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31192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厨房中的操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拉面条 B磨豆浆 C切黄瓜 D酿米酒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是没有生产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生产新物质的变化,A拉面条没有生产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故 A不符合题意; B磨豆浆没有生产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故 B不符合题意; C切黄瓜没有生产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故 C不符合题意; D酿米酒是由淀粉生成酒精是化学变化故选 D。 考点: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碳海绵 ”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成分是石墨

2、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关于 “碳海绵 ”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属于混合物,充分燃烧生成 CO2 B具有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还原氧化铜 D与石墨、金刚石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碳海绵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所以属于混合物,充分燃烧生成 CO2,故 A不符合题意。 B因为 “碳海绵 ”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 B不符合题意。 C因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所以 “碳海绵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还原氧化铜,故 C不符合题意; D因为 “碳海绵 ”是混合物,所以与石墨、金刚石互称不为同素异形体,故选 D

3、。 考点:碳单质和 “碳海绵 ”的性质。 甲醛可用作农药和消毒剂,关于甲醛( CH2O)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从类别上看:甲醛属于氧化物 B从变化上看:甲醛作消毒剂属于化学变化 C从宏观上看: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从微观上看:甲醛分子中 C:H:O原子个数比为 1:2:1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 物,所以甲醛不是氧化物,故选 A; B从变化上看:甲醛作消毒剂属于化学变化,故 C不符合题意; C从宏观上看: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 C不符合题意; D从微观上看:甲醛分子中 C:H:O原子个数比为 1:2:1,故 D不符合题意。

4、 考点:氧化物的概念、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学式计算。 “物质的量 ”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2克 H2中含有 1mol氢 B 1mol氧气的摩尔质量为 32g C 1mol任何物质都约含有 6 021023个分子 D质量相等的 O2和 O3,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2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2克 H2中含有 1mol氢分子,故 A错误; B 1mol氧气的质量为32g,故 B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1mol任何物质都约含有 6 021023个分子,故 C错误; D质量相等的 O2和 O3,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2,故选 D。 考点:摩尔的概念。 下

5、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 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燃烧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并放热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 急速的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还要有有限的空间, 燃烧不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因为有些可燃物可以在氮气或二氧化碳中燃烧, 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并放热,故选 B。 考点:燃烧、缓慢氧气反应的概念。 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小旭同学

6、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能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的是 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温度还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的,所以不能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 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的,而不能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 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的,所以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 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达到白磷的着火的通入空气燃烧,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故选 C。 考点:探究物质

7、燃烧的条件。 能与启普发生器产生相同效果的装置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启普发生器能够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 实验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故选 B。 考点:启普发生器装置的作用。 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后加热,防止发生爆炸 B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而氢气无毒 D甲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两种气体的密度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时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后加热,防止发生爆炸,

8、故 A不符合题意; B两个实验中氧化铜还原成铜,物质颜色由黑色变为红色,所以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故 B 不符合题意; C氢气无毒而一氧化碳有毒,所以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故 C不符合题意; D 甲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 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防止试管炸裂,故选 D。 考点: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 工业上以 CaO和 HNO3为原料制备 Ca(NO3)2 6H2O晶体,为确保制备过程中既不补充水,也无多余的水,所用硝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A 41 2% B 53 8% C 58 3% D 70 0% 答案: C 试题分析

9、:由题意得出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CaO + 2HNO3 + 5H2O = Ca(NO3)2 6H2O,从中得出 HNO3和 H2O的质量比为 126: 90,所以所用硝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58 3%,故选 C。 考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化学家创造出一种物质 “干水 ”,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倍。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B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用干水吸收 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D干水吸收 CO2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干冰是二氧化碳固体,所以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故 A不符合题意; B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所以干

10、水中的水分子也是运动的,故 B错误; C用干水吸收 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故选 C; D干水吸收 CO2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和 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干水吸收 CO2 的过程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故 D错误。 考点:干水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用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属于化合物的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A是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 A不符合题意; B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故选 B;C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故 C不符合题意; D是由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故 D不符合题意。 考点:化合物的概念。 有关氧气

11、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可燃物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的氧气属于纯净物 D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可以将红磷换成铜丝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不是可燃物,故 A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 B错误; C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的氧气还含有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C错误;D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可以将红磷换成铜丝,因为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故选 D。 考点:氧气的性质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物质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干冰

12、用于人工降雨 B生石灰可作干燥剂 C天然气可用作燃料 D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挥发性、吸水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毒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干冰升华吸收热量是干冰的物理性质,故选 A; B生石灰可作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和水反应是生石灰的化学性质,故 B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可用作燃料是利用天然气的可燃性是化学性质,故 C不符合题意; D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 D不符

13、合题意。 考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最近上海雾霾天气逐渐增多,其中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A可吸入颗粒物 B CO2 C NO2 D SO2 答案: B 试题分析:污染空气的物质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不是污染大气的气体,故选 B。 考点:污染空气的物质。 下列物质中酸碱性最接近中性的是 A苹果汁( 2 93 3) B蕃茄汁(4 04 4) C玉米粥 (6 88 0) D肥皂水(9 810 2) 答案: C 试题分析:溶液的 pH在 07之间呈酸性, pH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呈中性, pH在 714之间溶液呈碱性, pH越大碱性越强,物质中酸碱

14、性最接近中性的是也就是溶液的 pH最接近 7,故选 C。 考点:溶液的 pH 厨房中的物质放入足量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牛奶 C白糖 D植物油 答案: C 试题分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A面粉溶解在水中后一段时间会沉淀下来,故 A不符合题意; B 牛奶溶解在水中后一段时间会沉淀下来,故 B不符合题意; C 白糖能溶解在水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选 C; D 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中,故 D不符合题意。 考点:溶液的概念。 对分子、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固

15、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而不能说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故 A 错误; B 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故选 B; C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 C错误;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小,故 D错误。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取用固体 C测溶液 pH D过滤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并且垂直悬空滴加,故 A错误; B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故 B错误; C测溶液 pH用玻璃杯蘸小量的溶液在 PH试纸上,故选 C; D过

16、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并且漏斗下端口应与烧杯内壁紧靠,故 D错误。 考点:化学基本实验操作。 化学方程式是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 A 2Mg+CO2 2MgO + C B CuSO4 2NaOH =Na2SO4 Cu(OH)2 C H2O2 H2+O2 D 2Fe+3O2 Fe2O3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故选 A; B氢氧化铜不易溶于水要标沉淀符号,故 B错误;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 C错误; 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故 D错误。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符号中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 CO2: “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含

17、有两个氧原子 B 2Na: “2”表示两个钠元素 C : “+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D 2OH: “2”表示两个氢氧根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化学式中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所以 CO2: “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故 A不符合题意; B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所以 2Na: “2”表示两个钠原子,故选 B; C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所以 : “+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故 C不符合题意; D 2OH: “2”表示两个氢氧根,故 D不符合题意。 考点:化学用语。 填空题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

18、: ( 1) t1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 2) t2 时,将 30g乙物质放入 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 3)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提纯甲的方法是 。 ( 4)若要将 a点的甲溶液转化为 b点的甲溶液,采用的方法有 或 。 ( 5)若将 t2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 t1 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 6) t2 时,将含有 100克水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加入 m克甲和 m克乙,升温至 t3 ,甲完全溶解,乙仍有剩余,则 m的质量范围是 。 答案:( 1)乙 甲 =丙 ( 2) 75 ( 3)冷

19、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 4) (恒温 )蒸发溶剂 增加溶质 ( 5)乙 甲 丙 ( 6) 10g m60g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 t1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 甲 =丙; ( 2) t2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 50g,那么 t2 时,将 30g乙物质放入 50g水中,充分搅拌,只有 25g溶解,故溶液的质量为 75g; ( 3)因为甲物质随温度的变化较大,乙物质随温度的变化较小,故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提纯甲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4) a为不饱和溶液, b为饱和溶液,也就是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恒温 )蒸发溶剂或增加溶

20、质;( 5)若将 t2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 t1 时,甲和乙还是饱和溶液,丙为不饱和溶液,比较它们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就是比较甲和乙在 t1 时的溶解度和丙在 t2 时的溶解度的大小,故乙 甲 丙;( 6)t2 时,将含有 100克水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加入 m克甲和 m克乙,升温至 t3 ,甲 完全溶解,乙仍有剩余则 m的质量范围是, 10g m60g。 考点:溶解度曲线。 为保证驾乘人员人身安全,许多汽车中增设了安全气囊,内置叠氮化钠(NaN3),在汽车发生一定强度的碰撞时,叠氮化钠发生分解反应:2NaN32Na+3N2,立即气体充满气囊,以达到保护驾乘人员的目的。 若填充一安

21、全气囊需要 0 9 mol氮气,则约含 个氮原子,需要有 mol的叠氮化钠发生上述的分解反应,这些叠氮化钠的质量是 g。 答案: 0836 1024 0 6 39 试题分析: 0 9X6 021023X 2=1 0836 1024;氮化钠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 2:3,所以需要有 0 6 mol的叠氮化钠发生上述的分解反应;这些叠氮化钠的质量 =0 6X65=39g。 考点:利用摩尔的计算。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 1)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净水时需加入明矾的目的是 。 ( 2)欲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需进行过滤操作,该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 3)若要测定黄浦江水的酸碱

22、度,最适宜的试剂或用品是 (填序号)。 A紫色石蕊试液 B pH试纸 C石灰石 D无色酚酞试液 ( 4)某同学在完成电解水实验时,发现负极产生了 10mL气体,则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 。请再举一实例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 5) “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 NaClO中的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Cl2常作自来水消毒剂,其实验室制法为 , 则 X的化学式为 ;此反应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化学式),此反应中含有游离态氯元素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答案:( 1)凝聚剂(或小颗粒凝聚成大颗粒) ( 2)引流作用 ( 3) B ( 4) 5mL 2H2+ O2 2 H2O

23、 ( 5) +1 MnCl2 MnO2、 H2O Cl2 试题分析:( 1)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净水时需加入明矾的目的是凝聚剂(或小颗粒凝聚成大颗粒);( 2)该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作用; ( 3) A紫色石蕊试液只能测出溶液的酸碱性,故 A不符合题意; B pH试纸可测溶液的酸碱度,故选 B; C石灰石只能得出溶液是否是酸性,故 C不符合题意; D无色酚酞试液只能得出溶液是否是碱性,故 D不符合题意; ( 4)电解水时,电源的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 2: 1,故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 5mL; 2H2+ O2 2 H2O; ( 5)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正负

24、化合价的代数和味零得出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 X的化学式为 MnCl2;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此反应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MnO2、 H2O;此反应中含有游离态氯元素的物质是 Cl2。 考点:水的净化、溶液的酸碱性、电解水的实验、利用化学式的计算、氧化物的概念。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请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回答下列问题: (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 ; ( 2)造成酸雨的气体是 ; ( 3)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写物质名称) ; ( 4)空气中含量最多气体的两个分子 ; ( 5)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 。 答案:( 1) Al ( 2) SO2

25、NO2 ( 3)金刚石 ( 4) 2N2 ( 5) NaCl 试题分析:( 1)地壳中含量的元素排列前四位的是:氧、硅、铝、铁,氧和硅石非金属元素,铝和铁石金属元素,故填 Al;( 2)造成酸雨的气体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故填 SO2 NO2( 3)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金刚石;(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所以空气中含量最多气体的两个分子 2N2;( 5)生理盐水是 0 9%的氯化钠溶液,所以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 NaCl。 考点:化学符 号。 计算题 小强对当地的石灰石矿石样品进行检测,取用 100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300g稀盐酸分 3次加入,实验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

26、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 1)下表中 m的数值应该为 。 ( 2)样品中碳酸钙的物质的量是 mol。 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 g) 剩余固体质量( g) 第 1次 100 60 第 2次 100 m 第 3次 100 12 ( 3)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精确0 1%) 答案:( 1) 20 ( 2) 0 88 ( 3) 29 2% 试题分析:( 1)由第 1次固体质量减小 40g,第 2次固体质量也减小 40g,所以m=60g-40g=20g; ( 2)样品中碳酸钙的物质的量是 = =0 88mol ( 3)设盐酸为 X mol CaCO3

27、+ 2HCl = CO2+ H2O +CaCl2 ( 1分) 1 2 =0 4mol Xmol X=0 8mol 100%=29 2% 考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探究题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所指仪器名称 :a ; b 。 ( 2)以上装置图中共有两处明显错误,请改正: ; 。 ( 3)写出实验室选用 A和 E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类型 。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填序号)。 气密性检查:用手握紧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加热:直接用酒精灯的焰心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 收集气体: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立即

28、收集 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 4)装置 B 中小试管的作用是 ;若装置 B 中反应剧烈,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不宜采取的措施有 (填序号)。 用容积较小的锥形瓶 减慢液体滴加速度 加热反应物 降低液体反应物浓度 B装置还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请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 仪器名称 长颈漏斗 小试管 锥形瓶 装置内的药品 大理石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相关性质 答案:( 1)铁架台 水槽 ( 2) A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D中导管应伸到集气瓶底部 ( 3) 2KClO3 2KCl +3O2 分解反应 、 ( 4)液封作用(防止气体逸出) 、 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或紫色石蕊试液) C

29、a(OH)2+CO2 = CaCO3+H2O (或 CO2+ H2O = H2CO3 ) 试题分析:( 1)铁架台 水槽 ( 2) A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D中导管应伸到集气瓶底部 ( 3) A装置要求反应物是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试管口没有放棉花,所以是氯酸钾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 +3O2;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所以氯酸钾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加热:直接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 收集气体:当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故选 、 ; ( 4)装置 B 中小试管的

30、作用是液封作用(防止气体逸出); 、 ;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或紫色石蕊试液); Ca(OH)2+CO2 = CaCO3+H2O (或 CO2+ H2O = H2CO3 )。 考点:实验室制取气体。 小雪同学想制作 “叶脉书签 ”,需要 50g质量分数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氢氧化钠 g。 ( 2)配制溶液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 B用 1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C用玻璃棒搅拌,加快固体溶解的速度 D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 ( 3)在用量筒量取所需水的过程中,小明

31、俯视读数,这样配得的溶液浓度会 (填 “偏低 ”、 “偏高 ”或 “无所谓 ”)。 ( 4)配制好溶液后要装瓶贴标签,请填写如图标签。 答案:( 1) 5 ( 2) B ( 3)偏高 ( 4)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或 10%NaOH) 试题分析:( 1) 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氢氧化钠 =50gX10%=5g;( 2) A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故 A不符合题意; B需要水的质量为 50g-5g=45g,所以不能用 10mL 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故选 B;C用玻璃棒搅拌,加快固体溶解的速度,故 C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故

32、 D不符合题意。 考点:配制溶液。 乙炔( C2H2)气体和氧气反应能产生高温火焰,工人师傅常用氧炔焰切割或焊接金属。乙炔由碳化钙(块状固体,化学式为 CaC2)与水反应生成,同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猜想一: CaO;猜想二: ;猜想三: Ca(OH)2。 他的依据是 。 【交流反思】经过同学们交流 讨论,认为猜想一不成立。否定猜想一的理由是: 。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一 取样于试管中, 滴加稀盐酸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二 猜想三:成立 【实验结论】白色固体是 Ca(OH)2。写出碳化钙与水

33、反应制取乙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做出猜想】碳酸钙( CaCO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交流反思】氧化钙与水反应也生成氢氧化钙 【进行实验】实验一:没现象(或没气泡) 实验二:取少量白色固体(或取样)加水溶解,取上层清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或取样,滴加酚酞试液)有白色沉淀出现(或有浑浊产生)(或酚酞显红色) 【实验结论】 CaC2+2H2O=Ca(OH)2+C2H2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不变,碳酸钙( CaCO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氧化钙与水反应也生成氢氧化钙;实验现象是没现象(或没气泡),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取少量白色固体(或取样)加水

34、溶解,取上层清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或取样,滴加酚酞试液);有白色沉淀出现(或有浑浊产生 )(或酚酞显红色)碳化钙与水反应制取乙炔的化学方程式 CaC2+2H2O=Ca(OH)2+C2H2。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探究。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混有少量 CO2的 CO气体还原氧化铜,并验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实验室现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 ( 1)丙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现象是 ,该实验证明一氧化碳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 ( 2)证明一氧化碳存在的另一个现象是 ,气囊的作用是 。 ( 3)综合考虑之后你认为要完成该实验探究,相关装置的

35、连接顺序 应该是 。 答案:( 1) CO+ CuO Cu + CO2 黑色固体变红色 还原性 氧化铜( CuO) (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吸收尾气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 3)乙 甲 丙 甲 丁 试题分析:( 1)丙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 CuO Cu + CO2氧化铜是黑色,铜为红色,所以现象是黑色固体变红色;该实验证明一氧化碳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还原性;该反应中氧化剂是氧化铜( CuO); ( 2)因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证明一氧化碳存在的另一个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是污染空气的气体,所以气囊的作用是吸收尾气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 3)检验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要用氢氧化钠溶液,而在这个实验这先要除去二氧化碳,排除二氧化碳的干扰,在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然后检验是否发生反应,最后收集尾气,故相关装置的连接顺序应该是乙甲 丙 甲 丁。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