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高考语文二轮简易通创新演练专题 6考点 2新闻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2013 哈尔滨六中第三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江女神 ”芳踪已逝? 文 Shai Oster编译 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 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 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 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 “长江女神 ”。 上世纪 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 200头白鳍豚,在长江
2、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 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 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 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 ”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 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 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
3、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 ”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 “长江女神 ”。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 皮利里于上世纪 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
4、。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 “白鳍豚先生 ”,他是从 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 “淇淇 ”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所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
5、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 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 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 10 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 “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6、的两项是 ( ) A新闻标题采用 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 “长江女神 ”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 “长江女神 ”,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 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小题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
7、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它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答: _ 【小题 3】文章第六段为了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增强其说服力而采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 _ 【小题 4】西方媒体一直有 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 “曝光 ”“揭丑 ”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 _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2】属于导语部分。采用了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 3】本段为了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增强其说服力而采用了多角度分析
8、的手法。比如,尽管记者认为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 ”,但也指出 “缺乏 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 ”也是白鳍豚濒临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采用多角度分析的手法,容易让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信服。 【小题 4】本文以揭示、批评中国在经济发展道路上产生的问题为主旨,其中反映出西方价值观的烙印,这些报道所折射出的国际视野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理性地审视自我。另外,从新闻业务角度进行研究总结,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西方解释性报道技巧,提高我们 “用事实说话 ”的水平。同时,文章揭示了中国为其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这传达出国际社 会对中国环境现状的担忧,也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已成
9、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 B项, “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错。 D项,文中说是 “原因之一 ”,并非 “关键原因 ”。 试题分析: 【小题 2】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新闻的结构特征,明确 “导语 ”在新闻中的位置及其作用。本文第一段概括了本篇新闻的要点,属于导语部分。 试题分析: 【小题 3】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结合文本内容,不要空洞地罗列概念。要举出第六段的 “案例 ”说明。 试题分析: 【小题 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探究 ”就是探讨研究,探究
10、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见解、见识,看看考生能否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释、评价某一个疑难问题,或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探究过程的呈现非常重要,见解的 “独创性 ”也是得分的关键,另外还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能自圆其说。所以,在组织答案:时一要切忌人云亦云,没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二要切忌空洞无物,浮于表面,无关痛痒;三要切忌不分层次,东 拉西扯,详略失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修谱之风盛 寻根情结浓 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访谈录 文汇报:清明节将至,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又到了。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重温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意识是不是特别强烈? 王鹤鸣 (
11、以下简称王 ):应该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从我研究多年的家谱谈起,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民族并不少,但各国修家谱的发展程度、形式各不相同。我国有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一传统发展得最完整、最系统、最成熟。 中国人修家谱的历 史悠久,中华民族的家谱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母系氏族社会讲究血缘的纯正,讲究辈分和宗族,因此中国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开始就有了原始形态的家谱。 此外,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修谱的意识始终很强烈。尤其是近五十年来,海峡两岸以及海外人聚居的地方,民间一直非常热衷于在祖先留下的家谱的基础上编修新家谱。中国历史文化有三个传统:一是正史,由
12、国家编撰;二是方志,由地方政府编撰;三是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脉络。编修新家谱是中国历史上修谱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短短几十年内形成的这股热潮,其声势之大,影响之 深,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阶段。 文汇报:为何是近五十年来形成了这股修家谱的热潮?我国现在修家谱风气较盛的是哪些地区? 王:近五十年来的这股修谱热潮,最初是在台湾地区出现的。台湾地区绝大多数人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但是他们的根在大陆,与大陆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一直以来无法割舍深厚的宗亲情感和恋土怀乡的情怀。因为客观因素,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理清祖上脉络,排遣思乡之情。据统计,台湾家谱约有一万
13、种,其中 80%是近五十年编修的。而大陆出现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是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一度受到压抑的谱牒研究在大陆重获关注。民间热衷于修谱之余,还自发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现在,大陆修家谱比较多的是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广东等省。 1987年以前,台湾人不能回大陆,修家谱时也只能记录家族中生活在台湾的人口的信息。进入 21世纪,两岸民间修谱活动更趋活跃,逐渐出现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合作编修新家谱的现象。 文汇报:有没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例能反映出家谱在华人世界的 “热度 ”? 王:我曾收到很多信件,提供私藏家谱的相关信息,提 醒我们
14、编进目录。我记得,上海音乐学院有一位老教授叶淑莲,退休后定居美国,回国探亲时偶然得知我们的编撰工程,特地来到上海图书馆,把自己的一套家谱送给我们。她对我说: “这部家谱收藏在上海图书馆,出现在家谱总目录中,这是这部家谱最好的归宿。 ”还有一位侨居美国的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退休老教授王宜训,好几次写信给我,表示要来上海做一名志愿者: “我不要任何报酬,一切生活费用自理,我期待着中国家谱总目这一功垂千古的历史文献,早日问世。 ” 文汇报:由此可见,华人心中的家谱情结的确非常浓重。那么,就增强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 力而言,您认为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家谱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王:其实整个编修新家谱的过程,就是
15、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人对同宗共祖的血脉的追寻和认同,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在合作修编新家谱的过程中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进而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这对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也必然有推动作用。 在我看来,绵延五千年之久的编修家谱文化习俗,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优良文化传统。 (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这篇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 当的两项是 ( ) A文汇报记者认为清明节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王鹤鸣先生认同了记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阐述。 B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
16、的民族,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民族并不少,但是只有中华民族最重视修家谱。 C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理清祖上脉络,排遣思乡之情,这是近五十年修家谱热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D谱牒研究在大陆一度受到压抑,在台湾修家谱热潮的影响下,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大陆修谱逐渐兴盛起来。 E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合作编修新家谱,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 【小题 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请简要回答。 答: _ 【小题 3】作者举热衷修谱的典型人物,举了两位身在海外的教授,而没有举生活在大陆的一般
17、中国人,这是为什么?请具体分析原因。 答: _ 【小题 4】这些年来,许多姓氏不管家族大小,都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修家谱,你认为这样做有意义吗?选择一个角度加以阐述。 答: _ 答案: 【小题 1】 CE 【小题 2】 中国人修家谱的历史悠久,自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开始就有了原始形态的家谱; 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修谱的意识始终很强烈; 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发展得最完整、最 系统、最成熟。 【小题 3】 教授是知识分子,比一般人有影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举身在海外的华人的例子,更能代表全球华人; 举海外教授的例子,便于反映家谱在全球华人世界中的 “热度 ”,从而有力地说
18、明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小题 4】 (示例一 )修家谱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通过修家谱,人们可以明确自己的血缘关系,明确家族的来龙去脉,知道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知道与族人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促进宗族内部的亲和,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示例二 )修家谱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 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示例三 )修家谱是一种盲目的怀旧情绪。修家谱就是追根溯源,理清枝系,以达到缅怀先人的目的。而先人是各不相同的,有人有
19、功于当代,有人有罪于后人,不加区别,平等出现在家谱里,只要是先人就顶礼膜拜,这就抹杀了善恶的区别,不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试题分析: 【小题 1】 A项, “王鹤鸣先生认同了记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阐述 ”有误,王先生并没有对清明节问题发表看法。 B项, “只有中华民族最重视修家谱 ”于文无据。 D项, “在台湾修家谱热潮的影响下 ”表述不当,文中无此意。 试题分析: 【小题 2】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出答题区域,不难看出答题区域为第 2 4段。具体作答时要对答题区域的内容进行认真阅读,抓住 “历史悠久 ”“延续至今 ”和 “最完整、最系统、最成熟 ”进行分点概括。 试题分析: 【小题 3】作答本题,
20、要抓住举例前后的有关语句,明确举例的意图。王先生是应记者要求举例的,在记者的提问和小结中提到 “全球华人 ”“认同感 ”“凝聚力 ”等语,由此可知作者举例旨在说明家谱在全球华人中的 “热度 ”,从而 说明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作答时可按 “为什么要举教授的例子 ”、 “为什么要举海外教授的例子 ”、 “这样举例便于突出什么主题 ”的思路进行。 试题分析: 【小题 4】作答本题,可以肯定家谱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如修家谱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等等;也可以否定其意义,如修家谱是一种盲目的怀旧情绪,等等。无论采取何种态度,都要有明确的观点和恰当的分析论证,做到言之成理。 (201
21、3 河北衡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孤傲 ”俞平伯 俞平伯 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 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 “新红学 ”的开拓者之一。 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 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噪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20世纪 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
22、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 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 “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 1956年 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 “北京昆曲研习社 ”。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 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 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
23、丹亭推上舞台。 1958年 10月 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 1959年 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 “身体好吗? ”答: “嗯。 ”高官说: “我们走了。 ”答: “嗯。 ”既不客套,也不送客。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
24、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 “牛棚 ”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俞平伯在 “牛棚 ”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 从 “牛棚 ”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 1971年 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 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 ,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家。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 ”来人都很惊愕,说: “没有利息。 ”俞先生说: “工资是国
25、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 ”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俞先生说: “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 ”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选自名人传记 2012年第 1期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 ) A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开拓者之一。 B “北京昆曲研习社 ”成立于 1956年 8月,这是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召开,他
26、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C俞先生说: “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 ”这体现了他憎恶贪腐、憎恶黑暗的一面。 D 20世纪 50年代中期,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是由于研究 红楼梦的事情。此后,他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了。 E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俞平伯的家也受到一些乌合之众冲击,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被从老君堂抄走了。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 “牛棚 ”办学习班。 【小题 2】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种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 _ 【小题 3】文章第 段写了俞平伯先生的几件小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27、。 答: _ 【小题 4】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请联系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 _ 答案: 【小题 1】 BE 【小题 2】 与自身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有关 (或自身文化素养 ); 与许家人的影响有关; 与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有关。 【小题 3】 (1)第 段描写了 他在朋友、家人前唱昆曲的事情,体现了他对昆曲的喜爱; (2)通过这些事情突出他对朋友、对家人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 (3)与下文俞平伯耿介孤傲的性格形成对比。 【小题 4】观点一:我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 理由: 从学术上看,即使受到不公平批判,依然进行牡
28、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体现了知识精英本色的特点; 从和高官打交道上看,牡丹亭的成功演出能说明俞平伯不主动表功、不献媚的性格特征; 从受到批斗上看,在 “牛棚 ”里依然从容,游街时淡然处之,能看出他遇困难从容的特点。观点二:我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 理由: 在牡丹亭演出结束时俞平伯不能够主动和领导打招呼; 对于高官的问话不能有礼貌的回答; 对于送工资的人,不说感谢,反而刁难。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应该是 “新红学开拓者之一 ”; C项 “贪腐黑暗 ”说得有点重; D项原因解说错误。 试题分析: 【小题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
29、“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俞平伯先生对昆曲的爱好 “由哪些因素促成 ”,首先要确定筛选的有效信息区间,即前四段;其次从这几段中找出相关信息的句子,如 段中的 “又与他的爱情相关 ”“遭受非 学术的 愈来愈浓 ”等。 试题分析: 【小题 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第 段写了俞平伯先生哪几件小事,然后分析这几件小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对全文 (下文 )又有什么作用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中明确列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采用其一即可;说明理由不要脱离文本,如同意观点一可结合 节。不管同意哪种
30、观点,都要注意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奇 ”号火星漫游记 李 理 “祝贺你们! ”肃静的大厅里传来一声浑厚的问候。大屏幕前,正在观察 “好奇 ”号行动的科学家们屏息凝听着随后的一段话。这是一份来自火星的特殊问候。近日, “好奇 ”号火星车在接收了地球上的语音邮件之后,通过美国宇航局的深空天线网络接收信号将其向地球转发回来。这是人类首次完成从地球上向其他行星发送语音邮件并转发回来的任务。 “好奇 ”之路漫漫行 自 2011年 11月,美国 “好奇 ”号火星车被成功送入设计轨道之后,其征程一直被广大民众关注。到目前为止, “好奇 ”号火星探测器进展顺利。成功踏出火星第
31、一步,成功发回邮件等一系列测试均 表明 “好奇 ”号目前状态良好。 在近日的发布会上,美国航天局对外发布了 “好奇 ”号传来的照片。根据这些照片,人们可以清晰地识别出火星山麓地区一些侵蚀形成的冲沟地形,以及其层状沉积结构。目前,搭载在 “好奇 ”号上的镜头已经拍摄了附近夏普山的缓坡下部地形景象。科学家表示,那里将是 “好奇 ”号攀登夏普山的位置,照片中的层状沉积岩层是它的最终目标。但是,有一片暗色的沙丘横亘在 “好奇 ”号和沉积岩层之间。根据资料,科学家判断,这片暗色区域存在不同颜色的地区,每部分所含成分并不相同,是历史成因的差异导致了这些岩石的多样性。 此外 ,根据报告 “好奇 ”号已从着陆
32、点附近出发,正式开始向 400米外的首个科研目的地格莱内尔格前进,该地是三种地形相交的区域。科研人员期待首个岩石目标能在这一区域找到,并对其进行取样和分析。 火星生命仍为谜 那么,是何原因让 “好奇 ”号火星车备受世界关注呢?科学家表示,是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未知迫使人类关注外星球。之前的资料显示,火星上存有火山喷发后的坑状高低。而有关科学家也曾称,一些带回来的标本也显示火星上有机物是存在的。虽然有科学家表示在火星上发现有机物质并不能证明火星现在或者过去存在生命,陨石可将有机物质携带到火星 上,此外,有些可能被有机物质污染的探测仪器限制了对火星现代微生物的探测任务。因此,对此次 “好奇 ”号的火星
33、之旅是否会发现有机物,成功验证生命是否存在是一个被大众关注的话题。“在我看来,如果 好奇 号发现了火星上存在有机物,那么这将是火星上存在生命发现的转折点。 ”美国科学家曾经如此表态。 然而,火星探测的任务并不局限于对生命是否存在于火星的探索,科学家还将通过研究地球以外的太阳系和银河系中的物理化学环境,逐步认识地球上的生命的产生过程。假设探测到火星表面存在有机物的痕迹,科学家们表示,其重点将转向研究这些有机物 的性质以及形成过程,并确定有机物质是否能与火星生命起源产生关联。 “好奇 ”探索最先进 此番访问火星时,科学家们为 “好奇 ”号选择了最优的探测地点以及携带先进的科学仪器。例如, “好奇
34、”号中搭载了最先进的火星样本分析仪,该设备将对火星大气、岩石和土壤粉末进行取样成分分析。虽然在升空之后,曾遇到些许麻烦,但它最终完成了对内部残留地球大气成分的测试分析工作。火星样本分析仪设备首席科学家表示: “对于测试结果非常满意,结果完美地证明了该设备测定气体成分的精确性。 ”目前, “好奇 ”号发回的数据已经快要超过在此之前所有火星车发 回数据的总和。 与此同时, “好奇 ”号在火星上工作丝毫不用担心其能源问题。以核燃料为主要动力的 “好奇 ”号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任务需求,供能相对稳定。并且,该核电池的主要原料为 “性情温和 ”的放射性元素钋 -238。该元素不会发生核爆
35、炸,而是缓慢衰变放出能量。在通讯传输上,在火星运行的全球性的通讯中继卫星系统持续不断地将数据从 “好奇 ”号传回地球。并且,其自身拥有调整的数据传输速率的能力,让回传效率更高。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用了倒叙的手法,开篇写了科学家们对 “好奇 ”号成功发回邮件的问候,设置悬念,先声夺人。 B “好奇 ”号探测的数据证明,横亘在 “好奇 ”号和沉积岩层之间的暗色沙丘,存在不同颜色的地区,每部分所含成分并不相同,是历史成因的差异导致了这些岩石的多样性。 C根据报告 “好奇 ”号已从着陆点附近出发,向首个科研目的地
36、格莱内尔格前进,并且,科研人员在该区域找到了首个岩石目标,并对其进行了取样和分析。 D为了解开火星生命之谜,人们对 “好奇 ”号火星车十分关注。火星是否存在有机物是解开这个谜的关键所在。 E “好奇 ”号探测地点的选择、仪器的配备、能量的模块化设计、发回的数据的数量都表明 “好奇 ”探索是最先进的。 【小题 2】简要归纳 “好奇 ”号 “漫游 ”的历程。 答: _ 【小题 3】文章的标题是 “好奇 号火星漫游记 ”,为什么后两部分写的却是 “火星生命仍为谜 ”和 “好奇 探索最先进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 【 小题 4】联系文本,谈谈你认为尖端科学发展的意义所在。 答: _ 答案: 【小
37、题 1】 DE 【小题 2】 2011年 11月,被成功送入设计轨道。 顺利执行探测任务。 传来关于火星的照片,为研究火星提供了资料。 从着陆点附近出发,向格莱内尔格前进。 向地球发来语音邮件,成功完成了漫游任务。 【小题 3】后两部分和第一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第二部分 “火星生命仍为谜 ”,才能够让读者真正理解 “漫游 ”的意义;只有通过 第三部分 “好奇 ”探索最先进 ”,才能够让读者明白漫游成功的原因。 【小题 4】尖端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好奇 ”号火星漫游展示了科技的发展和意义。我们要借助高科技进一步认识火星乃至宇宙,认识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从而为人类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服务。通
38、过阅读文本,我们对科技和未来充满了信心,感觉到无穷的乐趣。 试题分析: A项,张冠李戴。 “祝贺你们 ”,这问候是 “好奇 ”号从火星上发回的语音电子邮件,不是科学家们的问候。 B 项, “数据证明 ”带有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原文中则是科学家的判断,带有主观性、不确定性。 C 项,将未然说成已然 。原文是 “期待首个岩石目标能在这一区域找到,并对其进行取样和分析 ”。 【小题 1】 试题分析: 【小题 2】 要找准答题范围。显然,本题的答题范围是开头和 “好奇 之路漫漫行 ”这一部分。 理清思路。明确倒叙手法,抓住时间标志就理清了文章记叙“好奇 ”号 “漫游 ”的思路。 筛选信息。从 “好奇 ”号 “漫游 ”的每一个阶段筛选信息。 整合信息。根据题干要求,将筛选出的信息整合成答案:。 试题分析: 【小题 3】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文章主题,以及第一部分的含意,弄清 “火星生命仍为谜 ”和 “好奇 探索最先进 ”这两部分的含意;然后, 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试题分析: 【小题 4】这是一道探究题,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立足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联系实际,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是一篇实用类文本,属于科普文章,文章通过 “好奇 ”号火星漫游的情况,展示了科技的神奇;联系实际,考生可以谈对科技发展的认识,也可以谈科技与人类乃至生命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