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东北四校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语文).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31997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东北四校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0年东北四校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0年东北四校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0年东北四校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0年东北四校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东北四校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语文) 其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 4分) ( 2)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6分) 答案:)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只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增加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 4分) ( 2)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删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 ( 6分) 补写出下

2、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1)亦余心之所善兮, 。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 2)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 3)山重水复疑无路, 。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无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孰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3分) ( ) A无论什么时候,冰心老人都是如坐春风,亲切随意地发表自 己的观点,从不喧哗而锋芒难避。 B中国女子柔道选手袁华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而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 C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作者罗贯中运用生动而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胸无城府而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蒋干形象。 D

3、有专家指出,如果奔驰公司早一点放下 “皇帝女儿不愁嫁 ”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设厂生产高档汽车,那么 “奔驰 ”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汽车市场的龙头老大了。 答案: D 填到横线处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3分) ( ) 。 。 。 。当我们的影视艺术仅仅把 “山寨 ”、 “克隆 ”别人的东西作为追求,中国影视艺术就遑论 “文化创造力 ”了。 文化创造力是人类最为本质的精神特征。 有批评者认为, “山寨剧 ”如果能够遵循商品规律,能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就不必苛求 “文化原始 ”。 而笔者认为,影视艺术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它体现了包括一切艺术活动在内的文化创造的本质。 文化创造力的昂扬与

4、衰微,与一个时代的精神趣味、思想氛围有关。 A B C D 答案: C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 ) A 这位房地产分析师认为,通过政府出面收购房源,可以使市场成交量在短期内得到以拉升,给市场以 “回暖 ”的预期,以刺激房市。 B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政府并不是只热心通衢于在道与高楼大厦,而是首先顾及到偏远贫穷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 C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他在中美贸易协定、多种纤维品协定和纺织协议中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不能保证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不会出现逆转。 D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险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还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

5、工作。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村 ”制度的确立 依据文献记载, “村 ”概念出现比较迟,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 “村 ”字,此前的文献中也不见,看来当时还没有这种说法和组织。但说文解字中有 “村 ”字的原形 “”字: “:地名,从邑,屯声。 ”到东汉中后期,“村 ”的概念已经正式出现。南北朝时期, “村 ”字被收入字典中。 “村 ”概念在传世文献中也大量使用, “村 ”的名称出现泛化趋势。 至于 “村 ”的意义,依据字书的解释及文献的记载显示,至南北朝时期, “村 ”仅仅为众多的庶民百姓生活居住场所之一种,具有 “聚落 ”的性质 ,直至隋朝 “村 ”一直

6、作为一种自然聚落的名称。 “村 ”从东汉中期开始成为一种聚落的名称以来,一直未见进入国家律典,这种局面延续到唐初才有所变化。按唐例,国家刑书有四:律、令、格、式。律乃惩治违法乱纪者之条款,而 “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 ”令为国家之 “制度 ”,为邦国政治之所依。若就地位而言,明显高于其余三者。 “村 ”制初始于武德,定型于开元, “村 ”制人令,使 “村 ”正式取得了法律的承认与保护,并成为一级基层地方组织。这应该 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创举,是唐朝开创新局面之又一表现,意义非同小可。 总体看来,至

7、唐朝, “村 ”已经从纯粹的自然聚落名称演变为一种基层组织,在地域性之外,开始具备制度性特征。唐朝从两个方面完成了 “村 ”的制度性确立,一是称谓,包括以 “村 ”名聚落和以 “村正 ”名村官;二是对村正设置标准的规范,即是否设置以及设置多少根据村内家户数的多少而定。从百家以上增置村正一人的规定看,村正的设置办法脱胎于里正的设置制度。 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南北分裂,政局动荡,地方机构滥置,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 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朝一统,励精图治,并州郡,裁冗员,竟也致富。然地方政治积弊已深,而隋运短祚,革弊成未竟之业。唐朝初年承

8、袭革弊之势,并加强整顿力度,在继续省并的同时,进而对州县名称的紊乱及重叠现象予以规范,至贞观十三年而告终。 “村 ”制度之推行即为唐朝整顿地方行政、革弊 “求治 ”之一环。我们知道,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的变迁存在着互为因果之关系, “村 ”制度始于武德而完善于开元 ,李唐王朝也经贞观至开元而达鼎盛,可知制度创新与社会经济进步惟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而唐朝终获 “蓬勃发展 ”之缘由也因此可见一斑。 (本文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关于 “村 ”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 “村 ”概念出现比较迟,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 “村 ”字,此前的文献中也不见,这表明了当时还没有这种

9、说法和组织。 B “村 ”字的原形 “”字在说文解字中有所记载: “:地名,从邑,屯声。 ”南北朝时期, “村 ”字被收入字典中。 C东汉中后期, “村 ”的概念正式出现。 “村 ”的名称出现泛比 趋势,因而 “村 ”概念要传世文献中也大量使用。 D依据字书的解释及文献的记载, “村 ”从开始成为一种聚落的名称以来,一直作为一种自然聚落的名称直至隋朝。 【小题 2】下列关于 “村 ”制形成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 “村 ”在唐初以前一直未见进入国家律典,而仅仅是一种具有 “聚落 ”性质的庶民百姓生活居住场所。 B “村 ”制初始于武德,定型于开元,作为基层地方组织演变

10、,地地域性之外,逐渐具备制度性特征。 C至唐朝, “村 ”开始从纯粹的自然聚落名称向一种基层组织演变,地地域性之外,逐渐具备制 度性特征。 D唐朝从称谓和村正设置标准规范方面完成了 “村 ”的制度性确立,为中国行政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南北朝时期, “村 ”仅仅是庶民百姓生活居住场所之一种,这与国家分裂,政局动荡,机构臃肿有一定关系。 B隋朝统一,励精图治,并州郡,裁冗员,虽然革弊事业没有完成,但对后世政治改革起到一定作用。 C唐朝以国家制度,使 “村 ”正式取得了法律的承认与保护,并成为一级基层地方组织,这说明了 “村 ”制

11、政策日臻完善。 D “村 ”制度始于武德而完善于开元,李唐王朝也经贞观至开元而达鼎盛,可见 “村 ”制度的确立对李唐王朝的兴盛起主要作用。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1】无 【小题 2】无 【小题 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泥塑神手张充仁 20世纪,中国诞生了艺术巨匠张充仁。他那双被上帝亲吻过的神奇的手,创造了一个个震撼世人的奇迹。张充仁的雕塑几乎是一部编年史,每一段特殊时期都在他的手中由软泥凝固、坚硬起来,永久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张充仁的一生,如同他的雕塑作品一般丰富而纯粹。他出生于上 海徐家汇。父亲是个木雕艺人,母亲则擅长刺绣,张充仁

12、耳濡目染,自幼酷爱绘画。幼年时期进入徐家汇类思小学,获得艺术生涯中第一份名副其实的启蒙教育,之后逐渐接触并学习绘画。 1931年张充仁只身远涉重洋,赴比利时留学。单眼皮、吃狗肉、长辫子,是那时欧洲人对中国人的全部印象,张充仁立刻指出,无论描绘什么故事都要以事实为根据。他第一个在欧洲喊出 “日本在侵略中国 ”,并把这一切融入一幅幅简洁明快的漫画里。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著名漫画家埃尔热,他竭尽所能引导埃尔热去了解、研究和发现真实的中国, “要让全世界知道真正的中国,这 可比我学美术更重要。 ”当埃尔热在四十年后与张充仁通信时,这样写道: “是你让我继马可 波罗之后认识了中国,认识了她的文明、她的思想

13、、她的艺术和艺术家,我仍然专心于道德经和庄子,这两本书也是你向我推荐的。 ” 张充仁回国后,在小洋房里创办了 “充仁 ”画室。先后培训学生 300余人,其中较著名的有严友人、邱瑞敏等,为我国绘画、雕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当时充仁画室的大门是敞开着的,有许多人会来,甚至美专毕业的学生也会过来。张充仁靠学生的学费来维持生计,但是他却收了许多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也许出于对自己身世的 思考,他有时更加关照这些 “穷学生 ”。中国解放后,许多艺术家纷纷逃亡海外,他们也劝说张充仁一起走,但是张充仁说: “共产党人不是些不学无术的人,我看过他们的报纸,他们也喜爱美术,而且画室还有这么多学生 ” 张充仁曾

14、经说过, “人都是自己塑造的 ”。在近八十年的努力拼搏中,他塑造了大批享誉海外的雕塑佳作,同时也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位世界著名的雕塑艺术大师。他把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正义气的渴望揉进了泥土,铸入了青铜。他的雕塑机理品位和写实功力均得到极高评价。他在求学比昨时皇家美院时,便以异国人的身份,史无前例地为布鲁塞 尔百年宫顶雕刻了人体杰作,百年宫顶共有四个人体雕塑,张充仁雕刻了其中之一。他获得法国雕塑界最高荣誉,至今只有罗丹一人获得的荣誉。他的作品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法国报载 “以前都说中国丝,中国瓷,现在满街都说中国铜了。 ”他的大型青铜雕塑埃尔热像经法国政府决定,放置在安吉兰姆中心广场。他到爱丽舍宫

15、为密特朗总统塑像,扬名法国。据法车文化部估计,在世界上的法语国家中,知道张充仁名字的总计约有 10亿人。 据张充仁的模特回忆,先生身材不高,略显富态,说普通话时还夹带着一口浓重的上海本地乡音。他常常一边熟练地捏弄着手 中的泥巴,一边和我们谈笔风生,他自我介绍说: “我是上海宝人 ” 口齿清楚,言语风趣。当时天气较热,工作室的条件很差,张老每次都是汗流满面,但他全然不顾,从不言累。 无意之间,张充仁过去一些年了。有个叫陈耀王的稿级畜牧师,写了一部有关张充仁的传记。陈耀王并非文艺圈中人,然而他却以敬贤之心和执著之意钦然为张老立传,并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地奔走于国内外,访旧踪、寻遗迹、觅材料、问故知、

16、探轶事,九易其稿。正因陈先生不是舞文弄墨出身,因而全书文笔朴实、叙述简要,洋溢着真诚之心,感人至深。他说他文笔不好,可张充仁的好友 说: “我庆幸张充仁的传记是由一个所谓的文学槛外人写的。让人流泪的故事,还需要形容词、需要所谓的描写、润色吗? ” 也许,西洋雕塑,在中国人心中不长久。也许过时了的西洋雕塑,换不来现代的掌声和感动。然而当你了解了张充仁雕塑的他自己的手,在法国国家艺术收藏馆,和罗丹、毕加索的手放在一起的时候,你一定会明白,其实,张充仁已经在世界的中心开始了永远,张充仁的中国之手,其实已经在全世界拍响了中国的掌声。 21世纪,乃至永远,我们没有理由不记住张充仁。 【小题 1】下列对文

17、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A张充仁对艺术的热爱与小时候父母对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是家庭的熏陶使他走上了西洋雕塑的道路。 B解放后,大批艺术家逃亡海外,他们的这一选择源于建国初期国家给予艺术家的不公正待遇,政府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 C第五段证券交易,讲法语的国家中约有十亿人知道张充仁,通过这一侧面描写,张充仁在国外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D张充仁的好友认为张充仁的传记由文学槛外人来写是值得庆幸的,他认为这样更能够客观地展现出张充仁感人的一面。 E文章叙述评结合,立体地为我们展现了张充仁丰富的人生,塑造了一个淳厚 平易而又尔散出大师风范的艺术家形象。 【小题 2】张

18、充仁被称作 “泥塑神手 ”,他在雕塑方面的 “神奇 ”体现在哪里?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6分) 【小题 3】文章的开头、结尾有关张充仁 “手 ”的文字各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 4】作者结尾说 “我们没有理由不记住张充仁 ”,结合文章概括分析,我们记住张充仁的理由有哪些?结合其中一点,谈谈它对你的启示。( 8分) 答案: 【小题 1】 AB 【小题 2】他获得法国雕塑界最高荣誉,至今只有罗丹一人获得的荣誉。 他的作品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法国报载 “以前都说中国丝、中国瓷,现在满街都争说中国铜了。 ” 他的大型青铜雕塑埃尔热像经法国政府决定,放置在多古兰姆市中心广场。 他到爱丽舍宫为密

19、特朗总统塑像,扬名法国。 张充仁雕塑的他自己的手,在法国国家艺术收藏馆,和罗丹、毕加索的手放在一起。 (答出六点得满分,一点 1分) 【小题 3】开头:在内容上,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概括丁张充仁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点出了他的 “神奇 ”。结构上,照应题目,总领全文。( 3分) 结尾:内容上,通过列举实例,再次突出了张充仁在世界的地位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结构上,呼应开头,深化主题。 【小题 4】理由: 1、在事业上 他塑造丁,一人批享誉海外的雕塑佳作,成就卓著。 培养民大批优秀的学生 2、在品行上, 挚爱祖国 热爱艺术 拼搏钻研、吃苦耐劳 醇厚质朴平易近人(谈出其中四点即可,每点 1分)启示

20、: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无 【小题 2】无 【小题 3】无 【小题 4】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 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 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 “什么呀,奶奶? ”“啊,骆驼。 ”“干吗呢,它们? ”“驮煤。 ”“驮到哪儿去呀? ”“驮进城

21、里。 ”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 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 “那儿是哪儿? ”奶奶说: “再往北就出城啦。 ”“出城了是哪儿呀? ”“是城外。 ”“城外什么样儿? ”“行了,别问啦! ”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 “不,我想去城外 ”,我说 “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 ”,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 “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 ” 我不听,一路哭。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

22、,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 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

23、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 “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 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 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这

24、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 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它在哪儿呀,奶奶? ” “什么,你说什么? ”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 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 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 11)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 12)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

25、消逝了。 ( 13)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 14)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 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 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 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

26、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小题 1】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文章开头用 “张望 ”“终于 ”“一直猜想 ”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 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做了铺垫。 B文章第二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 C第 段划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通过 “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 ”“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等语句,突出了钟声的洪亮。 D “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 ”。 “奶奶的这句话侧面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

27、迷的情态 ”。 E本文围绕 “听到钟声 ”的几次感受,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 “故乡 ”新的理 解的高度。 【小题 2】文章题目为 “消逝的钟声 ”,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 6分) 【小题 3】请结合本文,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请谈谈对第 段划横线句 “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 ”含义的理解。( 3分) 简析第( 12)段划线句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的作用。( 3分) 【小题 4】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 “整个世界都好像

28、回到童年, ”于是说 “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 ”。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 谈谈你自己对 “故乡 ”含义的理解。( 8分) 答案: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 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之句。 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8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 6分

29、) 9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 “恐见(柑)这成林也。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案:答:颌联的 “怜 ”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 “喷雪 ”和 “垂珠 ”,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 “几岁 ”和 “何人 ”都承上文 “怜 ”字而来, “怜 ”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9答: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 不论首联中 “新 ”、 “遍 ”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

30、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 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 “恐见甘之成林也 ”。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 ,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语言表达 下面这个长句读起来别扭,请将它改成三个短句,要求不改变原意。( 5 分) 送

31、财富,不应因其可爱得被坏人觊觎便必须对这些坏人为攫取、占有它所采取的卑鄙行为负责。 答案:财富因其可爱而被人觊觎。这些坏人为攫取、占有它而采取卑鄙的行为。财富本身不必对这些卑鄙行为负责。 另选一组意象,为下面的小诗续写一段文字,要求内容与诗题吻合,句式与第一节保持一致。( 6分) 美的形式 美,是枫叶热情的红呀 美,是垂柳袅娜的柔枝 是松树的凌寒独立 是胡杨的永生不死 山岗上的小白杨绿了 美,就是那一串串清新的歌谣 答案:美,是玫瑰娇艳的花瓣:美,是百合清雅的气质,是莲花的圣洁高贵,足秋菊的孤高傲世,田野中的小雏菊开了;美,就是那一朵朵灿烂的微笑。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32、800字的文章。 “我发的是贴子,是寂寞 ”、 “我用的不是和机,是寂寞 ”、 “哥儿睡的不是觉,是寂寞 ”,从去年 7月开始,这样的句式开始攻占各大论坛,钟爱以此句回贴的人被称为 “寂寞党 ”。当下各大论坛里,几乎所有贴 子的跟贴都能看到以 “的不是 ,是寂寞 ”这样的句式,一些贴子干脆就直接用这样的句式作为标题,而贴子本身交无实际内容。但就是这样的空贴子,也能吸引无数网友以同样的句式大量留言,颇为壮观。 “寂寞 ”两字还现身新闻的标题中,如易中天嘲讽主持人:他砸的不是场,是寂寞、国足这些哥踢的不是球,是寂寞。 社会上对 “寂寞党 ”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这种 “寂寞 ”能彰显出某种或调侃或讽刺的态度,是一种网友表达情绪的很有创意的方式;有人认为这种 “跟风 ”纯粹是无聊、耍酷的表现,根本不值一哂;也人有认为 “寂寞 ”表现出流行 文化反智的特征,这种反智,常常表现为颠覆英化、颠覆传统价值,强调无聊和颓废;还有人认为 “寂寞 ”是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缺少关爱,心录、情感无所寄托的表现 对此你有何看法?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