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吉林一中高三冲刺考试语文卷.doc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32000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吉林一中高三冲刺考试语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0年吉林一中高三冲刺考试语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0年吉林一中高三冲刺考试语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0年吉林一中高三冲刺考试语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0年吉林一中高三冲刺考试语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吉林一中高三冲刺考试语文卷 其他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5分) ( 1)夫天者 ;父母者, 。 , 故劳苦倦极, ; ,未尝不呼父母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 2)及其所之既倦, , 。(王羲之兰亭集序) 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答案: ( 1)人之始也 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 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 ( 2)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 小乔初嫁了 樯橹灰飞烟灭 石破惊天惊逗秋雨 选择题 下列有关影视作品类型化成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

2、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 的影响。 B类型化的影视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 不利因素。 C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影视作品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 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D影视作品类型化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 态的要求。 答案: D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宇的一组是 ( ) A松弛撕打学负五车腹有诗书气自华 B更迭 祛除共商国事众人拾柴火焰高 C按捺整饬察颜观色多行不义必自闭 D换檄谒见平心而论放之四海而皆准 答案: D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游侠般出现在文坛上,又像流星般在最光亮的时

3、候消失在天际,生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死后是声名远扬,出现了 “王小波热 ”的文化现象。 B日前,上海世博会成功开幕,各国的园馆都装饰、布置得美轮美奂,各具特色。前往参观游览的人排成长龙,静心等待。 C 4月 28日 9点,制造南平校园惨案的凶手郑民生伏法。然而,就在郑民生被枪决不到 6 小时后 15 时左右,广东省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又发生校园血案。 D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往往感动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成都妇女唐福珍的案例以及其他拆迁致死事件,促使中国顶尖大学的 5名法学 教授作出罕见的公开表

4、态,呼吁改变一向鼓励开发商暴力拆迁的条例。 B中国、巴西、南非和印度在哥本哈根会谈中组成了一支重要力量,四国的团结行动对哥本哈根协议的最终通过发挥了关键作用。 C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拯救地球家园,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积极地行动起来。 D未来五年内,所有公共交通设施将配备红十字急救箱,并对司乘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以有效增强公共交通设施的安全。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 5-7题。 “平民慈善 ”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灾难发生以后,全国人民捐赠热情如潮。“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

5、持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灾难袭来,13亿人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 ,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坚毅的精神。这次灾难将中国的平民慈善推向高潮。 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慈善,似乎是 “达官贵人 ”们的事。确实,慈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可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尽管有人捐赠5000万元,但也有乞讨老人把讨来的零钱换成整钱捐了 105元,还有更多的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往灾区做志愿者,认领孤儿的热线电话也被打爆 可见,慈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说: “中国人的风尚,为何不能用金钱表现?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平民的慈善,

6、 是最可贵的慈善。每增加 1块钱的慈善支出,对于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来说,它的效用是不一样的。一个家产只有 100块钱的穷人,如果他能捐出 1,他就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一个有数百亿资产的大富翁,即使捐出了一半,谁敢说他就一定比那个穷人更有爱心呢? 从理性角度来看,一个乞丐是绝对不会去施舍的;相同的道理,也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会有能力在经济上去帮助别人。但是,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慈善作为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尽管受经济规律影响,但同样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有不少唯利是图、见 利忘义的行为。可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慈善救助

7、,营造出了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显然,从个体来讲,平民捐助的钱并不多,但是,平民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而具有了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平民慈善 ”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广大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卡耐基说: “在巨富 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西方人乐善好施源于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认为,义是人的立身之本,精神追求应重于物质追求。不散不聚, “积

8、善之家,必有余庆 ”,正所谓 “行善积德 ”,对个人而言,这也算是一种价值体现和精神满足了。 (选自济南日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各项中,不是 “平民慈善 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的依据的一项是 A “平民慈善 ”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B “平民慈善 ”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即建立在人 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高尚思想品质。 C “平民慈善 ”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 D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 【小题 2】下列各选项是对 “穷人 ”与 “富人

9、”慈善作的比较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穷人的慈善与富人的慈善其边际效用不一样。 B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C穷人的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体现出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D不能因为富人的捐助比穷人的多,就说明他们的慈善意义重大,更能体现出爱的价值。 【小题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慈善是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 B不开发平民慈善,中国的慈善只能走向消极,并将成为一句空话。 C中国平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慈善活动,这反映出中国人越来越理性的财富观念。 D卡耐基认为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西方人的乐善好施体现

10、出其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B 【小题 1】 D项是解释可能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的原因; 【小题 2】不是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 【小题 3】文章第二段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说的 “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只是一个比方,意在强调平民慈善开发意义重大,而 B项的表述完全绝对化了,从文中看不出 “走向消极 ”的结果。 阅读下文,完成 1417 题。 (1)出家门,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

11、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2)然而,这一 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记得在五十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我看到由几幅山水画组成的组画,画的就是这一条路。足以证明这一条路是同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有某一些联系的。至于是什么联系,我已经记忆不清。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3)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 “后湖 ”,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 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

12、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4)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5)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的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 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

13、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6)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7)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 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 注 其间,成为春天一景。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

14、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 睢虼耍 酉旅婵矗 艘欢尾院诠啪 癫粤 愕拇指赏猓 究床怀鍪且恢晏俾堋康酱禾欤 易咴谑飨拢 矍拔尢俾埽 闹幸参尢俾堋欢还捎南爿氲卮橙氡枪伲 宋说拿鄯渖 蚕 攵 冢 芬豢矗 谝煌磐诺穆桃吨校 痉植磺迥氖翘俾芤叮 氖瞧渌 鞯囊蹲樱 伎吹揭欢涠渥虾焐 幕 挠型蚵檀灾幸坏愫斓囊馕丁钡酱耸保 也徘逦 匾馐兜秸庖豢霉盘俚拇嬖冢 硕种 恕 (8)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 “修正主义 ”,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

15、,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9)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10)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

16、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 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11)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12)从此以后,

17、我最爱的这一条幽 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13)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 意。每天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

18、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天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14)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 ,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

19、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 (15)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注 :猬集,比喻事情繁多,像刺猬的硬刺那样聚在一起。 【小题 1】本文写的是一棵古藤的悲剧,为 什么标题却为 “幽径悲剧 ”? (6分 ) 【小题 2】季羡林自称 “经营派 ”,他认为散文要讲究章法,结构严谨,要 “惨淡经营 ”,绝不能随意为之。本文也巧妙地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突出中心,请你分析并概括这种手法在全文中的具体表现。 (6分

20、 ) 【小题 3】文中第 (10)段中画线部分写得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 (4分 ) 【小题 4】联系全文,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6分 ) 答案: 【小题 1】 (1)古藤生长在幽径中,古藤的悲剧也是幽径的悲剧。 (2分 ) (2)以 “幽径悲剧 ”为题,能扩大悲剧性,因为这条曲径本有来历, 也风景秀美,却遭破坏; (2分 ) (3)幽僻之处,尚有悲剧发生,以 “幽径悲剧 ”为题,更能揭示这也是时代的悲剧、人类的悲剧,以此深化主题。 (2分 ) 【小题 2】写幽径是为写古藤作铺垫;写古藤是为写一棵古藤作铺垫;写众多古藤在文章中未能幸免于难,而独有这一棵躲过了劫难,为下边写它受到愚氓砍

21、伐的悲剧命运作铺垫。从全文看,前边的描述为后边的抒情作铺垫。 (4分 )这样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十分关注和热爱。 (2分 ) 【小题 3】将古藤比作 “吊死鬼 ”“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形象地写出了古藤被毁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欲哭无 泪。 “微笑 ”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以笑来写悲,更渲染了悲剧的表达效果。 (两个要点各 2分,共 4分 ) 【小题 4】表达了作者对古藤命运不幸的伤感,对人们热衷于自己的名利而缺少应有的悲悯情怀而遗憾失望,以及对生命的怜惜和对美的追求。(答出一点得 2分,答出两点得 4分,答出三点得 6分,共 6分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22、题。 雪涛阁集 序 明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 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 。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 ,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 1) 余与进 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 进之

23、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 ,何也? ” 余曰: “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 ”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 ( 2) 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 。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

24、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注释 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 ( tng)红鹤翎,指牡丹花中 “红 ”和 “鹤翎 ”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 驺( zu)子: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 俳:滑稽,幽默。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胜:胜任 B而不敢自伸其 才伸:施展 C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袭:模仿 D有以平而传者传:流传 【小题 2】作者说: “诗至此,抑可羞哉。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感到羞耻的原因的一组 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25、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 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 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来看,作者没有受到序言体裁的束缚,先是淋漓尽致地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最后才落笔于文题。 B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文章最后,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的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D作者旗帜鲜明

26、地批评了近代文人的各种复古做法,并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了全面否定。 【小题 4】把第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既而法官皆贬,犹以亲累落职,出知广州。 译文: ( 2)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 译文: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4】( 1)( 5分)不久,法吏和判官(张去华)都被贬,(向敏中)仍受岳父的牵连而丢掉官职,出朝担任广州太守。(译出大意 2分, “既而 ”“以 ”“知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 2)( 5分)宋真宗亲临澶渊,赐给向敏中秘密的诏书,把西方边境的事情

27、都交给他,允许他相机处理。(译出大 意 2分, “幸 ”“鄙 ”“便宜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小题 1】 “胜 ”在此句语境中应解释为 “胜过 ”或 “超过 ”。 【小题 2】 是说明文章 “不能不古而今 ”的原因; 是对进之文章内容的陈述,没有批评的意思; 是对进之诗歌成就的评价,与羞耻没有关系。 【小题 3】论断过于绝对,作者并没有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全面否定。如袁宏道为之作序的雪涛阁集的作者江进之,就属于近代文人中的一员,而袁宏道能给他创作的诗文集作序,就表明袁宏道并没有全面否定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 【小题 4】略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龙

28、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 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青草湖 ”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 “洞庭湖 ” 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 1)请对首句中的 “老 ”字进行赏析。( 3分) (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 “太白遗风 ”。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 1)( 3分)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 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 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答出拟人

29、手法 1分,赏析 2分,意思答对即可。 ( 2)( 5分) 风格特征: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 1 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 “西北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满船清梦压星河 ” 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如 “湘君 ”“清梦 ”“星河 ”。( 4分,每点 2分) 语言表达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只填序号。 (5分 ) 莫高窟 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 。 。 。 。 。 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

30、行。 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 鸣。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称,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答案: 答案: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 30个字 )。 (4分 ) 花旗私人银行日前公布的 (2010财富报告指出, 2009年全球百万富翁人数普遍减少,中国也不例外,富翁人数较

31、 2008年下降一成多 但尚有 34万人财富 “达标 ”,仍是全球第四大 “富翁生产国 ”。 报告将拥有 100万美元可投资资产的人士称为高净资产人士,结果显示,尽管人数缩水了近两成,美国的百万富翁人数仍然领先全球,日本、英国紧跟其后,中国则有 34.3万名百万富翁,力压德国名列第四。 在主要经济体中,富翁人数缩水最厉害的是印度和葡萄牙,各减少近四分之一,之后是中国香港、比利时和俄罗斯,缩水约五分之一。中国大陆则有 11的富裕人士出局,这一数字居各经济体数据的中间水平。而智利、哥伦比亚、阿联酋等国的富翁们 “抗击打能力 ”最强,只有 2的人士落马。 答案:年全球百万富翁人数普遍缩水,中国富翁人

32、数仍居第四。 右面这幅摄影作品的题目是生命。对此你有什么感性,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 偶中任选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 “生命 ”的意蕴。( 6分) 答案:略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村头有口大井,井旁有棵大树,树上住着许多鸟儿。 每天清晨和傍晚,鸟儿都会看到村里人络绎不绝地来打水。 喝过水的人都会称赞这井水甘甜醇美。 鸟儿对大井说: “你为村里人提供了这么甘甜的井水,他们真应该好好感谢你! ” 大井谦虚地说: “我正想好好感谢村里人呢! ” “他们从你这里取走了甜美的 井水, ”鸟儿奇怪地问, “你还要感谢他们? ” “你说的不错, ”大井又答道: “我为人们提供甘醇的井水,但也正式人们不断地来打水,使井底新鲜的活水不断地涌来,才让我始终充满着青春活力! ”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