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上海市南汇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卷.doc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31635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上海市南汇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届上海市南汇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届上海市南汇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2届上海市南汇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2届上海市南汇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上海市南汇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卷 现代文阅读 今天,未必所有人都能拥有一个价格不菲的电子阅读器。但当你在拥挤的地铁里打开手机阅读一本传奇小说,或者对着电脑用鼠标拖动一本畅销书节选时,电子阅读正不可避免地降临到普通人的生活里。数字出版,特别是电子书出版领域暗流涌动,纷纷 “试水 ”电子阅读器;而民营出版商进军数字出版的步伐更大,继盛大以 999元的 “震撼价 ”推出电子阅读器 Bambook后,万榕书业称,今后所有图书将在纸、手机、 Pc、阅读器上同步出版,万榕书业由此成为全国第一家全媒体出版商。 甚至,关于传统书籍和电子书籍谁更可读的争执,也已经展开。有人表示,自己仍然无法接受间读

2、电子书,而更喜欢传统纸质书在手指间翻过的感觉。纸质读物的优势,首先就是一本书自有其独特的收藏价值,毕竟当自己使用了一些资金把书买下之后,它就是属于你的东西,而且那种时时洋溢着翰墨书香的纸质阅读对阅读者在人品、情感和文化等方面巨大而难以言传的熏陶作用,是电予阅读永远不可能代替和削减的。但也有人坚称,传统出版物定将消亡,电子阅读代表未来的希望。白于环保的概念在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宣传、所以纸质读物的存在价值已经慢慢在走下坡路 毕竟纸质的东西还是需要通过砍伐树木来实现自身的存在,而且由于纸质读物的重量问题,也不方便携带,再加上数字化信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更多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不仅避免了砍伐树

3、木的问题,还正好利用起了这个 3G时代的信息量。故而纸质书何去何从的确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听上去,似乎一场你死我活的 “战争 ”已经开始。新年伊始,中国第一次电子书产业论坛召开,出版商和销售商纷纷参与讨论,规划中国电子书产业的未来。另一则引人关注的新闻是,作家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试图同时发行新书的纸版和电子版,由此产生版权纠纷。古炉的 纸质书还未面世,其电子版却提前 “首发 ”,人民文学出版社对网易读书频道的这一做法提出了异议。对于出版社而言, “首发 ”问题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该社事先并不知道贾平凹将作品的电子版权授予网易读书频道。人民文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社在签下古炉版权时,合同里也包含

4、了电子版权的条款,因此古炉的电子版权应该归属于该社。不过,网易读书频道主编则表示,网易拥有古炉的电子版权是无庸置疑的,而且是经过贾平凹本人授权的独家、首发、全本电子版权。这场纠纷, 把它看作一个版权归属问题, 说是为新旧两种阅读方式的断裂提 供了佐证。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阅读方式的孰优孰劣。唯有那些重视 “阅读 ”内容本身的人,才可能体会一个浅显的道理:阅读的本质,是不会随着工具的变化而转移的。 无论是在蕴含最新科技手段的电子阅读器上,还是在平实或装帧华丽的传统书本里,一本书不会教会人不同的东西。如果说阅读所追求的本质是内容,那么,这个内容是由油墨印刷在纸张上,或是由 “电子墨水 ”显示

5、在电子屏上,又会有什么区别呢?阅读工具改变的是阅读者的附带体验。喜欢传统书籍的人,或者是习惯了书本的翻读方式,或者是重视由纸感、墨香等组成的文化气质。而电子书 痴迷者,可能为携带方便、查阅简单等原因而感到满意。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阅读器的出现给人更多选择,也带来更多新意。但它只能做这么多。在纸张上还是电子阅读器上读书,既无法改变一个人对于图书内容本身的汲取和理解,也无法改变读者由读物本身所得到的学识和智慧在完成将内容传递给读者这一工具性作用之后,阅读手段就退隐了, 书的本质作用开始显现。 当然,读书历来是一件掺杂着多种复杂情感的事。所以,坚持传统阅读的人和将传统书本换成一个薄薄的电子阅读器的人

6、,都能找到合适的理由。这些理由都是私人性的,都值得尊重。如若将这些私人选 择对立起来,显然很不明智。 作为产业的电子出版,是出版商和销售商占领市场的一种新策略。但对读者而言,过分纠结于传统书籍和电子书籍的优劣,恐怕不是件好事。但愿对阅读方式的过度关注,不会掩盖阅读内容本身。因为毕竟,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来读,书还是那本书。 (原文载 2011年 1月 25日中国青年报) 【小题 1】第 段 “试水 ”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_ _。( 2分) 【小题 2】根据第 段文意,分别概括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优点。( 4分) 类别 优点 纸质书 ( 1) ( 2) 电子书 ( 3) ( 4) 【小题 3】填入第 段

7、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不是就是 B与其不如 C宁可也不 D要么要么 【小题 4】下列关于第 段含义和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一段承接上文,进一步阐明新旧两种阅读方式的各自优劣。 B这一段提出观点,强调阅读工具不以阅读本质的变化为转移。 C “其实 ”表示文意转折,一下文将着重阐述阅读的本质是内容。 D “唯有 ”表明能体会那个浅显道理的原因,是重视阅读内容。 【小题 5】根据文意,推断第 段画线句所要 “显现 ”的是 。( 2分) 【小题 6】文末说 “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来读,书还是那本书 ”,请举自己阅读经历中的实例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答案: 【

8、小题 1】 【小题 1】【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小题 1】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便是河水由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次第流淌不息。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冰封的河面。 (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

9、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为它们的存在,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

10、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 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 7)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

11、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时维仲秋,天空晴朗高远,空 气清冽干爽,让人心思沉静笃定。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 9)清明节

12、、中元节、冬至节 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 ,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 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

13、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 “万物皆备于我 ”的虚幻感觉,但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

14、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 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 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小题 1】第 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是 ( 2分) 【小题 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

15、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 3分) 【小题 3】第 10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_ _( 3分) 【小题 4】第 12段写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故事的意图是 ( 3分) 【小题 5】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 A文章开头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 情趣。 B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的特点。 C作者提到童年夏夜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牵牛织女星的事情,意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了民俗节日大体经历了形成、流传和衍生出更为丰富内容的过程。 E

16、文中 “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 ”象征了我国民俗节日历史悠久。 F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富有诗意,启人深思。 【小题 6】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3分) 答案: 【小题 1】 【小题 1】 【小题 1】 【小题 1】 B F 【小题 1】 【小题 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 17分)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 ,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 “他日不忘老人芋也。 ”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

17、芋,辍箸叹曰: “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 ,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子不倜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 “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 “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 “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 ,朝分尚食 ,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

18、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 。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 ,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 !”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 “老人知道者! ”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释 佣:受雇打工。 丞、尉:知县的佐职。 钧礼:平等之礼。 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 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 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 岂独一箸间:意谓不只辍箸不吃这点事。 【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4分) ( 1)影乃益瘦( ) ( 2)再进,生为之饱( )

19、 ( 3)织纺井臼,佐读勤苦( ) ( 4)相国遽惊谢日( )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 A独与妪居渡口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及为吏 C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时、位之移人也 D命妪煮芋以进以污贿不饬罢 【小题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 2)尚何芋是甘乎? 【小题 4】文中老人所言三事说明的道理是: 。(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分) 【小题 5】根据文意,揭示作 者的写作意图。( 3分) 答案: 【小题 1】 【小题 1】 D 【小题 1】【小题 1】 【小题 1】 阅读下文

20、( 12分) 赠孙秋士序 清 梅曾亮 为名公子贵介弟 ,而无官于朝,无迹于场屋 。斗室中课六七童子,十馀年主者不易姓 ,往来不过一二士。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卷舌滞口而不可舍去。敝衣冠,独行市中,断烂古书外不市他物。居近正阳门,不二三里,目不见朝报一字 ,不知何者为今日时事、达官要人。盖古之山林枯槁之士,无过于孙先生者,而今于京师中遇之,亦异矣。 韩昌黎言居京师八九年,不知当时何能自处。夫士至京师不可居,困矣。然困有至非京师无可居如先生者,为愈奇耳。吾观东方曼倩及扬子云 ,皆非嗜禄利者,其居长安中甚落拓矣,亦卒不舍去。岂古今人之遇或同与?二子在当时,虽其遭遇若此,后之好事者或传其书,写放 其貌

21、,忻慕笑 ,而欲从游,则以吾所言如先生其人者,后人好事者见之,有不欲传其书,写放其貌,而欲从之游者乎?有不忻慕笑 ,而忘其为落拓于当世者乎? 太史公班固书,屡言长安诸公贵人,皆不出其名氏,以其人日异月新,不胜识也。然而有名氏如二子者,落拓亦何负于人哉!曾亮 交先生十馀年,今先生年六十矣,乃述其行之似古人者以为寿,以见寿莫寿于使后世知我为古人也。 注释 贵介弟:高贵子弟。介弟,对别人兄弟的敬称。 场屋:科举考场。 主者:东家。 朝报:古代官报,刊载诏令、任免、奏章等。 东方曼倩及扬子云:东方朔,字曼倩;扬雄,字子云。皆西汉文学家。 写放:摹画。放,通 “仿 ”。 忻慕笑 ( bin):钦佩羡慕而

22、欢欣鼓舞。 【小题 1】 “秋士 ”是古代文化中特有的名称,高中课文 对此有所论及。( 1分) 【小题 2】第二段举韩愈、东方朔、扬雄为例的作用是: ( 3分) 【小题 3】下面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孙先生作诗一卷,纸张陈旧,墨色暗淡,常使读它的人辨识不清又不忍放下。 B孙先生经常穿戴破旧的衣帽,独自行走于集市,除了残破古籍外什么也不买。 C东方朔和扬雄都不是贪图利禄的人,他们居于京师宁可穷困落拓也不肯离去。 D班同汉书多不提京城达官贵人名氏,却留有落拓者如东方朔、扬雄之名。 【小题 4】从文来看,作者写这篇赠序是为了 。( 2分) 【小题 5】文中孙先生是一位让作者感到 “

23、异 ”、 “奇 ”的隐士。请联系全文,评析这一人物形象。( 3分) 答案: 【小题 1】 【小题 1】【小题 1】 A 【小题 1】 【小题 1】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词和相关材料。( 8分)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本诗作于诗人当年随武则天离开洛阳回西京期间。 注释 京中:指西京长安。 秦:指长安。 上林苑:这里借指长安园林。 细柳:古地名,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在此驻军,称为 “细柳营 ”,这里借指军营。 南桥、西第:皆指洛阳园林。 洛城:指洛阳。 【小题 1】杜

24、审言是唐朝诗人 _的祖父。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 诗。 ( 2分) 【小题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诗的首联以平缓的语气叙述起,扣住题目 “京中 ”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 B “愁思看春不当春 ”一句,巧用重字,使作品气韵回环,节奏和谐。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身居他乡,哀春伤怀的诗人形象。 C颈联中春游者风度翩翩,潇洒自得的神志跃然纸上,读之令人大有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之感。 D尾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作者一反前两联孤独伤感之情,表现出了乐观向上 的情怀。 【小题 3】一个 “徒 ”字和和一个 “漫 ”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5、( 4分) 答案: 【小题 1】杜甫 【小题 1】 D 【小题 1】 默写 默写。(任选 6空,超过 6空,按煎 6空评分)( 6分) ( 1)君子固穷, 。( 七则) ( 2)世胄蹑高位, 。(左思咏史) ( 3) ,迷花倚石忽已瞑。(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 5)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 6)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 7) ,黄花地, ,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 ( 8) ,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郴州旅舍) 答案:( 1)小人穷斯滥矣 ( 2)英俊沉下僚 ( 3)千岩万壑路不定 ( 4)非吾所

26、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5)江山代有才人出 ( 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7)碧云天 西风紧 ( 8)可堪孤馆闭春寒 作文 阅读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毕淑敏:我去尼泊尔的时候,和一个尼泊尔小伙子聊天,我觉得他说得很好。他说,中国的节奏越来越快,中国人到尼泊尔去,一开始很不 习惯尼泊尔的慢节奏,慢慢待下来,就觉得这种节奏很舒服,适合人的身体,让人能真正融入大自然。既然好的东西都那么慢,为什么我们不试着慢一些呢? 记者:可有些人会觉得,我如果非常忙碌,做更多的事,把黑夜也利用起来,是在增加生命的长度;这个也尝试,那个也尝试,是在增加生命的宽度。这不好吗?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