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辽宁省抚顺市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生活中的下列物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A木桶 B塑料油桶 C纯棉袜子 D不锈钢厨具 答案: B 试题分析:有机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A、木桶是用木材制成的,木材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B、塑料油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C、纯棉袜子是用棉线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D、不锈钢餐具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 下列图象与对应的操作相符的是( ) A在密闭容器中,点燃一氧化碳和氧
2、气的混合气体 B向 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C向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稀盐酸 D用等质量和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在密闭容器中,点燃一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图象与对应的操作不相符,故错误; B、氢氧化钠的 pH大于 7,加水稀释其 pH变小,但不会等于小于 7,图象与对应的操作不相符,故错误; C、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和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直至反应结束,图象与对应的操作相符,故正确; D、由催化剂的定义可知,催化剂改变的是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生成的氧气的应质量
3、相等,图象与对应的操作不相符,故错误;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碱的化学性质;酸碱溶液的稀释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就一定能燃烧 B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一定是酸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不一定能燃烧,因为可燃物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参加不正确 B、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单质氧气和化合物水,属于分解反应不正确 C、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例如碳酸钠属于盐,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4、色不正确 D、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一定是酸正确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是杂 质),其中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u粉( Zn粉) 加入过量稀盐酸,搅拌、过滤、洗涤、干燥 B CaO 粉末( CaCO3粉末) 加入过量水、搅拌、过滤、洗涤、干燥 C FeCl3溶液( CuCl2溶液) 加入过量的锌粉,过滤 D NaCl溶液( Na2SO4溶液) 加入过量 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锌粉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硫铜和水,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
5、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 CaO 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锌粉与氯化铜、氯化亚铁溶液均能发生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硫酸钠溶液能与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钡,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某密闭容器中有 W、氧气、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
6、下表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W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 /g 16 72 2 0 反应后质量 /g 0 待测 46 36 A “待测 ”数值为 6g B W一定不是氧化物 C CO2是反应物, H2O 是生成物 D反应中 CO2和 H2O 质量变化之比为 23: 18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 “待测 ”=16+72+2+0-0-46-36=8,故说法错误; B、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以判断二氧化碳和水为生成物,而W和氧气为反应物,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知道,在 W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又参加反应的 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
7、44g( 100%)=12g,参加反应的 36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 36g( 100%) =4g, 12g+4g=16g,和参加反应的 W的质量相等,因此 W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是氧化物,故说法正确; C、根据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反应后增加可知两者都是生成物,故说法错误; D、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6g-2g=44g,生成水的质量为 36g,其质量比为 44g: 36g=22: 18,故说法错误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 大米、面粉、花生等 熟食在闷热、潮湿条件下容易滋生黄曲霉菌黄曲霉菌中含黄曲霉素( C17H12O6),使用后可能诱发疾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黄曲
8、霉素属于有机物 B黄曲霉素由 C、 H、 O 三种元素组成 C 1个黄曲霉素分子中含有 35个原子 D含黄曲霉素的食物经高温蒸煮后可以使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黄曲霉素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黄曲霉素是由 C、 H、 O 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 1个黄曲霉素分子是由 17个碳原子、 12个氢原子和 6个氧原子构成的,则 1个黄曲霉素分子含有 35个原子 ,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含黄曲霉素的食物即使经高温蒸煮后也不能食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 下列说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干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9、 B用抽丝灼烧的方法鉴别羊毛和涤纶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以提高肥效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干电池在工作时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B、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没有,可用燃烧法区别羊毛和涤纶,故选项说法正确 C、煤气具有可燃性,泄露遇明火或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熟石灰显碱性,铵态氮肥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铵态氮肥的检验;防范爆炸的措
10、施;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 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结成冰后,水分子有运动变为静 止 B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C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D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水结成冰,水分子仍然在运动,运动的范围变小,故 A错; B、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本身不变,化学性质不变,故 B错;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所以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故 C 正确; D、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大,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故 D错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
11、性 . 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浑浊 的河水,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A净水器能杀菌消毒 B净化后得到的是蒸馏水 C净水器能降低水的硬度 D活性炭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答案: D 试题分析: A、要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需要加入消毒剂,而图示净水器中不含有消毒剂,则该净水器不能起到杀菌消毒的效果,故选项说法错误 B、要达到净化后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效果,应进行蒸馏操作,该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等,属于混合物,不是蒸馏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C、要达到将硬水变为软水的效果,需要降低水中钙、镁离子含量,该装置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D、活性
12、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考点:水的净化 .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持续红热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雾 D铁钉放入稀硫酸里,有气泡生成,溶液变成黄色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 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钉放入稀硫酸里,有气泡生成,溶液变成浅绿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
13、反应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 . 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 “铁 ”、 “锌 ”是指( )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 “铁和锌 ”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 “铁和锌 ”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考点:元素的概念 . 填空题 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 1)写出图中标号 仪器的名称 ;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若发生装置选择 A,则对装置 A还需做的一点改动是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制取这种气体
14、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选择该发生装置的依据是 若要收集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应将发生装置与 F装置中的 (填 “m”或 “n”)端相连,用 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 答案:( 1)锥形瓶;( 2)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2KMnO4K2MnO4+MnO2+O2; ( 3) CaCO3+2HCl=CaCl2+H2O+CO2; B;固体与液体反应,反应条件是常温; n;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 试题分析:( 1)锥形瓶常用的反应容器,故答案:为:锥形瓶;( 2)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
15、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2KMnO4 K2MnO4+MnO2+O2;( 3)实验室制取 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干燥,应该从长管进入;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 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B;固体与液体反应,反应条件是常温; n;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
16、明满了。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 下列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 1)图 A所示实验的错误是 ; ( 2)图 B所示实验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大的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 3)图 C所示实验中的错误操作 ,可能导致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填 “偏大 ”、 “偏小 ”或 “不变 ”); ( 4)图 D所示实验的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答案:( 1)倾倒液体时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2)点燃红磷伸入集气瓶时,没有立即塞紧瓶塞; ( 3)偏小;( 4)酸液飞溅 试题
17、分析:( 1)过滤时应该用玻璃棒进行引流,所以图 A 所示实验的错误是:倾倒液体时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故填:倾倒液体时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2)图B所示实验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大的原因点燃红磷伸入集气瓶时,没有立即塞紧瓶塞或实验时弹簧夹没有夹紧胶管等;故填:点燃红磷伸入集气瓶时,没有立即塞紧瓶塞;( 3)仰视读数,读数偏小,而实际量取的液体的体积偏大,所以会导致配制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故填:偏小;( 4)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所以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而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会导致酸液飞溅故填:酸液飞溅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测量容器 -量筒;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
18、稀释;空气组成的测定 . 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1)食品包装袋中经常使用到铝箔,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金属具有 性; ( 2)铁制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锈蚀,为防止钢铁锈蚀,常采取在其表面涂油漆或镀上其它金属等方法,这些方法能防止锈蚀的共同原理是 若铁制品已锈蚀,应及时除去铁锈,写出用稀硫酸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 ( 3)将一定质量的铜粉放入硝酸银、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下同),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 反应前所得溶液质量 (填 “ ”、 “=”或“ ”) 答案:( 1)延展( 2)使钢铁与水和氧气
19、隔绝 Fe2O3+3H2SO4Fe2( SO4) 3+3H2O ( 3) Ag; Cu( NO3) 2、 Fe( NO3) 2; 试题分析:( 1)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以制成铝箔( 2)在钢铁表面涂油漆或镀上其它金属,能使钢铁与水和氧气隔绝,从而达到防止生锈的目的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能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 SO4) 3+3H2O( 3)当铜不足或恰好和硝酸银反应时,能生成硝酸铜和银,过滤所得滤渣中只有银,滤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亚铁或硝酸铜和硝酸亚铁;当铜过量时,能生成硝酸铜和银,过滤所得滤渣中含有剩余的铜和生成的银,滤液中的溶质是硝酸
20、铜和硝酸亚铁;所以将一定质量的铜粉放入硝酸银、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银,化学式是 Ag;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铜和硝酸亚铁,化学式分别是 Cu( NO3) 2、 Fe( NO3) 2铜和硝酸银反应能生成硝酸铜和银,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量 为: Cu+2AgNO3Cu( NO3) 2+2Ag, 64 216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当有 64份质量的铜溶解时,有 216份质量的银从溶液中析出,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小于反应前所得溶液质量 考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21、. 至去年 9月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发生较大范围雾霾天气, PM2.5是造成这样天气的 “元凶 ”之一 PM2.5是指大气压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PM2.5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 ( 1)以下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填字母,下同); A、天然气 B、石油 C、氢气 D、煤 ( 2)下列措施中能降低空气中 PM的是 ; A、植树造林 B、露天焚烧秸秆 C、雾霾天气出行戴口罩 D、尽量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少开私家车 ( 3)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除了会导致 PM2.5 超标以外,还会引起其它环境问题,如: 、 等,
22、因此人们要注重开发和使用新能源; ( 4)汽车尾气中含有多种大气污染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使其中的 CO和NO迅速反应转化为两种无毒的气体,其中一种是空 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这样能减少空气的污染,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 C( 2) AD( 3)温室效应;酸雨( 4) 2CO+2NO2CO2+N2 试题分析:( 1)氢气不属于化石燃料( 2)植树造林、尽量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少开私家车等措施能够降低空气中 PM2.5故填: AD( 3)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都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有关( 4)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3、2CO+2NO 2CO2+N2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防治空 气污染的措施;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 A、 B、 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 1) t2 时,将 A、 B、 C各 25g分别放入 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 ,将其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 2) t2 时,将 A、 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 100g,分别降温到 t1 时,所得A物质溶液的质量 C物质溶液的质量(填 “ ”“=”或 “ ”) ( 3) t1 时,将 A、 B、 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 (其它条件不
24、变),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答案:( 1) C;降温(或加水);( 2);( 3) B A C 试题分析:(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t2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只有 C的溶解度小于 25g,所以将 A、 B、 C各 25g分别放入 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 C, AB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其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或增加溶剂的方法;( 2) 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 t2 时,将 A、 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 液各 100g,分别降温到 t1 时, A析出晶体,所以溶液的质量减
25、小, C的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与降温前相等,故所得 A物质溶液的质量小于 C物质溶液的质量;( 3) 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 t1 时,将 A、 B、 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 (其它条件不变), AB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升温前相同, C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100%,可知饱和溶液中溶解度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 t1 时 B的溶解度大于 A的溶解度 大于 t2 时 C的溶解度,则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B A 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
26、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 在 “宏观、微观、符号 ”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生成的单质与化合物分子的个数比为 ; ( 2)根据上述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描述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答案:( 1) 1: 4;( 2)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试题分析:(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 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该反应的前后各分子的个数关系应该是:;所以依据单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而化合物的分子中含有多种分子可知生成的单质与化合物分子的个数比为 1: 4;( 2)根据上
27、述示意图可知该变化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因此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 下图中 A、 B、 C、 D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E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1) A、 B、 C、 D四种微粒共表示 种元素; ( 2)在 A、 C、 D三种微粒中与 B微粒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 3) C中 X= ,从 E图中你获得的信息是 (答出一条即可); ( 4)碘盐中含有碘酸钾( KIO3),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答案:( 1)三;( 2) A;( 3) 2;碘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5
28、3;( 4) +5; 试题分析:( 1)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观察 A、 B、 C、 D四种微粒可知共含有三种不同质子数的微粒,所以含有 3种元素;( 2)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微粒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化学性质相似,观察图示可知与 B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的是 A,所以两者化学 性质相似;( 3)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 x=12-2-8=2;从 E图中你获得的信息有该元素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是 53、符号是 I、相对原子质量是 126.9等;( 4)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而钾的化合价是 +1、氧的化合价是 -2,所以碘的化合价为 -( -2) 3+( +1) =
29、+5;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 化学与人类密切相关 ( 1)我们每天要摄入大量的食物,其中肉、蛋、奶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是 ; ( 2)常用的洗洁精清洗餐 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洁精具有 作用,长期使用的暖水瓶内胆常有一层水垢,可以用厨房中的 除去; ( 3)近年来,某些自来水厂在用液氯进行消毒处理时还要加入一种物质 X, X能延长液氯杀菌时间,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X+HClO=NH2Cl+H2O,则 X的化学式是 答案:( 1)蛋白质( 2)乳化食醋( 3) NH3 试题分析:( 1)肉、蛋、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2)常用的洗
30、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食醋中含有醋酸,醋酸能和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镁反应 生成醋酸镁和水,从而除去水垢( 3)由 X+HClO=NH2Cl+H2O 可知,每个 X中含有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是氨气,氨气的化学式是 NH3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醋酸的性质及醋酸的含量测定;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 用化学符号表示: ( 1) 3个氖原子 ; ( 2) 2个氯原子 ; ( 3)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一种碱 答案:( 1) 3Ne;( 2) 2Cl;( 3) Ca( OH) 2 试题分析:( 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
31、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3个氖原子表示为: 3Ne( 2)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2个氯原子可表示为: 2Cl( 3)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属于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化学式为: Ca( OH) 2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B电灯通电发光 C生铁炼成钢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干冰升华 过程中只是二氧化碳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电灯通电发光过程中只是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没有
32、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生铁炼成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只是利用各种气体的沸点不同制取氧气,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 计算题 丙酸钠是包装食品中常用的防腐剂之一,其化学式为 C3H5O2Na,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丙酸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 2)含 7.2碳元素的丙酸钠质量是 g 答案: ( 1) 9: 8;( 2) 19.2, 试题分析:( 1)丙酸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3):( 162) =9:8( 2)含 7.2碳元素的丙酸钠质量是 7.2g( 100%)=19.2g 考点:
33、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 将 148g氯化钙溶液与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得到 20g沉淀和溶质质量分数 10%的溶液求: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 % 试题分析:( 1)设生成 20g碳酸钙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 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 y CaCl2+Na2CO3CaCO3+2NaCl 106 100 117 x 20g y x=23.4g y=21.2g 生成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 = =234g 碳酸钠溶液的质量 =234g+20g-148g=106g 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 =20% 答: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20% 考点:根
34、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 探究题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 “酸的化学性质 ”时,做了如图所示的 A、 B两个实验分别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反应结束后,把废液倒入同一个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产生 少量气泡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试管 A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观察到该反应的明显现象,请你写出一种能观察到变化发生的方法 ( 2)通过分析废液缸中的现象,你认为 B试管的废液中溶质成分是 (填化学式,下同); ( 3)小组同学对废液缸中最终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硫酸钠溶液显
35、中性 【假设猜想】猜想 : Na2SO4 猜想 : Na2SO4、 Na2CO3 猜想 : 【实验探究】请你设计实验,确定哪个猜想是正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猜想 1正确 猜想 2正确 猜想 3正确 答案:( 1) 2NaOH+H2SO4Na2SO4+2H2O;先在碱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硫酸;( 2) Na2CO3、 Na2SO4;( 3)【假设猜想】 Na2SO4、H2SO4;【实验探究】可利用石蕊试液利用碳酸钠的溶液显碱性,稀硫酸的溶液显酸性的有关知识分析;含有硫酸的假设溶液会变红,含有碳酸钠的溶液会变蓝,只含硫酸钠的溶液石蕊不会变色;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取少量废液于
36、试管中; 石蕊不变色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变蓝 石蕊试液变红 试题分析:( 1)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钠和水,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该反应没有现象,所以可以预先在碱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此时溶液为红色,滴加硫酸至恰好反应红色褪去,则可以证明该反应能够进行(合理即可);( 2)由于废液中会出现气泡则碳酸钠一定有剩余,且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一定会生成硫酸钠,所以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Na2CO3和 Na2SO4;( 3)【假设猜想】由反应的过程可知该溶液中一定有硫酸钠,且要利用碳酸钠和硫酸不会共存分析可知猜想应该存在三种情况: 只有硫酸钠; 含有硫酸钠和
37、碳酸钠; 含有硫酸钠和硫酸;【实验探究】可利用石蕊试液利用碳酸钠的溶液显碱性,稀硫酸的溶液显酸性的有关知识分析;含有硫酸的假设溶液会变红,含有碳酸钠的溶液会变蓝,只含硫酸钠的溶液石蕊不会变色;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 推断题 A 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下列框图是这些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各步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其 中部分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操作 I的名称是 ; (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 , D ; ( 3)固体 A可能是 (填化学式,写出一种情况即可); ( 4) C溶液与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D的化学方
38、程式是 ; ( 5) E溶液与 F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答案:( 1)过滤;( 2) HCl, AgCl;( 3) MgO(或 Mg( OH) 2); ( 4) MgCl2+2AgNO3=2AgCl+Mg( NO3) 2; ( 5) 2KOH+Mg( NO3) 2=Mg( OH) 2+2KNO3,复分解 试题分析: C溶液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说明 C中含有氯离子,生成的 D为氯化银; C溶液是由固体 A和溶液 B反应得到的,说明 B中含有氯离子,可能是盐酸, E和 F生成了氢氧化镁和硝酸钾,则 E和F为氢氧化钾和硝酸镁,
39、由于 C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 E中含有硝酸根离子,故E是硝酸镁, F是硝酸钾; C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镁,故 C是氯化镁;A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则 A可能是氧化镁或是氢氧化镁,带入框图,推断合理;( 1)经过操作 得到了白色沉淀 D和溶液 E,是分离的不溶性固 体和液体,故操作 是过滤,故填:过滤;( 2) B是盐酸, D是氯化银,故填:HCl, AgCl;( 3) A可能是氧化镁,也可能是氢氧化镁;( 4) C是氯化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镁,故填: MgCl2+2AgNO3=2AgCl+Mg( NO3) 2;( 5) E是硝酸镁, F是氢氧化钾,硝酸镁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硝酸钾,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 2KOH+Mg( NO3) 2=Mg( OH) 2+2KNO3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