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届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三八月月考语文卷 其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3分) _ (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分) _ (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4分) _ 答案: ( 1)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 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填空(每小题 1分,共 6分) ( 1)孟子是
2、儒家经典之 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要作品。孟子中有很多重要的思想,如 _论、 _论以及 _的民本思想等。 ( 2)谨庠序之教, _。 ( 3) _,千金散尽还复来。 ( 4)兵车行中揭示百姓痛苦根源的两句诗是 _,_。 ( 5)旅夜抒怀中描写雄浑阔大之景的句子是_, _。 ( 6)吴楚东南坼, _。 答案:略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寂寞 m谬悠 mio 语人曰 y朝暾夕月 tn B鬓霜 bn沟壑 h独乐乐 yu清风夜唳 l C憧憬 chng谲诈 ju恶乎定 w 不忍觳觫 h D福祉 zh精髓 su将进酒 qing衣帛食肉 y 答案: C 下列各项中标
3、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勾践 “卧薪尝胆 ”的精神,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精神,秋瑾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的精神,是涌动在他们血管里的民族血。 B张大爷告诉记者,不知道这是谁干的?也不想追问了,他只是想告诉这些人,以后想吃菜可以来要,别再偷了,这样太 “掉价 ”。 C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药 ,这些新兴产业在中国的 “硅谷 ”勃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D以前可能因为年纪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 ) A阿凡达的国内公映之所
4、以比国外推迟了两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该片的发行方中影集团为给自己投资的十月围城让路所导致的。 B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果学校出于为了教育的目的,让孩子穿古装读古书,是无可非议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C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直面全球的碳减排责任,中国也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 D中国地图出版社在其网站发布声明称,自然地理概念中的 “华北地区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的一部分,与通常认为的原行政或经济概念中的 “华北地区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答案: D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蹉跎娴雅发牢搔缘木求鱼 B赐给翰藻嗜杀人惊魂甫定 C慰籍琐碎乾坤浮 溘然长逝 D暮
5、霭沙鸥远庖厨关怀倍至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 A沁阳市退休干部王锡柱先生,通过几年来晨钟暮鼓地勤劳笔耕,终于在古稀之年了却了商隐故里人的夙愿,由他主编的李商隐诗选浅释日前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B已故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说过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并身体力行,保持“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的大德操守。 C冯祖荀是中国出国留学生中学习现代数学的第一人,为中国大学数学系的创立和发展呕心沥血,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D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表现。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分离;而另一方面更要表示自己大有来
6、头,也要向古代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 “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环境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 “欲求 ”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 “食色 ”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 “趣味低级 ”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 “求知
7、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 ,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 “道德境界 ”。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 “自我 ”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
8、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 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 “我们 ”中呈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 “我们 ”出发,推及 “我们 ”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 “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人事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 “应该 ”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
9、而不 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 2009年 12月 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 1】关于 “人生境界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 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10、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小题 2】对于 “求知境界 ”与 “道德境界 ”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把 “道德境界 ”列在 “求知境界 ”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 “求知境界 ”,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 “道德境界 ”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 “道德境界 ”不同于 “求知境界 ”,并高于 “求知境界 ”。 D “求知 境界 ”虽也把 “自我 ”作为主体,但这 “自我 ”却不同于 “道德境界 ”中的“自我 ”。 【小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欲求境
11、界 ”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 “求知境界 ”中的 “自我 ”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 “道德境界 ”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的把 “我们 ”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 “审美境界 ”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B 【小题 1】 A项由第一段可知,不是人生境界 “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而应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境界。犯主客倒置毛病。 B
12、项由第一段可知, “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错 D项 “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错。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小题 2】 “求知境界 为 道德境界 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错,文中没有相应的说法。 【小题 3】 A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 “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错。 C项由原文第四段第 5句可知, “道德境界 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 ”错。 D项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 “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错。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
13、一排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 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上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那只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我猜它们
14、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并且把卧室重新 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 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
15、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翔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发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 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 ,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
16、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系统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 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
17、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有删改) 【小题 1】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分) _。 【小题 2】文章是围绕 “我观察两只鸟 ”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 _ 【小题 3】根据文意,请简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 4分) _。 【小题 4】文章最后写道: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 6分) _ 答案: 【小题 1】表面写仰望鸟不住旧巢,不辞辛劳另筑新巢;实则表达了
18、对鸟的这一行为的敬仰。 敬仰之情尽管只是在那天才突然萌生,但这一深重的感情好像贯穿了整个春天。 【小题 2】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推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小题 3】既可守望父母的遗址(祖宗的牌位),又与 “文化传统 ”保持适当的距离。体 现出年青一代对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的追求。可以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 【小题 4】 ( 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 ( 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
19、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 ( 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 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 “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鱼即出首,因斫杀之
20、。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 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 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 “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 “此甚似姊也。 ”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陀
21、汗王 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 “懊女冢 ”。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 :红色。 郁栖 :粪土堆。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易其弊衣弊:破
22、旧 B女觉遽反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 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诈女曰: “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 B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而降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C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 D 一夕,为海潮所沦 斧斤以时入山林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小题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 “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 ”和 “后母虐待叶限 ”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 “此甚似姊也。 ”母亦疑之 B.膳其肉,味倍常鱼 常令
23、樵险汲深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小题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4】 C 【小题 1】发,打开,挖开。 【小题 2】 A 项两个 “因 ”都是副词,于是,就。( B、
24、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C、以,动词,认为;介词,按照。 D、为,介词,被;动词,成为。 【小题 3】 A组第二句、 B组第一句、 C组第一句,都不能表现 “鱼乃神奇之物 ”和 “后母虐待叶限 ”。 【小题 4】洞人埋葬她们并建冢有可怜她们的原因,也有警示后人的意思。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这首诗的首联前后两句各从什么角度描写?这一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 ) 答:_ _。 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25、( 3分 ) 答:_ _。 答案: ( 1)首联前一句,从听觉角度描写 数里外就能清晰听到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清冷;后一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山区的人烟稀少。首联生动地渲染出山村萧条而冷落的气氛。 (2)写出了作者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作者隐约看到了山村的桑树和炊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温暖和亲切,产生了一种欢欣喜悦的心情。 语言表达 请根据杜甫的诗句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写一个场景。要求: 想象合理; 语言清新活泼; 不超过 50字。( 4分) 答_ _ 答案:略 下面是 2010年美国一家著名汽车公司的新上市的混合动力车的广告语,请用流畅的语言从广告的表现手法、内容和效果的角度对之
26、予以点评。( 4分) 答_ _ 答案:广告语用反语(或先抑后扬)来制造幽默,表面上说的是缺点,实际上是介绍汽车的安静性能非常好, 取得了绝妙的推销效果(或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望)。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点设计了下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 1)您生病时有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打算吗? 有,马上去 可能会去 不打算去 24% 29% 47% ( 2)影响您光顾大医院就诊的主要因素是: 医药价格 医院服务态度 滥开检查项目 滥开药品 办理手续 是否合理 41% 16% 29% 14% 请你结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
27、要信息,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结论:_ _。 建议:_ _- 答案:结论:生病时一部分人不去医院就诊与药品 价格、医院滥开检查项目、滥开药品关系较大。 建议:医院要规范药品价格、提高服务质量、精简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等。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画展中,有一位外籍女士对一幅中国国画很感兴趣。这幅画画的是一棵大树,枝柯遒劲,叶子稀疏,枝头上有一只小鸟,张口鸣啭,腾跃欲飞。外籍女士认为这幅画很具艺术品味,想花大价钱买下来,但是又觉得这幅画 “留白 ”太多,要求作者在空白处再加些笔墨,再画上几根枝条。作者笑了笑,说: “这位女士,很抱歉,恕我不能从命。没有了这画面的空白,枝头的小鸟就没有飞翔的空间了。 ” 读了上 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社会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注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