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ingprove235 文档编号:33396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并多次出现巨大的 “和 ”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 “仁 ”、 “礼 ”一脉相承,都源于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 “仁 ”、 “礼 ”是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法家强调法治,道家强调无为,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因此选 C。 考点:儒家 点评:本知识点高考命题视角 :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影响的角度命题;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热点问题出发考查孔、孟的民本思想。 借花妖狐魅的故事,艺术地反

2、映了广泛的现实社会生活的是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 B红楼梦不涉及花妖狐魅的故事; D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属于晚晴谴责小说,都与题干不符。因此选 C。 考点:古代文学 点评: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以经济、政治等为基础的,文学、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外交关系密切相关。本节知识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注意理解好代表作品、特点和经济背景。 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以孔教名义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树起 “打倒孔家店 ”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

3、思想基础 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主张君主立宪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 C不对,新文化运动存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 向,但不是维新变法; D不对,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主张民主共和;因此选 B,两者都代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考点: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学习中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

4、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鲁迅用白话文写的痛斥了一切所谓的 “仁义 道德 ”,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的文章是 : A狂人日记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文学革命论 D庶民的胜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 C是陈独秀宣传文学革命的文章; BD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A 符合题意,是鲁迅的白话文代表作。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考点:鲁迅 点评:新文化运动属高频考点, 2011 年天津、安徽、浙江、上海高考均有考查,2010年广东、江苏亦有考查,备考时要关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指导思想及影响; 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5、; 树立对传统文化正确的扬弃观。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 民国共和 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 民国共和 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 B与事实不符,辛亥革命没有广泛发动群众; C不对,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 D 不对,辛亥革命建立的是民主

6、共和制,因此选 A。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全面理解新文化运动的 “新 ”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 :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海国图志曾在中国和日本 19世纪中期的知识界产生了较大的震动。这部著作 A作者为林则徐 B使人们开阔视野,摆脱闭塞保守的思想 C介绍中国地理的专著 D提出

7、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海国图志的作者是魏源; C不对,这是介绍外国历史地理地理的专著; D不对,魏源提出的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属于后来洋务派的思想。 考点:海国图志 点评:近年高考考查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资政新篇等,多为选择题。作为新思潮的开端,应重点理解 “新 ”在何处,掌握海国图志和资政新篇,有可能用材料题形式进行考查。 东方杂志某年 2月发表文章说: “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 ”在当时,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是

8、A新 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B天演论出版 C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D变法通议被广泛传阅 答案: A 试题分析: BD分别为近代维新派严复、梁启超所著,宣传维新变法,而非马克思主义; C 不对,新文化运功初期宣传的是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A 符合题意,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发表了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比较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点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9、传播知识点在 2011年北京、安徽、浙江高考中做了考查, 2010年上海单科也有考查,亦属高频考点,备考时要关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及方式;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 “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中国应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孙中山曾说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 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 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 ”。因此他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 “思患预防 ”西方社

10、会的弊端。因此选 C。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就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也就是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就是 “推翻帝制,民主立宪 ”,也就是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就是 “平均地权,土地国有 ”,也就是社会革命 毛泽东曾指出 : “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代名词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新三民主义有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极容易

11、错选 A,主要原因在于分辨不清三大政策与新民主主义的关系。错以为三大政策属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之一。分析毛泽东的观点可以推知,毛泽东认为新三民主义是蕴含了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所在, A说法片面, B说法笼统, D 是错误的说法。因此选 C。 考点:新三民主义 点评:近年来,中国思想近代化的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故地主阶级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 ”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主与科学等仍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 (2)从命题角度看,高考仍将注重对中国近代先 进思想演变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近代主要思想家主张的异同及地位的考查;

12、有可能将从思想近代化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表现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注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考查。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下列文章哪一项体现这一方面的成就 答案: A 试题分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是在土地革命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C 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 D是在 1978年关于真题标准问题的讨论;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 2010年 2月 23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标志着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步入规范化阶段,这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执政方式,提高

13、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更有保障。党的建设问题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视角,值得我们关注。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5周年大会上说,中国共产党在 85年里 “干了三件大事 ”。第三件大事是指 A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 85年来干的第一件大事是:领导全国人民经过 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三座大山 “,建立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 85年来干的第二件大事是: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

14、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共产党 85年来干的第三件大事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因此选 D。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从发展的观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发展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新中国成立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

15、3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党的十七大把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重大贡献,也是高考命题立意的一个新角度。 小平同志有一段著名的论断: “不管白猫还是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对这一论断最准确的理解是 A对外开放就是要全面学习西方的一切成果,能促进经济发展就行 B不管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只要能发展经济就是改革的目标 C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能够促进经济,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

16、D发展经济可以不惜一切手段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错在全面学习的说法; B错在完全忽略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 D错在不惜一切手段的说法,因为改革开放也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此选 C。 考点:邓小平理论 点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异同 (1)共同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不同特点 三者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不同 :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7、三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起的作用不同: 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并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增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了党的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些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具有朴实的现实主义特色的诗句,出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 是: A诗经 B离骚 C楚辞 D论语 答案

18、: A 试题分析: BC 属于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作,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D属于孔子弟子整理其言行的著作;诗经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因此选 A。 考点:诗经 点评: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部分,学生要能概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关于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形成 B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剧种的优点 C音乐属于板腔体 D正式形成于明朝 答案: D 试题分析:清朝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 “徽汉合流 ”的局面。

19、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因此京剧正式形成于清朝 ,D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京剧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在编演 “诸子百家论治国 ”

20、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 A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B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宇宙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出自道家庄子; B出自心学家陆九渊; C出自孟子 “民贵君轻 ”的主张; D出自荀子的主张。因此选 C。 考点:孟子 点评:高考在本知识点的考题经常与维护祖国一统的大一统的思想,容易和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察学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礼记 D韩非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太学

21、为汉武帝创办,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ABC都属于儒家五经;而 D属于法家的著作,因此与题意符合。 考点:太学 点评: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五经 ”为诗书礼易春秋。 儒家思想能够长期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根本上是因为 A它适应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B它的德治和爱民思想深入人心 C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 D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 答案: A 试题分析: BD与题干不符,应该从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分析原因;C是表面现象, C也取决于 A。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

22、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董仲舒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从而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考点:儒家 点评: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看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学从创立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是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演变的动力。 条件一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 “百家争鸣

23、 ”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 ”,科举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因此 AB时间不符; D也不对,因为明末清初思想是批判君主专制,带有早期民主的色彩,与题干内容不符。因此选 C。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等特点,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探讨理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启示,已成为近年高考命题立意的热门话题。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 A张载 B二程 C陆九渊 D王守仁 答案:

24、 B 试题分析: CD属于心学家, A是北宋理学家;但是朱熹为二程的四传弟子(理学大师李侗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建构起了一套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因此选 B。 考点:朱熹 点评:二程哲学核心是 “天理 ”或 “理 ”。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在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主流思想。 图所示著作的作者是黄宗羲,该书最精彩之处在于 A将儒、佛、道三教合流 B将心学发展到顶峰 C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黄宗羲为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

25、权,保证民权。 AB可排除; D也为黄宗羲主张,但不是主要主张,因此选 C。 考点:黄宗羲 点评:以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为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复习:一是构建专题知识网络,要搞清楚中国主流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突出孔子学说、孟子和荀子的观点、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独尊地位的形成、朱熹的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实质等。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可以联系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陈独秀等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将近代史上的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专制帝制结束和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的过程与西学东渐过程纳入专题,并客观评价儒学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二是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侧重于理解和比较能力,可比较董仲舒、黄宗羲

26、、康 有为、陈独秀等对孔子为代表儒家思想的观点异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观点差异真正原因。三是注重创新、形成历史认识。通过创设问题 “不同历史人物对儒学的不同态度,你能得出哪些认识?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儒学? ”让学生分析并理解以下史学原理和观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发展和演变;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和作用等。 下列所提到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中,李贽应该会持反对意见的是 A花木兰替父从军 B梁祝化蝶相随 C商鞅变法 D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

27、理论。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 “治天下之大经大法 ”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 “赞美之语 ”和孔孟之徒 “记忆师说 ”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 “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因此选 D。 考点:李贽 点评: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而占统治地位官方哲 学理学却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 ”,压制人的欲求,不利于人们通过奋斗实现自我价值,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李贽宣称 “自私 ”是人的本性,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这就揭露了

28、道学家的虚伪,具有反对 “灭人欲 ”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阶值。 在古代中国 “四大发明 ”中,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答案: A 试题分析:造纸术出现在西汉; 指南针在宋代应用于航海;印刷术出现在隋唐时期;火药出现在唐朝末年,因此时间上来看选 A。 考 点:古代中国 “四大发明 点评: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部分,从历年高考命题方向看,多为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或评价古代科技特点,近代落后的原因。具体考查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等方面的成就的题目较少。 2011年 9月,我国 “天宫一号 ”成功发射。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

29、原理源于古代中国的火箭发明,这项发明时间是在 A战国 B汉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火箭是中国最先发明的,已为世界所公认。自三国起,史书就有关于 “火箭 ”的记载。当时的火箭还只是一种在箭头上附着有象油脂、松香、硫磺之类易燃物质,点燃后用弓或弩射出去的 “带火的箭 ”。真正由火药喷射推进的喷气火箭,应该是南宋时期发明的。据当时的史书记载,人们在节日夜晚常放诸如 “地老鼠 ”、 “起龙 ”等靠火药喷射推进的烟火玩物。从原理上讲,有了这些玩具,就很容易发明真正的喷气火箭。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 “四大发明 点评:学习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把握好几个可能的考察方向: 1.考察

30、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2.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3.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 4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 “科教兴国 ”“创新型国家 ”的主题。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 5.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被称为 “书圣 ”的是 A赵孟 B王羲之 C王夫之 D颜真卿 答案: B 试题分析:书圣,指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

31、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 、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 “王右军 ”、 “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 “二王 ”。 因此选 B。 考点:王羲之 点评: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这 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

32、形式。 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的是 A篆书 B隶书 C草书 D楷书 答案: C 试题分析: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不容易识别。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书法 点评:注意书法的三种书体: 发展与特点 代表人物和作品 楷书 发展:魏晋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 特点: 笔画详备,结体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是实用功能很强的书体。 魏晋:钟繇、王羲之 唐代:欧阳询(欧体) 颜真卿(颜体) 柳公权(柳体) 草书 发展:成熟于魏晋 特点: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东晋:王羲之、王献

33、之、 唐朝:张旭、怀素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它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 唐朝:颜真卿 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 明朝:文征明 综合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 “贫且贱 ”,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 “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

34、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本。及其长也,不进之大学,则无察其义理,措之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 ” 朱熹大学或问 材料四 “昔之清 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 顾炎武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4分)。 ( 2)根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4分) ( 3)根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在修养论上的主张。( 4分) ( 4)根据材料四说明顾炎武在治学上的主张。( 4分) 答案:( 1)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培养众多人才。( 4分) (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分)

35、 ( 3)区分教育的 “小学 ”和 “大学 ”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 进。( 4 分) ( 4)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4分)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著名主张,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 ( 2)注意材料信息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体现了大一统思想;“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36、艺之科,孔子之 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体现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思想。 ( 3)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其中 8 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他认为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朱熹特别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他认为如果儿童在幼时 “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 ” ( 4)明心见性,发现并彻底了解自己 的本来面目。修己治人,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更好地治理

37、百姓。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是指宋明理学中一种不切实际的学风,过分强调对心性的培养,忽略了实际做事能力。因此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考点:儒学发展演变 点评: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严复: “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 ”, “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 “自秦

38、以来,为中国之君者,皆其尤强梗者也,最能欺夺者也 ”。 “然则及今而弃吾君臣可乎?曰是大不可。何则?其时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也。彼西洋之善国且不能,而况中国乎? ” 材料二 孙中山: “目前中国的制度以及现今的政府绝不可能有什么改革,也不会搞什么改革,只能加以推翻,无法进行改良。 ” “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不仅共和政体完全适合于中国,而且苟有豪杰之士起而倒清虏之政府,代敷善政,约法三章,慰其饥渴,庶爱国之士可以奋进,进取之气可以振起也。 ” 材料三 陈独秀: “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

39、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严复的政治主张,他的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8分) ( 2)根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何进步性?( 4分) ( 3) (文科生做)结合材料分析,陈独秀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认识有何进步?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深化?( 6分) B(理科生做)陈独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做了什么事情?举起什么旗帜?( 6分) 答案:( 18分) ( 1)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4

40、分) 理由:君主专制独裁;实行民主共和制的时机不成熟;民智未开,百姓不能自治;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答出两点即可, 4分) ( 2)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4分) ( 3) A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君主 专制的工具,只有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才能根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分)深化:由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上升到思想文化层面。( 2分) B 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6分) 试题分析:( 1) “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 说明反对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然则及今而弃吾君臣

41、可乎?曰是大不可。何则?其时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也。彼西洋之善国且不能,而况中国乎? ”说明不赞成彻底废除君主制,反对民主共和。再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说明理由。 ( 2) “只能加以推翻,无法进行改良。 ” “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不仅共和政体完全适合于中国,而且苟有豪杰之士起而倒清虏之政府 ”说明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 3) A 陈独秀: “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

42、不足怪。 ”说明强调思想启蒙的必要性,认为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 B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即可,陈独秀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就中国近代思想史而言,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而言,整个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不断的进行探索,探索着救亡图存的道路,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解放思想文化的不断转化。 阅读下面材料: 1979年 11月 27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登载了一则新华社短讯: “新华社北京11月 26日电,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上午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委会副主席费 吉布尼和保 阿姆斯特朗,

43、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教授和夫人。会见时邓小平副总理同来自美洲的朋友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 从上述报道中,人们看到的只是礼节性的外交辞令。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出版后,人们从中发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 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说,中国实现现代化是 “一场新的大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还提出了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的论断。此语一出,石破天惊! 此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多次阐述。 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是

44、做了明确的论述。 请回答: ( 1)(文科生做) 1979年 11月邓小平的谈话为什么没有受到重视?谈谈你的推测。( 4分) B(理科生做) 1979年 11月邓小平的谈话的历史背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辟,它的标志是什么?( 4分) ( 2)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再次谈论这些问题起到什么作用? 1979年的谈话如果公开,你认为能起到南方谈话 的效果吗?说说理由。( 12分) 答案:( 16分) ( 1) A没受重视的原因: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计划经济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邓小平当时的职务仅是副总理; 中共领导层的认识存在分歧。(言之有理,两点即可, 4分)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4

45、分) ( 2)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6分) 不能;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的思想认识还不能接受,经济转型的条件也不具备。( 6分) 试题分析:( 1) A 结合时代背景分 析原因: 1979年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计划经济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邓小平当时的职务仅是副总理;中共领导层的认识存在分歧,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B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开始。 ( 2) 1992年 “南方谈话 ”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

46、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79年的谈话如果公开,不能起到南方谈话的效果,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的思想认识还不能接受,经济转 型的条件也不具备。 考点:邓小平理论 点评:历史原因类问题:( 1)原因广度:原因 =主观(内因) +客观(外因) (政治 +经济 +思想)( 2)原因深度: 直接 主要 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