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省瑞安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3313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浙江省瑞安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年浙江省瑞安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年浙江省瑞安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年浙江省瑞安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年浙江省瑞安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 年浙江省瑞安中学高三上学期 10 月月考(化学) 选择题 纳米材料是由纳米粒子 (粒子直径 1 nm 100nm)所组成的材料,它具有奇特的光、热、声、电、磁、力学和化学活泼性等理化性质下列分散系中不含纳米粒子的是( ) A无尘无雾含水蒸气的空气 B豆浆 C血液 D有色玻璃 答案: A 下列各组物质间反应可能包括多步反应,其总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明矾溶液和 Ba(OH)2溶液混合: 3Ba2+6OH -+2Al3+3SO42- = 2Al(OH)3+3BaSO4 B FeCl2在空气中被氧化: 4Fe2+ + O2 + 2H2O = 4Fe3+ +

2、 4OH - C AlCl3 (aq)中投入过量 Na: 2Al 3+ + 6Na + 6H2O = 2Al(OH)3 + 6Na+ + 3H2 D FeBr2 (aq) 中通入少量 Cl2: 2Fe2+ + 4Br- + 3Cl2 = 2Fe3+ + 2 Br2 + 6Cl- 答案: A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操作、 现象 解释 A KI淀粉溶液中通入 Cl2,溶液变蓝 Cl2能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 B 浓 HNO3在光照条件下变黄 浓 HNO3不稳定,生成有色产物能溶于浓硝酸 C 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3、,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该溶液中含有 SO42- D 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变化 说明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答案: B 在 80 g密度为 d g/cm3的硫酸铁溶液中,含有 2.8 g Fe3 离子,则此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单位为 mol/L) ( ) A B C D 答案: A 答案: C 向一定量的 K2CO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离子数目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图所示,四条曲线与溶液中的离子的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 ) A a: Cl-b: K+ c: CO32- d: HCO3- B a: K+ b: CO32- c: Cl- d

4、: HCO3- C a: K+ b: CO32- c: HCO3- d: Cl- D a: K+ b: HCO3- c: Cl- d: CO32- 答案: C 在含有 FeCl3和 BaCl2的酸性溶液中,通入足量的 SO2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向溶液中滴加 KSCN 溶液,无明显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白色沉淀是 BaSO4和 BaSO3 B溶液的酸性减弱 C白色沉淀是 BaSO3 D FeCl3全部被还原为 FeCl2 答案: D 如图所示: ,每个编号代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物质,凡是用直线相连的两种物质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供填写的物质有: a.Na2CO3溶液;b.MgSO4溶

5、液; c.BaCl2溶液; d.稀 H2SO4; e.铁; f.Cu(NO3)2溶液。图中编号 代表的物质是 ( ) A e B d C a D c 答案: D 一定量 Fe和 Fe2O3的混合物投入 250 mL 2 mol/L HNO3溶液中,固体完全溶解后,生成 1.12 L(标准状况 ) NO (HNO3的还原产物假定仅此一种 )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 1 mol/L NaOH 溶液,要使铁元素完全沉淀下来,所加入的 NaOH溶液的体积最少是 ( ) A 450 mL B 500 mL C 400 mL D无法确定 答案: A 下列各组在溶液中的反应,不管反应物量的多少,都只能用同一个离

6、子方程式来表示 A FeBr2与 Cl2 B NaHCO3与 Ca(OH)2() C HCl与 Na2CO3 D Ca(HCO3)2与 Ca(OH)2 答案: D 向一定量的饱和 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 Na2O 固体,恢复到原来温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 Na 总数不变 B单位体积内的 OH-数目减少 C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D溶液的质量不变 答案: C 在 100 mL某混合溶液中, c(HNO3) = 0.4 mo/lL、 c(H2SO4) = 0.1 mol/L,向其中加入 1.92 g Cu粉,微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 c(Cu2+)为 ( ) A 0.15mol/

7、L B 0.225mo1/L C 0.3mo1/L D无法计算 答案: B 下面关于电解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NaCl溶液能导电,所以 NaCl溶液是电解质 B若某种电解质溶液中含有未电离的分子,则该电解质一定是弱电解质 C氯气和氨气的水溶液导电性都很好,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D CaCO3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溶解的 CaCO3全部电离,所以 CaCO3是强电解质 答案: D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使用有助于减少光化学烟雾的产生 B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C华裔科学家高琨因在 “光纤传输信息领域中的突破性成

8、就 获得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纤的主要成分是高纯度的单质硅 D为防止甲型 H1N1流感的疫情扩散,要加强环境、个人等的消毒,其中消毒剂常选用含氯消毒剂、双氧水、酒精等适宜的物质 答案: C 若将 NaOH( s)、 P2O5( s)、无水 CaCl2( s)归为一类。 从 A D中选出一种最适宜与这三种物质归为一类的是( ) A浓硫酸 B氯化钠 C碱石灰 D生石灰 答案: D 用 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1 cm3铁所含的铁原子数是 NA/56( 是铁的密度,单位为 g cm-3) B 1 mol Na2O2溶于水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 C在标准状况下,

9、含 NA个氦原子( He)的氦气所含的分子数是 0.5 NA D在 7.8 g Na2O2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总数为 0.4 NA 答案: A 将 0.05 mol 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 100 mL下列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的是( ) A自来水 B 0.5 mol L-1盐酸 C 0.5 mol L-1醋酸溶液 D 0.5 mol L-1KCl溶液 答案: B 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环境中大量共存的是 ( ) A在 C(HCO3 )=0.1mol/L的溶液中 NH4+、 Al3+、 Cl-、 NO3- B在由水电离出的 C(H+)=110-12mol/L的溶液中 AlO2-、 HCO

10、3-、 Na+、 SO42- C在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中 SO32-、 CO32-、 Na+、 K+ D pH=1的溶液中 Mg2+、 Fe2+、 NO3-、 Ag(NH3)2+ 答案: C 一定条件下,碘单质与砹单质以等物质的量进行反应可得 AtI。它与 Zn、NH3都能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如下: 2AtI+2Zn=ZnI2+ZnAt2 AtI+2NH3(l)=NH4I+NH2At。 下列关于 AtI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ZnI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B ZnAt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 AtI与液氨反应, AtI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 AtI与液氨反应,

11、是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B 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 ) A用盐酸除去 AgCl中少量的 Ag2CO3 B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除去 N2中的少量 O2 C用新制的生石灰,通过加热蒸馏,以除去乙醇中的少量水 D用过量氨水除去 Al3+溶液中的少量 Fe3+ 答案: D 填空题 ( 8分)写出下列过程的离子方程式。 除去铁粉中混有的铝粉 除去 CO2中混有的 HCl NaAlO2溶液中通入少量 CO2 1 mol/L 100 mL FeBr2溶液中通入 2.24 L Cl2(标准状况) 答案: 2Al+2OH +2H2O=AlO2 +H2 H+ HCO3 = H2O +CO2 2Al

12、O2 + CO2 + 3H2O =2 Al(OH)3+ CO32 2Fe2+ + 2Br + 2Cl2 = 2Fe3+ + Br2 + 4Cl ( 7分)多原子分子氰( CN) 2、硫氰( SCN) 2和( OCN) 2的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故称它们为拟卤素。它们可以生成酸和盐(见下表,表中 X 代表 F、Cl、 Br或 I)。 卤素 氰 硫氰 “单质 ” X2 ( CN) 2 ( SCN) 2 ( OCN) 2 酸 HX HCN HOCN 盐 KX KCN KSCN ( 1)在表中 空格处应分别填写 _、 、 _。 ( 2)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CN)2和 KOH溶液反应

13、的化学方程式为: 。 已知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为: Cl- Br- CN SCN- I-。试写出在 NaBr和KSCN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CN)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 答案:( 1)氧氰; HSCN; KOCN ( 2) (CN)2 + 2KOH = KCN + KCNO + H2O (CN)2 + 2SCN- = (SCN)2 + 2CN- ( 11分)( 1)高铁酸钠 (Na2FeO4)是水处理过程中的一种新型净水剂,它的氧化性比高锰酸钾更强,本身在反应中被还原成三价铁离子达到净水的目的。它是由硝酸铁、氢氧化钠和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制得的,同时还生成硝酸钠和氯化钠等。 写出制取高铁酸钠的化学

14、方程式: ; 在制取高铁酸钠的反应中 元素被氧化; 高铁酸钠之所以有净水作用,除杀菌外,另一个原因是 。 ( 2)在某化工厂生产中,要用到一种 无色、可溶于水的晶体铝铵矾。该晶体是一种复盐,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十二水合硫酸铝铵。向该复盐的浓溶液中逐滴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已知, NH4+与 AlO2 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会发生如下反应: NH4+A1O2 +H2O=Al(OH)3+ NH3 试回答: 硫酸铝铵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 ; 在逐滴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有: a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b有刺激性气体逸出; c白色沉淀量逐渐增多; d白色沉淀完全消失;

15、e白色沉淀逐渐减少。 请回答各种现象由先到后出现的顺序是 (用序 号回答 ): 。 并在下图中画出氢氧化钠的加入体积与沉淀量的关系 答案: (1) 2Fe(NO3)3+16NaOH+3Cl2=2Na2FeO4 +6NaNO3 +6NaCl + 8 H2O 铁元素 FeO42-被还原为铁离子,铁离子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达到净水的作用。 (2) NH4Al(SO4)2= NH4+ + Al3+ 2SO42- -acbed ( 12分)已知 A、 B、 C、 D为常见单质,其中 B、 C、 D常温常压下为气体,甲、乙、丙、丁为常见的化合物,乙常温下为液体,丙的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图

16、为各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 , D 。 ( 2)甲的电子式为 ,反应 中若有 11.2L(标准状况下) B生成,则发生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 3)写出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 。 写出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O2 F2 过氧化钠电子式略 1mol 2Na+2H2O=2Na+2OH +H2 2 F2+2 H2O= 4HF+ O2 ( 14分)三氧化二铁和氧化亚铜都是红色粉末,常用作颜料。某校一化学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来探究一红色粉末是 Fe2O3、 Cu2O 或二者混合物。探究过程如下: 查阅资料 Cu2O 是一种碱性氧化物 , 溶

17、于稀硫酸生成 Cu和 CuSO4, 在空气中加热生成 CuO 提出假设 假设 1:红色粉末是 Fe2O3 假设 2:红色粉末是 Cu2O 假设 3:红色粉末是 Fe2O3和 Cu2O 的混合物 设计探究实验 取少量粉末放入足量稀硫酸中,在所得溶液中再滴加 KSCN 试剂。 ( 1)若假设 1成立,则实验现象是 。 ( 2)若滴加 KSCN 试剂后溶液不变 红色,则证明原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三氧化二铁。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 。 ( 3)若固体粉末完全溶解无固体存在 , 滴加 KSCN 试剂时溶液不变红色 , 则证明原固体粉末是 ,写出所有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探究延伸 经实验分析,确定红色

18、粉末为 Fe2O3和 Cu2O 的混合物。 ( 4)实验小组欲用加热法测定 Cu2O 的质量分数。取 a g固体粉末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待质量不再变化时,称其质量为 bg( b a),则混合物中 Cu2O 的质量分数为 。 ( 5)实验小组欲利用该红色粉末制取较纯净的胆矶 (CuSO4 . 5H2O)。经查阅资料得知,在溶液中通过调节溶液的酸碱性而使 Cu2 +、 Fe2+、 Fe3+分别生成沉淀的pH 如下: 物质 Cu(OH)2 Fe(OH)2 Fe(OH)3 开始沉淀 pH 6.0 7.5 1.4 沉淀完全 pH 13 14 3.7 实验室有下列试剂可供选择: A氯水 B H2O2 C NaOH D Cu-2(OH)2CO3 实验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试回答: 试剂 1为 ,试剂 2为 (填字母序号);固体 x的化学式是 。 答案:( 1)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为血红色 ( 2分) ( 2)不合理( 2分) ( 3) Fe2O3和 Cu2O 的混合物( 2分) Fe2O3+6H+ = 2Fe3+3H2O Cu2O+2H+ = Cu + Cu2+ + H2O 2 Fe3+ + Cu = 2 Fe2+ + Cu2+(每个离子方程式 1分,共 3分) ( 4) ( 2分)( 5) B 、 D ; Fe(OH)3(每空 1分,共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