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湖南邵阳石齐学校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1612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湖南邵阳石齐学校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湖南邵阳石齐学校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湖南邵阳石齐学校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湖南邵阳石齐学校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湖南邵阳石齐学校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湖南邵阳石齐学校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角 隅 ( y)叫 嚣 ( xio)自 诩 ( x)模 棱 两可( lng) B 梵 文( fn) 脊 髓 ( su)罪 孽 ( ni) 混混 沌沌 ( tn) C 谛 听( d) 埋 怨( mn)吞 噬 ( sh) 涸 辙 之鲋( zh) D 囊 括( nng)讥 诮 ( qio) 涎 皮( xin)冠 冕 堂皇( min)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混混沌沌( dn)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点评:

2、拼音不仅是我们学习汉字、学好普通话的工具,更是我们的一项语言技能。像这样类似的错音还有很多,都可以分类进行记忆,最好贯穿到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多积累。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课外,涉及范围很广。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辗转咋舌振聋发聩白璧微瑕 B开拓袅娜无耻谰言垂涎三尺 C病殁缅怀沧海一粟惊慌失措 D沤吐反馈义愤填赝绿树成荫 答案: D 试题分析: D.呕吐 义愤填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级。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形近字的辨析,在辨析、识记字形时,要据义记形,

3、据义推形,结构推形,以义作为辨形的基础和根本。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 “形近而音 ”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 ,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 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 ,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立意,历来 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有四种不同

4、说法。 B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境界 扑朔迷离 ,感情真挚,犹如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C劝学中指出,君子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善于学习良师益友的 嘉言懿行 。 D杜甫是诗歌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唐代诗歌现实派的 始作俑者 。 答案: D 试题分析: D(D始作俑者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A众说纷纭: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B. 扑朔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C. 嘉言懿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

5、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还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来帮助我们判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他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 B我们中学生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生活观点不同的同学也应该坦诚相待。 C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尽管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D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代表们说:在扶贫助教期间,农民们向我们吐露了心声,农民们的话对我们基层干部很有感触。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B 成分残缺,

6、“和 ”的前面缺少一个介词 “对 ”。 C关联词搭配不当。 D主客体关系颠倒,应改为 “基层干部对农民们的话很有感触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辨析并修改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 出这个关键词语

7、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 1)我的歌声越来越大,没有人来打扰我,这个荒凉的地方是我的,这个冬夜是我的 , 。这歌声却独不是我一个人的。 ( 2)据说,幸福是无法长久的。我想, ;日常的某些景象对某些人来说意味着幸福,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无聊或熟视无睹。 心,在胸中疼痛,这疼痛,也是我的。 心在胸中疼痛,这疼痛也是我的。 是人对幸福的感觉不会长久,不是幸福本身不长久。 不是 幸福本身不长久,而是人对幸福的感觉不会持久。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D (“这疼痛也

8、是我的 ”与 “这歌声却独不是我一个人的 ”语义照应,音节和谐;先谈幸福,后谈对幸福的感觉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语言连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话题是否一致 前后句式是否一致 情境是否吻合 音节是否和谐等。 现代文阅读 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先秦传记文学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产生、发展的最初阶段。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我国的历史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最发达的学科。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传记文学的萌芽。人类为了保存自身

9、的实录,为了纪念祖先,产生了历史学和传记文学。诗经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是记录与歌颂周部族先人的英雄传说,具有史诗性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认为是史诗。历史学家白寿彝史记新论认为是传记体。文学史家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 “生民是一篇很好的后稷传,他是周族传说 的始祖。公刘是一篇公刘传。公刘为后稷的裔孙,此诗叙他迁都事。 ”这两首诗都有自己的中心人物,相当于传主;又都有围绕中心人物的故事情节,使中心人物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因而具有传记文学的因素。但人物事迹太简略,偏重赞美,未能刻画人物的个性,所以只能认为是传记文学的萌芽。 先秦诸子散文虽主要谈哲学、政治思想,但往往亦记载本学派奠基人或代表人

10、物的言行事迹,包含有一定的传记文学因素。如墨子 公输记载墨子去楚国劝说公输般不可攻宋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战国策淮南子等古书中都有情节大同小异的记载,可见真实性较大 。公输中所塑造的墨子形象,体现了墨家不辞劳苦地为他人排难解纷的利他精神。墨子止楚攻宋事迹完整,但只记这一件事,而且没有记载发生在何年,尚少时间观念,因此只能算是传记片断,或有传记因素。孟子庄子中也有人物事迹的记叙,但其形态与墨子相似。有的可视为传记片断;有的则是寓言故事,不属于传记。 先秦历史散文,如左传战国策已出现传记雏形。有的整篇较集中记叙某个人物的片断事迹,刻画出一定的人物性格,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者可能主观上是记叙历史,客观上

11、已显示人物形象,接近后世短篇传记。如左传中 “郑 伯克段于鄢 ”,写郑庄公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与弟、与母亲的矛盾冲突。故事头尾完整,人物形象鲜明,但受编年体史书的体例限制本篇没有写出郑庄公的主要生平事迹。因而这一片断还只是传记的雏形。有的人物事迹散见于几年的连续叙事中,则较能反映出相对完整的人物生平。如左传中 “晋重耳之亡 ”,较连贯地写了晋公子重耳从出逃到返国夺位的 19年经历,写出了重耳性格的发展过程。这也是传记的雏形。战国策常在某一章中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叙其片断事迹,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如写战国策士冯谖、苏秦、张仪、刺客荆轲等人的言行活动,事 迹相对完整,能表现他们的性格。这些人

12、的故事也是传记的雏形。 【小题 1】下列对 “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传记文学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B人类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录并为了纪念祖先,产生了历史学和传记文学。 C生民公刘人物事迹太简略,偏重赞美,未能刻画人物的个性。 D战国策写策士冯谖、苏秦、张仪、刺客荆轲等人的故事也是传记的雏形。 【小题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围绕中心人物,使中心人物有比较鲜明的人 物形象,当属于传记文学。 B先秦诸子散文记载本学派奠基人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迹,应是传记文学。 C左传战国策的作者主观上是记叙历史,客观上已显示人

13、物形象,类似小说创作。 D “郑伯克段于鄢 ”因为受编年体史书的体例限制没有写出郑庄公的主要生平事迹,所以它只是传记的雏形。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不代表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历史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最发达的学科。 B生民公刘是记录与歌颂周部族先人的英雄传说。属史诗性质,也是传记体。 C孟子庄子的记叙,有的可视为传记片断;有的则是寓言故事,不属于传记。 D作者认为:传记文学既是人类自身实录,因而就要写出人物主要生平事迹,要有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个性等。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1】试题分析: A(张冠李戴。 “没有形成独立的

14、观念 ”和 “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的主体应是先秦时代的人们,而不是先秦传记文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小题 2】试题分析: D( A绝对化,比如 “小说 ”就不是传记文学; B原文为“包含有一定的传记文学因素 ”; C“可能 ”遗漏,由推测变肯定; “类似小说创作 ”无中生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15、 B级。 点评: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 (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小题 3】试题分析: B( “属史诗 ”是梁启超认为的, “是传记体 ”是白寿彝认为的,不属作者观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点评: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

16、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 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在看看这些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是否相符,是不是别人的观点而不是作者的。做到这两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 .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 -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

17、定要去 是阴凄凄 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渺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 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对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遍地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 我抚摸看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 -那欧式拱门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 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

18、,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咱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 !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 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

19、来 ;几位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 圆明园 字样的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 笑 !笑啊 !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吗到这大 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 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廊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 历史呢 耻辱呢 血性呢 !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议,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

20、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小题 1】第 段和第 段都有 “提醒 ”一词,请问 “提醒 ”的内容是什么?( 3 分) 【小题 2】第段中的 “进了圆

21、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 ”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3】第段中写着 “系着红领巾的孩子 ”、 “ 少男少女 ”、 “ 一对情 侣 ”等,有何用意?( 4分) 【小题 4】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对标题 “哭泣的圆明园 ”的理解。( 4分) 答案: 【小题 1】不要忘记一个多世纪前在圆明园的那场噩梦,那是中华名族的灾难和奇耻大辱。 【小题 2】承上启下,由上文写十年前去圆明园的情景,过渡到写今天再去圆明园的所见所闻所感:将今天圆明园的喧嚣与十年前的清寂对比,突出作者因为现在不少人忘记历史和耻辱而产生的沉痛心情。 【小题 3】将这些人的欢笑与我的沉痛形成对比,说明现在不少人淡忘了圆明园的奇

22、耻大辱,没有对圆明园废墟的起码尊重 ;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表达我的激 愤之情引出我对圆明园遗址所能起作用的思考。 【小题 4】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圆明园以人的情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摧毁的悲愤之情,以及对不少人忘记历史和耻辱的极为沉痛的心情。 【小题 1】试题分析: “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一个多世纪前在圆明园的那场噩梦,那是中华名族的灾难和奇耻大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在现代文中,理解词语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熟知词语本身固

23、有的意义,二是能全面把握上下文,对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了解得比较清楚。而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时,要考虑形象性作用(修辞);主旨表达倾向,感情色彩等(主观);描写对象特点(客观);结构性作用:在篇中的地位及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总的来说,对文章中重要词语作用的理解一定要与所在的句子或段落整体结合。 【小题 2】试题分析:这个句子在文章的中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十年前圆明园的情景和今天再去圆明园的所见所闻作对比,突出作者因为现在不少人忘记历史和耻辱而产生的沉痛心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分析综合 ”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作用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经常会考到,一般这种题要从

24、两方面去回答,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小题 3】试题分析: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 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 ;几位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 圆明园 字样的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 笑 !笑啊 !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 说明现在不少人淡忘了圆明园的奇耻大辱,没有对圆明园废墟的起码尊重 ;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表达我的激愤之情引出我对圆明园遗址所能起作用的思考。 考点:本题考查

25、学生 “分析综合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本题型答题时可按以下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 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小题 4】试题分析:做这类的题,要看看标题有没有运用什么手法,如果用了,说明这种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26、”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 “意 ”而又不忘 “形 ”,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 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 “形 ”,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 文言文阅读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 2分,共 4分) (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27、成江海。 答案:( 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 2)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试题分析:( 1)在翻译这个 句子的时候,定语后置的句式 ; “上 ”“下 ”名词直接做状语; “一 ”专一。( 2)这个句子中 “无以 ”固定句式; “跬步 ”指一小步。 考点:本题考查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

28、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 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 而望矣 :踮起脚 B 假 舆马者假:利用 C 锲 而不舍锲:雕刻 D而 绝 江河绝:断绝 【小题 2】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线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 而 思矣 A吾尝 而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顺风 而 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 而 二螯 D我决起 而 飞,抢榆枋而止 【小题 3】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

30、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小题 4】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 “学不可以已 ”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 “学 ”,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 “积善成德 ”。 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 “学 ”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31、 2】 C 【小题 3】 C 【小题 4】 D 【小题 1】试题分析: D ( 绝:横渡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 2】试题分析: C (C和例句是 并列关系,其余是修饰连词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对于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相对简单的,一般学生都能判断出

32、来。就是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活用为状语学生不好区分,如果该词后面跟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词就是活用作动词,如果后面跟的是动词,那就是活用作状语。 【小题 3】试题分析: C (A.“知 ”通 “智 ” B.“生 ”通 “性 ” D.“有 ”通 “又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这种题型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大多数通假字都很常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多积累就行。很多通假字都是同音形异字,可以根据句意来帮助理解。 【小题 4】试题分析: D (“荀子认为,对 “学 ”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 ”不对,他宣扬的观点是先天不足后天补齐,可以

33、借助外物。 )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 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4分)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 劳苦?谁在玉楼 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玉关 ”,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 “玉楼 ”,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李好古是南宋词人,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杀

34、敌,可惜功业未成 ,这样的经历使他对现实有了更冷静的思考。这首词的下阕词人运用了 手法,传达了深刻的认识,即老百姓漂泊无依,生活困苦的根源在于 。 答案:对比 对统治者奢侈享乐,不思抗敌 试题分析: “谁在玉关 劳苦?谁在玉楼 歌舞? ”这里用了一个对比句,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当时一方面是戌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南宋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这种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

35、方法。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描写手法: 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 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 B.侧面描写; C.虚实结合; D.象征手法等。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语言表达 下面的文字说明了 “嫦娥一号 ”卫星的奔月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3分 “嫦娥一号 ”卫星由长三甲运载火箭送入绕地轨道然后要在这三条大椭圆轨道上运行共约 7 天做三次大的轨道运动在获得足够的速度后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随后卫星将沿着这条轨道飞向月球飞行 114小时后到达近月点。此时卫星要进行减速制动以让月球捕获探测器

36、。随后要进行三次近月制动让 “嫦娥一号 ”最终变为环月飞行的圆轨道卫星。 1.第一阶段不超过 15个字_ 2.第二阶段不超过 15个字 _ 3.第三阶段不超过 15个字_ 答案:在绕地轨道不断加速。 2沿奔月轨道飞向月球。 3制动减速后入轨绕月。 试题分析:本题解题步骤如下: 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 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 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 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压缩语段 ”, 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做

37、 “压缩语段 ”这类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准确筛选文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丢失。 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冗余信息,以保证语句简洁。 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恰当地使用代词、过渡性语句以及表示相通、相同、相反的 词语 (如 “同样 ”“相反 ”“否则 ”等 )。 合理地根据阅读材料及表达方式进行压缩,合理地根据材料结构和层次进行压缩,合理地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表达。 一句话,用的词语相同,但如果语序不同,强调的重点也就有不同。参照示例,请根据不同的强调重点,调整下面的句子的语序。( 4分) 王老师今天上午在语文组给我发了一条短消息。 示例:强调发短消息的地点:王老师今天上午是在语文组

38、给我发的一条短消息。 ( 1)强调发短消息的时间: ( 2)强调发出消息的人: 答案:( 1)王老师是今天上午在语文组给我发的一条短消息。 ( 2)是王老师今天上午在语文组给我发的一条短消息。 试题分析:对于这个题,强调的内容不同。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强调某个词语,就将这个词语放在 “是 ”后面表强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语言表达简明 ”, 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语言表达可分口语和书面语,要使表达明晰,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对于口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注意重音恰当,说话时重音不同,意思的侧重点也不同。还有些书面语,同样的一句话意思可作多重理解。 一句话中用了多义词,而提供的语境又不足

39、以让人得出明确的判断。 词语顺序不合理,造成歧义。在一个句子中,某个词有多重修饰语,由于语序排列不当往往会形成多意。 语句结构的切分不同,造成歧义。 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在陈述过程中常常要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之类指代性词语,但是有时会发现所用的指代性词语,不能确定指代什么。 标 点符号使用不当,造成歧义。标点在书面语中不仅表示语言的停顿,还能确切理解词语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鉴于此,标点使用不当,有时也会造成表意不明。 默写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任做三题,每题 2分,共 6分 ) 【小题 1】 ,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 氓) 【小题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 。(贾谊过秦论)

40、 【小题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后之视今, 。(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题 4】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 【小题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小题 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小题 3】齐彭殇为妄作 一如今之视昔 【小题 4】梧桐更兼细雨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题分析:默写( 1)时,注意 “匪 ” “愆 ”的写法。默写( 2)时,注意 “景 ”的写法。默写( 3)时,注意 “殇 ” “妄 ”的写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级 点评: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要注意领会含义,圈点强记,边背边写;要突破生僻难写字,默写时

41、不连笔,规范书写;要注重同音异义词,注重同义异形词;要关注通假字等。该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的依据是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 作文 生 活中总会碰到一些料想不到的事,面对意外之事,该如何处理,处理之后可以让人获得什么样的体悟?请以 “应变 ”为题, 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 (1)不少于 700字。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略 试题分析:应变一题,它可以写一次如何应对突发事情的经历,也可以写应对突发事情后的感悟体会,还可以理性阐述面对突发事情的各种应急需求,更可以将思维从个体思考引发到社会民众的集体意识上来,从深层次剖析社会应尽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此外, “变 ”可以是突发事件,更可以是潜移默化,这该怎么 “应 ”呢?是直面应对还是智慧处理?是大刀阔斧、渐进渐变还是处变不惊?是改旗易帜还是以不变应万变?考生完全可以把 “应变 ”从浅写到深,从实写到虚,从轻微写到凝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对于一些抽象性的题目,如责任追求宽容合作友善等,写成记叙文,你可以构思成 “通过一个我看到 (听到,读到 )的有关 人 (负或不负 )责任、 (宽容或不 )宽容、 (友善或不 )友善 的故事,告诉大家生活需要 ” ,这时,题目 “责任 (宽容 )” 就是你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