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二春季第二次阶段语文卷(有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1503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二春季第二次阶段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二春季第二次阶段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二春季第二次阶段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二春季第二次阶段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二春季第二次阶段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二春季第二次阶段语文卷(有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 有误 的两项是( 5分) A农民得到了土地,付的租金比附近一带要低三成,聂赫留朵夫自己从土地上所得的收入几乎减少了一半。他的愿望和计划实现了,农民们也得到了满足。 B检察官卜列维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他认为下层阶级天生是下贱的,下贱的人必会犯罪。玛丝洛娃是妓女,是 “最低级的退化的榜样 ”,犯罪是毫无疑义的。 C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跟平民站在一边,反对上层阶级, “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 ”。为此,他被流放西伯利亚,途中与玛丝洛娃相

2、遇。 D在流放西伯利亚的政治犯中,玛丝洛娃钦佩所有的新朋友,但最钦佩西蒙松。这个富裕将军家庭出身的年青人,能讲三种外语,却过着最普通的工人生活。 E、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三次到监狱来探望她的时候,已经戒了酒,还答应他在医院里做杂务工。但她仍拒绝接受他的求婚。 答案: AD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佝 偻( gu) 佛 龛 ( kn)静 谧 ( m) 蓊 蓊郁郁( wng) B慰 藉 ( ji) 炫 耀( xun) 跫 音( qing) 亘 古未变( gn) C 猝 然( c) 踟 蹰( ch)红 硕 ( shu)意味 隽 永( jun) D 喟 然( wi) 哂 笑( sh

3、n)沟 壑 ( h)义愤填 膺 ( yng) 答案: D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污蔑娓娓动听熠熠发光遗笑大方 B蜿蜒五彩缤纷繁文缛节眼花缭乱 C谛造藕断丝连生杀予夺妄自菲薄 D匿迹恪守不瑜煞费苦心向隅而泣 答案: B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一幅令人陶醉的美景图: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 ),月色( ),像( )的歌声,像( )的梦幻。 可以说,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追求的淡淡的恰到好处的心境。 A缕缕朗朗渺茫迷茫 B阵阵朗朗缥缈朦胧 C缕缕溶溶渺茫朦胧 D阵阵 溶溶缥缈迷茫 答案: C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4、A乌鸦能够会用工具的趣事已广为流传,在使用工具上乌鸦不亚于猩猩。 B中影集团投资拍摄的建国大业,以超强的演员阵容引起了大量关注的目光。 C由于他长期沉迷网络游戏,成绩成倍下降,家长束手无策。 D每逢佳节临近,出门在外的人无论离家多远也总想回家过节。 答案: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5分 ) 孔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此话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和是帆,不同是船。正如帆与船互相配合遨游海洋,和与不同也合于乾坤,立于天地。 和是一种美,红绿配出绚丽,黑白衬出经典和凝重,高矮造就天地的和谐,燕瘦环肥描出人间美景。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成就绝配,展现和谐的美。不同是一种

5、个性。同是荷叶, “尖尖角 ”描绘出秀丽, “接天莲叶无穷碧 ”书写的是绚丽,不同的形态有着独特的美。万事万物各有不同,张扬个性,展现不同的风采。记得钱钟书先生曾做过这样一个精妙绝伦的比喻: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 ” 居家处室,既少不了客厅,也少不了卧室。客厅,一个接纳大千世界,与形形色色的八方来客促膝而坐谈笑风生的公共场所 ;卧室,一方只住自己灵魂,只供灵魂自由舞蹈自由追求的净土。从客厅到卧室,从卧室到客厅,总隔着一扇看不见的门,这扇门就是人的心灵之门。我欣赏的心灵之门的状态是半开半掩的,引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诗 “ 半卷湘帘半掩门 ”来

6、描绘最恰当。 “半卷湘帘半掩门 ”就是既要开门求和,去客厅会客,又要掩门存异,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卷起湘帘开起门,向周围的人和社会敞开自己心灵的一隅,并和谐地融入大千世界之中。所谓 “开门求和 ”,就是与蹁跹花间的彩蝶一起跳芭蕾舞,也与呕哑嘲哳的乌鸦一起唱咏叹调;就是与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共荡一只无遮 的小舟,也与你恨的人和恨你的人共进一桌丰盛的晚餐。开门求和,多好的一脉温存儒雅的人文情怀 !但是,人的心灵之门不能总是完全向外敞开,总该留出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半掩起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掩门存异。所谓 “掩门存异 ”,就是灵魂能够独行。每个有信仰、重视精神生活的人都是一个长途跋涉、辛苦而快乐的

7、教徒,越过一座座高山, 过一条条大河,走自己的路,寻找并朝拜只属于自己的上帝。和而不同犹如诗经中的绝美篇章,只有真君子才能吟诵出锦绣,口吐出芬芳,也只有真人生才能完全展现。 阿基米德终日沉浸于思考,超脱俗世,可他又深入 群众,获取真知。 尼采独立思考,成于己见,可他也去四处游历,把所想撒播人间。 道家推崇真善美,将其融入大众的道德规范,却不忘独立于模仿与盲目的随大流之外。只有真君子才能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一种遒劲,在一天天的练达与独立中爆发。 古语有云: “鸟择木而栖,人择邻而居。 ”世间万物和谐匹配,其实并不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而在于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并且能够相得益彰,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朋友

8、相处,与人交往,并不在于交往双方个性相同,而在于具有不同个性的人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与彼此合作,在交往过程中展示出人性的多姿 多彩以及人性的至善至美。 大智者之间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说,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争论之后,总能够达成一致,较少固执己见。他们很会取人长,补己短。这样的人进步很快,也容易与人相处。 君子共事,一定都是很懂得坚持原则的,也就是俗称的按游戏规则办事。这是很要水平的,是一定人生经验的积累,不是那纸上谈兵的人可以真正做到的。(选自时文选粹陈丹宁半卷湘帘半掩门 )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9、 )( )( ) A对于孔子 “和而不同 ”中的 “不 同 ”,本文作者显然将它理解为 “相异 (不一样 )”,全文正是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敷衍而成的。 B钱钟书先生的比喻在作者看来,其精妙就在于利用居家处室必须有客厅有卧室的配搭,说明人在社会中既要能客观公平,又要敢于坚持偏见。 C作者以为,道家既能将真善美融入大众的道德规范,又能对真善美做出不同于大众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是和而不同的真君子。 D作者以 “半卷湘帘半掩门 ”为标题,是要表达自己对既能去客厅会客又可存异以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状似半开半掩的心灵之门的欣赏。 E.作者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描述了 “和而不同 ”在自然与社

10、会中的美妙状态,使文章于理性的思辨中氤氲着散文的意境。 【小题 2】作者为什么要将阿基米德的例子、尼采的例子和道家例子并举?( 4分) 【小题 3】对于 “和而不同 ”,朱熹以为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所谓 “阿比 ”即 “奉承、曲从、迎合 ”,也就是说 “和而不同 ”即 “和谐而不盲目附和 ”。你认为是朱熹的观点还是本文作者的观点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小题 1】 B C 【小题 1】因为尽管这三家的思想学说大相径庭,但却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自然社会的 深度思考,共同丰富了人类的认识,增添了人类的智慧,作者通过典型事例,有力地诠

11、释了 “和而不同 ”的意义。 【小题 1】示例一:朱熹的观点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朱熹的解释更接近古语的原意,而且 “不盲目附和 ”也包含了 “不一样 ”的意思,努力追求“和谐 ”又不刻意 “奉承迎合 ”,从而保持思想与行为的独立性,这也正是古代君子当有的风范。 示例二:本文作者的观点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 “同 ”作为 “一样 ”“共同 ”的含义来使用也曾见于论语 微子 “鸟兽不可与同群 ”,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 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已成了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法则。 【小题 1】 B.钱的比喻中 “偏见 ”是指不同的意见,而不是片面的见

12、解或成见。 C.作者赞赏道家的做法,但并未下结论说道家是真君子,且文中 “道家 ”指的是一个哲学流派,而非具体的一个人。 【小题 1】此题考查举例论证,阿基米德的例子、尼采的例子和道家例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自然社会的深度思考,共同丰富了人类的认识,增添了人类的智慧。 【小题 1】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首先确定观点,再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

13、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 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 、 、艾 ,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 ,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 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

14、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 !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 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苏轼稼说 ) 【注】 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镰刀。 :捣土块的农具。艾:通“刈 ”,收割。 闵:勉,勉力。 这是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 全 全:保全。 B相 寻 于其上者如鱼鳞寻:使用。 C不幸而早得与吾子 同年 同年:科举考试同榜考中的人。 D博观而 约 取,厚积而薄发约:节约。 【小题 2】下列各组中,都属于苏轼对

15、才华自我修养的看法的一组是 (3分 )( )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 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苏轼以为庄稼要种得好至少应当做到:土地可以休耕轮作,耕种不能耽误农时,收割一定要等庄稼完全成熟之后。 B古人超过今人的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一定要等到思想才华完全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就像水一定要等到充溢后才流 淌出来,弓拉满之后才发箭。 C苏轼非常羡慕张琥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劝勉他治学当 “博观

16、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并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D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保全地力喻人生修养,喻义恰当、哲理深刻;文章以我为例入文,语气亲切,显示出大师的若谷虚怀。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3分 ) 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3分 )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C 【小题 1】( 1)不过您的成功,也不能说不早啊 !( 2)这就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 ! 【小题 1】约:当解释为 “简要 ” 【小题 1】 阐述的是古人的作法,

17、 叙述的是自己的无奈,都不属于苏轼对才华自我修养的看法。 【小题 1】苏轼并没有让张琥过问苏辙是否做到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而是代苏轼将这话转告弟弟苏辙。 【小题 1】( 1)子、得、可谓( 2)过、不及、句式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小 题 1】这首 “咏柳 ”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其寓意是什么?( 2分) 【小题 2】第四句 “不知天地有清霜 ”如果改为 “不知秋后有清霜 ”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4分) 答案: 【小题 1】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

18、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小题 1】原句好。原句中的 “天地 ”着眼于空间,突出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有诗人的主 体感,能显示诗人正气浩然之志。改句的 “秋后 ”没有上述之意,且与 “清霜 ”有重复之嫌。 或改句好, “秋后 ”着眼于时间,强调了小人可以猖狂于一时,却不可能猖狂一世; “秋后 ” 与 “清霜 ”呼应,且 与俗语 “秋后算账 ”暗合。 “秋后 ”的使用使诗意更显豁。 【小题 1】咏柳借柳来托物寓人,从诗句分析可知是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小题 1】此题考查诗句的辨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皆可酌情给分。 语言表达 某中学研究型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 “

19、红楼梦诗词鉴赏 ”。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 紧扣主题; 表达得体,富有文采; 不写称呼语、问候语; 不超过 60字。( 4分) 答案:、 “满纸荒唐言 ”, “谁解其中味 ”,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让我们走进宝山,去欣赏他们的 璀璨与绚丽吧。 2、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诗词文质兼美。今天我们将对它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 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 5分) 【小题 1】简述玛丝洛娃不小心毒死商人的经过。(第九节第十一节) 【小题 2】简述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的

20、心理变化过程。(第九节、第十二节第十九节) 答案: 【小题 1】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 1分)。茶房卡尔京金和当过使女的博奇科娃( 1分),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 头( 1分)。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骗她说是安眠药,要她放进商人的茶杯里( 1分)。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做了,结果商人被毒死( 1分)。 【小题 1】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 1分)。他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这使得他十分震惊( 1分)。他回想起与玛丝洛娃认识与交往的经过( 1 分),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 1 分),于是决定帮助玛丝洛娃(

21、 1分)。 【小题 1】此题考查简述情节,要注意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小题 1】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随着情节的变化而不同的:震惊 决定帮助。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2分) 陈光标自己是高调宣传给某基金会捐款多少,但从记者核实的情况来看,那样的 “基金会 ”或部门根本就是 “ , ”这当然也只是记者的一家之言。 如今面对“少捐多报 ”质疑,陈光标如果不正面高调回应,用事实来说清楚,就不是陈光标的行事风格,更是一种严重的不负责了。 中国现在存在的不少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在如何用好财富这个大问题上严重不及格。 在这个背景下,陈光标的高调行善,甚至 “暴力慈善 ”就显得格

22、外的耀眼,甚至显得另类。 【小题 1】请在横线上补出一个恰当的成语。( 1分) 【小题 2】文中第 处有语病,请改正。( 1分) 答案: 【小题 1】答案:示例 子虚乌有 【小题 1】改正:中国现在的确存在不少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在如何用好财富这个大问题上严重不及格。 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 人曰: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 问曰: 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 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 之? “对曰: 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 之间旱,则苗槁 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 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

23、之?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 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注】 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 318年至公元前 296年在位。 语:动词,告诉。 卒然:突然。卒同 “猝 ”。 与:从,跟。 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 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 “牧 ”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由:同 “犹 ”,好像,如同。 【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记录的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谈话

24、内容。 B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这两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国君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 C孟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 D孟子在这里用了两个举例论证,表面上分别写的是百姓 “久旱逢甘霖 ”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低处流的不可阻挡。 实际上更指实行仁义之后的天下统一。 【小题 2】就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 “孟子定天下 ”主张的理解。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因为当时战火纷飞,征伐不断,各国的老百姓都吃够了战争的苦头,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样,痛

25、苦不堪。如果这时候有哪个国君公然树起和平的旗帜,不再让他的老百姓去打仗卖命,而营造出一派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的局面,那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了。 【小题 1】喻证法。 【小题 1】 “孟子定天下 ”主张实行仁政,营造出一派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的局面,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 默写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0分) 【小题 1】 ,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小题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龚自珍已亥杂诗 【小题 3】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百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小题 4】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刘禹锡陋室铭) 【小

26、题 5】 ; 。是进亦忧,退亦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 答案: 【小题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随 【小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小题 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小题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小题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哲人说:再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 请就以上材料,围绕 “种子 ”,展开联想,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