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福州八县(市)协作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 2)问君能有几多愁, 。 (李煜虞美人 ) ( 3)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 4)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 5)渔舟唱晚, ; (王勃滕王阁序 ) ( 6)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答案: ( 1)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2)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3)羽扇纶巾 ( 4)金戈铁马 ( 5)响穷彭蠡之滨 ( 6)茕茕孑立 复活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 100字左右)( 5分) ( 1)
2、简述聂赫留朵夫贱价出租土地的故事。 ( 2)简述卡秋莎(玛丝洛娃)到车站见聂赫留朵夫的经过。 答案:( 1)聂赫留朵夫回到自己的田庄,把田地贱价出租给农民,改变农民对地主的依赖关系。他认为土地不能成为什么人的财产,不能买卖,凡是土地给人类的利益,所有的人都有同等享受的权利。起初,农民半信半疑,不敢相信他的好心,经聂赫留朵夫再三解释,最后接受了。 ( 2)一个风雨交加的秋夜,在树林里迷了路的卡秋莎赶到聂赫留朵夫途经的车站,她看到聂赫留朵夫 坐在头等车厢里喝酒找乐,她举起冻僵的手敲打车窗,沿月台拼命追去,火车开动了,她仍旧往前跑,直至放声大哭。她真想自杀,可怀里的孩子让她平静下走回家去。 阅读下面
3、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孟子曰: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 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 孟子 尽心下 注 :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言辞浅近,听者容易入身;含义深远,教育价值自然就大,孟子把它作为“善言 ”的标准是很有道理的。 B孟子所谓的 “善道 ”有两条标准,一是理解掌握不难,二是施行运用的作用广大。 C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注意自身的修养,从主动替别人耕田这样的小事
4、做起,他就具有了君子的操守。 D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很多,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低,这是世俗之人的通病。 ( 2)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请结合上面选段中有关 “操守 ”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答案:( 1) C ( 2)参考答案:我们每个人都要注重自身 修养的提高,凡事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方能推己及人。( 2分)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应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1分)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 A卡秋莎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视线移到陪审员那边,停留在聂赫留朵夫身
5、上。她的脸色变得严肃甚至充满恼恨了。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 这是在法庭上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的情景。玛丝洛娃认出了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心情非常复杂。(复活) B经过陪审团讨论,终达成一致的意见,即 “认定她有罪,但并非蓄意抢劫,也没有盗窃财物。应该从宽发落。 ”大家都争论得头昏脑胀,所以谁也没有再加一句: “她有罪,但并非蓄意害命。 ”后卡秋莎被送去服苦役。 C当聂赫留朵夫要玛丝洛娃在状子上签字时,典狱长问: “你识字吗? ”她回答: “我不识字。 ”后便用她那有劲的小手很麻利别扭地拿起笔,很严肃很认真地在聂赫留朵夫的指导下画上了相应的字。
6、D聂赫留朵夫决定陪 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 E尽管聂赫留朵夫见惯了刑事犯的种种可怕的场面,但当那流浪汉带着嘲笑和蛮横的神气望着他时,他还是感到不好受、羞愧、对不住他们,还有克制不住的厌恶感、恐惧感。 答案: A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15 题。 高贵的灵魂 贝多芬 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 ,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
7、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 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 1810年 5月 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 :“噢 ,人生多美 ,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 ” 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 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8、 罗曼 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 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痛换来欢乐。 ”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
9、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 ”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 “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 们了。歌德便掐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舌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就是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钮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去。亲王们和朝臣们排队恭迎; 我觉很好玩地看看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他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 ”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
10、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 。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示出比贵族还要高贵。 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 “尊贵 ”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当军官们从主人那里得知后,公爵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开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写了封信: “ 公爵,你所以
11、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生: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 ,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 是的, 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 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本文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A文章第二段用比喻修辞形象的告诉我们贝多芬战胜苦难并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过程,第三段
12、告诉我们这一过 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B贝多芬之所以训斥歌德一通,是因为他认为歌德就像君王们和亲王们一样,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C贝多芬拒绝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请求,是因为贝多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对公爵向入侵者阿谀奉承的行径感到愤怒。 D “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对权贵的不屑,对自我独特个性的肯定。 E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兼有描写、抒情、议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贝多芬形象, 【小题 2】结合文本,概括贝多芬的 “高贵的灵魂 ”体现
13、的那些方面?( 4分) 【小题 3】 “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 ”这段文字可谓是思想深邃,让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6分) 答案: 【小题 1】 AB 【小题 2】 用苦难换来欢乐;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不背叛真理; 为人正直,不谄媚权贵 不给侵略者演奏。 【小题 3】 一个人出身的高贵是无法由自己决定的,但一个人灵魂的高贵却可以由自己决定。( 2分) 贝多芬出身子平民,但他凭借对音乐的喜爱与执着,克服命运的不公与生的不幸,创作出感动、震撼世人的交响乐曲,用苦痛换来了欢乐,而且他心向自由
14、,蔑视权贵,热爱祖国;( 2分) 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2分) 生活中的我们出身可能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不要计较出身的高低,更应注意在意志、修养等方面提升自己,也使自己的灵魂高贵起来,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2分) 【小题 1】 A项错在 “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原文第三段是说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不能达到那样。 B项错在 “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原文第四段说 “君王和亲王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 -而当像我和歌德这
15、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 ”可知肯定了歌德的伟大。 【小题 2】略 【小题 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这么近,那么远 刘 璐 我坐在窗前写东西。拎着纸和笔走过城市的每个角落,不停地写。因为我知道,城市就要完全变样,这种改变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一点一点地侵蚀原本该有的宁静和安详。 眼前一切熟悉的陌生着,离我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房间后面的一片旧民房在不久前市政府的 “消灭城中村 ”活动中终于全部被拆掉了,此时我坐在窗台前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不过,要不了多久,一定会有一群又一群的勘察人员来到这里,然后是一队又一队的建筑工人,最后就是一排又一排的高
16、楼大厦。高楼的下面会开起各种各样的商店,从酒吧到舞厅。夜晚,这里会亮起炫目的霓虹,那是一种和纯 朴无关的奢华夜景。街上会走来形形色色的男女,他们在深夜的疯狂嘶吼将搅乱我原本安然的梦境。 我感到有什么东西从我的生活中突然地抽离了,或者什么东西突然地袭入了我的生活。我感到深深的恐惧。 窗口吹来的风弄乱了原本安静地躺在鬓角的发丝,我腾出手整理前额。微抬起头的那一瞬间,我看见一把又一把的标尺侵入我的视野。这跟我预想的毫无差池。我再也听不见窗台前面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天黑时他们的母亲焦急却又慈爱的呼唤声。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面目全非,我知道。 学校门口的河水,已经由浅绿变成了深绿。水藻如同学生们课桌上
17、的试卷般 疯长,刺鼻的气味也从校门口蔓延至整个校园。而城西的造纸厂依旧日夜不停地生产出洁白的纸张。 城市缄默的往昔,沉入斑驳的流光中,化做一缕青烟。 拥挤的街道上 “爬 ”满了如同蚂蚁般的汽车,从轿车到大卡,从大众到宝马。倚在车窗宽大的玻璃上,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想起小时候坐在爸爸的 “凤凰大卡 ”上的那些日子。那时候的天似乎总是很蓝,空气也好得让人感动,就连那叮叮的车铃声也异常的清脆动听。而我总是快乐地唱着歌,或者幸福地听着爸爸讲故事。可是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都回不去了。我只能一脸茫然地继续倚在车窗宽大的玻璃上,在这个到处 都是立交桥的城市 “爬 ”上去又 “爬 ”下来,机械而又无奈。 我不
18、禁在想,是否真的有一天,这个城市会变成由几百层的高楼和无数的立交桥组成钢筋水泥的森林?到那个时候,是否会有许多 “可怜 ”的人 “可怜 ”到从来到这个世界到告别这个世界都未曾见过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的红杜鹃?不得而知。 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历史的脚步不会因为怜悯而驻足。除了面对,我们别无选择。 只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依然会柔软地想起那个曾经温暖过你的小城,熟悉而又陌生 (选自读写月刊 2009年 1-2合刊,略有改动)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作者虽然对拆成废墟的旧民房感到惋惜,但是又对将要建成的排排高楼大厦充满了深深期待。 B在 “爬 满
19、了汽车 ”的情境中追忆坐在 “凤凰大卡 ”上的快乐日子,表现了作者对过去那种简朴而又幸福的生活的眷恋。 C文中最后一段 “熟悉而又陌生 ”,既与第二段的 “熟悉的陌生着 ”相互照应,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D面对现代文明对人们生活的侵袭,作者感到 “恐惧 ”,写下此文,意在表达能够回到过去那种宁静、安详、纯朴的生活的愿望。 E文章标题 “这么近,那么远 ”言 简意丰,短短六字,概括地揭示了现代文明对人们生活的侵袭及其引发的困惑和忧虑。 【小题 2】文中画横线处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分) 答:_ 【小题 3】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虽然带给人们诸多的便捷和
20、舒适,但同时也造成了新的问题。请结合文本,探究现代文明有哪些负面影响。( 6分) 答:_ 答案: 【小题 1】 AD 【小题 2】文中划横线处采用的是对比的写法( 1分),通过洁白纸张的不停产出与刺鼻味道不段蔓延之间的对比( 1分),突出表现了人们对现代文明(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 1分),却严重的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1分) 【小题 3】结合文本可以看出,现代文明的负面影响,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破坏了宁静、安详的的生活氛围;疏远了亲近、温情的人际关系;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 (“抽离 ”袭人 ”);损害了和谐共存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以上四 点,能答出三点即可,少一点扣 2分;如从
21、其他角度答题,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 1】 A 项错在,从下文 “那是一种和纯朴无关的奢华夜景 ”“深夜疯狂的嘶吼将搅乱我原本安然的梦境 ”看,作者对 “高楼大厦 ”所代表的 “文明 ”,从感情上是排斥的,不存在 “深深期待 ”的情感; D项错在,从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清楚地了解,现代文明对人们生活的侵袭,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虽然从感情上不能接受,但却也只能去 “面对 ”。 【小题 2】略 【小题 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文明的共相 回溯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 ,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
22、外交往的大门。近 30年以来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开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 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的提倡,诚然是理所必至的好事情。可是随着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和反思。比如小学生设立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还要摇头 晃脑,此理实不可解。又比如有人提出恢复黄帝纪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来纪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连纪历都要改变,近代以来未之闻也。虽然是个别的说法,也够让人感到意外
23、的了。有人提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入场服装要穿所谓 “汉服 ”。什么是 “汉服 ”?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还有的提出要改学位服,我的看法,这不一定是明智之举。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 “求同 ”比 “立异 ”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 “异 ”,但是区分 “异 ”的目标结果是为了求其 “同 ”。 我历来认为,比较文学、比较文 化的研究,是通过 “异 ”来追求那个 “同 ”。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中谈到对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和目的,是尚同, “心同理同 ”、 “貌异心同 ”一类字眼,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24、;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钱钟书不刻意 “立异 ”,而是追求 “同 ”,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 “立异 ”为尚, “立异 ”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 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盛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我看,不一定。 尽管如此,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层面,比如生存的渴望、爱的追求、趋利避害的心理
25、、对灾难的应对等等,这些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而不是简单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照说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是最能见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但已故的美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先生,曾亲口对我说过,连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 我们在重建文化传统的过程当中,一些传统节日恢复了原来的位置,我对此是完全赞同的。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中国传统节日,历 来为我国民众所喜爱,放假、休闲、游乐,不仅是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欢。 但我们亦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
26、共相的东西,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例外。 (摘自人民日报 2008年 2月 1日,作者刘梦溪 ) 【小题 1】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是( ) A传统的继承 B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 C文明的共相 D改革开放与历史问题 【小题 2】根据原文的叙述,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这一基本国策已实行了近 30年。 B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受到提倡,人们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理所必至,令人欣喜。 C真正的大学者,是不会 “立异 ”的, “立异 ”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D史华慈先生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 “共相 ”,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差异明显。 【小题 3】依
27、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要坚定不移地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进而进入世界的大家庭。 B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学班大量出现在小学教育阶段。 C将来,现代化的模式可能会超过两种,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 限。 D继承传统的终极目的便是通过整合先前的资源为新的进步所用。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D 【小题 1】略 【小题 2】 A这只是我们的目标之一。 B“令人欣喜 ”不当,其中也有堪忧之处,如穿袍服等。 C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 “立异 ”为尚。 【小题 3】 A“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 ”推断过于绝对。 B“大量 ”出现原文
28、无据。C“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 ”这个推断的观点与原文的观点相反。 文言文阅读 本大题 4小题,共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2-5题。 文木先生传 清 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 。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 治 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 荐, 竟 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
29、,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 客 ,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 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 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 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 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 ,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 俟 异日耳。 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
30、,笔砚都无。余曰: 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 敏轩笑曰: 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 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 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 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 ( ling):悲伤。 橐( tu):盛物的袋子。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素不习治生治:经营 B竟不赴廷试竟:竟然 C性不耐久客客:客人 D当俟异日耳俟:等待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 狂放洒脱 的一组是( 3分) 饮酒歌呼穷日夜 窘极,则以书易米 夙构者莫之为胜 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此境不易
31、处也,奈何 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敬梓生性聪明,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得到安徽巡抚赵国麟的赏识,但他却无意进取功名。 B吴敬梓家境不错,继承了不少家产,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年之内耗尽家产,生活开始穷困起来。 C吴敬梓乐善好施,喜与文人学士交往,但对善写八股文的读书人深恶痛绝,这体现了他的矛盾性格。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3分) 译: _ ( 2)此吾辈所
32、倚以生,可暂离耶?( 3分) 译: _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1)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 ( 2)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短时抛离吗? 【小题 1】应为 “做客、客居 ” 【小题 2】 不是直接表现,表现才华 表现惜才 对对方处境的同情 【小题 3】 “矛盾性格 ”有误 【小题 4】略 【参考译文】 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大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
33、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 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 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
34、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 “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 ,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 ”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 “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 ”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
35、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 “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短 时抛离吗? ”敏轩笑着说: “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 ”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 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1年 12月 陆游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小题 1】从内容角度,
36、两首诗均属 诗,他们都应用到的表现手法是 。 【小题 2】毛诗笔下的梅花 有何特点? 答: 【小题 3】陆诗笔下的梅花有何特点? 答案: 【小题 1】咏物 托物言志 【小题 2】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却是美丽坚贞、积极乐观、心地无私的,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小题 3】陆游笔下的梅花是愁苦、寂寞、高洁的,虽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仍坚持孤芳自赏。 语言表达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语。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的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
37、间所蕴含的美。这也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 “舍貌取神 ” 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 、 。 答案: 参考答案:抓文段中的主要信息。 “书法 ”是陈述对象, “意象 ”是反映的实质,“美 ”是本质问题, “舍貌取神 ”是最后的结果 书法、意象、体味、神髓。(任写三个满分)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下面题目。( 10分) 古有 “冲冠一怒 为红颜 ”,今有 “冲冠一怒为红灯 ”: 7月 9日晚,兰州一老人手拿砖块站在斑马线上,只要有车辆闯红灯经过,便用砖块砸向违章车辆。直到目前,警方尚未追究老人责任,车主们也没有找老人赔偿。( 7月 12日兰州晨报)洪培欣语文网 “拍砖 ”
38、老人,年过七旬, “一砸成名 ”。面对记者老人坦承: “我只砸车体,不砸玻璃,砸玻璃会伤及路人和车内的人。计划中,打算连砸一周。 ”看来老教师粗中有细,砸车是 “有预谋 ”的,而非一时冲动,见车就砸。 各大网站就此进行的专题调查结果,呈现出一个令人尴尬的景象:调查显示,33万人中有 16万人支持老人 砸车行为 闯红灯的司机拿他人性命当儿戏,应该受到教训,砸得好砸得解气;仅有 6万多人认为老人行为过激 砸车违法,不应提倡。 之所以说这个结果不尴不尬,是因为面对飞向车辆的愤怒而暴力的板砖,大部分参与调查的网民,竟然与事发现场的围观民众发出了一样的 “叫好声 ”,当然据老人讲,现场的人们更踊跃, “
39、还有人响应我,同我一起砸,也有给我找石头、递水的。 ”我们很难相信,这就是我们这个大力倡建的法治社会的民众基础,难道说这些人的法律理性如此淡漠,竟不知砸车违法,甚至会无意伤人吗?哪怕你砸得再小心,也会总有失手的时候吧? ( 1)为上面材料拟一个标题: ( 2) 你对老汉砸车行为看法如何,请选取一个角度,阐述你的看法。字数要求 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违反交通法规与老汉砸车那个更应 “法治 ” 示例:老汉砸车引发社会热议 示例一、为砸车老汉叫好: 违章闯红灯已成社会的痛楚。退休老教师的行为不仅仅代表其个人行为,更是对群体利益的维护。其不仅砸中了随意通行的车辆,更砸中了我国疲软的相关法律法规。
40、要治理交通违法,靠臆想的提高文化素质,靠人伦道德来达到自觉,是痴心妄想。在大众事件面前,依然要靠法律的处罚力度与执法公正、公平,才能杜绝此类现象的不断发生。当执法不严或不到位时,只能为老汉的行为叫好,因为这是公共安全在诉求无门之下的无奈之举。 示例二、执法不严才飞起民间板砖。 飞起板砖,消除心中的愤恨,也是一种无奈的抗拒方式。对此,政府部门应深刻反思。如果不是相关 政府部门对交通安全漏洞长期忽视,就不会引起群众如此的愤怒。砸车事件告诉我们,政府职能缺失的地方极易滋生群体性对立的土壤,而长期的对立,结果很可能导致一方以非理性的行为造成社会的不和谐。闯红灯的代价或许是无辜生命的丧失,倘若没有老汉如
41、此的行为,不知需要多少 “冤魂 ”才能换来有关部门对此路段的重视。构建和谐社会,政府部门必须先行。 示例三、老人砸违章车是一种 “道德暴力 ” 老人手拿砖块砸违章车的 “壮举 ”不值得提倡,它是一种渐成气候的 “道德法官意识 ”,是道德暴力对于法律尊严的践踏和亵渎,是人性之丑主导的 “道德裁判 ”,值得好好反省。老人用砖头砸车是一种用个人的理念和 “不平 ”事抗争的表现,这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毕竟我们生活在法治时代,有很多相关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即使是 “不平 ”事也让相关部门处理,轮不到个人出手。以暴制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陷入另一个暴力之中, “平民暴力 ”虽然值得同情,但是很显然是不正确的,如果不加以制止,任其发展下去,法律的权威必然会受到冲击。 担当是 “接受并负起责任 ”。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 你对 “担当 ”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 “担当 ”为题,写 一篇文章。要求: 诗歌外,文体不限。 全文不少于 800字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