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 9月月考物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仅仅 16岁零 9个月 15天,杭州女孩叶诗文的成就已 “前无古人 ”。 2012年 12月 16日凌晨,她以破赛会纪录的成绩勇夺短池世锦赛女子 200米混合泳冠军,仅仅两年时间,她便成为中国游泳史上第一位集奥运会、世锦赛、短池世锦赛和亚运会冠军于一身的全满贯。叶诗文夺得冠军说明她在这次比赛中下列的哪一个物理量一定比其他运动员的大 ( ) A跳入泳池的速度 B终点撞线时的速度 C全程的平均速度 D全程的平均速率 答案: D 试题分析:运动员的位移都 相同,叶诗文所用的时间短,说明她的速度大,因 200米游泳是往复运动,故路程除以时
2、间是平均速率,所以本题选择 D 考点: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 如图甲所示是一种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图,在这个系统中 B为一个能发射超声波的固定小盒子,工作时小盒子 B向被测物体发出短暂的超声波脉冲,脉冲被运动的物体反射后又被 B盒接收,从 B盒发射超声波开始计时,经时间 t0再次发射超声波脉冲,图乙是连续两次发射的超声波的位移 时间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超声波的速度为 B超声波的速度为 C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D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答案: AD 试题分析:由图超声波在 时间内通过位移为 x1,则超声波的速度为 v声 = ,A对;由图可知:超声波通过位移为 x2时,所用时间为 t2- ,则超
3、声波的速度为v声 , B错;由题:物体通过的位移为 x2-x1时,所用时间为,物体的平均速度 = ,所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故 C错、 D对;所以本题选择 AD。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半径为 R、内壁光滑的空心圆筒放在地上,将两个半径都是 r、重力均为G的光滑球 A、 B(Rk2, a和 b表示质量分别为 ma和 mb的两个物块, mamb,将弹簧与物块按图所示方式悬挂起来。现要求两根弹簧的总长度最大,则应使 ( ) A Sl在上, a在上 B Sl在上, b在上 C S2在上, b在上 D S2在上, a在上 答案: C 试题分析:当系统平衡时,上边的弹簧所受的弹力
4、 F上 =( ma+mb) g,与 a, b的位置无关。根据胡克定律 F=kx,欲使下边弹簧伸长量最大,其所受弹力应最大。所以应该 a下 b上。对下面的弹簧则 mag=k下 x下 ,所以 x下 =mag/k下 。对上边弹簧,则( ma+mb)g=k上 x上 ,所以 x上 =( ma+mb) g/k上 。由于 k1k2, 欲使 x下 +x上 最 大,显然应取 k上 =k2, k下 =k1即 S2上, S1下。所以本题选择 C。 考点:共点力的平衡、胡克定律 在某工地上一卡车以速度 10m/s匀速行驶,刹车后第 1个 2s内位移与最后一个 2s内位移之比为 3 2,设卡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
5、 4s内卡车通过的距离是( ) A 2.5m B 4m C 12.5m D 12m 答案: C 试题分析:设到停止时所用时间为 t, s1=v0t+ at2=20+2a;最后两秒前的速度 v01, a=( vt-vo1)/2,所以 v01=-2a. s2=vo1t+ at2= -4a+2a=-2a. 由( 20+2a)/-2a=3:2, 可得 a=-4, 那么刹车到停止的时间可求出 t=2.5s 则 4s通过的距离与 2.5s相等,因后面停止了。 s=10 2.5- 4 2.52=12.5m。所以本题选择 C。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实验题 某同学利用如图甲的实验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大小。
6、( 1)该同学开始实验时情形如图甲所示,接通电源释放纸带。请指出该同学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两处明显错误或不当的地方: _ ; 。 ( 2)该同学经修改错误并正确操作后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纸带,取连续六个点 A、 B、C、 D、 E、 F为计数点,测得 A点到 B、 C、 D、 E、 F的距离分别为 h1、 h2、 h3、 h4、h5。若打点的频率为 f,则打 E点时重物的速度表达式 VE= ;该同学先分别计算出各计数点的速度 值,并试画出速度的二次方 (V2)与对应重物下落的距离( h)的关系如图丙所示,则重力加速度 g=_m/s2。 答案:( 1) 打点计时器接了直流电; 重物离打点计时器太远 (
7、 2)( h5-h3) f/2 9.4 试题分析:( 1)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而该题中接了直流电;重物离打点计时器太远,这样纸带上上所打点很少,不利于减小误差故答案:为:打点计时器接了直流电;重物离打点计时器太远( 2)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 VE=( h5-h3) /2T=( h5-h3) f/2;( 3)由 V2- V =2gh,得 V2= 2gh+ V ,可知图线的斜率表示 2g,所以 2g=18.8,则 g=9.4m/s2 考点: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橡皮筋也像弹簧一样,在弹性限度内,伸长量 x与弹力 F成正比,即 F kx, k的值与橡皮筋未
8、受到拉力时的长度 L、横截面积 S有关,理论与实践都表明 k YS/L,其中Y是一个由材料决定的常数,材料力学中称之为杨氏模量。 ( 1)有一段横截面是圆形的橡皮筋,应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测量出它的杨氏模量 Y的值。下表为橡皮筋受到的拉力 F与伸长量 x的实验记录,请在图乙中作出F x图象 . 拉力 F/N 5.0 10.0 15.0 20.0 25.0 伸长量 x/cm 1.60 3.20 4.80 6.40 8.00 ( 2)由以上实验可求出该橡皮筋的 K值为 _N/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3)某同学在 家中用三根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来探究合力的方法,如图所示,三根橡皮
9、筋在 O点相互连接,拉长后三个端点用图钉固定在 A、 B、 C三点。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刻度尺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来得到橡皮筋的拉力大小,并通过 OA、OB、 OC的方向确定三个拉力的方向,从而探究求其中任意两个拉力的合力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需要测量橡皮筋的长度,不需要测出橡皮筋的原长 B为减小误差,应选择劲度系数尽量大的橡皮筋 C以 OB、 OC为两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必与 OA在一条直线上且长度与 OA相等 D多 次实验中即使 O点不固定,也可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答案:( 1)图略 ( 2) 3.1102 (3)D.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表格的数据,做出其 F-
10、x图象,其斜率就是 K值为 3.1102N/m,由胡克定律 F=KX可得 X为形变量,即压缩或升长量,所以 A错;为了减小误差,橡皮筋的伸长量应该大些,故应选择劲度系数稍小的橡皮筋,故 B错误;由于橡皮筋的弹力与它的长度不成正比,所以 OB、 OC弹力的合力方向与以 OB、 OC为两邻边做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重合,故 C错误;不同的 O点依然满足任意两个橡皮筋弹力的合力与第三个橡皮筋弹力等 大反向的特点,所以即使 O点不固定,也可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故 D正确 考点:胡克定律、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填空题 学习物理除了知识的学习外,还要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如图所示是我们学习过
11、的几个实验,其中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相同的是 A B (1)(3)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1)是微小变量放大法,( 2)是等效替代法, (3)微小变量放大法,( 4)是控制变量法; 所以本题选择 B. 考点: 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物体的弹性和弹力;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计算题 风洞实验室中可产生水平向右方向的大小可调节的风力。现将一套有小球的细直杆放入风洞实验室,小球孔径略大于细杆直径。已知小球的重力为 G。 ( 1)当杆在水平方向上固定时,调节风力的大小,使小球在杆上作匀速运动,这时小球所受的风力大小为重力的 0.5倍,求小球与杆间的滑动摩擦因数。 ( 2
12、)若将杆与水平方向间夹角为 37并固定,要使小球在细杆上匀速上滑,应将水平风力调到多大?( sin37=0.6, co37=0.8) 答案:( 1) =0.5 ( 2) 2G。 试题分析:( 1)设风力为 F,摩擦力为 f,由共点力平衡可知: F=f,即 0.5mg=mg,=0.5 (2)设杆对小球的支持力为 N,垂直于杆方向: N=Fsin37+G0cos37 沿杆方向 F cos37=G0sin37+f, f=N,可得 F=2G。 考点:共点力平衡 比萨斜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如图所示,已知斜塔第一层离地面的高度h1=6.8m,为了测量塔的总高度,在塔顶无初速度释放一个小球 ,小球经
13、过第一层到达地面的时间为 t1=0.2s,重力加速度 g取 10m/s2,不计空气阻力。 ( 1)求斜塔离地面的总高度 h; ( 2)求小球从塔顶落到地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 .25m 17.5m/s 试题分析:( 1)设小球到达第一层时的速度为 v1,则有 h1= v1t1+ 代入数据得 v1= 33m/s,塔顶离第一层的高度 h2= =54.45m 所以塔的总高度 h= h1+ h2= 61.25m ( 2)小球从塔顶落到地面的总时间 t= =3.5s,平均速度 = =17.5m/s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在某市区内,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速度 vA向东匀速行驶,一位 观光游客正
14、由南向北从斑马线上横过马路,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游客正在 D处向北走)经0.7s作出反应,从 A点开始紧急刹车,但仍将正步行至 B处的游客撞伤,该汽车最终在 C处停下。为了清晰了解事故现场,现以下图示之:为了判断汽车司机是否超速行驶,并测出肇事汽车速度 vA,警方派一车胎磨损情况与肇事车相当的车以法定最高速度 vm=14m/s行驶在同一马路的同一地段,在肇事汽车的出事点 B急刹车,恰好也在 C点停下来。在事故现场测得 AB=17.5m、 BC=14.0m、 BD=3.4m,问: (1)该肇事汽车的初速度 vA是多大? (2)游客横过马路的速度是多大? 答案: m/s 2m/s 试题分析:解
15、: (1)以警车为研究对象,则: 将 v0=14.0m/s, s 14.0 m, v=0代入,得警车刹车加速度大小为: a =7. 0 m/s2, 因为警车行驶条件与肇事汽车相同,则肇事汽车的加速度 。 所以肇事汽车的初速度 。 (2) 肇事汽车在出事点 B的速度: , 肇事汽车通过 段的平均 , 肇事汽车通过 段的时间: 。 所以游客横过马路的速度 v=3.4/(0.7+1)(m/s)=2m/s。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与行车安全 如图所示是一种研究劈的作用的装置,托盘 A固定在细杆上,细杆放在固定的圆孔中,下端有滚轮,细杆只能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在与托盘连接的滚轮正下面的底座上也固定一个滚轮,
16、轻质劈放在两滚轮之间,劈背的宽度为 a,侧面的长度为 L,劈尖上固定的细线通过滑轮悬挂总质量为 m的钩码,调整托盘上所放砝码的质量 M,可以使劈在任何位置时都不发生移动忽略一切摩擦和劈、托盘、细杆与滚轮的重力,若 M:m=1.5,试求 L是 a的多少 倍? 答案: 试题分析: 分析托盘和劈的受力,如图甲、乙所示。托盘受向下的压力 F3 Mg,劈对滚轮的支持力 F1,圆孔的约束力 F2。劈受两个滚轮的作用力 F4、 F5,细线的拉力 F6 mg。 对托盘有: F3 Mg F1cos,则 Mg 对劈有: F6 mg 2F5sin,则 mg aF5/l 因为 F1与 F5是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所以 F1 F5 由上三式得: M ,代入数据得: L= 考点:共点力平衡、牛顿第三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