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湖北襄樊五中高三 5月调研测试 选择题 用干支和 12生肖纪年,是中国农历的纪年方法,沿用至今,这对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2010年是农历的庚寅年和虎年,那么2018年应是农历的( ) A壬辰年和马年 B戊戌年和羊年 C戊戌年和狗年 D丁酉年和鸡年 答案: C 有学者指出, “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 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 ”“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 A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B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
2、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答案: B 2009年 6月 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九次会议在俄罗斯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其他成员国领导人出席。下图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领导人等集体合影。这体现了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 A反对霸权主义政策 B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 C 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 “新大学运动 ”,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剑桥、牛津大学也进行改革,取消必须信奉加尔文教的宗教宣誓,并增设许多自然科学课程。进入
3、20世纪,甚至教会大学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B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 C教育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D宗教对人自由思想的钳制 答案: B 2009年 11月 1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特别峰会上,比利时首相范龙佩当选为首位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来自英国的欧盟贸易委员凯瑟琳当选为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这意味着 ( ) A欧盟已经成为一个国家 B欧盟在政治上已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C欧洲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 D使欧洲一体化开始扩大到政治军事领域 答案: C 制度的不断创新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下列中外改革中,可能导致社会性质发生
4、变化的是: 商鞅变法 戊戌变法 彼得一世改革 明治维新( ) A B C D 答案: B 文艺复兴 “美术三杰 ”之一米开郎基罗在其名作哀悼基督中,将圣母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没有表现圣母为基督之死的悲痛,圣母的美是直观的,悲哀却是深沉的。这表明作者的意图是( ) 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体现理性的精神 答案: A 2009年 10月 1日国庆阅兵仪式上,四幅领袖像及四个原音重现,象征着新中国发展 历程中四座伟大的里程碑,从思想理念层面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讲(见下图)。以前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 理论成果分别是在
5、下列哪次会议上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 A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C遵义会议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D中共七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六大 答案: B 2009年 5月 30日在缅旬生活了长达近 70年的 9名中国远征军老战士,踏上曾走过的畹町桥,第一次组团回国探亲。中国远征军远征作战的最主要的贡献是( ) A使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B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C缓解美、英两国对国民政府的压力 D保卫国际交通线的通畅 答案: A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
6、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 “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的本质含义是:( ) A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B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播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 D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 D 为纪念辛亥革命首义百年,武汉市正在大手笔打造辛亥革命博物馆及一些城市景观工程。辛亥革命之所以被后人纪念,其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 A推翻了统治中国 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 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推翻了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D颁布了临时约法,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答案: C 美国总统奥巴马 2009年 11月 16日在
7、上海与中国青年对话,如果你是上海某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想在与他交流时表达: “希望美国的外交政策能尊重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 ”的观点,你可以引用下列哪句名言( ) A君子和而不同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温故而知新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答案: A 简答题 中国古代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民族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存在着千差万别。现在中国,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只有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才可能更好地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巩固国家的统一。( 32 分) 材料一 唐朝疆域空前广大,统治者总结前代的经验,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武力,一方面难以征服众多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另一方面,对依靠武力征
8、服的地区难以维持长久和有效的统治。于是他们采取 偃武修文 的方针,对一些较强大的民族政权,唐政府往往采取册封的方式以维持友好或臣属关系。这些被册封的首领和政权,有义务去长安朝贡,他们的军队要接受唐朝的调遣。在其他民族地区唐朝则直接建立了大量羁縻府州。唐朝一代,在西域(今新疆与中亚)、东北、岭南、外蒙古等地共置羁縻府州近千个。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都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同时,唐朝又 在这些边疆地区设都护府和节度使来统领这些羁縻府州。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大规模推行 册封 、 羁縻州 等制度的原因。( 8分) 材料二 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但我们较少看到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
9、材料,元灭亡也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 .(行省) 不得承制署置属吏 , 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非若古藩僚佐得自辟也 ; 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 ;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选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戍兵、整点军队等事 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官员的任用上实行种族交参的原则,这样就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度人为的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
10、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行省制度没有导致地方割据的制度因素。( 8分) 材料三 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 -理藩院。它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将新疆、西藏 等地区的事务也纳入其内,凡爵禄、朝贡、定界、贸易、宗教诸政令,并归管辖。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这一机构直接受皇帝领导,地位与六部等同,因而在行政上事权专一,对驻边大吏有直接指导的权力,上通下达,效率简捷。驻边大吏统领边区军民政务,其设置名目因地而异。早在入关之前,清已经颁布蒙古律书,行用于蒙古地区,入关后不断修订,至乾隆六年修成蒙古律例,乾隆末年,其内容已扩充到 1
11、2卷, 209条。嘉庆年间对其又进行大规模增补修订。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 ,如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 、回疆则例、钦定西藏章程等。 ( 3)根据材料三指出理藩院与以往类似机构的不同,( 4分)概括清朝民族立法的主要特点。( 4分) 材料四 清朝皇帝频繁的召见边疆各族王公、活佛、喇嘛、土司等上层人物,其中到承德避暑山庄觐见者,称为 围班 。乾隆在避暑山庄百韵诗序中写道: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已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 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这里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
12、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 历史见证。宫殿区制式为缩小的紫禁城,坐北向南,正宫有一条中轴线,全部建筑分九 进安排。 丽正门 为正宫中轴线的起点。三字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镌刻。丽正门后是午门,康熙、乾隆曾在那里多次检阅侍卫的步射技巧,所以又称作 阅射门 。 普宁寺建筑融会汉、藏建筑风格,又兼容汉、藏两地佛教的不同理解 . ( 4)结合材料四中部分建筑特点,分析清廷 万世之缔构 的具体内涵。( 8 分) 答案:( 1)原因: 唐国力强盛,统治政策开明; 吸取前代的教训; 为了民族团结和睦; 民族融合的基础。( 8分) ( 2) 中央掌控行省人事任免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中央加强对行省的
13、检察;行省内部相互牵制;行省区划打破自然 限制。( 8分) ( 3)理藩院职权扩大,地位提高( 4分);立法特点:不断修订,因地立法( 4分)。 ( 4)整体布局体现国家统一,宫殿区域制式体现皇权至上,丽正门和普宁寺体现民族融合, “阅射门 ”体现了对满洲尚武传统的重视( 8分)。 2009年 12月 7日 18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举行哥本哈根大会,决定 20122017 年的全球减排协议,中美作为世界两个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成为世界的集点,同时两国作 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国关系正常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世
14、界大战期间,中美建立合作关系,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美国人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美国帮蒋介石运输军队以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还为国民党装备军队、训练军事人员、给予贷款和物资,支持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46年,美蒋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 方面的特权。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和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 1950 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
15、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60年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国援越抗美。这一时期,美国还利用台湾问题制造 “两个中国 ”的阴谋。 材料四 1972年 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于 28日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 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1978年 12月 16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发表。 1979年 1月 1日,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中美建交以后,双方在反恐、朝核、伊核、中东问题、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但中美关系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上美国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
16、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在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分析近现代中美关系走过的主要阶段特征。( 10分) (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 20世纪 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 10分) 答案:( 1)二战期间;中美合作,共同抗日;二战后初期:美国扶蒋反共,独霸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至 20世纪 70年代初:中美对抗; 20世纪 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曲折发展。( 10 分) ( 2)美国 “孤立和遏制 ”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考虑;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美两国应对苏联的共同要求。(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