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福建长泰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选出下列关于三国演义家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 )( 5分) A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了梅表妹,梅表妹却在回避他,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本想安慰他,但看到觉新一味地妥协,转而责备他咎由自取。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 (家 ) B觉慧在第二天放学后才听到鸣凤跳湖自尽的消息,他觉得恐怖和绝望,情绪非常激动,悲愤地追问鸣凤的死因。之后他一个人跑到花园湖畔怀念鸣凤,为没能保护好她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对造成鸣凤之死的封建家庭感到深切的痛恨。(家) C陈宫做中牟县令时,捉住了行刺董卓失败的曹
2、操,因感佩曹操的抱负而弃官和他一起逃走。在曹操残暴杀害吕伯奢一家后,陈宫离开了曹操,后来辅助吕布,多次设计打败曹操。后被曹操活捉,经曹操婉言相劝,陈宫最终投降他。三国演义 D张飞设疑兵,叫随从在马尾上拴树枝,来回奔跑,冲起尘土,使曹军莫知虚 实不敢轻进。他一人一骑立于桥头,曹军众将蜂拥而至。他大吼三声,吓得夏侯杰肝胆碎裂而死。曹操及诸将士仓皇而逃。张飞见曹军已退,便下令拆桥,曹操方知中了张飞的疑兵之计。三国演义 E鲁肃邀请关羽前来东吴赴宴,在庭后埋伏刀斧手,席间欲害关羽,夺得荆州。关羽只带数人前来赴宴。酒至半酣,关羽婉言对抗鲁肃诘难,后关羽右手提刀, “劫持 ”鲁肃到岸边,关平驾船过来接应,吕
3、蒙、甘宁等欲出,又恐伤及鲁肃,只能作罢。三国演义 答案: A、 C 试题分析: A觉慧本责备他咎由自取,但看到觉新那样痛苦,便转而安慰他;C.陈宫坚决 不从曹操,被杀害。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 点评:个人认为本题型值得借鉴推广。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将阅读名著广泛地推广开来,而这种题型并不难,只要考生阅读过就能答出来,操作性强。 下列的 “为 ”字,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邯郸为郡(六国论) 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六国论) 吾见其难为(庖丁解牛) 愿为诸君快战(项羽之死)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A全都不相同 B 与
4、 相同 C 与 相同 D 与 相同 答案: A 试题分析: 作为; 因为; 被; 解; 给、替; 治理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点评: “为 ”是文言文中语义最丰富的一个词,它可以作实词,而且作实词时意义非常丰富;也可以作虚词,作虚词时又有多种用法。本题专门考查 “为 ”的用法与意义,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该词。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几项在句式上不同的一项是( ) A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项羽之死)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省略句 “举以予人 ”应为 “
5、举以之予人 ” 。 A、 C、 D都是被动句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特殊句式的能力。 点评:文言句式是常考的知识点,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课内特殊句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辨析课外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下列句中的加线词,没有词性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 一 (阿房宫赋) B项王 目 而叱之(项羽之死) C 日 削 月 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D纵江东父兄怜而 王 我(项羽之死)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数量名词作动词,统一; C、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 D、名词作动词,让 称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 点评:词类活用在文言文考试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涉及到
6、实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所以先从课内内容开始熟悉各类词的活用十分有必要。 下列四组加线词中,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盘盘焉, u焉(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 焉 (阿房宫赋) B刀刃若新发 于 硎(庖丁解牛)赵尝五战 于 秦(六国论) C不赂者 以 赂者丧(六国论)乃分其骑 以 为四队(项羽之死) D诸侯 之 所亡(六国论)较秦 之 所得(六国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形容词尾;句末语气词; B、从;与; C、因为;把; D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特殊句式的能力。 点评:文言句式是常考的知识点,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课内特殊句子的前提下,才
7、能更好的辨析课外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下列四组加线词中,实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族 秦者秦也(项羽之死) 族 庖月更刀(庖丁解牛) B 技 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技 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 C虞兮虞兮奈 若 何(项羽之死) 若 非吾故人乎(项羽之死) D直夜溃围南出,驰 走 (项羽之死)骊山北构而西折,直 走 咸阳(阿房宫赋)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名词作动词,灭族;众、一般的; B、技术;技,通 “枝 ”,支脉;D、跑;趋向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专门考查一词多义,很有针对性,也很有必要,因为实词中的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难掌握的,很多时
8、候必须结合语境才能理解。 下列句中加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其 固然 (庖丁解牛) B视为止, 行为 迟(庖丁解牛) C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 之际(六国论) D期 山东 为三处(项羽之死)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固然,(古)本来的样子;(今)表示承认某个事实; B、行为,(古)行动、因为;(今)举止行动; D、山东,(古)山的东面;(今)山东省)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点评:古今异义词虽然不多,但很容易给学生理解文章造成障碍。学生平时学习时看到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要将该词的各个语素分开来理解,看是不是古今异义。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
9、的一项是( ) A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B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C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项羽之死) D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阿房宫赋)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盖,通 “盍 ”,何,怎样 B、善,通 “缮 ”,修治 C、伏, “服 ”心服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 点评:通假字是文言实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理解文意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考生一定要能准确判断通假字,可以从句子结上判断,也可以句子意思上去推断。 现代文阅读 亲亲麦子 张佐香 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 开在农民心坎上。 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
10、丽的,一颗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 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 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
11、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麦子和人类 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穗。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
12、一般,而麦芒如剑直指蓝天。风来了,麦浪一波又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父亲去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将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 们表达我的亲近。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 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
13、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 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 麦子,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面对你,我俯首膜拜,诚谢敬仰! (选自诗意的栖居 )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 分) A本文生动详细地记述了麦子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一生,用词优美,
14、情深意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本文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以及拟人、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条理清楚,又显得很有文采。 C本文安排文章的结构颇有匠心,如写父亲播种、母亲收割时各有侧重,行文富有变化。 D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 “我 ”的父亲种麦子很有经验,例如在第 段,他吃下鲜嫩的麦子就能判断麦子的长势。 E.本文作者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他在文中运用冷静客观、准确细致的语言,表达了对麦子的情感。 【小题 2】作者在第 段说: “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4分) 【小题 3】联系全 文,探究作者主张 “亲亲麦子 ”的理由。( 5分)
15、 答案: 【小题 1】 A、 C 【小题 2】 麦子以它充足的物质营养哺育着人类,使人类的历史得以延续; 麦子美丽的生命过程、真善美的精神实质也一直启迪着人类,滋养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一点 2分) 【小题 3】 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是真善美的一生。 人类种植麦子,麦子供给我们营养,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这种关系是美丽的。 收种麦子的劳动过程是美丽的,播种麦子就是播种希望,收获麦子是对自己辛劳的奖赏,收种麦子的过程是人类美德闪光的过程。 养育我们血 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写出三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主要手法不是叙议结合,而是描写;文中没
16、有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 D项,该项说法于文无据。 E项,本文的语言不是 “冷静客观 ”的,而是充满热情的。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一类题类似于社科文的理解文意题,但又不完全相同,这类题的内容更丰富,考查的点更多,不仅涉及到内容,还涉及到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所以考生要区别对待。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时需 要联系前后文,分析句子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道很规范的理解重要句子含义题,这类题是现代文中的必考题,首先考生要掌握这类题的答题思路和格式,从而有
17、的放矢。其次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深刻含义,这是考生感到最难的地方,平时要多加训练。 【小题 3】 试题分析:要探究 “作者主张 亲亲麦子 的理由 ”,就必须明白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主旨。从文本来看,作者对麦子是喜爱的、感激的,甚至是赞美的,在答题时,可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阐释。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对作品进行个 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点评:这是个探究题,做探究题时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去找论述的依据,并把这些依据组织到答案:里去。观点应明确,看法要积极正确,不可反动消极。要揣摩命题者意图,表达否定看法时要慎重,尽量站在作者的立场去理解作者。还要充分利用题干本身提供的信息,答
18、案:符合题干要求。 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依现代观念,能用来治国者须具国家强制力,而音乐只属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然而,中国古代的四大 “法 ”: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 保证实施,都是治国工具。礼记中对这四种 “工具 ”分工讲得极为清楚: “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 ” 史记中曾对乐治原理有精辟论述: “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作,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不可须臾
19、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于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之声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 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为什么音乐对人的影响这么大?现代脑神经学早已解开音乐之所以神奇的奥秘。在人类脑神经中,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着主导作用。原来,是大自然先天赋予人类听觉神经以优先、特殊地位。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 “身外之物 ”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
20、的。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在这些看似娱乐的活 动中,人们不知不觉被化作规范之人。法律不是万能的,乐与国家兴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表明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如周、汉、唐,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如秦、三国。 法治实际上是不完善社会不得已使用的工具,未来理想的社会将是新型礼乐大放异彩之时。当然,现时的世界,仍需要以法律为杠杆去治理, “乐 ”或许是治世的绝佳辅助工具。实际上,中国已经正在复兴着乐及乐治, “礼乐之邦 ”也正在复活。我们在重法、提倡法治的同时,应给乐及乐治重要的地位,使其尽量发挥作用。 (节选自新华文摘 2005年第 39期。有改动。) 【 小题 1
21、】下面对 “乐治 ”这一概念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2分) A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 B乐治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治国工具。 C乐治是儒家借助音乐来辅政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D乐治是指用 “良乐 ”作用于人,促使人行为规范、有序、和谐的治国方略。 【小题 2】下面不属于史记对音乐功能的论述的一项是( )( 2分) A乐自内出。 B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 C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 D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 【小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中国古代,
22、音乐被当作治国的工具,具有治世的社会功能。 B由礼记可知:在中国古代,儒家治国重礼乐轻刑法。 C尚书大传、礼记明堂位都记载了周公以乐治国的具体做法及得失评判。 D今天,乐或许能成为治世的辅助工具,乐治思想可以为现代治国方略引进一种新思维。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 A、 B概念的类属有误。 “乐治 ”不是娱乐的艺术门类,不是工具。 C项是某种特点的诠释。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道理解重要词语的题,但命题者将概念的把握,概念的内涵、作用、影响等融合在一起,所以不仅仅是一道理解重要概念的题,将题目的信息量扩大了
23、。 【小题 2】 试题分析: C项谈的是 “礼 ”而非 “乐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就能很轻易地做出选择。这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做这类题时要细心、耐心,要坚持从文中找答案:。 【小题 3】 试 题分析: C句 “具体做法及得失评判 ”无根据。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原文内容的分析能力,由于原文信息比较明确,所以只要学生阅读比较仔细,应该能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文言文阅读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
24、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 藏之。 (节选自庄子 养生主) 【小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 视 为 止,行为迟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为 之踌躇满志 合 于 桑林之舞 恢恢乎其
25、 于 游刃必有余地矣 A 相同, 不同 B 相同, 相同 C 不同, 不同 D 不同, 相同 【小题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1 分)( ) A依乎 天理 B而 刀刃 者无厚 C 虽然 ,每至于族 D视为止, 行为 迟 【小题 3】写出两个与本段文字有关的成语。( 2分) 【小题 4】庖丁解牛技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 3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
26、样子。 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小题 4】第 1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第 2阶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第 3阶段: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小题 1】 试题分析:为 :介词,因为。于:介词,与、同;介词,对于 考点: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均为常考虚词,所选句子也都很有代表性。本题提醒学生平时复习要重点关注名篇,关注句子中的重要虚词,并能灵活运用。 【小题 2】 试题分析: B、刀刃:刀口。 A天理:文中: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天然的道理。 C虽然:文中:即使这样;今:转折连词
27、。 D行为:文中:行动、因为;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择的几个古今异义词都比较典型,符合 古今异义词形同义不同的特点。特别 “虽然 ”一词,考生很有可能认为它是一个古今同义词,实际上是“虽 ”相当于 “虽然 ”。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没有技巧,只要理解了文意,积累了相关知识就可以了。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只要能正确理解文章,并且知道了几个成语就能正确完成该题。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须先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再对每一层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
28、本文由于是学过的课内文段,所以考生归纳起来应该不难,当然作为月考题,对已学的课内知识进 行适当的考查,也是有必要的,有助于考生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 周起元传 周起元,字仲先,海澄人。万历二十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历知浮梁、南昌,以廉惠称。 行取 入都,注湖广道御史。方候命,值京察。 居二年,御史命始下。 会太仆少卿徐兆魁以攻东林为御史钱春所劾,起元亦疏劾之。奸人刘荩臣,疏诋顾宪成 。起元愤,力斥其谬。荩臣遂讦起元,益诋宪成。起元再疏极论,其同官翟凤 、余懋衡、徐良彦、魏云中、李邦华、王时熙亦交章论列。 吏部侍郎方从哲由中旨 起官,起元力言不可。吏部尚书赵焕出云中、时熙于外 ,起元劾其
29、背旨擅权,坐停俸。 寻巡按陕西,风采甚著。 卒以东林故,出为广西参议,分守右江道。柳州大饥,群盗蜂起,起元单骑招剧贼,而振恤饥民甚至。移四川副使,未上。会辽阳破,廷议通州重地,宜设监司, 乃命起元以参政莅之。 天启三年入为太仆少卿。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十府。公廉爱民,丝粟无所取。遇大水,百方拯恤,民忘其困。织造中官李实素贪横,妄增定额。苏州同知杨姜署府事,实恶其不屈,摭他事劾之。起元至,即为姜辨冤,且上去蠹七事,语多侵实。实欲姜行属吏礼,再疏诬逮之。起元再疏雪姜。魏忠贤庇实,取严旨责起元,令速上姜贪劣状。起元益颂姜廉谨,诋实诬毁。忠贤大怒,矫旨斥姜为民。实以此敛威。 六年二月,忠贤欲杀高
30、攀龙、周顺昌六人,令其党李永贞、李朝钦诬起元为巡抚时乾没 帑金十余万。矫旨逮起元,缇 使至漳州,士民大惊,又传闻退赃即可赎身,于是父老在四城门设了木柜,号召投钱。不数日钱满,缇使也为之感动。周起元被押解至京,落于都指挥佥事许显纯之手。许 “略晓文墨,性残酷 ”,杨涟等十余人皆死其手。周起元身受严刑,屈打成招,九月毙之狱中,吴士民及其乡人无不垂涕者。后人称周起元、高攀龙等七人为 “后七君子 ”。 (选自明史 周起元传,有删节) 【注】 行取:明制,地方官知县、推官,科目出身三年考满者,经地方高级官员保举和考选,由吏部、都察院协同注拟授职,称为行取。清初沿袭。 顾宪成:东林党领袖。 中旨:唐、宋皇
31、帝自宫廷发出亲笔命令或诏令不正 常通过中书门下,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称为中旨。 乾没: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缇:指逮捕犯人的骑兵。 【小题 1】下列句子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疏 诋 顾宪成诋:毁谤 B荩臣遂 讦 起元讦:攻击 C且上去蠹七事,语多 侵 实侵:侵犯 D 矫 旨斥姜为民矫:矫情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周起元 “敢于直言 ”的一组是( )( 2分) 起元愤,力斥其谬 而振恤饥民甚至 实以此敛威 起元再疏雪姜 吴士民及其乡人无不垂涕者 起元益颂姜廉谨,诋实诬毁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32、 A周起元按行取制度赴京待命,拟任湖广道御史,但由于无端被卷入党派之争,两年后才正式任职。 B周起元同情并支持东林党,多次上奏疏弹劾那些诋毁东林党的朝中大臣,他也因此而被贬官。 C周起元廉洁爱民,巡抚苏、松十府,不取百姓一丝一物,并与贪婪蛮横的李实直接展开斗争。 D周起元被诬告后,漳州的父老百姓在四个城门设了木柜,号召人们为他凑足钱,想为他赎身。 【小题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寻巡按陕西,风采甚著。( 3分) ( 2)乃命起元以参政莅之。( 3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1)( 3分)不久,周起元奉命
33、巡按陕西,声威名望非常显著。(重点词 “寻 ”“风采 ”“著 ” 各 1分) ( 2)( 3 分)(朝廷)于是命周起元凭参政的身份莅临通州。(重点词 “乃 ”“莅 ”各 1分,语句通顺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矫:假托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 点评:文言实词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但也可以从已学知识中迁移而来,如本题中的 “矫 ”,文言语文中有常见的 “矫旨 ”一词,这样就会让学生学有所用,也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运用能力。本题另外的几个词只要能正常组词,即可理解。 【小题 2】 试题分析: 属于间接描写。 也是间接描写。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 “直
34、接描写 ”这一手法,所选信息都能表现周起元的正直,但有两项是间接描写。重点考查间接描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的印象。 【小题 3】 试题分析:与李实展开直接斗争错,他是通过称颂杨姜来 与李实斗争的。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既考查了理解文中的重要内容,也考查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手法,可谓一箭双雕,但考查手法上与上一题重复了。 【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寻:不久。风采:声望。(结合上下文意译)著:显著。( 2)乃:于是。以:凭借 身份。莅:莅临。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点
35、评:本题句子选得较好,有古今异义词(寻、风采),还有重要的虚词:以(凭借 的身份)。两个句子短小,难度不大,符合 高考文言文浅易的特点。 诗歌鉴赏 夜宿七盘岭 沈 缙 br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子规,传为蜀帝杜宇死后所化,叫声凄清,听似 “不如归去 ”。 ( 1)从诗歌颈联的描写看,诗人夜宿七盘岭是什么季节?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写的? (2分 ) ( 2)写一段文字,谈谈 “空留听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分) 答案:( 1)( 2分)春天;视觉,听觉。 ( 2)( 2分) “听 ”的是 “子规啼 ”,子规一
36、遍一遍地催促 “不如归去 ”,诗人却只能 “空留听 ”,依然 要 “独游千里外 ”,失意惆帐之情充满内心。 试题分析:( 1) “芳草 ”、 “平仲绿 ”、 “子规啼 ”都点明是春季。颈尾联相关词语可分析出写作角度。( 2)从 “子规 ”这一特殊的意象, “空留听 ”“独游千里外 ”这些关键词句可以分析出情感。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点评:本题两道小题设置得很好,有层次,有梯度,而且第一题是解答第二题的基础,这样命题有利于考生由浅到深地理解全诗。 语言表达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以下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 30字。( 3分) 湖北
37、中医药大 学各大食堂入口处,整齐地摆放着许多饭盒,学生们有序地拿自己的饭盒排队打饭。该校一位大一学生说,该现象来源于学校开展的 “自带饭盒,拒绝一次性餐具 ”活动,提倡在吃饭时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以减少白色污染,参加活动的学生自称 “饭盒一族 ”。 答案:示例一: “饭盒一族 ”的出现,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示例二:应在其他学校中广泛开展类似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示例三:支持环保应该持之以恒,但愿 “饭盒一族 ”不是昙花一现。 (扣住新闻点评,有见解 2分;语言通顺,表意明确, 1分) 试题分析:对新闻进行点评,首先 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然后就新闻的某一方面进行简单而深刻
38、的点评。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概括并分析主要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个全新的题型,既让学生掌握了新闻的相关知识,又考查了学生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程理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填空。( 3分) 一切都得那个精力旺盛的统领官以身作则,擘画(注音: )一切,调度一切,使各人能够在职务上尽力,不消沉也不 ( du)落。这统领便是先一时的靖国联军一军司令,直到现在,还依然在湘西 (成语,意思是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与一万余年轻军人同过那种甘苦与共的日子。 答案: b 堕 抱残守缺 试题分析: “巨擘 ”一词考生应该不陌生。 “堕 ”易误写成 “坠 ”。 “抱残守缺 ”是个常见
39、成语,应该不难。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能力。 点评:本题这种考查形式个人认为可大力推广,汉字不仅要识记更要书写,尤其是在电脑普及的今天,我们更要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就要从学生做起。 下面一则报道除内容外,在语言表达上有四处错误,请予以修改。( 4分,每处 1分) 今年我省对外招商的重点项目是在农业、交通、信息产业的技术改造方面 ,并将在改良投资环境的同时 , 注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给予外来投资者适当的优惠 。 据介绍, 目前我省各市都已根据 “国民待遇 ”的原则 , 制订了减轻企业负担的一些措施 。海关总署已公布从今年 1月 1日起, 对 345个税别号生产
40、设备的进口暂行税下调 50%以下 。 序 号 修改 答案: ( 1) 并将在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 ( 2) 注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外来投资者适当的优惠 ( 3) 制订了一些减轻企业负担的措施 ( 4) 对 345个税别号的生产设备的进口暂行税下调 50%以上。 试题分析: “改良环境 ”搭配不当;固定结构 “在 内 ”残缺; “一些 ”语序不当;“下调 以下 ”不符合逻辑。 考点:本题考查修改语病的能力。 点评:高考一般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很少考查修改语病,本题考查修改语病,难度有所加大,对考生的要求也更高,但更能体现考生的能力。 名著导读 简述题(三题任选一题)( 5分) ( 1)下列文字
41、选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 周郎的 “妙计 ”是什么?又为何 “赔了夫人 又折兵 ”? (2) “放夏侯懋如放一鸭,而得伯约如得一凤 ”,这 “一凤 ”是谁?请简述孔明是如何用计 “得一凤 ”的。 (三国演义 ) (3) 对于要瑞珏搬到城外生产这件事,觉新、觉民、觉慧的行为和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 1)答: “妙计 ”是指孙权要向刘备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谎称要将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 3分) “赔了夫人又折兵 ”是指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偕同夫人逃出东吴,
42、周瑜派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 2分) ( 2) “一凤 ”指的是姜维。( 1分 )诸葛亮先传布谣言给天水太守马遵,又让兵士扮姜维去大骂并攻打马遵,使马遵误信姜维已叛;( 1分)而后引兵围姜维所在的冀城,引出姜维,夺了冀城。( 1 分)姜维逃出天水,马遵以乱箭射之。( 1分)这时蜀军前后追阻,姜维无路可走,只得投降。( 1分) ( 3)觉新虽不相信 “血光之灾 ”的说法, (1)也感到痛苦,但没有一句反抗的话。他强忍悲痛,委屈自己和瑞珏,到城外找了一处潮湿的房子,把瑞珏送出去待产。( 2)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 (1)觉慧对觉新的做法感到不可思议,鼓动他起来反抗 (1)。
43、( 5分) 试题分析:( 1) “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是三国故事中最经典的情节之一,民间对此也十分熟悉,所以只要学生认真阅读过三国演义,回答本题并不难。( 2)这是蜀汉后期的故事了,可能有的学生对此并不是特别清楚,但姜维是后诸葛亮时代蜀汉的实际统治者,因此考生对此也应该不至于很陌生。( 3)这个情节是觉新、觉民、觉慧三个人性格特点的反映。觉新懦弱,不敢反抗;觉民,尤其是觉慧是具有新思想的人,他们就特别敢于反抗这些封建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 点评:作为选做题,三道题可有中有外,这样中西结合更能考查考生的知识面是否广泛 ,还有利于中国文学的发扬光大。另外还可以兼顾不同学生的
44、阅读爱好,有人爱读外国小说,但有人更爱读中国小说。 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1)下列句子中对划线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少吃饭,多喝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B吃饭时有蔬菜和汤水,睡觉时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 C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靠在枕头上休息,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D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 2)结合以上两则选文,简单概括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 2分
45、) 答案:( 1) D( 2分) ( 2)孔子认为,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1分)对于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1分) 试题分析:( 1)译文:孔子说: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
46、译文: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且:连词,而且,并且),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那是很快就会消散的,绝对不要它。孔子极力提倡 “安贫乐道 ”,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 “饭疏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化经典作品内容的能力。 点评: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的文章都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平时必须多阅读,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了解经典名著的思想,这样积少成多,有助于理解文段内容。本题也意在引导学生多读经典。 默写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 【小题
47、1】莫笑农家腊酒浑, 。 【小题 2】 ,身世浮沉雨打萍。 【小题 3】伤心秦汉经行处, 。 【小题 4】 ,小桥流水人家。 【小题 5】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小题 6】 ,亦使后 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 【小题 1】丰年留客足鸡豚 【小题 2】山河破碎风飘絮 【小题 3】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小题 4】枯藤老树昏鸦 【小题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小题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豚、飘、絮、阙、昏(易误写为 “晕 ”)、鉴。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默写题是基础题,要求考生平时多诵读,背诵时不能模棱两可。要注意音近字、形近字的区别。 作文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 要求: 1.请你根据对上面这段话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