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一中2010届高三押题卷(语文).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2351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一中2010届高三押题卷(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省保定一中2010届高三押题卷(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省保定一中2010届高三押题卷(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省保定一中2010届高三押题卷(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省保定一中2010届高三押题卷(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北省保定一中 2010届高三押题卷(语文) 其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10分): 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5分) 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5分) 答案: 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可, 1分;复, 1分;置, 1分) 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在基本译出大意的基础上,判断句 1分, “旧治 ”1 分, “盍 ”1分) 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每空 1分,共 5分)

2、: 或从十五北防河, 。去时里正与裹头, 。 (杜甫兵车行)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峨眉山月半轮秋, ;夜发青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 ,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 便至四十西营田 归来 头白还戍边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影入平羌江水流 思君不见下渝州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

3、一组是( ) A熟稔破天慌昏聩抚危济困 B撺掇喝倒彩排查盛气凌人 C清晰掉书袋修葺顺礼成章 D教唆下马威绢秀甚啸尘上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2009年 12月 14日凌晨,丁俊晖与希金斯的决赛是一场完美的拉锯战,小丁不仅技术上攻防俱佳,更重要的是心态上沉着稳健,这个冠军含金量 明显要高于 4年前。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 “农民诗人 ”,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记得那时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可是他仍然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血气方刚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有深刻的印象。 D近年

4、来,高速公路以及一般公路的收费问题,广为社会舆论所诟病。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B我国已经具备相关能力和条件,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攻克探月技术难关,实现探月技术突破,不会出现颠覆性的技术。 C延续了 2600年的 “皇粮国税 ” 农业税是否取消,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表决决定了,这意味着从 2006年 1月 1日起,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农业税。 D目前,美国国防部的情报部门负责人声称向朝鲜的试射 “高度重视 ”,正在紧急搜集情报,以判断朝鲜在导弹方

5、面的真正实力。 答 案: A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位于西安市临潼县东五公里的下河村、被誉为 “世界第八奇迹 ”的秦陵兵马俑,_, _。 _, _。 _, _。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兵马俑究竟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在调查和追踪秦陵兵马俑学术研究的过程中 因其重要的文化及学术价值 记者了解到一个被掩藏了三十余年的学术争论 一直为外界所瞩目 一直未被学术界披露并公开讨论 这场争论因其牵涉面之广、结果之重大 A B C D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

6、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 我想这是因为 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

7、(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 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 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

8、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 明诗篇说: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 开,诗运转关也。 ”(说诗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

9、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小题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 “调节功能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节功能 ”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小题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

10、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小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 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

11、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无 【小题 2】无 【小题 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书房花木深 冯骥才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条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纹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 心所欲地放置其间。还有一些老摆设,如古钟、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捡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 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

12、来。白天,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的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到了夜间,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都陷入半明半暗。明处很美,暗处神秘。如果再打开音响,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在这样的被各种美迷乱了心智的房子里怎么写作呢?因此,我没在房里写过一行字。每有 “写 ”的欲望,仍然回到原先那间胡乱堆满书卷与文稿的书房伏案写作。 渐渐地,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

13、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时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 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生命力旺盛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我欣喜之极,怕吓坏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

14、的本 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色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 “行走 ” 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 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疲劳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撩开

15、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非凡的意义。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但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常常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奇妙的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笑道: “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呢!其实你们 这种人理想与现实从来就是混成一团。你们总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也常常苦恼和无奈。是不是? ” 朋友的话不错。于是

16、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 【小题 1】作者对 “木屋 ”情感变化是怎样的?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分) 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但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 【 小题 3】文中引述朋友说的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分) 【小题 4】文章结尾处 “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 ”,请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6分) 答案: 【小题 1】期待 不顾 折服。作者当时是期待它成为一间能为自己获得写作灵感的新书房,并精心搭建;

17、然而事后作者坐在其中却写不出东西就很少照顾它,它就渐渐成了花房;后来花房成为作者休息、享受的地方,成为现实和理想联系的平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间书房的喜爱。任由其中的草蔓狂长;再后来作者发现在写作疲劳时坐在期间暴动的心灵可以得到平静与自由,在此是一种理想的享受,是自己写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分) 【小题 2】( 1)作者总是用理想要求现实,常常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因此认为写作是一件极严肃的事,认为用以写作的笔很 “沉重 ”;而享受现实的美,让心灵松弛,就很难进入写作状态。( 2)进入这房间,让这里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不仅是一种调节,更能让作者享受到 “理

18、想 ”。作者认为这间房间对于自己的写作具有非凡的意义。( 4分)【小题 3】借以指出写作者常常为现实生活苦恼而写作时十分尖刻的原因,同时也是为了点明文章主旨。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应太理想主义,不要用理想去要求现实,而应面对现实,用心营造,用心感受生活。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 6 分) 【小题 4】人们常常喜欢将现实生活理想化,但现实生活却十分残酷,往 往不能如其所愿,正如作者在阳台上搭建一间木屋,起初是期待它成为自己的新书房,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它成不了书房,只能成为一间舒适美丽的花房。我们不能用理想苛求生活,我们只能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面对现实,用心体会,这样才能发现生活其实也是如此之

19、美,甚至有预想不到的美。这句话是对自己悟出的这一人生道理的肯定和赞赏。( 6分) 【小题 1】无 【小题 2】无 【小题 3】无 【小题 4】无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 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 “买马、养士孰急? ”登曰: “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守曰: “抗长吏耶! ”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 ”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

20、曰: “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 ”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 ”登曰: “但意未欲尔。 ”遂行。广西帅沈 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 “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 ”对曰: “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 “秦大虫 ”,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 “

21、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 ”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 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 “丞相 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 ”登曰: “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

22、行世。 (宋史 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 丞相,指秦桧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民丐留不获丐:乞求 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分条陈述 C琥怒,谋中以危法中:内心 D属登母死舟中属:适逢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3、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事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B 【小题 1】无 【小题 2】无 【

24、小题 3】无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共 8分): 虞美人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 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注】尊 ( li),盛酒的器皿。 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对此词人有怎样的感受?请 简要分析。( 4分) 清代学者谭献评价这首词说: “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请以“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与李白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为例,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回荡的东风、泛绿的小草、吐芽的嫩柳。

25、( 2分)面对盎然之景,词人没有欣喜激动,而是倍感失落惆怅,孤独痛苦。( 2分) 李白 “白发 ”句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写白发之长抒发内心深长的愁绪。( 1 分)而李煜则用比喻,把白发比喻成霜雪,用白发之多来表现愁恨之多。( 1分)李煜和李 白都用 “白发 ”写愁,化无形的愁绪为有形的白发,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鲜明。( 2分) 语言表达 某厂家附在产品包装袋里的 “回函卡 ”正文中有一段文字,存在不够得体、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请改正其中四处。 ( 4分) 亲爱的顾客,谢谢您的光临。 本厂产品刚刚面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顾客,请将您对本厂产品提出宝贵意见,并寄回本厂, 我们将惠赠薄礼, 请

26、海涵。 以便我们改进。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句调整到 句前面。 答案:亲爱的顾客,感谢您使用本厂产品。本厂产品刚刚面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顾客,请(将)您对本厂产品提出宝贵意见,并寄回本厂,以便我们改进。我们将回赠薄礼,请笑纳(或:以示感谢)。 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情景,拟写一则网上留言,参与讨论。要求:思想健康,观点鲜明,语句简明得体, 60字左右。( 5分) 目前,有教授称,现在是改变 “龙 ”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时候了。因为, “龙 ”的英文 “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 “龙 ”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武断产生一

27、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这一言论一经媒体公布,立即在网上引发了激烈讨论 答案:示例: “龙 ”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要消除西方世界对 “中国龙 ”的误解,靠的是宣传和交流。我们不应因为 “洋大人 ”容易误解,就随便改变华夏子孙千百年来灵魂深处的图腾。 “龙 ”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精神图腾, “龙 ”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信仰,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腾飞奋发的象征。 -“龙 ”的标志不能丢! 在中国古代, “龙 ”是帝王和王权的象征。历史上的一代代暴君独夫,哪一个不是借 “龙 ”的威严来统治百姓?在建设民主和谐社会的今天,改换 “龙 ”的标志正当其时。 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

28、“浸月亭 ”来历的文字 (不遗漏要点,不超过 80 字 )。( 6分)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 “周瑜点将台 ”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叫“浸月亭 ”。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 十三年 (公元 815818 年 )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这其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 “别时茫茫江浸月 ”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 “浸月亭 ”了。 答案:根据题意,分析 “来历 ”与之有关的要点有 “周瑜点将 台 ”、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 “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 ”、 “别时茫茫江浸月 ”。把它们一一提取后,

29、再进行连缀整合,即可得出答案:此亭建在 “周瑜点将台 ”故址,自居易被贬江州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 “别时茫茫江浸月 ”,故此亭名为 “浸月亭 ”。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猎户邻居养的凶猛的猎犬常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让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都不在意,猎狗咬伤了好几只羊羔。百计无施,百般无奈,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到镇上的法官评理。法官说: “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么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我可以给你一个更好的主意。 ” 牧场主到家后,按法官说的,挑选了三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孩子们如获至宝,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的羊羔,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关了进去。从此两家相安无事,还成了好邻居。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知和理解。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答案: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