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33365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图 1反映的是公元前 8公元前 6世纪的雅典贵族政治,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关于贵族统治在政治上的说法,正确的是 ( ) 占据首席执政官的地位 执政官一直是终身任职 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贵族把持了最高决策机关元老院 A B C D 答案: C 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 均田制 迁都洛阳 整顿吏治 改穿汉服 A B C D 答

2、案: A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 ) 恢复汉族礼仪制度 与汉族通婚 迁都洛阳 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 B C D 答案: A 下列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 B鲜卑族原有的文化消失 C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 D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答案: B 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有 ( ) 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A B C D 答案: A 21世纪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 “在我们之前 900多年,中

3、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这段材料说的是 ( ) A市易法 B青苗法 C募役法 D农田水利法 答案: B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的供给 B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防力量 C改变更戍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 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经济基础 答案: B 图 2所示是宋朝的神臂弓,王安石变法中负责生产和管理这一兵器的是( ) A盐铁部 B度支部 C户部 D军器监 答案: D 通过王安石变法我们可以总结和吸收的一个重要教训是 ( ) A从善如流 B赏罚必信 C用人得当 D戒急戒躁 答案:

4、 C 南朝谢灵运曾说: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 A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D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答案: C 恩格斯说: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 ) A梭伦改革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答案: D 推动秦国封建化进程的核心

5、措施是 ( ) A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D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 答案: C 公元前 6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 150麦斗的平民,它可以 ( ) 参加公民大会 当选 “四百人会议 ”的成员 当选为陪审员 在战争中提供骑兵 A B C D 答案: C 在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对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起关键作用的是 ( ) A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B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C颁布 “解负令 ” D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答案: D 下列对梭伦改革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B动摇

6、了贵族专制统治 C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D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 答案: A 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C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D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答案: B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 A统治方式的变化 B思想文化的变化 C社会经济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变化 答案: D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C导致了地主阶级兴起 D强化了周王室的

7、统治 答案: D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 ) A废除秦国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D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 A 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到 “废井田,开阡陌 ”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 ) A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B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C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D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答案: B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 (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

8、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 (梭伦 )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 5 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 500至 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 300至 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 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等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 1)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4分) (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 影响。( 12分) (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 4分) 答案:( 1)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4分 ) ( 2)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8分 ) 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10、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4分 ) ( 3)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 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 (4分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 (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齐鲁书社 )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1、 (中华书局 )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 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8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5分 ) (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 (7分 ) 答案: (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 特点:不断南迁。 原因: 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

12、来威胁严重; 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8分 ) (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5分 ) (3)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 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 (7分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 (1021 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 “矫世变俗 ”的

13、雄心壮志。他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的 “三不足 ”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 “拗相公 ”。 材料二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 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 “青苗法 ”展开讨论: 甲:青苗

14、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 “中国 11世纪的改革家 ”? (6分 ) (2)材料二从哪一角 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 (4分 ) (3)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呢?试述你的理由。 (6分 ) (4)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 (4分 ) 答案: (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勤奋好学,少有大志,注重调查,了解民情,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6分 ) (2)从生产力的角度和对历史的贡献的角度。 (4分 ) (3)无论同意甲还是乙的观点,都要重点突出,自圆其说。 (6分 ) 同意甲:青苗法在打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发展等方面对人民有利。 同意乙:青苗法增 加了农民的负担,变成了变相的苛政。 (4)所拟题目规范、切题,如青苗法作用之我见。 (4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