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浙江绍兴市鲁迅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33395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浙江绍兴市鲁迅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1-2012学年浙江绍兴市鲁迅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1-2012学年浙江绍兴市鲁迅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1-2012学年浙江绍兴市鲁迅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1-2012学年浙江绍兴市鲁迅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浙江绍兴市鲁迅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王国维说: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功臣分封制 B婚娶联姻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礼乐丧葬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说明作者认为周朝制度却别与生产的最大不同是嫡长子继承制, ABD 根据才材料意思都是衍生而来的;因此选 C。 考点:

2、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亲属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下列关 于法国 “一票共和 ”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这一事件发生在 1873年 B它是法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 C它是 18世纪启蒙思想在法国的首次实践 D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因为它的颁布而巩固 答案: D 试题分析:法国 “一票共和 ”是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 A不对, 这一事件发生在 1875 年; C 不对

3、,法国大革命是 18 世纪启蒙思想在法国的首次实践; D不对,法国的共和政体因为它的颁布而确立并巩固; B表述正确。 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点评: 1875年 , 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恩格斯在论述德意志帝国宪法时说: “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理由在于该宪法规定 A德国为联邦制国家 B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C议会掌握王位继承决定权 D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 “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

4、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说明德国人民有一定 的选举权便于开展合法斗争; A不对, 德国为联邦制国家,但与选举权无关; B. 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的是英国; C不对,德国皇帝掌握大权,议会作用很小; D符合题意。 考点:德意志帝国宪法 点评: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 1)进步性: 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促进德国资本主义发展 ,很快跻身资本主义世界强国之列。( 2)局限性: 具有浓厚的专制传统。 造成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保守和不彻底。 布鲁塞尔市中心的 “白天鹅之家 ”餐厅门面铜牌上,用法文、荷兰文、英文和德文写着: “卡尔 马克思自 1845年 2月 18

5、48年 3月生活在布鲁塞尔 ”。下列各项中,属于马克思在此期间的事迹有 创立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 发表共产党宣言 创建和领导 “国际工人协会 ” 发表法兰西内战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与时间不符,国际工人协会( 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 1864年秋由马克思创立, 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也称第一国际;法兰西内战是 1871年, K.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起草的致欧洲和美国全体会员的宣言。这部著作捍卫巴黎公 社 (1792 1794)的正义事业 ,谴责反动势力镇压巴黎公社的罪行 ,并通过对 1871年巴黎公社革

6、命经验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 创立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 发表共产党宣言 因此选 A。 考点:马克思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很多方法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是选基法 +排除法,即认真审读主题材料、题干和备选项,结合知识,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再运用排除法,将备选项中明显错误或明显正确的选项从备选项中排除,以缩小范围。再对其余选项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正确选项。 列宁的下列论断和策略推动了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按其提出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已经开始 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全部政权归

7、苏维埃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 战争是在一战爆发后;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在俄国二月革命后; 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已经开始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因此选 C. 考点:列宁 点评:人物型选择题即以人物的活动、评价为主要考查内容的选择题。主要从以下 3个方面: 1)考查人物的活动。 2)考查人物的观点、思想、主张。 3)考查对人物的综合评价。 【方法小结】 1)要准确记忆历史上重要人物的重大活动。 2)除准确记忆、区别不同人物的观点主张外,还能对其分析比较。 3)要能

8、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客观地全面地对 人物进行评价。 一战后协约国对德国问题的处理,既反映了报复和削弱德国的自私意图,某些问题上也一定程度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凡尔赛和约中对下列有关问题的处理兼有这两方面因素的是 A捷克斯洛伐克问题 B但泽自由市问题 C德国殖民地问题 D萨尔煤矿问题 答案: A 试题分析: 1526年,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斐迪南一世继承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王位,兼并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区。 1867年,奥地利与匈牙利将统一的奥地利帝国改组为二元制的奥匈帝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从此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 1914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和斯洛伐克谋求建立独立、统一的

9、国家。 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捷克斯洛伐克于同年 10月28日独立,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此后凡尔赛和约关于德国的疆界问题规定:上西里西亚南部划归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一战后协约国对德国问题 点评:评价凡尔赛和约 : 性质:战胜国对德国的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和约 影响: A、积极: 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英法获利最大,美国受到抑制),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暂时缓解 承认民族自决 , 诞生了新的国家 B、消极: 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对德国的压制,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美英在 1941年签署的一份

10、重要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立新的国际性组织的设想。 这一文件是 A大西洋宪章 B联合国家宣言 C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D联合国宪章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联合国家宣言于 1942年初签署,标志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不对, 1943年苏中美英华盛顿会议,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首次宣告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考点: D不对, 1945年 6月 26日,来自 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宪章于同年 10月24日起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A符合题意。 考点:大西洋宪章 点评: 1941 年 6 月 22 日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

11、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 1941年 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 8月 13日签署大西洋宪章。 8月 14日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该文件全文共 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 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进步民主的重建战后和平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对于国

12、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打败德、日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 “机会均等 ”、 “海上自由 ”等内容有利于美国战后与英国争夺势力范围,取得世界 “领导地位 ”。同年 9月,苏 联等国表示同意宪章的基本原则。 1943年 7月,德军集中精锐部队又一次对苏联军队发动战略性进攻。苏军调集重兵严阵以待,双方展开空前规模的坦克大战,德军损失惨重并从此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这次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阿拉曼战役 D库尔斯克战役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 莫斯科战役发生于 1941年 10月至 1942年 1月期间; B不对,斯大林格勒战役从 1942年 7月 17日开

13、始至 1943年 2月 2日结束; C. 阿拉曼战役发生于 1942年 19月,而且是在北非战场; D符合题意。 考点:库尔斯克战役 点评: 库尔斯克会战( 1943年 7月 5日 1943年 8月 27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中,德国与苏联于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双方共投入了超过250万名士兵和 6000多辆坦克,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之一。库尔斯克会战也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欲从由南北两端自中央夹击,合围歼灭中央突出部的苏军,重夺战略主动权,但由于苏军已做好严密防务和驻守数量极为庞大的兵力,德军进攻步调缓慢且损失惨重,最后因为南线意大利被盟军登陆了西西里岛,不得不

14、抽调兵力防卫意大利而被迫撤退。此次战役后,苏军发动一连串巨型攻势,歼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且赶出俄国领土,德军再也无法对苏军产生威胁。 下列三幅图分别表示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它们所揭示的共同问题是: A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 B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C “冷战 ”局面的形成 D大国结盟威胁和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图一反映了一战前夕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图二反映的是二战前夕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形成;图三反映的是二战后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因此 ABC都是对其中一幅图片的解读, D符合题意。 考点: 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点评:地图型图 片题是近年采用较常也较多的一种图型,它主要包括战争形

15、势图、布局图、疆域图、分布图、交通路线图、经济分布图等。解答地图图片题,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图中自然地理名称、政治地理名称及变化、经济和政治地理区域范围及变化等所反映的信息来断定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特征或形成原因 “中东 ”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 1948年到1973年间,先后发生了 4次中东战争。下列各项中,属于这 4次中东战争的共性的是 A西方大国都没有直接参战 B联合国都采取了干预行动 C阿拉伯国家都运用了石油武器 D阿拉伯国家都损失了大片领土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如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西方大国英法直接参战; C不对,阿拉伯国家运用了石油武器是在第四次中东

16、战争; D不对,如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叙利亚取得局部胜利,收回部分被占领土; B符合题意。 考点:中东战争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方法小结】通过类比,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作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点;通过对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确定其不同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解题时主要采用排除法。 20世纪 50年代后期起,世界政治格局逐渐表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下列各项中,属于世界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发展表现的是 A欧洲联盟成立 B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 C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成员 D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国家之首 答案: C 试题分析:世界两极格局

17、瓦解的标志是 1991年苏联解体; A不对, 欧洲联盟成立是在 1991年; B不对,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 1992年; C符合题意, 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成员是在 1988 年; D 不符合题意,因为这属于经济方面的表现,而不属于政治格局的范畴。 考点:世界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 点评: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是怎样出现的?试分析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出现:( 1)二战后,西欧国家走联合自强的道路,向独立自主方向发展; ( 2) 20世纪 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 3)广大亚非拉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相对独立的

18、力量; ( 4)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因此,两极格局中政治 势力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原则,即凡是罗马公民不论居住在哪里,即使居住在被征服地区也受法律的保护。而对于居住在罗马的异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广大居民来说,尽管是自由民,也得不到法律赋予的权利。这一时期可能是 A公元前 6世纪之前 B公元前 6世纪末 公元前 3世纪 C公元前 1世纪左右 D公元 1世纪 公元 3世纪 答案:

19、B 试题分析: “凡是罗马公民不论居住在哪里,即使居住在被征服地区也受法律的保护。而对于居住在罗马的异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广大居民来说,尽管是自由民,也得不到法律赋予的权利 ”说明这时的罗马法属于公民法,而公民法主要是指在公元前 3世纪中期之前,因此选 B。 考点:罗马法 点评:公元前 3世纪中期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它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演变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 “万民法 ” 。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 “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所有雅典公民都有权利 参加公民大会 入职 “十将军 ”

20、 参加陪审法庭 领取政府津贴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伯利克里改革内容: 所有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十将军除外)。他们也都可以参加 _公民大会 _,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公民 _中产生。他们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 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还特意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因此选 A。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指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通常将题干中列出 4个或 4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选项,

21、然后将序号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组合型选择题主要有 3种形式: 1)双序式。即试题有 2 个正确的序号。 2)三序式。即试题有三个正确的序号。 3)不定式。即试题正确的序号不定。命题有以下可能: 1)小切口型。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深,角度广,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2)大跨度型。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归纳和比较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 “人是城邦的动物。 ”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这里的 “人 ”指 “公民 ”,它因 “城邦 ”而存在 B这里的 “人 ”指 “公民 ”,它是家族

22、的领袖 C这里的 “人 ”指 “个人 ”,表明个人权利观念已在古希腊确立 D这里的 “人 ”泛指 “希腊人 ”,表明亚里士多德已受自然法思想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雅典公民不是家族的领袖; C不对,这里的人指 “公民 ”,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民主权利; D,雅典公民是指成年男性公民,并不包括所有希腊人,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地位低下。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1进步作用 ( 1)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为后世民主积累经验 ( 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

23、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 3)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 2局 限性 ( 1)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 _男性公民 _。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 “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 ”的政治制度。 ( 2)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 3)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 4)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 “而立 ”之年的主要活动是 A学习 “六艺 ” B创办私学 C周游列国 D删

24、修春秋 答案 : B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 “三十而立, A不对,孔子学习 “六艺 ”是在少年时; C不对,孔子周游列国是在中年时; D不对,孔子删修春秋是在晚年时。因此选 B。 考点:孔子 点评:纵观近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材料型历史选择题,其所呈现的主要特点有:( 1)材料情境化。在近年的文综能力测试中,出题者通过引入文字材料、图表、图像创设试题情境,把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试题材料的情境化既能体现考查内容的实际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查的目的;同时也增添了试题的趣味性。( 2)考查知识能力化。文综能力测试是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方式,因此在设题时,为避免考生对教材的死记硬背,所提供

25、的材料基本都是教材之外的;在材料的选择上,主要以文字为主,辅之以图像、表格、数据等,从多角度对考生进行能力考查;从所考查的知识来看,不是简单的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考生需要在新情境中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它们进行分析、整合,才能正确作答。( 3)考试方向时代化。作为材料型历史选择题,其在设计程度上并未停止于符合史学特点这一高度,而是着眼于考生对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具有时代意义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 下图 “秦封泥 ”中可以提取的历史信息有 已有公文传送过程中的保密制度 秦丞相主要负责对各级官吏的监察 是秦朝设置丞相制度的历史见证 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官方文字 A

26、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丞相印 ”以及文字等可知 正确; 错误,秦朝在中央设丞相、 御史大夫 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因此选 C。 考点:秦朝政治制度 点评:解答 组合型选择题很多方法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是选基法 +排除法,即认真审读主题材料、题干和备选项,结合知识,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再运用排除法,将备选项中明显错误或明显正确的选项从备选项中排除,以缩小范围。再对其余选项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正确选项。 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

27、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B内阁地位曾有所提高 C废丞相后明朝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明成祖时期初设内阁; C不对,废丞相后明朝政治腐败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D不对,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符合题意,“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 ”说明内阁地位和权力有所提高。 考点:明朝内阁制 点评:明朝内阁的三个特点。第一,非法定机构,即不是定制的,不是法定的中央级的行政或者是决策机构。第二,没有决策权。第三,是专制皇权强化的

28、产物。内阁无法限制皇权,且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都是由皇帝决定,甚至是票拟权也是要经皇帝的批红 。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与上述康熙诗句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平噶尔丹叛乱 B清军进入台湾 C平三藩之乱 D收复雅克萨之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清之际 蒙古族此时分漠南蒙古(在今内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在今外蒙古,明时称作鞑靼)和漠西厄鲁特蒙古(明时称作瓦刺,曾长期与明作战,一度俘明英宗,围北京,后与明约和)三大部。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四部,即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 1680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

29、,引准噶尔蒙古军队 12000余人越天山南下,攻灭了叶尔羌汗国,控制了新疆。公元 1690年康熙帝为制止噶尔丹继续南下出兵相拒,在乌兰布通(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南)大败噶尔丹。 1696 年又败之于昭莫多,噶尔丹势穷自尽。因此 A符合题意; B是在台湾地区; C涉及的三藩包括西南、华南以及东南地区; D是在东北地区。 考点:康熙 点评:人物型选择题即以人物的活动、评价为主要考查内容的选择题。主要从以下 3个方面: 1)考查人物的活动。 2)考查人物的观点、思想、主张。 3)考查对人物的综合评价。 【方法小结】 1)要准确记忆历史上重要人物的重大活动。 2)除准确记忆、区别不同人物的观点主张外,还

30、能对其分析比较。 3)要能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客观地全面地对人物进行评价。 孙中山和甘地都为推动本民族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比较图 1与图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他们都认为本国传统无法抵御西方文明 两国都面临外来侵略 都反映了两人的爱国精神 都认为经济手段是救国途径之一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图一反映孙中山主张实业救国,图二反映甘地领导手纺车运动抵制英国殖民统治; 说法都正确, 不对,因为甘地是借助本国传统生产方式抵御西方文明。 考点:孙中山和甘地 点评:甘地领导手纺车运动反对印度经济被资本主义经济西化,坚持发展自给自足的民族经济,信仰印度文明,同时也是不合作

31、运动的一部分,与英国殖民政府抗争,拒绝西方先进技术。从经济上的抗衡升华为政治上的斗争。 20世纪 30年代,毛泽东指出: “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 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 ”下列史实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B反 “围剿 ”失败后战略转移 C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答案: D 试题分析: “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 “说明是强调经济建设; A不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属于政权建设; B C不对, 反 “围剿 ”失败后战

32、略转移和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属于军事措施;只有 D符合题意。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 点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 1理论: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2实践: ( 1)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 2)根据地建设: 政权建设: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 3)武装斗争:从 1930年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粉碎了敌人的三次 “围剿 ”。 中国共产党在 “八一宣言 ”中说: “只要国

33、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 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提出了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主张 B承认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 C制定了动员全民族力量抗日的全面抗战路线 D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答案: A 试题分析: “八一宣言 ”发表于 1935年 8月 1日, “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 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

34、,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主张; 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C是 1937年 8月洛川会议确立; D是 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因此选 A. 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点评:文字材料是选择题中最常用的一种材料。其主要是通过一段材料或一组材料来承载信息,要求学生能够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判断或概括其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性信息阅读能力 “此战役虽然战败,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 和平 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

35、向日本投降。 ”文中所描述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37年 “8.13”淞沪会战被认为是中国走向全面抗战的标志,在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一百万人(日方动员兵力约 25万人,伤亡 4万余人;中方动员兵力约 75万人,伤亡 25万余人),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 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以往为提防蒋介石利用抗战消灭异己,各路军阀更多采取敷衍应付态度);更重要的是,淞沪会战将日本 “三月亡华 ”的狂言彻底粉碎,也将日本拖入战

36、争泥沼。BCD都发生在淞沪会战之后。 考点:淞沪会战 点评: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 ,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 贼 匪 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说: “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

37、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 ”在他看来,这一事件表明 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 中国革命的胜利 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当时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 人民革命政权替代了反动的封建专制政权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 说明 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正确; “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 ” 说明 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正确; 无从体现。因此选

38、A。 考点:新中国成立 点评: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 1)阅读材料。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性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3)对材料来源、作者、时间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准确的做出判断。 20世纪 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 “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唯一机构 ”。为了便于与之联系、商谈,大陆随后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当时这两个组织 在推动两岸关系

39、发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A两岸确立 “和平统一 ”的方针 B促成两岸 “三通 ”的完全实现 C两岸达成 “一个中国 ”的共识 D两岸认同 “一国两制 ”的构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 AD不对, “和平统一 ”的方针和 “一国两制 ”的构想这两个问题上两岸并没与有达成共识; B不对,两岸 “三通 ”的完全实现是在 2008年。 1990年,台湾成立 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 ,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两会达成 “ 九二共识 ”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因此选 C. 考点:两岸关系 点评:注意归纳、梳理知识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海峡两岸政策的调整 ( 1)

40、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 金门 ,实现了两岸间 30年来的真正停火。 ( 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 通邮 、通航、通商。 ( 3)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采取一些开放措施,允许 台湾居民 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 1) 1990年,台湾成立 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 ,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 2) 1992年,两会达成 “ 九二共识 ”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 3) 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 连战 率领的 “和平之旅 ”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 4) 2008年,两岸大三通实现。 综

41、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 1812 年侵俄战争前夕,他曾对富歇说过: “我们应当有一部欧洲法典,一个欧洲的最高法院,一种统一的欧洲钱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法律。应当由我把欧洲的各国人民变成一个统一的人民,巴黎要成为世界的首都。 ” (法)乔治 博尔多诺韦拿破仑 材料二 达拉第恨共产主义,也恨战争 他怕一场取胜的战争只会将法国断送在极左势力之手。归根到底 ,法国面临一场抉择,和德国取得谅解,或是逐渐为俄国所统治,在这两者之间,达拉第毫不困难地作出了选择。(注:达拉第曾在 1938年 4月 1940年 3月 3次组阁) (英) A J P 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三 19

42、50年春,让 莫内思考着欧洲的前途: 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 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 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 将法、德煤炭和钢铁资源共同置于一个 “超国家机构 ”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 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之元 “欧洲之父 ”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 1)材料一中,拿破仑统一欧洲的设想和方式是什么?( 4分)结合所学知识

43、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4分) ( 2)概括指出达拉第的 “选择 ”。 ( 2分)选择两个相关历史事件,分析达拉第“选择 ”所造成的后果。( 6分) ( 3)依据材料三指出,促使欧洲突破 “坚冰 ”、走向联合的因素。( 4分)结 合“超国家机构 ”发展的主要史实,简要说明欧洲联合过程中的特点。( 10分) 答案:( 1)设想:以法国为主宰统一欧洲。( 2分)方式:以武力统一欧洲,以资本主义塑造欧洲。( 2分,答对其中之一即得满分。)原因: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侵犯了各国人民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武力统一建立在军事统治基础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当时的资产阶级及力量还处于下风

44、;( 4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 2) “选择 ”:跟随英国政府,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 “和平 ”,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 2分,只写绥靖政策,而没有概括的得 1分) 分析:在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情况下,法国继续跟随英国采取 “不干涉 ”政策。 1939年,西班牙建立起法西斯独裁政权。( 3分)在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过程中,法国跟随英国与德、意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次年,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整个战略格局发生变化( 3 分)(上述给分过程中,背景、政策、后果各 1分,共列两个事件 6分,讲到 与苏联谈判,奇怪战争,每

45、个点最多得 2分。如果不按历史事件回答,只回答后果的,本部分最多得 2分。答题关键看背景是否正确,政策是否有史实,后果言之成理即可。) ( 3)因素: “冷战 ”挤压了欧洲的空间(两极格局影响下的大国情结);经济发展的需求(美国经济援助有限,欧洲需要合作);联邦德国成立引起战争的担忧(对历史上战争的认识);让 莫内的主观努力。( 4分,有比较好的概括的话, 1点可得 2分, 2点得满分) 主要史实: 50年代,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 1967年成立欧共体。 1973年 “用同一个声音说话 ”、 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 1993年成立欧盟, 1999年欧元面世。(每点 1

46、分, 6分)(如果有其它知识点,如涉及扩张史,同样给分。) 特点:由经济联合走向经济政治的联合。联合程度越来越紧密。走向联合的国家越来越多。( 4分,每点 2分, 2点满分) 试题分析:( 1) “应当由我把欧洲的各国人民变成一个统一的人民,巴黎要成为世界的首都 ”表明拿破仑要以法国为中心来统一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拿破仑过于迷信武力,对外进行武力征服,奴役了欧洲各国人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侵犯了各国人民的利益,引起了他们 的强烈反抗,再加上当时欧洲大陆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导致其失败。 ( 2)注意材料信息 “法国面临一场抉择,和德国取得谅解,或是逐渐为俄国所统治,

47、在这两者之间,达拉第毫不困难地作出了选择。 ”再加上材料括号提示提供的时间,可以得出达拉第实行绥靖政策。再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分析:在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情况下,法国继续跟随英国采取 “不干涉 ”政策。 1939 年,西班牙建立起法西斯独裁政权。在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过程中,法国跟随英国与德、意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 3)注意材料信息 “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 ”“由 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 ”“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 ”“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 ”因此可以得出 “冷战 ”挤压了欧洲的空间(两极格局影响下的大国情结)、经济发展的需求(美国经济援助有限,欧洲需要合作)、联邦德国成立引起战争的担忧(对历史上战争的认识)、让 莫内的主观努力等结论。再结合欧洲一体化的史实,分析特点即可,如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