3+2NaCl CaCl2+Na2CO3CaCO3+2NaCl 试题分析:【探究活动一】用酸碱指示剂测定乙
33、醇是否属于碱,因为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取少量乙醇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说明乙醇不是碱; 【探究活动二】(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用澄清石灰水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即证明乙醇燃烧气体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碱石灰具有吸水性,所以 D装置的作用是除去气体从 BC 装置中带出的水分; ( 2)根据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可知用无水硫酸铜来验证水的存在就可以,能确证产物中有 H2O 的现象是 A中白色固体变成蓝色; E装置中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生成物是铜和二氧化碳,反应
34、条件是加热,所以方程式是: CO+CuO Cu+CO2。 ( 3)由于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在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所以将尾气点燃或收集起来再处理都可以; (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只要能验证出碳酸根离子的存在就行。因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取反应后 C装置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小红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反应物是碳酸钠和氯化钙,生成物是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用观察法配平,碳酸钙后面标上沉淀符号,所以方程式是:CaCl2+Na2CO3 CaCO3+2NaCl。 考点:考查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 化规律;常见气体的检验
35、与除杂方法;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测定;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推断题 某化学实验小组实验结束时,将含有 CuSO4、 ZnSO4、 FeSO4的废液倒在废液缸里,为回收有关金属和盐,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回答: ( 1) X物质的化学式为 。 ( 2)操作 的名称为 ,操作 、 中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 3)加入的稀硫酸目的是 。 ( 4)写出废液加入过量 X的一个反应化学方程式: 。 ( 5)上述实验过程所涉及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 答案:( 1) Zn;( 2)蒸发 玻璃棒;( 3)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回收,并分离出铜; ( 4) Zn+FeSO4 ZnS
36、O4+Fe (或 Zn+CuSO4 ZnSO4+Cu );( 5) Zn Fe Cu (或锌 铁 铜) 试题分析:由实验流程图可判断,操作 1完成后原混合物分成了固体和滤液两部分,利用这一特点可判断操作 1为过滤操作;根据铜、锌、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判断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锌粉后所得固体的组成:锌、铁、铜;三种金属单质中,只有铁能被磁铁所吸起,因此使用磁铁吸引后,三种金属分为两组:一组为铁粉(固体 B),另一组为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 固体 C);过量锌粉与 CuSO4、 ZnSO4、 FeSO4混合溶液反应后所得溶液为 ZnSO4溶液,铜粉与锌粉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为 ZnSO4
37、溶液,经过蒸发得到硫酸锌固体。 ( 1)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锌铁氢铜,为回收有关金属和盐,且不增加新的杂质,因此向 CuSO4、 ZnSO4、 FeSO4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锌粉把溶液中的铁与铜置换出来; ( 2)操作 是把溶液变成固体,因此是蒸发;操作 把混合物分离成固体和滤液,所以,操作 为过滤操作;因此操作 、 中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蒸发中玻璃棒是使液体 受热均匀,防止液体溅出,过滤中玻璃棒起到引流的作用; ( 3)加入的稀硫酸是把铜粉与锌粉的混合物进行分离,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回收,并分离出铜; ( 4)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Zn Fe Cu,排在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所以,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Zn+CuSO4 ZnSO4+Cu; Zn+FeSO4 ZnSO4+Fe; ( 5)通过实验的设计,所涉及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铜。 考点: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