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一中高二 3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公元前 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 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 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 (战国策 . 秦策一)文中的 “人 ”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答案: A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 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 及其家庭。 ”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2、制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 C 1930年 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 “乡村是统治阶 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 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 D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 (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
3、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D 某年 12 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 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 C 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 “赠省委诸公 ”对联: “歧路亡羊,滑下去,便是修正 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 ”此场景应该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 “大跃进 ”时期 D “文革 ”时期 答案: D 英国责任内阁制规定国家政治生活中的
4、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是 A内阁 B国王 C议会 D首相 答案: D 公元前 6 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开办手工作坊,生产 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 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 280 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下列选项对 他评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担任高级别的官员 B如果他生活在中国秦国商鞅变法时,可以世袭为官 C他取得政治上的权利,应该感谢梭伦 D他处于了雅典民主政治最辉煌的时代 答案: C 商鞅变法前后,有人主张 “智者不变法而治 ”、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这一 观点代表着哪一阶层的利益 A奴隶主贵族 B新兴的工商业者 C平民和奴隶 D卿大夫 答案: A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
5、要历史背景是 鲜卑族自身的落后,难以对先进地区实施有效管理 人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需要缓解 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以及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A B C D 答案: D 梦溪笔谈记载: “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馑枕路。是时范文 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 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 “以工代赈 ”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答案: C 面对教皇的责难,马丁 路德曾慷慨陈词 “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
6、的命令,我不能 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马丁 路德的主要意见是 A脱离罗马教皇统一德意志地区 B教徒信仰自由,不必禁欲苦行 C教徒需摆脱宗教束缚,争取自由 D通过圣经信仰上帝,无需通过教皇 答案: D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 “庄园 ”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 田制实行后, “庄园 ”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答案: C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 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 数也 ”
7、。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 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答案: C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 体现了 A墨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儒家
8、思想 答案: D 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 “儒家的第一个神学家。 ”下列各项中,属于 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答案: C 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方志、族谱)之一,是一种以表谱形式, 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的特殊图书载体, “隐恶扬善 ”是修纂族谱的基本原 则之一。族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具体体现。这表明族谱 有利于凝聚宗族 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规范社会人际关系 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 A B C D 答案: C 梭伦把 “好的政府 ”解释为 “平衡公民互相冲
9、突的利益 ”,后来哲学家叔本华把它 归纳为 “不要伤害别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 ”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避免平民沦为奴隶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答案: C 2006年 2月 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名为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纪念邮票。有人 为其配诗一首 “华夏暖春,古税千年成历史;人民顺意,新程万里创文明 ”, “千年古税 ” 的历史约开始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 答 案: B 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
10、控制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答案: B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 “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 工商遂。 ”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县的地位比郡高 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县的出现比郡早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A B C D 答案: A 公元前 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理由是 “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商鞅只得黯然离去。这 则故事说明: A变法最终失败 B法治代替人治 C民众厌恶商鞅 D变法深入贯彻 答案: D 钱穆认为
11、“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 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 “许多潜滋暗长 ”的新力量包括: 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 B C D 答案: D “无置锥之地 ”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一句成语,在荀子等书中屡次出现,对此 理解错误的是: A反映了农民失掉土地的社会现象 B主要原因在于新兴地主的土地兼并 C与土地私有权的确立直接相关 D政府通过禁止民间买卖土地来解决问题 答案: D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与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 “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
12、期治 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 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 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 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 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13、:“天下共 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 难哉 !廷尉议是。 ”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 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一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 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 若元 (元朝 ),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 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 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
14、六千九百 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地理志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 4分) (2)材料二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 (2分 )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4分 )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4 分 )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4分 ) 答案:( 1)区别:分封制下,根据出身任职,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下由君主任免,对 君主负责,体现了选贤任能。( 4分) ( 2)原因:西周疆域
15、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分) ( 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 ( 4分) ( 4)状况: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宣慰司。 ( 4分) ( 5)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4分)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 “选举 ”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 “选举 ”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 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摘自 英 戴维 米勒等布来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 “选举 ”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
16、指的 “选举 ” 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最高层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 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现在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个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 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巨变。 摘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 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材料三 美国建立宪政民主制度,经历了 共 180多年,才真正实现公民普选权不受种族、 性别、财产、年龄限制。英国经历的时间更长一些,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到取消选举权的男 女不平等经历了 240年。 中国从第一部宪法颁布就规定,除依照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之外,我国 “年满 18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
17、、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 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摘自陈红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 化的实现 请回答: ( 1) “源自西方 ”的 “选举 ”制度主要是指什么?( 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中国古代的 “选举 ”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 “选举 ”之间的根本性的差别。( 4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 “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 选举 ”是指什么制度?( 2 分)西方这 一制度与起源阶段的西方 “选举 ”有什么不同?( 4分) (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在 “选举 ”制度上是怎样 “完全更新 ”的? ( 4分) ( 4)
18、根据材料三,比较美国、英国的宪政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与中国 1954年宪法中 的选举制度 的主要异同。( 6分) 答案:( 1)事件: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国家推行的直接民主制度。( 2分)差别:中国古代 的 “选举 ”是指选拔官员的制度,范围基本限于奴隶主或地主阶级内部。( 2分)西方现代 的 “选举 ”是在人人平等、民主自由基础上的资本主义 “选举 ”制度。( 2分) 来源 :学 科 网 ( 2)制度:代议制。( 1分)不同:起源阶段的 “选举 ”是直接民主;现代西方的 “选举 ” 是间接民主。( 2分)起源阶段的 “选举 ”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现代西方“选举 ” 实质是资产阶级民主。(
19、2分) ( 3)更新:维新变法期间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后,颁布临时约法, 赋予人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分) ( 4)异:西方民主制度中选举权的进步经历很长时间,但相对完善;中国民众的选举权规 定起点较高,但基础较低。( 4分)同:都是间接民主(代议制)。( 1分)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 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 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 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 “我 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
20、行,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成 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 “明法 ”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 大义和断案。 凡应 “明法 ”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 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 在科举方面首先就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 石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实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 “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 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 ”这一看法?并说明理 由。( 6分) (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 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6分) 答案:( 1)特点:注重法律的延续性;强调中庸、平等的原则;重视法律制度建设。( 3 分,写出两点即可) 观点一:同意。理由:法律保护贵族特权,贵族才能担任高级官职,平民权力受到较大 限制。( 3分) 观点二:不同意。理由: 改革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平民获得参与政权的权利,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逐步确立。 ( 2)意图:选拔变法人才。( 2分) 原因:前者能顺应雅典民情而成功;后者因强大的守旧势力反对而失败。(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