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重庆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语言文本阅读练习卷与答案19(带解析).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31880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重庆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语言文本阅读练习卷与答案19(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重庆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语言文本阅读练习卷与答案19(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重庆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语言文本阅读练习卷与答案19(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4重庆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语言文本阅读练习卷与答案19(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4重庆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语言文本阅读练习卷与答案19(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4重庆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语言文本阅读练习卷与答案 19(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矫情 动辄 水蒸气 和言悦色 B寒碜插坐煞风景插科打诨 C搁置妥帖满堂彩慧心灵性 D奚落融资邻界点群情激奋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言 ”应为 “颜 ”; B.“坐 ”应为 “座 ”; D.“邻 ”应为 “临 ”。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受 “从众 ”心理影响,二是违反了规则被抓,处罚也轻,罚不当罪,从而不顾及交通安

2、全。闯红灯在很多国家为人所不齿。 “中国式过马路 ”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 “中国式过马路 ”谈不上劣根性,但肯定是一种通病。而全民讨论并且对此忧心忡忡,也是过度解读的表现。 A调侃 B罚不当罪 C不齿 D忧心忡忡 答案: B 试题分析: B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处罚过轻或过重。 A.调侃:用语言戏弄;嘲笑。 C.不齿:不与同例;不看作同类 (表示鄙视 )。 D.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古装电视连续剧大唐女巡按,从独特细腻的视角出发塑造了谢瑶环等女官形象,自从在广东卫视播放以来备受观众

3、追捧,堪称女刑侦专家。 B专家提示:一旦发现高热、呼吸困难者,应及时送诊;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个人卫生,能有效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疾病。 C进入 2013年, “中国式过马路 ”现象引起了媒体及公众的广泛关注,杭州等诸多城市针对行人闯红灯等违法行为已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D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无疑与它的文化的形成、发展密不可分,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横向的积累与创新,也离不开纵向的沟通与借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大唐女巡按 ”与 “女刑侦专家 ”搭配不当。 B.成分残缺,可在“个人卫生 ”后加 “习惯 ”。 D.语序不当, “横向 ”“纵向 ”应调换位置。 现代文阅读

4、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停止。因此,无论是人 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 “神 ”的概念。之所以出现 “神 ”而不出现 “人 ”,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 “神 ”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也更近乎客观。 于是,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抗的和谐。但这种和谐表现在人的主观理念上、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中国

5、的神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由此产生了两种不 同的风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 愚公最终 “移 ”走了山;精卫一直填海不已,其成功已势在必然。而西方作品中,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微弱了,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 老人出海仍无功而返。但作为自然的征服者,却从不敢也从没有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停止过自己探索的脚步,尽管这种力量很微弱,在很多的时候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他们仍不会屈从命运,仍在不断地同自然抗争,向自然宣战。正如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所说: “人不是为失 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6、。 ” 也就是说,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给人以鼓舞,充满了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人类提出一个严峻的课题。但我们读后却不感到悲观,反而会继承一种精神,产生出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很强的征服欲。 西方的 “神 ”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西方人看重个人的力量;中国的 “神 ”被人主宰着,因此,中国人看重对外物的利用。被神主宰的,总探求自身的解放,故探索永远不会停止,人类自身也不断地在自然面前获得一定的自由。幻想主宰神的,在意 念上总是胜利者,故不去或很少去探索,人也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看重个人力量者,认为一切成功都来源于自身的努力,

7、因此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获得对自然的驾驭。他每走一步,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一种启示,都有助于今后的努力 这种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因素的影响,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自我奋斗是这种思维的外化。 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多出于一种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有节、有度,不太合常理但符合实情,有很强的现实性;中国多缘于感性认识上的一种理论,没有什么 限制,虽有道理却不符合实际,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西方人务实,崇尚实干,重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国人务虚,崇尚清淡,看重精神的作用,而很少考虑后果如何,重态度而轻能力。西方人尊重科学,崇尚理性;中国人崇拜

8、迷信,强调感情。由此而产生不同的人才:西方出现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实业家、科学家,中国却培养出一大批夸夸其谈而不着边际的空想家,使我们至今仍蒙受其害。 (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虽显得渺小,但人类从来不会屈服于自然。 B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和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都是由神帮助而取胜。 C中国人看重神力,西方人探求神力,但都是通过自我努力驾驭自然。 D名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是东方人重视利用外物的表现。 【小题 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以往的神话和今天的幻想都突出了 “神 ”的力量

9、,人类借助神力表现出自己的希望和寄托。 B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是 “神 ”,都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的神力。 C圣地亚哥在不断地同自然抗争中最终获得了全胜,在自然面前从未停止过自己探索的脚步。 D中国产生一大批空想家是因为中国人崇拜神力,看重外物和精神的作用,却不相信自己。 【小题 3】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5分 ) 答:_ _ _ _ _ _ _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A 【小题 3】 在自然面前:中国作品看重神力,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2分 )中国作品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乐观、自信

10、,西方作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奋斗。 (1分 ) 在征服自然的表现上:西方人务实,崇 尚实干,重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国人务虚,崇尚清淡,看重精神的作用,而很少考虑后果如何,重态度而轻能力。 (或答 “西方多出于一种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有节、有度,不太合常理但符合实情,有很强的现实性;中国多缘于感性认识上的一种理论,没有什么限制,虽有道理却不符合实际,有很大的盲目性。 ”)(2分 ) 试题分析: 【小题 1】 B圣地亚哥没有借助 “神力 ”取胜; C.曲解文意。中国人 “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 ”,西方人 “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获得对自然的驾驭 ”; D.这是西方人

11、看重个人力量的表现。 试题 分析: 【小题 2】 B愚公不是神,而是借助神力成功的; C.圣地亚哥没有 “获得全胜 ”;D.“不相信自己 ”错误,他们也相信自己,但太崇拜神力。 试题分析: 【小题 3】略 语言表达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试仿照下面的示例,在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对象,根据备选人物的相关特点拟写一副对联。 (4分 ) 示例: (苏武 )汉臣持节牧北海,鸿雁捎书回故乡。 备选人物:李白 杜甫 李清照 文天祥 鲁迅 朱自清 选择的人物:_ 拟出的对联:_ 答案: (文天祥 )犹存正气参天地,永留丹心照古今。 (4分 ) 试题分析:拟写对联应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

12、押韵等基本要求,同时要注意题干要求,对联内容要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如果你是一位记者,要去采访 某位专家,请根据下列专家的回答,补写出你所提出的问题。 (要求:语言得体,简明通顺 )(4分 ) 记者:_ _ 专家: “诺贝尔文学奖 ”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奖项,但并非代表着世界文学的最高水平,作为一个文学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 ”也受到一些诟 病。比如受到西方中心主义与冷战思维的影响,遗漏了托尔斯泰、乔伊斯等文学大师。在具体的评选过程中,以翻译文章评选世界各国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也存在着先天不足。尽管如此,莫言获奖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来说,却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意义。自1980年开始, “走向世界 ”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梦想,中国作家心中普遍存在着 “诺贝尔情结 ”。莫言获奖或许有助于中国文学舒缓这一焦虑,也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地审视 1980年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重新思考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答案:请您介绍一下该如何认识 “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获奖的意义何在?(每问 2分 ) 试题分析:因为专家的答语是回答记者提问的,概括专家的答语,可以得出他主要是阐明了自己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及莫言获奖对当代文学的标志性作用和社会意义所在,由此很容易得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