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重庆市重庆一中九年级下学期半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烹饪用的调味品与足量水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味精 B黄酒 C白糖 D橄榄油 答案: D 试题分析: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A、味精易溶于水,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正确; B、黄酒易溶于水,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正确; C、白糖易溶于水,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正确; D、橄榄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错误。故选 D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点
2、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水溶性,如果物质易溶于水,就能够和水形成溶液,如果物质不溶于水,就不能够和水形成溶液。 下列坐标图分别表示四个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 B向碱性溶液中加水 C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解 D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的反应分析。 A、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碳酸钠会与二者反应,其中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会与盐酸反应而重新生成氯化钙,故相当于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故开始不会生成沉淀,直至盐酸完全反应,正确; B、原溶液为碱性溶液,故 pH 7;随着水
3、的不断滴加,碱性减弱,故 pH变小,但由于始终为碱溶液,故溶液一直显碱性,即 pH 7,正确; C、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解制氧气,加不加二氧化锰(催化剂),不会增加氧气的产量,只会增加反应的速度,正确; D、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 加水稀释,溶剂的质量会增大,但溶质的质量不变,错误。故选 D 考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溶液酸碱性与 pH 值的关系,溶液的稀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的知识熟练掌握,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
4、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 A NaCl BaCl2 Na2CO3 B KNO3HClCaCl2 C H2SO4 FeCl3 NaNO3 D NaOHHNO3 NH4NO3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 A、 BaCl2 和 Na2CO3 两种物质会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B、 KNO3、 HCl、 CaCl2三种物质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故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正确; C、 H2SO4、 FeCl3、 NaNO3三种物质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故
5、能大量共存,但由于 FeCl3呈黄色,故不符合题意,错误; D、 NaOH和 HNO3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 NaOH与 NH4NO3间也能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氨气,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故选 B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点评: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物质间若能互相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物质不能共存;另外,解答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即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溶液一定含 Ca2+ B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C某固体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 产
6、生氨味,可证明该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 D某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一定是碳单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分析。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溶液可能含有 Ca2+、Ba2+等多种离子,错误; B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可能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错误; C某固体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氨味,可证明该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因为只有铵盐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正确; D某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一定含碳元素,可能是碳单质,也可能是有机物,错误。故选 C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盐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本题
7、考查溶液中离子或物质的存在情况,要求学生能利用实验中的现象及反应发生的条件对酸碱盐的存在与否做出正确的判断。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 ) A CO2(CO) 通入氧气中点燃 B SO2(HCl)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 KCl固体 (KClO3) 加少量二氧化锰固体并加热 D NaCl溶液 (NaHCO3) 滴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A、由于 CO2气体不可燃,不助燃,故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所以其中的杂质 CO 气体很难被点燃,而且由于要通入氧气中,故会引入新杂质氧气,错误; B、
8、主要物质 SO2和杂质 HCl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二者均被除去,错误; C、杂质 KClO3在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固体并加热后,会分解生成 KCl和氧气(逸出),而主要物质 KCl不反应,但由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中不变,故引入了新杂质,错误; D、杂质 NaH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 NaCl、水和二氧化碳,而主要物质 NaCl与盐酸不反应,故加适量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正确。故选 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
9、,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能将 AgNO3、 K2CO3、 KCl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试剂是 ( ) A稀 HNO3 B Na2SO4溶液 C稀 HCl D BaCl2溶液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间能否反应,以及相互反应的现象分析。 A、稀 HNO3与 AgNO3、 KCl溶液均不反应,故无现象,所以不能将这二者鉴别开来,错误; B、 Na2SO4溶液与 K2CO3、 KCl溶液均不反应,故无现象,所以不能将这二者鉴别开来,错误; C、稀 HCl与 AgNO3发生反应,生成 AgCl白色沉淀;与 K2CO3发生反应,产生气泡(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与 KCl不反应,故无现象,故能将这
10、三种无色液体鉴别开来,正确; D、 BaCl2溶液与 AgNO3、 K2CO3均能发生反应,且均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将这二者鉴别开来,错误。故选 C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Fe+3AgNO3 = Fe (NO3)3 + 3Ag B 2NaNO3 K2CO3=2KNO3 Na2CO3 C 2KOH + H2SO4 = K2SO4 + 2H2O D CuCl2+2NaOH = Cu(OH) 2+2HCl 答案: C 试题分析: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的判断方法:化学式
11、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和 的标注是否正确。 A、铁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亚铁,而不是硝酸铁,错误; B、 NaNO3 和 K2CO3 在常温下不能反应,因为没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错误; C、 KOH和 H2SO4反应,生成 K2SO4和 H2O,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 D、 CuCl2和 NaOH反应,生成 Cu(OH) 2沉淀和 NaCl,而不是 HCl,错误。故选C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熟记化学方程式书写所依据的两个原 则,即要遵循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 将 40g质量分数为 35%的浓盐酸,稀释成 10%的稀盐酸,需加水
12、的质量为( ) A 40g B 50g C 100g D 140g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溶液的稀释是通过加水实现的,故在稀释过程中,溶剂的质量增大,但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可设出加水的质量,然后利用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找出等量关系。 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 x 40g35%=( 40g+x) 10%, 解得, x=100g。故选 C 考点: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分 析稀释前后哪个量不变,然后根据不变的量列出等量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下列所示操作中错误的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把
13、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防止中毒),要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正确;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要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正确; C、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否则酸液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错误。故选 D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溶液
14、质量增大的是 (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浓氢氧化钠溶液 D饱和食盐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题意分析。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使自身质量变大,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自身质量减小,且不会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C、浓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发生了化学变化,且物质质量增大,正确; D、饱和食盐水不会与空气中的任何成分反应,不会发生化学变化,错误。故选 C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点评:此题是对常见物质性质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这些物质在空气中的变化要有所了解,属基础性
15、知识考查题。 下列关于 O2和 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含有氧元素 B都能与 澄清石灰水反应 C都含有氧气分子 D都能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 O2和 CO2的化学式及化学式的宏观和微观意义,以及它们的性质分析。 A、 O2和 CO2这 2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正确; B、 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而 O2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错误; C、 O2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一定含有氧分子;但由于 CO2是纯净物,其中都不含有氧气,故不含氧分子,错误; D、 O2能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而二氧化碳不能,错误。故选 A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氧气
16、和二氧化碳的检验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 A N2 B Cl2 C O2 D CO2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进行分析,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于反应物高氯酸铵中含有氮元素、氢元素、氯元素、氧元素四种元素,没有碳元素,故分解后的生成物中不可能出现碳元素。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记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是解答本 题的关键;可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进行分析,即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
17、的种类、个数都不变,则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所以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下表是一些食物的 pH,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最宜食用的是 ( ) 物质 柠檬 苹果 牛奶 玉米粥 pH 2.1 2.8 2.6 3.7 6.3 6.6 7.1 8.0 A柠檬 B苹果 C 牛奶 D玉米粥 答案: D 试题分析:当溶液的 pH等于 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小于 7时,呈酸性,且 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 pH大于 7时,呈碱性,且 pH越大,碱性越强。根据题意,结合中和反应的应用分析,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宜食用碱性物质以中和多余的酸。 A、柠檬的 pH为 2.12.8 ,小于 7,显酸性; B、苹果的 pH
18、为 2.63.7 ,小于 7,显酸性; C、牛奶的 pH为 6.36.6 ,小于 7,显酸性; D、玉米粥的 pH为 7.18.0 ,大于 7,显碱性。故选 D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和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俗名与物质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 A氧化钙 消石灰氧化物 B氢氧化钠 纯碱 碱 C碳酸氢钠 苏打盐 D氢氧化钙 熟石灰碱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对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以及物质所属类别进行分析、判断。 A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化学式为 CaO,由钙、氧元素组
19、成,属于氧化物,错误; B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NaOH,化学式为,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属于碱,错误; C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化学式为 NaHCO3,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属于盐,错误; D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化学式为 Ca(OH)2,是由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属于碱,正确。故选 D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 ,就要理解和熟记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区分名称相近的物质的成分,会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 )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浓硫酸若沾到皮
20、肤上,应用大量水冲洗,并涂上氢氧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不慎洒在手上,用水冲洗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安全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首先要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降低煤气在空气中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正确;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能起到隔绝空气而灭火的作用,正确; C、浓硫酸若沾到皮肤上,应用大量水冲洗,并涂上 3% 5%的 NaHC03溶液,以中和剩余的酸,但不能涂抹氢氧化钠溶液,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不慎洒在手上,用水冲洗后,再涂上硼酸溶液,正确。故选C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点评:关注生命安全是当今
21、社会的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 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要知道当意外发生时,合理的救护措施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而盲目乱动非但于事无补,甚至会使损失更大。 填空题 下图是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 ,请回答相关问题。 ( 1)上图所示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填字母)。 ( 2)粗盐提纯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 ( 3)操作 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 4)步骤 D中称取 10.0g粗盐,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 10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得剩余粗盐为 2.0g,最终得到NaCl晶体 6.4g,该实验精盐的产率是 ; ( 5)若制得的
22、精盐的产率偏高,则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 C溶解含有泥沙的粗食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 D最终所得精盐比较潮湿 答案: C, DACB,使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80 AD 试题分析:( 1)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图 C错误,因为过滤需要玻璃棒引流,图示没有,错误。 ( 2)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有: 取样,取用一定量的药品; 溶解,将粗盐置于烧杯中,并加水搅拌,同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 过滤,过滤食盐水,如滤液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蒸发,把所得滤液倒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
23、用余热蒸干。故为 DACB ( 3)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 4)产率 = = =80。 ( 5)根据产率计算公式,结合题意分析。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所得精盐不纯,质量偏大,故产率偏高;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会使精盐的质量变小,产率变小; C、溶解含有泥沙的粗食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会有部分粗盐未溶解,而被当做泥沙过滤掉了,致使所得精盐的质量变 小,产率变小; D、最终所得精盐比较潮湿,则称得质量偏大,故会使产率偏高。故选 AD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粗盐提纯的知识,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实验
24、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化学知识能让我们解除一些困扰。 ( 1) “胃舒平 ”是一种常见的胃药,其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病人服用后在胃部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 ( 2)在春游野炊活动中 , 某同学不小心被飞来的蜜蜂蜇了 (蜜蜂毒液呈酸性 )很痛 , 下列物质涂抹可以减轻疼痛的是 (填字母 )。 A食盐水 B食醋 C肥皂水 ( 3)若要测定迎霞湖湖水的酸碱度 , 可选用 (填字母 )。 A紫色石蕊试液 B无色酚酞试液 C PH试纸 ( 4)路边的农田中种植的植物比正常的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有的叶脉呈淡棕色,而且出现了倒伏现象。你应建议农民伯伯施加下列哪
25、一种化肥 (填字母)。 A NH4HCO3 B NH4H2PO4 C KNO3 D KH2PO4 答案: Al(OH)3+3HCl=AlCl3+3H2O, C, C, C 试题分析:( 1)氢氧化铝与盐酸(胃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l(OH)3+3HCl=AlCl3+3H2O。 ( 2)由于蜜蜂毒液呈酸性,故可涂抹碱性物质来中和,食盐水呈中性,食醋呈酸性,肥皂水呈碱性,故选 C。 ( 3)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要用 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可用酸碱指示剂,故选 C。 ( 4)根据题意,植物比正常的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有的叶脉呈淡棕色,说明缺乏氮元素;而出现了倒伏现象说
26、明缺乏钾元素,故需补充氮、钾元素。故选 C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书写化学 方程式 点评: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但涉及的考点较多,理解和熟练掌握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以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等基础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酸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向三氧化二铁中放入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观察到的现象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 ( 2)白醋、柠檬酸溶液也能与三氧化二铁发生类似反应,说明白醋、柠檬酸溶液和盐酸中都含有的离子 是 _(填离子符号)。 ( 3)甲酸可解离出 H+和 HCOO ,甲酸溶液与氢氧
27、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OOH+NaOH=HCOONa+H2O,请写出甲酸溶液与镁反应的方程式 。 答案:固体消失,溶液变黄, Fe2O3+6HCl=2FeCl3+3H2O, H+,Mg+2HCOOH=(HCOO)2Mg+H2 试题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 1)氧化铁能与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由于氯化铁的溶液呈黄色,故可见固体消失,溶液变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 2)根据题意,白醋、柠檬酸溶液也能与三氧化二铁发生类似反应,说明这两种物质的溶液均呈酸性,从而说明白醋、柠檬酸溶液和盐酸中都含有的离子是氢离子。 ( 3)根据题意,
28、甲酸可解离出 H+和 HCOO ,说明甲酸也是酸,故具有酸的化学性质,而镁是活泼金属,故二者能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结合题目中甲酸钠的写法,可知甲酸镁的化学式为 (HCOO)2Mg,故甲酸溶液与镁反应的方程式为Mg+2HCOOH=(HCOO)2Mg+H2。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熟练掌握酸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是解答本 题的关键;此外,还要能够对知识进行熟练迁移应用。 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 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2) t2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 “ ”
29、、 “ ” 或 “ ”)。 ( 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下同)。 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 4)除去甲物质中少量乙物质可采取 结晶的方法。 答案: t1, B,降温结晶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 ( 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故说明 t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2)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则在此温度下,相同质量的水中溶解甲物质的质量多,所以要想溶解相同质量的甲和乙
30、两物质,乙需要的水多,甲需要的水少,所以甲的溶液质量小。 ( 3)根据溶质、溶剂以及溶液的关系判断。 A、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用加入溶质的方法实现,此时溶剂质量不变,错 误; B、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实现,此时溶质质量不变,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物质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实现,若此时刚好饱和,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D、同上,如果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刚好饱和时,溶液质量不变,错误。故选B ( 4)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甲的溶解
31、度变化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变化受温度的影响不大,故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若要提纯甲,可采用降温 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知道如何比较溶解度大小,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等知识。 小可同学在学习了近一年的初中化学后,总结了一些说法,判断这些说法是否正确。若正确,在右边空白栏打 “”;若错误,用溶质的化学式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证明。 说 法 溶质的化学式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不是所有的溶液都
32、是无色的 只有碱溶液才显碱性 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所有复分解反应只能生成一种沉淀 答案: , Na2CO3或 NaHCO3, CuO+2HCl=CuCl2+2H2O,Ba(OH)2+CuSO4=BaSO4+Cu(OH)2 试题分析:溶液是一种物质分散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溶液并不都是无色的,如 CuSO4溶液是蓝色的,正确( ); 碱溶液显碱性,但不是只有碱溶液才显碱性,如纯碱( Na2CO3)是盐,但其水溶液也显碱性,错误; 中和反应,会生成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碱性氧化物与酸的反应也生成盐和水,如 CuO+2HCl=CuCl2+2H2
33、O;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至少有水、气体或沉淀中的一种生成,而不是只能生成一种沉淀,也可能生成两种沉淀,如 Ba(OH)2+CuSO4=BaSO4+Cu(OH)2。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点评:本题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难度不大,理解和熟练掌握溶液的特征、酸碱盐的概念、以及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是解 答本题的关键。 请你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 1) 2个氢分子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答案: H2, Al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 1)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可知
34、, 2 个氢分子表示为 2H2;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元素符号为 Al。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计算题 有盐酸和 MgCl2的混合溶液共 100g,向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溶液,生成的沉淀与加入的 NaOH溶液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若 HCl在混合溶液中质量分数为 3.65%。求: ( 1) A点溶液的溶质化学式为 ; ( 2)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为 g。 ( 3)恰好沉淀完全时, C点所得溶液
35、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结果精确到0.1%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NaCl, MgCl2; 40g; 8.2% 试题分析:( 1)由图中数据可知,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没有沉淀生成,说明是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而 MgCl2尚未反应;至 A点时 ,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 A点溶液的溶质化学式为生成的 NaCl和未反应的 MgCl2。 ( 2)由于至 A点时,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可根据盐酸的质量,利用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求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 设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x NaOH + HCl = NaCl + H2O 40 36.5
36、x10% 100g3.65% 40:36.5=(x10%):(100g3.65%) 解得, x=40g 即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为 40g。 ( 3)根据题意可知, MgCl2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结合图示可知,反应至 C点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且氯化钠来自于两部分: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 MgCl2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最后根据 “溶质质量分数 = 100%”计算即可。 结合图示数据可知,与 MgCl2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120g-40g=80g, 设 MgCl2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y,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的质
37、量为 m 2NaOH + MgCl2 = 2NaCl + Mg(OH)2 80 117 58 80g10% y m 80:117=(80g10%):y 解得, y=11.7g 80:58=(80g10%):m 解得, m=5.8g 设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z, HCl + NaOH = NaCl + H2O 36.5 58.5 100g3.65% z 36.5: 58.5=(100g3.65%): z 解得, z=5.85g 所以, C点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8.2%。 考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此题是关于化
38、学方程 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像找出恰好完全反应时各物质的质量,再利用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对于反应后的溶质要注意其组成来自于两部分(两个反应所得)。 探究题 重庆一中初三年级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欲用生石灰制取氢氧化钠固体,他们将少量生石灰放入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冷却至室温后后过滤、洗涤得到固体 A和溶液 B请你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 1】固体 A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1】 甲同学:只有 CaCO3 乙
39、同学: CaCO3, Ca( OH) 2 乙同学猜想可能含有的 Ca( OH) 2理由是 。 【实验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别进行了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再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自己的猜想正确 乙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振荡, 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自己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评价】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 ; 结合甲、乙两同学的实验能证明乙同学的猜想正确,因此小组同学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 【提出问题 2】溶液 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2】 丙同学: NaOH, Na2CO
40、3 丁同学: NaOH, Ca( OH) 2 戊同学: NaOH 【表达与交流】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丁同学猜想正确,理由是 。 该小组同学向溶液 B中继续滴加 (填化学式)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再将滤液加热蒸发,冷却结晶,过滤得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 CaO+H2O=Ca(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Ca(OH)2微溶,可能未溶解完 溶液从无色变红色 只能说明含 CaCO3,不能证明只有 CaCO3 反应一定生成 NaOH;固体中有 Ca(OH)2,则溶液为 Ca(OH)2的饱和溶液,Na2CO3 试题分析:生石灰和水反应
41、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 【猜想与假设 1】氢氧化钙属于微溶物质,常温下的溶解度很小,故可能会有部分未反应的氢氧化钙因不能溶解而剩余; 【实验与探究】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显红色,故若乙同学的猜想正确,则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会由无色变为红色; 【反思与评价】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只能证明有 CaCO3,而不能证明有无Ca(OH)2,所以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他的猜想; 【表达与交流】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一定会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故溶液 B中
42、一定有氢氧化钠;而由于固体中有 Ca(OH)2, Ca(OH)2是微溶于水的物质,所以溶液 B中一定有 Ca(OH)2;碳酸钠和氢氧化钙能反应,有 Ca(OH)2,则不会有 Na2CO3;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 知,氢氧化钙剩余,故需向溶液 B中继续滴加 Na2CO3溶液与之反应,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再将滤液加热蒸发,冷却结晶,过滤得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
43、或变化规律等。 推断题 A、 B、 C、 D、 E、 F是常见的酸、碱、盐、氧化物中的一种,其中 A、 B是建筑材料, F是厨房中的调味品的 主要成分,他们间有如下图的关系(图中 “”表示转化关系, “” 表示相互能反应,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省略)。回答下列问题: ( 1) A、 F的化学式分别为 , 。 ( 2) C+E反应的方程式为 。 ( 3) B+D反应的方程式为 。 答案: CaCO3, NaCl, CO2+2NaOH=Na2CO3+H2O,Ca(OH)2+2HCl=CaCl2+2H2O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A、 B是建筑材料 ”,则 A、 B可能是碳酸钙或氢氧化钙;“F是厨房中
44、的调味品的主要成分 ”,则 F可能氯化钠;由图可知, B可以与 C反应生成 A,故 A为碳酸钙, B为氢氧化钙,则 C为二氧化碳;据图, D和 E能反应生成氯化钠,则说明 D和 E中应分别含有氯离子和钠离子,又因为二氧化碳能与 E反应,且氢氧化钙能转化生成 E,结合以上分析,可知 E可能为氢氧化钠;再结合图示,氢氧化钙能与 D反应,那么 D可能为盐酸,代入框图验证,正确。 ( 1) A为碳酸钙,故化学式为 CaCO3; F为氯化钠,故化学式为 NaCl。 ( 2) C和 E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能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 3) B和 D的反应为氢氧化钙与盐酸的反应, 能生成氯化钙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2HCl=CaCl2+2H2O。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先要找准 “题眼 ”,即有特征的物质或反应现象等,再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有目的假设,然后沿着假设进行推导,只要各步都满足,假设就成立,如不满足,可再假设,再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