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33323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0年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0年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0年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0年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汉书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群英会蒋干中计: “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鸿门宴:“将军河南,臣战河北。 ”其中的古代的山西、关东、江左、河南分别指 A崤山以西、山海关以东、长江以北、黄河以南 B太行山以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长江以西、黄河以南 C崤山以西、函谷关或潼关以东、长江以东、黄河以南 D太行山以东、山海关以东、长江以南、黄河以南 答案: C 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 “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 ”他所说的 “古 ”

2、与 “近 ”指的是 A唐、宋 B晋、唐 C宋、元 D元、明 答案: A 西方学者查尔斯 默里在文明的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 600 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 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下列画家处于该图第二个高峰期的是 A顾恺之 B王维 C张择端 D郑板桥 答案: B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表述合适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 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根据精耕细 作的小

3、农经济做考虑 答案: C 唐朝长安崇仁坊,大约造乐器在此坊,故多修造乐器的商店, “昼夜喧哗,灯火不绝 ”;延寿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卖蒸饼的 “以小车推蒸饼卖之 ”;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及 “会饮 ”的饮所。这种状况不能说明 出现坊市混杂的现象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业活动时间有突破 出现沿街而市的现象 A B C D 答案: D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漕运发达,天津 “粮艘商舶,鱼贯而进,迨无虚日 ”。清朝一度解除海禁,有天津文人描绘说: “百宝都从海舶来, 怪怪奇奇洋货街。 ”能够涵盖材料信 息并反映天津历史发展的表述是 A明、清时期天津经济持续繁荣 B运河漕运使天津

4、商 贸不断发展 C海上运输兴起促成了天津商贸持续繁荣 D水运通道便捷保证了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答案: D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 政府 于 王室 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答案: C 元史 百官志七记载: “行中书省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 (中书省 )为表里。 ”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地方分权,机构相

5、互牵制 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答案: D 某史学家认为 :“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的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材料中的 “原理 ”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 “原理 ” 作者对 “原理 ”开创者持赞赏态度 作者对 “后世 ”的官制持否定态度 A B C D 答案: D 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 “甲兵之符,右在 ,左在阳陵。 ”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上文 “右在 ”后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

6、丞相 答案: A 左传 定公四年载子鱼之语日: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这反映了周初实施分封的主要依据是 A是否出身王室 B是否出身先代贵族 C是否对周王室效忠 D是否立有军功 答案: C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 “天 ”在临鉴。这反映了知识阶层 A积极倡导 “君权神授 ” B希望权力受到制约 C喜欢空谈纲常伦理 D为 “独尊儒术 ”不择手段 答案: B 综合题 ( 37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6世纪中叶至 19世纪初叶由广州起航经澳门为中转港的七条国际贸易航线 航 线 出口商品 进口商品 广州一澳

7、门一(印度)果阿一(葡萄牙)里斯本航线 生丝、绸缎、瓷器、砂糖、中药、手工制被单等,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 胡椒、苏木、象牙、檀香和银子,其中以银子为最大宗,仅 15851591年,运入广州的白银约 20万两。 广州一澳门一(日本)长崎航线 生丝、绸缎、砂糖、铅、棉线、中药等,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 主要是银子。自 1585一 1640年,从长崎经澳门输入广州购买中国商品的银子达到 1489 9万两。 广州一澳门一(菲律宾)马尼拉一拉丁美洲航线 生丝、丝织品、瓷器、铁锅、糖、棉布、中药等数十种,其中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 白银、苏木、蜂蜡、墨西哥洋红等,其中以白银最多。据统计,从15861640

8、年,运经澳门入广州的白银达到 2025万比索。 广州一澳门一(美国)纽约航线 丝绸、茶叶和瓷器等。 花旗参、皮货、羽绒、棉花、胡椒等。 广州一澳门 俄罗 茶叶、生丝等。 毛皮货 斯航线 广州一澳门一大洋洲航线 生丝和茶叶。 据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 1750一 1900) 据美国学者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引用贝罗克的计算数据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6世纪中叶至 19世纪初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1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 17501900 年间英、美、中三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份额变化

9、的趋势。( 9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从 16世纪中叶到 20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8分) 答案: (1)特点:中国对外贸易范围遍及各大洲(扩展到美洲);广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澳门成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的中转港;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进口商品以白银和当地土特产为主(或: 白银大量输入)。( 12分,答出其中 4点即可满分) 原因: 15-16世纪的航海活动使分散隔离的世界逐渐联系为一体;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清政府在实行 “海禁 ”的同时,唯独允许广州一地进行对外贸易。( 8分,答出其中 2点即可满分)

10、 (2)英国制造业的比重在 1750 1880年间不断提高,但 1880年后开始下降( 3分)。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制造业分量处领先地位,但进入 19世纪后逐步下降( 3分)。美国在世界制造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到 1900年已居领先地位( 3分)。 (3)国家的发展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必须把握历史发展机遇;要解放思想;要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科技、教育、制度等的创新;切忌骄傲自大,固步自封。( 8分,答出其中 2点即可满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一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

11、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 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今则西戎以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 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烦,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三 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 “明黜陟 ”(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抑侥幸 ”(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这两项失之 “太猛 ”,以致激起 “庸人 ”的反对;如果范仲淹改革,“先国家之常行,后庸人之重害 ”“势必民渐 ”

12、,也许能够成功。 宋史 范仲淹传认为: “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 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模扩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所以导致新政失败。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互相推崇,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 “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他抵触了宋朝的家法 ”。这里的家法指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请回答: (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 9分) ( 2)结合材料三观点及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6分) 答案:(

13、 1)背景:官僚冗滥, 吏治腐败;财政紧张,百姓负担沉重;少数民族威胁,社会矛盾尖锐。( 9分) ( 2)原因: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触及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反对。( 6分)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分) 材料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 6月 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 1961年 8月 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 165公里,通称 “柏林墙 ”。 1961年 8月 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截至 1989年,共有 61人被边防哨兵枪杀。 1961

14、年 10月 27日,美苏两方十几万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 100米对峙十几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989年 9月 11日:成千上万的东德人借道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再次向西德逃亡,史称 “公民大逃亡 ”。 1989年 11月 9日下午 6时 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 “柏林墙倒塌 ”。 (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格局角度简要分析柏林墙建立的原因和对欧洲的影响。( 10分) ( 2)你如何评价 “柏林墙倒塌 ”的历史 意义。( 5分) 答案:( 1)原因: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美苏实力强大,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严重,形成冷战的局面;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6分)影响:加剧冷战对峙、使欧洲局势进一步恶化。( 4分) ( 2)加速了德国统一,有利于德国的经济利社会发展;是冷战结束的标志之一,有利于缓利欧洲和世界的紧张局面,推动了国际和平及民主力量的发展。(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