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高三 12月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了防止食品受潮变质,常在食品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 B不可用铝制餐具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 C光化学烟雾与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大量排放有关 D为防止铁制品生锈,可在铁制品的外层涂油漆或局部镀铜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石灰吸湿性好, A项正确;铝可以与酸碱等电解质反应,生成的铝离子对人体有毒, B项正确;光化学烟雾主要由氮氧化物及碳氢化合物与空气中物质反应产生的有毒气体, C 项正确;局部镀铜形成原电池加快铁的腐蚀,D项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点评:通
2、过本题,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中的化学。属于简单题。 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A图 1表示同温度下, pH 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时 pH的变化曲线,其中曲线 为盐酸,且 b点溶液的导电性比 a点强 B图 2表示 0.1000 mol L-1CH3COOH溶液滴定 20.00mL0.1000 mol L-1NaOH溶液所得到的滴定曲线 C图 3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 2A(g)+2B(g) 3C(g)+D(s)的影响,乙的压强比甲的压强大 D据图 4,若除去 CuSO4溶液中的 Fe3+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 CuO 至 pH在 4左右 答案: D
3、试题分析: A 项根据弱电解质稀释后浓度变化较小的原理,其中曲线 I 为盐酸,且 b点溶液的导电性比 a点弱; B项图 2应该表示的是 0.1000 mol L-1NaOH溶液滴定 pH=1的 CH3COOH溶液所得到的滴定曲线; C项图 3乙比甲的反应速率快,但是平衡没有移动,说明表示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 D项正确 考点:考查学生对图像的理解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点评:对于图像问题,一定要先观察图像的拐点、起点,横坐标与纵坐标,然后再分析题意。 下列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编号 实验 操作 A 证明 SO2有漂白性 将 S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是否退色 B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
4、硫酸溶液 1000mL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浓硫酸,放入到1000mL的容量瓶中,加水稀释,振荡摇匀定容 C 除去 FeCl3溶液中混有的FeCl2 向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水,然后加热煮沸就得到了纯净的 FeCl3溶液 D 检验 Br 的存在 在溶液中先加入氯水再加入 CCl4,振荡、静置,观察下层溶液显橙红色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二氧化硫不能使酸碱指示剂褪色; B项浓硫酸稀释应该在烧杯中,不能直接在容量瓶等测量仪器中进行; C项加入过量氯水可以氧化氯化亚铁,但是煮沸又会促进氯化铁的水解,得不到纯净的氯化铁; D正确。 考点:考查实验的正确操作及实验分析与结论的正确。 点评:注意观察积累平时实
5、验注意的细节问题。 高功率 Ni/MH( M表示储氢合金)电池已经用于混合动力汽车。总反应方程式如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电池放电时的正极和充电时的阴极均发生还原反应 B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MH+OH e =M+H2O C充电时阳极反应为: NiOOH+H2O+e =Ni( OH) 2+OH D放电时每转移 1mol电子,正极有 1molNiOOH被还原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该电池放电时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充电时的阴极均发生还原反应,正确; B项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MH+OH e =M+H2O,正确; C项充电时阳极反应不正确,应该是 Ni( OH) 2+OH -e = NiOO
6、H+H2O,错误; D项根据电极反应,放电时每转移 1mol电子,正极有 1molNiOOH被还原,正确 。 考点:考查充放电原理。 点评:对于可充电电池,原电池的负极就是电解池的阴极的逆反应。 可逆反应 A( s) +B( g) ( n为正整数)在不同条件下反应混合物中 C的百分含量和反应过程所需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一定正确的是 A其他条件相同, 表示使用了催化剂, 没有使用催化剂 B其他条件相同,若只改变压强,则 比 的压强大且 C其他条件相同,若只改变温度,则 比 的温度高且 Q 0 D其他条件相同,若改变 A的物质的量,则 比 消耗 A的物质的量少 答案: B 试题
7、分析: A项使用了催化剂,平衡不移动, a、 平衡时 C%相等,错误; B项只改变压强, a先达到平衡,则 比 的压强大,同时平衡向逆向发生移动,正确; C项只改变温度,则 比 的温度高,因为升温向逆向移动,则该反应放热,则 Q0; D 项改变 A 的物质的量,不改变反应速率及平衡,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图像问题。 点评:平衡图像要注意观察起点与拐点的比较。属于中等题。 pH=3的 H2SO4溶液和 pH=10的 NaOH溶液混合,要使混合液的 pH=7,则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应为( ) A 1: 10 B 1: 9 C 1: 20 D 1: 2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强酸与强碱
8、混合,恰好呈中性,则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物质的量相等, ,求出: 。 考点:考查酸碱混合的计算。 点评:酸碱混合首先考虑混合后呈酸性、碱性、中性。 X、 Y、 Z、 W均为中学化学的常见物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有如图转化关系(其它产物已略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 W是单质铁,则 Z溶液可能是 FeCl2溶液 B若 W是氢氧化钠,则 X与 Z可反应生成 Y C若 X是碳酸钠,则 W可能是盐酸 D若 W为氧气,则 Z与水作用(或溶于水)一定生成一种强酸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如果 W是 Fe, Z是 FeCl2,则 Y必是 FeCl3,发生的化学反应是2FeCl2+Cl22FeCl3,则
9、 X是盐酸,符合题干要求,故 A正确; B项若 W是氢氧化钠,说明 X能连续与氢氧化钠反应,即 Y应是氢氧化物, Y能与氢氧化钠继续反应,说明氢氧化物 Y具有酸性,则 Y必是氢氧化铝,则 X必是含有 Al3+的溶液, Z中必含 AlO2 ,二者可双水解生成氢氧化铝, B正确; C项若 X是碳酸钠,则 W可能是盐酸, Y是碳酸氢钠, Z是氯化钠或二氧化碳,正确; D项若W是氧气,则 X应是能被氧气连续氧化的物质,即一般情况 Y和 Z都是氧化物,如 X可以是碳、硫、氮等,可能是强酸,也可能是弱酸,故 D错误。 考点:考查物质的推断及物质的转化。 点评:总结常见能连续反应的物质。 某学生做如下实验:
10、第一步,在淀粉 KI溶液中,滴入少量 NaClO 溶液,并加入少量稀硫酸,溶液立即变蓝;第二步,在上述蓝色溶液中,滴加足量的Na2SO3溶液,蓝色逐渐消失。下列叙述中对实验原理的解释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A氧化性: HClO I2 SO42 B淀粉 KI溶液变蓝是因为 I 被氧化为 I2,淀粉遇 I2变蓝 C蓝色消失的原因是 Na2SO3溶液具有漂白性 D若将 Na2SO3溶液加入氯水中,氯水退色 答案: C 试题分析:溶液立即变蓝是由于发生反应 : 2I-+ClO-+2H+=I2+Cl-+H2O;溶液蓝色逐渐消失是由于发生反应 : I2+SO32-+2OH-=2I-+SO42-+H2O。因氧化剂
11、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 得: ClO- I2,由 得: I2 SO42-,故 A正确;由 知 B项正确;由 知蓝色消失是 I2被还原,不是 Na2SO3溶液具有漂白性,C项错误;因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根据 可得: Cl2+SO32-+2OH-=2Cl-+SO42-+H2O,氯水褪色,故 D正确 考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如氧化性强弱的比较,离子间的共存等,这些知识学生较难掌握,同时也是高考的热点。 为测某镁铝合金样品中铝的含量,进行下列实验:取一定量合金,加入100mL0.3mol L1 稀硫酸
12、,合金完全溶解,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560mL;再加 0.2mol L1 NaOH溶液至沉淀质量恰好在此时不再变化,用去350mL NaOH溶液。则所取样品中铝的物质的量为 A 0.005mol B 0.01mol C 0.025mol D 0.03mol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稀硫酸为 0.03mol,氢气为 0.025mol,氢氧化钠用去0.07mol,加入氢氧化钠反应如下: 首先发生的反应是中和过量的酸: H+OH-=H2O, 然后是沉淀两种金属离子: Mg2+2OH-=Mg( OH) 2、 Al3+3OH-=Al( OH) 3, 最后是 Al( OH) 3的溶解: A
13、l( OH) 3+OH-=Al( OH) 4- 沉淀的量不再变化,说明 Na+最终生成的是 Na2SO4为 0.03mol,则 NaAlO2为0.01mol, Al为 0.01mol。 考点:考查镁铝的性质及化学计算。 点评:对于金属参与反应化学计算,一般可采用守恒法计算。 下列实验装置、选用的试剂或实验操作中,都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装置 A制取氨气 B用 B装置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C用 C装置稀释浓硫酸 D用 D装置除去 CO2中的 HCl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实验室用装置 A制取氨气,但是原料不是氯化铵,是氢氧化钙和氯化铵; B项正确; C项量筒不能稀释溶液用; D项导管插入液面
14、以下会倒吸,应该短进长出。 考点:考查实验装置组合的使用。 点评:常见仪器的操作方法要规范。属于简单题。 对于相同状况下的 12C18O 和 14N2两种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质量相等,则质子数相等 B若分子数相等,则体积相等 C若原子数相等,则中子数相等 D若体积相等,则密度相等 答案: B 试题分析: 12C18O 和 14N2两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若质量相等,则质子数不相等, A 项错误; B项正确; C 项中子数前者是 16,后者是 14,原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等; D 项体积相等,由于相对分子质量不等,则质量不等,密度不等,D项错误。 考点:考查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应用。 点评
15、:根据同温同压下,体积相等,则气体的分子数相等,来推导其他量。属于简单题。 在一定条件下, Na2CO3溶液存在 CO32 + H2O HCO3 +OH 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稀释溶液, 增大 B通入 CO2,溶液 PH减小 C升高温度,此平衡常数增大 D加入 NaOH固体, 减小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 K 不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温度变化, K 变化,则 A错误, C正确;通入二氧化碳,平衡逆向移动, B 正确;加入氢氧化钠,平衡逆向移动,D正确。 考点:考查盐类水解平衡的移动原理。 点评:平衡常数只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用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
16、下, 5.6L NO 和 5.6L O2混合后的分子总数为 0.5NA B 1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 4NA C 7.1gCl2与足量 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0.2NA D在标准状况下, 22.4LCH4与 18gH2O 所含有的电子数均为 10NA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 5.6L NO 和 5.6L O2混合后反应生成 NO2,分子总物质的量小于0.5mol,分子数小于 0.5NA; B项 1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 Na+、 O22 ,总数为3NA; C项 7.1gCl2与足量 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0.1NA; D项正确。 考点:考查阿伏伽
17、德罗常数的计算。 点评:注意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 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不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Ba2+SO42 +H+OH =BaSO4+H2O B Ca(ClO)2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 ClO +H2O+CO2=HCO3 +HClO C铜溶于稀硝酸: 3Cu+8H+2NO3 =3Cu2+2NO+4H2O D将 AlCl3溶液滴入氨水中: 3NH3 H2O+Al3+=Al(OH)3+3NH4+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应该是 Ba2+SO42 +2H+2OH =BaSO4+2H2O,其余均正确。 考点: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点评:离子方程式书写要符合反应的事实。
18、属于简单题。 在下列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pH=2的溶液: Fe2+、 NH4+、 Cl 、 NO3 B能使 pH试纸变深蓝色的溶液: Na+、 、 S2 、 CO32 C含有大量 Fe3+的溶液: SCN 、 I 、 K+、 Br D澄清透明的无色溶液: ClO 、 MnO4 、 Al3+、 SO42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 pH=2的溶液中 Fe2+与 NO3 不能共存,因为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有强氧化性; B项能使 pH试纸变深蓝色的溶液是碱性条件下,离子可以共存; C项 Fe3+与 SCN 、 I 不能共存; D项 MnO4 不是无色的。 考点:考查离子的共存。
19、点评:注意离子共存中隐含条件的挖取。属于较简单题。 短周期元素 X、 Y、 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X、 Y、 Z三种元素中, X的非金属性最强 B常压下 X的单质的熔点比 Z的低 C Y的最高正化合价为 +7 D Y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比 Z的弱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短周期可知 X是 He, Y是 F, Z是 S。 A项 Y(即 F)的非金属性最强; B项正确; C项 F没有最高正化合价; D项 F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比 S的强。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及元素的推断。 点评:根据位置推断元素,根据元素推断性质。 实验题 (8分 )现使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
20、市售白醋的总酸量 (g/100 mL)。 .实验步骤: (1)量取 10.00 mL食用白醋,在烧杯中用水稀释后转移到 100 mL_(填仪 器名称 )中定容,摇匀即得待测白醋溶液。 (2)用酸式滴定管取待测白醋溶液 20.00mL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 2滴_作指示剂。 (3)读取盛装 0.100 0 mol/L NaOH溶液的碱式滴定管的初始读数。如果液面位置如图所示,则此时的读数为 _ mL。 (4)滴定。当 _ _时,停止滴定,并记录 NaOH溶液的终读数。重复滴定 3次。 .实验记录: 滴定次数 实验数据 (mL) 1 2 3 4 V(样品 ) 20.00 20.00 20.00 2
21、0.00 V(NaOH)(消耗 ) 15.95 15.00 15.05 14.95 .实验处理: (1)某同学在处理数据时计算得: 平均消耗的 NaOH溶液的体积 V (15.95 15.00 15.05 14.95)/4 mL 15.24 mL。 指出他的计算的不合理之处: _ _ _。 (2)在本实验的滴定过程中,下列操作会使实验结果偏大的是 (填写序号 )_。 a碱式滴定管在滴定时未用标准 NaOH溶液润洗 b碱式滴定管的尖嘴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c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 d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有少量液体溅出 答案: .(1)容量瓶 (2)酚酞 (3)0.7
22、0 (4)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红色,并在半分钟内不褪色 .(1)第 1次滴定误差明显大,属异常值,应舍去 0.75 4.5 (2)c (3)ab 试题分析:依据中和滴定原理,确定所需仪器、药品、实验步骤,关注每步操作要领及意义。 (1)定容一般要在容量瓶中进行,所以转移到 100 mL容量瓶中定容。 (2)强碱与弱酸的滴定,生 成的是强碱弱酸盐,显碱性,最好选碱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此处指示剂是酚酞。 (3)注意读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此处为 0.70mL; (4)当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红色,并在半分钟内不褪色时,停止滴定。 . (1)很明显第一组数据比其余三组数据偏大,不能选用,要舍去。 ( 2)
23、碱式滴定管在滴定时未用标准 NaOH溶液润洗,导致标准液浓度偏低,使用时体积偏大,则导致待测液浓度偏大;碱式滴定管的尖嘴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会导致测定的标准液体积偏大,待测液的浓度偏大;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并不影 响结果;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有少量液体溅出,使用的标准液减少,则待测液浓度偏小。 考点:考查溶液的配制及酸碱中和滴定。 点评:计算平均值时,一定要注意误差较大的数据要舍去。本题难度不大,较综合。 ( 11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A、 F分别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 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发生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
24、下列问题: ( 1)装置 A中的固体物质不宜选用 _(填字母编号)。 a.无水氯化钙 b.氢氧化钠 c.氧化钙 d.碱石灰 e.无水硫酸铜 ( 2)写出装置 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 E装置的作用为_。 ( 3)通入 C装置的两根导管左边较长、右边较短,原因是_ _。 ( 4)装置 C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另一生成物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当有 0.15molCl2参与反应时,则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 ( 5)上述装置还存在一处明显的缺陷,你认为改进的措施是_ _。 答案:( 1) a e( 2分) ( 2) MnO2+4H+2Cl Mn2+Cl2+2H2O( 2
25、分,不写反应条件只给 1分) 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1分) ( 3)可使密度较大的氯气与密度较小的氨气能较快地均匀混合( 2分) ( 4) 1.12L( 2分) ( 5)在 G处连接一尾气处理装置( 2分) 试题分析:( 1)无水氯化钙会与氨气反应,不能选用;氢氧化钠吸水放热可以;氧化钙吸水放热可以;碱石灰可以;无水硫酸铜不能吸水放热,不行; ( 2)装置 F中是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 MnO2+4H+2Cl Mn2+Cl2+2H2O;E装置的作用为除去氯气 中的氯化氢。 ( 3)可使密度较大的氯气与密度较小的氨气能较快地均匀混合。 ( 4)根据反应的方程式 8NH3+3Cl2=6NH4Cl+N
26、2。当有 0.15molCl2参与反应时,则生成的氮气为 0.05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1.12L。 ( 5)由于氯气、氨气有毒,污染环境,必须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考点:考查实验室制氯气、氨气及探究氯气与氨气的反应 点评: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氯气的制备、氨气的制取装置要熟练掌握。属于比较综合的中档题。 填空题 ( 9分)人们已经研制出以丙烷为燃料的新型燃料电池,电解质为熔融碳酸盐,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 C3H8+5O2=3CO2+4H2O。 ( 1)已知: 2C3H8( g) +7O2( g) =6CO( g) +8H2O( l)C( s) +O2( g) =CO2( g) 2C( s)
27、 +O2( g) =2CO( g) 则反应 C3H8( g) +5O2( g) =3CO2( g) +4H2O( 1)的 H_。 . ( 2)该电池的正极通入 O2和 CO2,负极通入丙烷,则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电池工 作时 CO32 移向 _极。 ( 3)用该电池电解 1L 1 mol L1 的 AgNO3溶液,此电解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当该电池消耗 0.005molC3H8时,所得溶液的 pH为 _(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答案:( 1) 2221.5kJ mol1 ( 2分,无单位或单位写错不给分) ( 2) O2+2CO2+4e =2CO32 ( 2分)负( 1分) ( 3)
28、4AgNO3+2H2O 4Ag+O2 +4HNO3( 2分,不写反应条件或不配平不给分) 1(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方程式先后顺序设分别为 、 、 ,得到方程式 C3H8( g) +5O2( g) =3CO2( g) +4H2O( 1);反应热也按照上式计算 H= =2221.5kJ mol1 。 ( 2)氧气在正极反应, O2+2CO2+4e =2CO32 ,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 3)电解硝酸银,是放氧生酸型, 4AgNO3+2H2O 4Ag+O2 +4HNO3;当该电池消耗 0.005molC3H8时,转移电子是 0.1mol,生成 0.1molH+,氢离子浓度为0.1
29、mol/L, pH为 1。 考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原理及计算。 点评:盖斯定律要求方程式可以相加减,反应热也可以相加减。属于较综合题。 ( 12分)短周期主族元素 A、 B、 C、 D、 E、 F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为 13。已知 B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D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3倍,元素 E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中最大, F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 ( 1) C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_, B的单质与 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 2)由 A、 B、 D、 E四种元素形
30、成的化合物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是 _ _ ( 3)写出 E2D2与 A2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 ( 4)实验室配制 100mL0.2mol L1 由 A、 D、 E形成化合物的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除 烧杯、小烧杯外还有 _;如果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则所配制溶液浓度 _0.2mol L1 (埴 “ ”、 “ ”或 “=”)。将 F的单质溶于上述配制的溶液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 _ 答案:( 1)第二周期第 VA族( 1分) C+4HNO3(浓) =CO2+4NO2+2H2O( 2分) ( 2)离子键、共价键( 2分) 2Na2O2+2H2O=4Na+4OH-+O2( 2分,写化学方程式不
31、给分) ( 3)玻璃棒、 100mL容量瓶( 2分) ( 1分,填 “小于 ”不给分) 2Al+2OH +6H2O=2 ( 2分) 试题分析: B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则 B是 C, D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3倍,则 D是 O,元素 E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中最大,则E是 Na; F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则 F为 Al;短周期主族元素 A、 B、 C、 D、 E、 F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 C为 N;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为 13,则 A是 H。 ( 1) N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第 VA族, C单质与 N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 HNO3发生反
32、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 C+4HNO3(浓)=CO2+4NO2+2H2O。 ( 2)由 H、 C、 O、 Na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以是 NaHCO3或 CH3COONa等;所含的化学键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 ( 3) Na2O2与 H2O 反应放出氧气,生成氢氧化钠, 2Na2O2+2H2O=4Na+4OH-+O2。 ( 4)配制 100mL0.2mol L1 NaOH溶液,根据实验步骤,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烧杯、小烧杯、玻璃棒、 10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如果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则所配制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小。将铝的单质溶于氢氧化钠中所发 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Al+2OH +6H2O=2
33、 考点:考查元素的推断、方程式的书写及溶液的配制。 点评:利用原子结构作为突破口推断元素要注意题干中的隐含条件。属于简单题。 ( 12分)已知 2A( g) +B( g) 2C( g),向容积为 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 0.050mol A和 0.025mol B,在 500 时充分反应,达平衡后测得,放出热量 Q1 kJ。 ( 1)能说明上述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_(填字母编号) a.v( C) =2v( B) b.单位时间内生成 2mol A的同时消耗 1molB c.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d.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 2)若在相同的容器中只加入 0.050mol C, 500 时
34、充分反应达平衡后,吸收热量 Q2 kJ,则 Q1与 Q2之间的关系式可表示为 _(用含 Q1、 Q2的代数式表示)。 ( 3) 500 时,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K=_。 ( 4)已知 K( 300 ) K( 350 ),该反应是 _(填 “放 ”或 “吸 ”)热反应;若反应温度升高, A的转化率 _(填 “增大 ”、 “减小 ”或 “不变 ”)。 ( 5)某温度下, A的平衡转化率 与体系总压强( P)的关系如图所示,平衡状态由 a变到 b时,化学平衡常数 K( A) _K( B)(填 “ ”、“ ”或 “=”。 ) 答案:( 1) b c( 2分) ( 2) Q1=4Q2( 2分) (
35、3) 3200L mol1 ( 2分,不写单位只给 1分) ( 4)放热( 2分) 减小( 2分) ( 5) =( 2分) 试题分析:( 1) a项没有标明正逆反应,不能说明; b项可以标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项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说明达 到化学平衡状态; d项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总体积不变,则密度始终保持不变; ( 2)加入 0.050mol C 与加入 0.050mol A和 0.025mol B,达到平衡状态完全相同; 2A( g) +B( g) 2C( g) 起始量( mol) 0.05 0.025 0 转化量( mol) 0.04 0.02 0.04 平衡量( mol) 0.01 0.005 0.04 加入 0.05molC转化后达到平衡 C为 0.04mol,转化率为 20%,则 Q1=4Q2 ( 3) K= L mol1 ( 4) K( 300 ) K( 350 ),说明温度越低,平衡向正向进行越多,正反应方向是放热反应;若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 A的转化率减小。 ( 5) K 只与温度有关,与压强、浓度无关,所以 K 值不变。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平衡移动及计算 点评:本题综合性较强,把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等效平衡、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均一一考查,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