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高一第一单元检测题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31629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年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高一第一单元检测题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年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高一第一单元检测题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年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高一第一单元检测题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年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高一第一单元检测题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年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高一第一单元检测题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年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高一第一单元检测题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遏 ( )制 遒 ( qi)劲 峥 ( zhng)嵘百 舸 ( g) B寂 寥 ( lio) 彳亍 ( ch ch) 笙 ( shng)箫下 载( zi) C青 苔 ( ti) 给予 ( gi y)忸 怩 ( n) 跫 ( qing)音 D 舵 ( du)手房 舍 ( sh) 隽 ( jn)永窗 扉 ( fi)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A百舸 g; C给予 j y; D隽 jun永)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2、 点评:拼音不仅是我们学习汉字、学好普通话的工具,更是我们的一项语言技能。像这样类似的错音还有很多,都可以分类进行记忆,最好贯穿到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多积累。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课外,涉及范围很广。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寥廓峥嵘岁月激浊扬清气势磅礴 B愁怅色彩斑斓妄自菲薄叱咤风云 C凄婉死不瞑目气慨非凡雍容华贵 D辍学哗众取宠民生凋蔽愤世嫉俗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B惆怅; C气概非凡; D民生凋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级。 点评:本题考查

3、的是形近字的辨析,在辨析、识记字形时,要据义记形,据义推形,结构推形,以义作为辨形的基础和根本。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 “形近而音 ”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 ,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 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 ,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要认真清

4、查国有企业现有的资产,防止有人借改革之机 _国有资财。 为了使这个展览办得更加充实,博物馆领导派出多人到老区 _革命文物。 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 _其间,那才真有味儿;这时风景觉得更好。 A侵吞搜集徘徊 B鲸吞收集徘徊 C鲸吞收集徜徉 D侵吞搜集徜徉 答案: D 试题分析: D( “鲸吞 ”,指像鲸鱼一样的吞食,多用来比喻吞并土地,而 “侵吞 ”指暗中非法占有个人或公共的财物、土地等; “收集 ”是使聚集在一起,而“搜集 ”,除了有 “收集 ”之意外,还有 “到处寻找 ”之意。 徜徉:悠闲而轻松,符合语境。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与语境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近

5、义词辨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 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下面语段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红花湖景区 湖光山色 ,风景宜人;游人熙熙攘攘,兴致勃勃。停车场里停满了来自深圳、东莞、广州、珠海等地的车辆,在自行车租赁处更是 车水马龙 。景区环湖绿道长约 15公里,沿途花朵 姹紫嫣红

6、,是市民踏青赏春的好去处。一路上,记者不时见到游人一大家子结伴而行,年 轻朋友则 三五成群 ,跑步前行。 A湖光山色 B车水马龙 C姹紫嫣红 D三五成群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车水马龙 ”: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A项 “湖光山色 ”,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C项 “姹紫嫣红 ”,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D项 “三五成群 ”,三个、五个的人在一起;形容一伙一伙的人,以几个人组成在一起。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

7、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还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来帮助我们判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茨城县渔业协会通报, 4月 4日在北茨城市附近海域捕捞的玉筋鱼幼鱼体内检测出放射性铯超标,这是首次日本震后从鱼类体内检出放射物质超标。 B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尤其是一些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再加上腐败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产生叠加效应,就会阻碍 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 C记者统计发现,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省份中,以东部地区居多。从最低工资金额上看,东部地区的浙江超过了一直高居榜首的上

8、海,成为目前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省份。 D “地球一小时 ”是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特定的时间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答案: C 试题分析: C( A项 “语序不当 ”, “首次 ”应放置 “日本震后 后; B项 “搭配不当 ”, “阻碍 ”与 “稳定 ”搭配不当; D项 “成分残缺 ”, “他们 ”后缺少介词 “对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辨析并修改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

9、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 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丝绸在罗马(节选) 宋 蕾 考古学家在一些古罗马的石刻作品和陶器、绘画作品中,经常发现其中的人物都穿有透明的长袍,质料柔软。据专家考证,那就是丝绸。 当时,丝绸对于罗马人而言充满了神秘感。他

10、们不知道丝绸是怎么制造的,又是从何而来的。罗马著名的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曾这样推测丝绸的来源:“丝茧是生在树叶上,取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 汉武帝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了安息和条支。安息即今天的伊朗。东汉和帝九年,西域都护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可到了波斯湾,临海欲渡,安息人却警告他说: “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两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 ”甘英最终放弃了渡海。其实,这是安息人为了保护他们在丝路上的利益,有意阻止甘英前行。 由于安息从中阻挠,在罗马,丝绸愈为神秘。汉代丝绸千里迢迢地被辗转卖到罗马之后

11、,一磅生丝的价值为 12两黄金,是原产地的数百倍,以至于当时罗马人甚至将汉朝的丝织 品拆分,然后再重新织成更薄的丝绸。而极其富裕的贵族、将军穷奢极欲,对新奢侈品酷爱有加。在挥霍浪费的气氛中,丝绸迅速席卷古罗马。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资金。罗马元老院也多次通过禁穿丝绸的法令,但屡禁不止。 最近,史学家认为,正是由于罗马人的过分贪求丝绸等东方奢侈品,才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此说虽有些夸张,但是可以说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明发生了接触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更多地更为廉价地获得中国的丝绸,罗马帝国便想避开丝绸陆路交通的最大障碍 安息国,从海上和中国直接通商。这终于在屋大维 奥古斯

12、都时实现了。罗马人在掌握了印度洋航路后,终于通过南海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之后,中国与罗马的陆上交通也打通了。 唐代丝绸之路新的商路支线不断开辟,东罗马帝国、波斯的相对稳定,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 “丝绸之路 ”这个名称非常贴切恰当,因为丝绸不仅是这条陆上的主要商品,而且丝绸也正像一条连接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的纽带。 【小题 1】下列关于中国丝绸在罗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刻、陶器、绘画作品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丝绸在古罗马已经融入了百姓生活。 B罗马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 对中国丝绸的推测说明他们对中国丝绸了解甚少。 C由于安息国从中作梗,使得中国丝绸在古代罗马人眼里

13、显得愈加神秘和珍贵。 D由于路途遥远、交通阻隔,汉代丝绸被辗转卖到罗马之时价格必然会变得很高。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安息国为了从丝绸贸易中获取更大利益,因此有意阻挠汉朝和罗马的直接通商。 B丝绸良好的质地、奢侈的社会风气,使罗马元老院禁穿丝绸的法令无法实行。 C古罗马想方设法和中国建立直接联系的原因在于获得更多的、更为廉价的丝绸。 D屋大维 奥古斯都发 现了印度洋航路后,古罗马通过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丝绸意外地成了双刃剑,导致了古罗马的繁荣,也加速了它的衰败进程。 B看到罗马与中国建立了

14、海路上的直接联系后,安息国也主动地打通了陆路交通。 C古罗马虽然与中国取得了直接联系,但生丝贵于黄金的价格并没有任何改变。 D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沟通的要道,它的繁荣取决于交往国的繁荣和稳定。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 A(只能证明古罗马已经有中国丝绸,但不能证明 “已经融入了百姓生活 ”。从下文可知,丝绸在古罗马的穿用基本在贵族。 【小题 2】 D(原文是在屋大维 奥古斯都执政时实现了 “从海上和中国直接通商 ”,而不是 “屋大维 奥古斯都发现了印度洋航路 ”。) 【小题 3】 D( A项, “导致了古罗马的繁荣 ”在原文没有

15、依据; B项, “安息国也就主动打通了陆路交通 ”在原文没有依据; C项, “没有任何改变 ”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社科类现代文的阅读能力。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 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伞外听西塘 叶文玲 ( 1)未去西塘前,脑海里先有了画面 我

16、猜想那是与我故乡楚门相似的又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只不过是 “楚门 ”二字,换成了西塘。未去西塘前,耳鼓里回响起别人对它的许多赞语,频率最高的是这样的形容 :西塘是一首诗,西塘是一幅画。 ( 2)我想跳出这些熟络了的 “常言 ”去看看西塘,因为,我很欣赏对它的另一个比喻;西塘是一坛陈年黄酒。仔细想想,这比喻大概是比喻者随手一抬便得的,因为历史悠久名气很大的 “嘉善黄酒 ”,就产自西塘,那日日弥漫的酒香随着老酒厂的名声,早就香出了百里千里之远。在西塘,那醇香诱人的 “嘉善黄酒 ”,日日被西塘和来西塘的人很放肆地酩酊着,很奢侈地用来做烧菜的料酒,一倒就是四两半斤。哦,黄酒在西塘,历来都是水一样洒

17、泼着河一样流淌着的。 ( 3)就在这样想着猜着西塘时,我去了西塘,蒙蒙细雨中,恰好 又忘了带伞。忘了也不关紧,因为我知道下在西塘的雨是飘飘如丝的,绵软如糯的,即便带了伞也不会撑的,不,不是懒得撑,而是觉得不撑比撑着更好。 ( 4)于是,我就这样慢慢地在雨中走着,拿了伞而在伞外看着,不,是在伞外听着雨中的西塘。 ( 5)在伞外听西塘,真个是别样意趣,那一顶顶在帘纤小雨中被别人撑着的伞,便成了唯西塘才有的美妙风景,伞和西塘是那样天然地成为不可或缺的组合!在伞外听西塘,那似有若无的雨声,切切地好似远远传来的洞箫和陶埙,这箫和埙,那更是西塘自古就有的。这既有视觉也有听觉的歆享,真是令人游兴倍增 。 (

18、 6)看着那小雨,一丝丝一线线地飘洒在枕河人家的白墙黑瓦上,那黑瓦白墙只是黑的更黑,白的更白,那颜色渐自深浓而更加黑白分明的房舍,益发成了一幅幅最耐套印的版画,哦,假若能扯得天幕当纸,那是随你印上多少印张都不会褪色走版的。看着那小雨,珠一阵玉一阵地滚落在西塘的河面上,你只会看见满河的水都笑成了一个又一个笑涡,可就怎么也听不见那脆脆的声响。怪了,莫不是天公亦知本属嘉善的西塘人生性和善,所以即便是落雨,便也落得格外轻盈格外温柔,将那有可能发出的声响都掩在深巷里、廊棚下,一古脑儿化作报时的更漏檐滴的叮 咚么? ( 7)看着那小雨,下得如此善解人意,我这才悟出:西塘的雨,是因为下在西塘才有这样绵软的景

19、象;西塘的雨,下得这般温熨人心,是因为西塘还有别处少有或无有的长长廊棚! ( 8)知情人说西塘的廊棚,始自明清,因为那时作为商业小镇的西塘,得水上交通之便,镇上的商店大多开在临河的街。那时的西塘,虽然有水乡小镇的闹热,但店主和做生意的对象,也大抵是小镇水乡的农家百姓。小船是水乡人的靴鞋,那有着一级级石台阶的河埠头,便是起船篙停桨橹的地方,于是,宽宽长长的廊棚也就应势而生,有了它,或在岸上或在船里的买卖双方, 就有了交易的地场。 ( 9)作为也是水乡人,我对这与黑瓦白墙共生的廊棚并不陌生,可是,廊棚在西塘被作为特殊的风景,在我想来,一是在于它的规模:西塘的廊棚棉延相接,据说有 1300多米长;二

20、是在于它别致的形状。因为即便这棚看上去只有一个斜屋面,但和所有人家的屋檐房顶一样,都是毫不含糊的木椽屋瓦,既结实且美观。许多 “顶 ”还颇为艺术化地呈拱形或波形,在实际功能上,又的的确确遮风挡雨冬暖夏凉。当地人约定俗成将它简称为 “棚 ”,多少地透示了西塘人惯有的谦虚;而一个关于它最早由来的传说 一个烟纸店老板如何在屋檐下搭一卷竹帘、教一个仙人扮作的要饭叫化子躲过一夜风雨的故事,更把西塘人古道热肠仁义忠厚,展露得淋漓尽致。 ( 10)无庸细说延续至今的功用,哪怕仅仅作为观赏,廊棚也是非常美妙的。在弯弯曲曲 的河岸上与小河一同蜿蜒,那形那景,就是一幅古韵无限的图画;那檐下的回龙棂,那廊脚的木栏杆

21、,那廊棚人家咿呀一声开启的花窗板门,更似无言的暗示,暗示这千年古镇深巷水弄曾经发生过的种种掌故。无怪在这廊棚下来回踱步时,我总觉着脚下并非仅仅是一条质朴且在别处已不多见的石板路,而是步步走在一部厚重而古色古香的史籍中 ( 11)看着那西塘河面,那雨线儿雨珠儿,不是照是钱丝般闪亮么?那大而圆的笑涡儿,不还是一个接一个么?手中的伞,虽然依然未曾打开,身上却依然不觉着多少濡湿。哦,原来,下在西塘的雨并非是雨,它是一丝丝一线 线,都化作最可沁心的清凉露,点点滴滴滋润进我的心田了。 ( 12)走着看着听着伞外的西塘,我不能不再次觉出了自己的痴呆 本色的西塘是无需迟到的形容或比喻的,那么,你还这呀那呀伞外

22、伞内的絮叨个甚? ( 13)西塘的廊棚,真个是天下最美妙的独一无二的伞! (选自今晚报) 【小题 1】第一段说 “西塘是一首诗,西塘是一幅画 ”,而第二段并没有紧承此句来写西塘的美景,而是写了 “嘉善黄酒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小题 2】伞外西塘具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对西塘的廊棚情有独钟?( 4 分) 【小题 3】本文语 言生动典雅,富有表现力。请以 (2) (6)段为例,结合具体语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这两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4分) 【小题 4】怎样理解 “本色的西塘是无需迟到的形容或比喻的 ”这句话的含意?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6分) 答案: 【小题 1

23、】文章借写历史悠久名气很大的 “嘉善黄酒 ”来凸现西塘的历史,( 2 分)借写 “嘉善黄酒 ”的醇厚、 “水一样洒泼着河一样流淌 ”的泼辣和豪气,来写西塘的人文,写西塘的厚实,写出西塘人性之美。( 2分) 【小题 2】 “伞外西塘 ”极具诗情画意,具有别样情趣。( 1分)西塘的廊棚,历史悠久, 规模庞大,外形别致,结实美观,有优美的传说,具有延续至今的实际功用,见证了西塘的历史,拥有古色古香的韵味。( 3分) 【小题 3】第二段中 “在西塘,那醇香诱人的 嘉善黄酒 ,日日被西塘和来西塘的人很放肆地酩酊着 ”这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 “嘉善黄酒 ”的醇香诱人。“放肆 ”二字形象生动。 “黄酒在

24、西塘,历来都是水一样洒泼着河一样流淌着的。 ”这句话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 “嘉善黄酒 ”之多,使用之频繁。第六段中 “看着那小雨,珠一阵玉一阵地滚落在西塘的河面上,你只会看见满河的水都笑成了一个又一个笑涡,可就怎么也听不见那脆脆的声 响。 ”这句话中的 “笑 ”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落河面后,河水漫涨,水波荡漾的情状。( 4分) 【小题 4】西塘是古朴典雅别具风格的地方,这里的特色是本身所具有的,即便没有人夸耀,它的美也一直存在。作者想说明真实的东西无须粉饰,大浪淘沙,好的东西自然会保留下来,真金不怕火炼。( 4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西塘是一首诗,西塘是一幅画 ”是写西塘地域之美,而

25、第二段则是借美酒这个比喻来写人性美。 【小题 2】这是一道筛选题,先要确定答题位置,看文中那一部分提到它的特点。然后再根据前后文找出原因。 【小题 3】本题考查的是对表 现手法的鉴赏。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表现手法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小题 4】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 “意 ”而又不忘 “形 ”,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

26、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 “形 ”,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 “意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点评:该题我们需要注意最后一题,解释句意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

27、起的范围作答 ;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因此留到 “鉴赏 ”部分再作详细阐述。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 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

28、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 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 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 其橐 ,尚

29、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 V,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注 ( q):打开;橐( tu):袋子。 崛嶂( l):高峻陡峭。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犹以谓国家臣 一 四海一:统一 B往往 伏 而不出伏:埋伏 C庶几 狎 而得之狎:亲近而且态度随便 D无所合, 困 而归困:困顿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则 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 向吾不为斯役, 则 久已病矣 B 然喜为歌

30、诗 以 自娱 以 勇气闻于诸侯 C 东 之 济、郓 奚以 之 九万里而难为 D 其胸中浩 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 然 【小题 3】下列各组语句中,表现秘演 “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的一组是 ( ) 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 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蟀,江涛汹涌,甚可壮也,欲往游焉 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独其诗可行于世 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 A B C D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隐居山林,从事屠宰贩运的人,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人才。 B曼卿在酒中隐身,秘演在佛教中隐身,都是奇男子。

31、 C秘演自己虽然懒散且不爱惜诗作,到老的时候仍有三四百首值得玩味的好作品。 D曼卿的诗清妙绝伦,秘演的诗典雅劲健,有诗人的意趣,在曼卿的诗作之上。 【小题 5】把文中的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3分) ( 2)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 3分) ( 3)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4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4】 D 【小题 5】 (1)所以我曾喜欢跟曼卿交往 ,想通过他来暗暗地寻求天下杰出的人才。 ( 2)当他们狂饮大醉之时,又唱又吟 ,又

32、笑又叫,来共享天下的乐趣 ,这是多么迈啊 ! ( 3)在他将要远行时 .我给他的诗集写了这篇序,借此称道他的壮年并为他的衰老而悲。 试题分析: 【小题 1】 B(伏 :伏) 【小题 2】 C(都是动句,到,往 ;A连词 ,表顺承,就、便 ;连词,表假设,耶么;B连句,来 ;介词 . 凭 ;D形容词词尾 ,无实意;助词, 样子) 【小题 3】 A( 是写他要到东南游玩 是贤士喜欢和他交往 是写他诗作的流行) 【小题 4】 D 【小题 5】( 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 “尝 ”、 “游 ”、 “阴 ”各一分。( 2)这个句子中 “极 ”、 “适 ”各 1分,句意 1分。( 3)这个句子中 “叙

33、”、 “因 ”各 1分,句意 1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 3 个小题,首先要理解 “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秘演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是 “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 “信 ”(准确无误)和 “达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 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34、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 ) 临江仙 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小题 1】 “花态度 ”“雪精神 ”具体指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4分 ) 【小题 2】作者为何而 “醉 ” 请作简析。 (4分 ) 答案: 【小题 1】花态度:一般花的鲜艳娇嫩的样子;雪精神:梅傲雪耐寒的神韵。(答对一项得 1分,两项都对得 4分 ) 【小题 2】 “醉 ”指心陶醉于梅;作者赏梅,不知不觉中天色昏暗,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 (4分,分号前后意思各

35、2分 ) 试题分析: 【小题 1】梅花是斗冰寒,傲霜雪,迎风怒放的硬骨头。 “全是雪精神。 ”它的开放,使玉溪破春,青山逊色,给梅花以最高的评价。写梅花也是为自己写照;同时也无情地鞭挞了那些阿谀奉承,摇曳媚人的小人。词人并不刻画梅花的外表形态,而着意求其精神内质,说梅没有群花的浓妆艳抹 争春取宠的媚态,它先于众芳而玉肌冰姿,傲霜耐雪,不俯仰随人。不难看出这正是作者讽世嘲俗的性情,也是他不顾年老心懒却 “犹绕江村 ”探梅的深意所 在。 【小题 2】为了梅花我推敲了清新的词句。竹林下的流水带走了天空飘动的浮云。我喝醉了酒全不记得,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月亮当空,夜色黄昏了。 ” 辛弃疾是一个品格高尚,

36、坚贞不阿的人。退居带湖后,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提高了自己的情操。因此,借梅花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答题思路为: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 、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

37、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 情怀 ”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 ”。 语言表达 填入下面横线的几句话,其正确的排序应该是 _。 第一天到达一个小村的小旅店过夜。 _ _。 “鸡声茅店月 ” 这诗的意境在我的心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月色窥窗 天将破晓时 周围死般沉静 醒来听到鸡鸣 似乎在致黎明的问候 答案: 试题分析:这个题首先也要考虑符合生活的逻辑,

38、一个从睡眠中醒来的人对外界最初的感知,应是声音,然后才是视觉的反应。当然,这一切发生的时间都是 “天将破晓时 ”。所以它的正确的次序应为: 。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 “语言连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无论是做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得保证前后句的话题统一,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的统一;保证语序合理,衔接自然严密,前后呼应为一体。一般说来,下列种种衔接,是连贯的:话题统一,语脉相通,事理情理相通,语序前后一致,问与答前后照应,指代前后照应,句式前后一致,关联词前后照应,表达符合语境,音节和谐一致等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创作中 “荒诞化、幻化 ”的作用。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

39、说与人间隔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 “将真事隐去 ”, “假语村言 ”, “经历一番梦幻 ”, “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 ”,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意,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自由,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答案:给作者自己留下了创作的自由,为读者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 试题分析:概括文段时,先看清文段的结构,本题是让概括小说创作中的 “荒诞化、幻化 ”的作用,我们就要将语段的涉及该内容的部分提取出来。然后将文段划分层次。 考点:本题考查学

40、生 “压缩语段 ”, 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本题解题步骤如下: 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 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 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 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有冷色也有暖色; _ _, _ 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

41、开, _ 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答案:五十年像一首歌曲,有低音也有高音 乐曲渐趋高潮(分析:注意 打比喻, 前抑后扬, 前后照应。)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语言连贯的能力的,但是还有一个要求要看清楚,是要组成排比句。仿写先看清事例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然后比着葫芦画瓢。一定要注意句式要相同或相似,然后看清楚有没有修辞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仿用句式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做仿写题,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

42、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 “形神 ”两方面去考虑。 默写 补写下列各句空缺部分。(任选 3个小题) 【小题 1】怅寥廓, , ? 【小题 2】芭蕉不展丁香结, 。 【小题 3】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 , 。 【小题 4】鹰击长空, , 。 【小题 5】今又重阳, 。 【小题 6】青鸟不传云外信, 。 【小题 7】 ,换了人间 【小题 8】无边落木萧萧下, 。 答案: 【小题 1】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小题 2】同向春风各自愁 【小题 3】 冷漠、凄清 ,又惆怅 【小题 4】

43、鱼翔浅底 【小题 5】战地黄花分外香 【小题 6】丁香空结雨中愁 【小题 7】萧瑟秋风今又是 【小题 8】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题分析:默写( 1)时,注意 “苍茫 ”“沉 ”的写法。默写( 3)时,注意 “惆怅 ”的写法。默写( 4)时,注意 “翔 ”的写法。默写( 7)时,注意 “萧瑟 ”的写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级 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的依据是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 ;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 ;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

44、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作文 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可以是为着一次久别后的相聚,为着亲人温暖的关爱,为着一个陌生的 微笑,为着一朵绽放的鲜花,为着每一天适时而至的阳光,为着我们美好的青春岁月,为着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受感动的人和事是什么? 请以 “感动 ”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 注意:题目自拟;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答案:略 试题分析:带给你感动的理由很多 ,只要你认真观察生活 ,认真体味生活 ,你就会发现人每时每刻都处在感动之中 ,你被别人感动着 ,反过来你又感动着别人。横线上要补充的内容可以是人

45、,也可以是物或其他。 这个题目 ,审题时要注意将抽象的感 受具体化 ,要将一种心理体验生动形象地展现成让人看得见、想得到的东西。可刻画自己感动的心理 ,也可写别人感动时的反应 ;或记叙大的事件 ,也可抓取小的细节 ;可全方位地描述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也可捕捉故事中的一个场面 ,一个动作 ,甚至一个表情 ;可写别人让你感动 ,也可写你让别人感动。 写作时有两种情况应引起大家注意 :一方面是没有挖掘出 “感动 ”一词深层次的哲理 ,而只是泛泛地谈论 “某某人、某某事令我感动 ”,或者 “我感动了 ”;另一种情况是泛泛谈 “我 ”的确感动了 ,但没有展示我受到了哪些感动 ,这些感动对 “我 ”产生

46、了哪些方面的影 响 ,这些影响对 “我 ”产生了哪些意义 ,“我 ”的所思所想为此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显得空泛 ,乏味。 写法上 ,既可以抒情 ,也可以议论。但组织起来的材料作为文章主体框架必须都是抒情、议论的基础 ,否则 ,所抒之情 ,所议之理 ,皆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这就起不到感染读者的作用 ,反而会让读者望而生厌。无论采取何种表达方式 ,都必须要把握住情感的基调 ,以真情感人 ,以深邃的思想感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考场作文的立意,最重要要的是准、稳。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尽量不要标新立异。 要做到 “准 ”“稳 ”要善于找到命题人在立意方面有相关暗示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关键性的句子往往在材料的结尾处,往往以议论句的形式出现。关键的词语可能是出现次数较多,且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将材料简述一次,然后依据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在作文的开头将材料简述一次,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