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visitstep340 文档编号:33429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常涉及到化学知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冰箱中使用的含氟制冷剂泄漏后,会破坏臭氧层 B Cl2和 SO2都有漂白作用,都可以使有色棉布褪色 C减少硫的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向空气中的排放,是防止酸雨形成的有效措施 D严格地讲实验室使用排风扇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防污染手段,因为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没有得到转化或吸收 答案: B 下列关于各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装置中阴极处产生的气体能够使湿润淀粉 KI试纸变蓝 B 装置中待镀铁制品应与电源正极相连 C 装置中电子由 b极流向 a极 D 装置中的离子交换膜可以

2、避免生成的 Cl2与 NaOH溶液反应 答案: D 已知可逆反应 2NO2( g) N2O4( g); H 0,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再次达到平衡后,容器中气体颜色加深的是( ) 减小容器体积 升高温度 定容下充入 NO2气体 定压下充入 NO2气体 A B C D 答案: B 向一容积为 1L 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 X、 Y,发生化学反应 aX( g) 2Y( s) bZ( g); H 0。右图是容器中 X、 Z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 X表示 0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 025 mol/( L min) B根据上图可求

3、得方程式中 a: b 2: 1 C 0 10min 容器内气体的压强逐渐增小 D第 13min时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 Z的量 答案: A 在恒压密闭容器 M(如图 )和恒容密闭容器 N(如图 )中,分别加入 a molA和 a molB,起始时两容器体积均为 V L,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A( ) + B( ) xC( g); H 0,平衡时 M中 A、 B、 C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3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x 4 B若 N 中气体的密度如图 所示,则 A、 B都是气态 C若 A为气体, B为非气体,则平衡时 M、 N 中 C的物质的量相等 D若 A、 B均为

4、气体,平衡时 M中 A的转化率小于 N 中 A的转化率 答案: C 用惰性电极以直流电串联电解分装在甲、乙两烧杯中的 200mL0 3 mol L-1 NaCl溶液和 300mL0 2 mol L-1的 AgNO3溶液,当产生 0 56L(标准状况下)Cl2时停止电解,取出电极,将两杯溶液混合,则混合液的 pH为(设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为 500mL)( ) A 1 4 B 7 C 5 6 D 12 6 答案: B 将 a L SO 气体通过灼热的装有催化剂( V2O5)的硬质玻璃管,反应后测得气体体积增大了 b L(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SO 的转化率为

5、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C反应前与反应后气体的密度之比为 D混合气体中 SO 的体积分数为 答案: C 有一无色溶液,可能含有 K+、 A13+、 Mg2+、 NH4+、 Cl 、 SO42 、 HCO3 、MnO4 中的几种。为确定其成分,做如下实验: 取部分溶液,加入适量 Na2O2固体,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和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的 NaOH溶液后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另取部分溶液,加入 HNO3酸化的 Ba( NO3) 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推断正确的 ( ) A肯定有 A13+、 Mg2+、 NH4+、 Cl B肯定有 Al3+、 Mg2+、 HCO3 C肯定有 K+、 H

6、CO3 、 MnO4 D肯定有 A13+、 Mg2+、 SO42 答案: D 将由 NaOH、 BaCl2、 Al2( SO4) 3三种固体组成的混合物溶于足量的水中,充分溶解,向混合溶液中滴加 1mol L-1的稀硫酸,加入稀硫酸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B BC 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 + OH- H2O C D点表示的沉淀的化学式为 、 D E点表示的溶液呈中性 答案: D 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同浓度的一元酸 HA比 HB易电离,则相同浓度的 NaA溶液比NaB溶液的 pH大 B 0

7、2mol/L NH4NO3和 0 1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c( NH) c( NO) c( Na ) c( OH-) c( H ) C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醋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 c( Na ) c( H ) c( CH3COO-) c( OH-) c( CH3COOH) D同浓度的下列溶液: NH4Al( SO4) 2 NH4Cl NH3 H2O CH3COONH4,其中 c( N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答案: D 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 改变某一条件对 A2( g) 3B2( g)2AB3( 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时,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变化规律(图中T

8、表示温度, n表示物质的量),根据图示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反应速率 abc B达到平衡时, A2的转化率大小为: bac C若 T2T1,则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D达到平衡时, AB3的物质的量大小为: cba 答案: D 常温下,下列溶液的 pH或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某物质的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c( H+) 110-a mol/L,若 a 7时,则该溶液的 pH一定为 14-a B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S2-、 HS-、 OH-、 Na 、 H ,则离子浓度一定是 c( Na ) c( S2-) c( OH-) c( HS-) c( H ) C pH 3的二元弱酸

9、H2R溶液与 pH 11的 NaOH溶液混合后,混合液的 pH等于 7,则反应后的混合液: c( R2-) + c( HR-) c( Na ) D将 0 2 mol/L的某一元酸 HA溶液和 0 1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 pH大于 7,则反应后的混合液: 2c( OH-) 2c( H+) c( HA) -c( A-) 答案: D 一定体积 0 01mol/L的稀硝酸溶液恰好能氧化一定质量的铁、铝混合物,已知两种金属均被氧化为最高价态,还原产物只有 NO。若用 0 01mol/L的NaOH溶液溶解相同质量的该混合物,当反应完全时所需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是稀硝酸溶液的 1/5,则样

10、品中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2: 3 B 1: 3 C 1: 4 D 5: 3 答案: C 将 0 1mol L1 的某二元弱酸( H-2X)溶液和 0 1mol L1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忽略混合前后溶液体积变化),下列关系式中错误的是 ( ) ycy Bc(HX)c(HX ) D c(H+)+c(Na+)=c(OH )+c(HX )+2c(X2) 答案: B 下列操作会导致实验结果偏高的是 ( ) A中和热测定实验中,用铜制环形搅拌器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所测中和热的数值 B定容后反复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没有再加水,所得溶液的浓度 C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用量筒量取

11、浓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所得溶液的浓度 D用天平称量 20 5g某物质,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反,所得药品的质量 答案: C 对于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分散质粒子直径都在 1nm 100nm之间 B分散质微粒都能透过半透膜 C加热蒸干并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前者带电荷、后者不带电荷 答案: C 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 6 021023 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25 时, 1 L pH=13的 NaOH溶液中约含有 6 021023个氢氧根离子 B 1L 1 mol L-1的盐酸中,所含氯化氢分子数为 6 021023 C 1 mol

12、羟基( -OH)所含的电子数约为 106 021023 D标准状况下,一定量的铜与硝酸反应后生成 22 4 L NO、 NO2、 N2O4的混合气体,则被还原的硝酸的分子数大于 6 021023 答案: D 亚氨基锂( Li2NH)是一种储氢容量高、安全性好的固体储氢材料,其储氢原理可表示为: Li2NH+H2 = LiNH2+ Li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亚氨基锂( Li2NH)中 N 的化合价为 -1 B此法储氢和钢瓶储氢的原理相同 C Li+ 和 H- 的半径相同 D该反应中氢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答案: D 今有两种正盐的稀溶液,分别是 a mol LNaX溶液和 b mol

13、LNaY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若 a=b,且 ,则相同条件时,酸性 B若 a=b,且 ,则相同条件时,酸性 C若 ab,且 ,则相同条件时,酸性 HX v(逆) 1 110-6 硫酸亚铁晶体( FeSO4 7H2O)在医药上作补血剂。某课外小组测定该补血剂 中铁元素的含量。实验步骤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步骤 加入过量 H2O2的目的: ( 2)步骤 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步骤 中一系列处理的操作步骤:过滤、 、灼烧、 、称量。 ( 4)若实验过程中无损耗,则每片补血剂含铁元素的质量 g(用含 a的代数式表示)。 ( 5)该小组有些同学认为用 KMnO4溶液滴定

14、也能进行铁元素含量的测定。 ( 5Fe2+MnO4 +8H+ 5Fe3+Mn2+4H2O) 实验前,首先要精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 KMnO4溶液 250mL,配制时需要的仪器除天平、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外,还需 某同学设计的下列滴定方式中,最合理的是 (夹持部分略去)(填字 母序号) ( 6)正常人每天应补充 14mg左右的铁。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食物。如果全部通过服用 含 FeSO4 7H-2-O 的片剂来补充铁,则正常人每天需服用含 mgFeSO4 7H2O 的 片剂。 答案:( 1)将 Fe2+全部氧化为 Fe3+( 2分) ( 2) Fe3+3OH Fe( OH) 3(或 Fe3+

15、3NH3 H2OFe( OH) 3+3NH4+)( 2分) ( 3)洗涤、冷却(各 1分,共 2分) ( 4) 0 07a( 2分) ( 5) 250mL容量瓶( 1分) b( 1分) ( 6) 69 5mg( 2分) A、 D、 E、 X、 Y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A元素的原子 是半径最小的原子, D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反应生成一种盐; X 与 A 同主族; Y 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 倍; A、D、 X、 Y 四种元素,每一种均能与 E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不相同的若干化合物。 ( 1)画出 Y元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写出常温下 Y的氢化物

16、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由 A、 D、 E、 Y四种元素形成的强酸的酸式盐的名称为 ,该盐的水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 3)科学家用 D、 E、 X 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XDE3和 X2E,在 573K 时反应制得了离子化合物 X3DE4;经测定 X3DE4中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达到了 8电子稳定结构,则 DE43-的电子式为 , X3DE4与水能剧烈反应转化为常见物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 1) ( 1分) H2S+H2SO4(浓) =S+SO2+2H2O( 2分) ( 2)硫酸氢铵 ; c( H+) c( SO42

17、-) c( NH4+) c( OH-)(各 1分) ( 3) ( 1分) Na3NO4+H2O=2NaOH+NaNO3( 2分) 现有浓度均为 0 1 mol/L的下列溶液: 硫酸 醋酸 氢氧化钠 氯化铵 醋酸铵 硫酸铵 硫酸氢铵 氨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四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H+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序号) _ 。 ( 2) 五种溶液中 NH4+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序号) _ _。 ( 3)将 和 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 ( 4)已知 t , KW 110-13,则 t (填 “”或 “ C( ) c( ) C( H+) ( 4) 101:

18、9 ( 5) 1 0 1 10( x+y-14) x+y=14+1ga/b 某化学反应 2A B 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 B、 D起始浓度为 0。反应物 A的浓度( mol L-1)随反应时间( 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验序号 0 10 20 30 40 50 60 1 800 1 0 0 80 0 67 0 57 0 50 0 50 0 50 2 800 c2 0 60 0 50 0 50 0 50 0 50 0 50 3 800 c3 0 92 0 75 0 63 0 60 0 60 0 60 4 820 1 0 0 40 0 25 0 20 0 20 0 20 0 20 根据上述

19、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 1)在实验 1中,反应在 10至 20分钟内平均速率为 。 ( 2)在实验 2 中, A 的初始浓度 c2 _ _,反应经 20 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 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 _ _。 ( 3)设实验 3中的反应速率为 v3,实验 1的反应速率为 v1,则 v3_v1(填 “ ”、 “ ”或 “ ”),且 c3_1 0mol L-1(填 “ ”、 “ ”或“ ”)。 ( 4)比较实验 4和实验 1,可推测该反应是 _反应(填 “吸热 ”或 “放热 ”)。 答案:( 1) 0 013 mol/( L min) ( 2分) ( 2) 1 0 mol/L ( 2分)催化剂( 2分) ( 3) (各 1分) ( 4)吸热(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