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3次月考历史卷.doc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33429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3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3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3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3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3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 3次月考历史卷 选择题 阅读重庆海关进出口贸易统计表 (1900-1911),判断下列哪一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重庆海关 1900年 1911年 商品种类 出口(银两) 1056790 17803414 生丝、猪鬃、牛羊皮、烟叶和大黄 进口(银两) 430557 125594 00 洋纱、洋布 B该时期近代工业已为重庆经济的主体 C重庆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D 20世纪初重庆的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 答案: B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 “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文

2、中的 “他们 ”是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 A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短句,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 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中国文学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政策的调整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城市经济的发展 D主流思想的变化 答案: C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 “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西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 自是新旧两陆、东西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备哉灿烂。 而我泰东大帝国,与彼并时而兴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郑和在 ”,

3、“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 ”。又道: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该材料中有明显知识性错误的是 A “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全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 ” B “自是新旧两陆、东西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备哉灿烂。 ” C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 ” D “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 答案: C “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 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以上材料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对其评价不恰当的是 A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和节省军费开支 B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 C战

4、斗力提高,有利于以后联辽灭金 D促进军队的纪律改进 答案: C 下列选项对图片的正确的是 A列国诸侯野心勃勃皆欲代周自立,战乱频繁 B赵、魏、韩从周王那里得到封地,定期向周王朝贡 C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各国统治者不断强化贵族势力 D当时政局的发展正从 “多极化 ”走向 “一体化 ” 答案: D 下列语句体现 “以民为本 ”思想的是 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A B C D 答案: C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

5、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下列各项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 B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C义和团运动提出 “扶清灭洋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答案: C 马关条约规定: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 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 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答案: D 某人认为

6、晚清以来,中国之所以贫弱在于生产力水平太低,救国之道惟在振兴实业,遂积极筹措资金,以待时机来到。后来,他发现外商投资减少,判断情况有利,立即开办纺织、面粉等工厂,果然业务兴隆,获利甚丰。请问此有利时机与下列何事有关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 D 近代中国思想主要经历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维新变法 ”、 “民主共和 ”、 “民主与科学 ”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中体西用 D反对专制统治 答案: B 有人认为: “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 帝王专制史 ;而今后的中华通史

7、,将是一部 民主政治史 。 ”在 “从君主到民主 ”的历史转型中,可以作为开端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 C 明代沉船 “南澳一号 ”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 不得往日本 。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 “海禁 ”政策 答案: C 鸦片战争后,当洋货入侵较早的沿海和沿江地区,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时候,广西西北地区

8、 90.45%的农民仍然穿自制土布。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广西人民掀起抵制洋货运动 B从国外进口的洋货数量不大 C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D广西买不 到外国的棉纺织品 答案: C 曾国藩立稿、李鸿章会衔上疏清廷 “今中国欲仿效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似宜亟选聪颖子弟 ,携往外国肄业 ,实力讲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 ”洋务派此举的深远意义是 A开 “西学东渐 ”之风 B开近代教育出国留学之先河 C推动 “中学西传 ” D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 B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宋朝皇帝每 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 送礼 , ( 送礼 )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

9、民入侵十分容易。 送礼 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送礼 ”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 “送礼 ”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送礼 ”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送礼 ”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 B C D 答案: A 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火炮称佛郎机,由 “佛郎机夷 ”于正德年间( 1506至1521年)率先传入东南沿海。这里的 “佛郎机夷 ”最有可能指的是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 答案: B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

10、华民族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这里所指的 “第二次反思 ”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D 1858年,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了我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其原因是 太平天国运动切断了广州通往内地的商路 天津条约的签定 洋务运动的大型企业在沪建立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A B C D 答案: C “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 ”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 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A

11、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 C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 “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 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只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答案: B 近代史上,顽固派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答案: C 毛泽东在新民主义论中说: “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

12、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面大旗,立下了伟大的功劳。 ”其中,陈独秀的伟大功劳是 A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B抓住旧道德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本质,一针见血地抨击之 C成为把反封建的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的新文学的典范 D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答案: A 1876 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 “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日朱仙日佛山。日汉口,日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 ”“香港兴“上海兴 ”都是因为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A 魏源在 19世纪 50年代写到, “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 夷 ”

13、。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 “夷 ”,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 “洋 ”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B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 B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已经注重对能源进行开发,判断该企业应该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上海发昌机器厂 C天津开平煤矿 D安庆内军械所 答案: C 孙中山认为, “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

14、法律手段来解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D体现了 “耕者有其田 ”思想 答案: D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 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答案: B 1842年魏源编竣并刊行了海国图志。据档案记载, 1853年,武英殿修书处奉旨将此书修缮贴锦进呈,

15、但咸丰未细读,读后有何感受,今人亦无从得知。 1851年海国图志传往日本,两三年内,日本刊印的各种选本有二十多种。这一现象 A成为中国在现代化方面被耽搁二十年的诠释 B导致十九后半期中日国势大相径庭的重要原因 C激发日本有识之士推动社会变革 D是中国重视文化编撰整理和传播的重要成就 答案: A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认为: “一战 ”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 “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造成这一 “经济奇迹 ”没有前途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发展民族工业的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B工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薄弱 D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

16、势 答案: A 对 19世纪 6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有 洋务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近代民用工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外商企业 A B C D 答案: A 隋唐时期,由于民族之间、中外之间交流频繁,社会生活呈现多姿多彩的特点。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生活的描述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有: 妇女盛行穿男装 百姓蔬菜结构中增加了莴苣、刀豆、 波菜等新品种 天下不分贵贱都爱穿戎装 贵族高官的不少园林中有球场 A B C D 答案: B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 ,旧染既除 ,新机重启 ,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17、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中原文化停滞不前 B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为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C唐朝开创了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 D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各项制度 答案: B 诗人张以宁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原无北伐心 ”。该诗反映的史实是 A北宋放弃收复幽云十六州地区 B渣渊之盟,辽宋和议 C绍兴和议,南宋偏安东南一隅 D南宋灭亡,元朝统一 答案: C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公元前 8世纪到公元前 3世纪 7世 纪初期 20世纪初期 A B C D 答案:

18、D 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答案: B 1864年,江海关道丁日昌密奏; “内地商人买雇洋商火轮夹板船只,写立笔据,多托洋行出面,赴领事衙门呈报更名人册 ,领取船牌行驶 ,从未赴地方官报明立案。 ”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B外国资本支持民族工业发展 C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 D民族工业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答案: A 管子中有一句话: “彼鸿有时而南,有时而北,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惟有羽翼之故 ”,意思是领导者因为有辅佐他的人

19、,所以不怕掉下来,可以随心所欲。齐桓公也感慨说 “寡人之有仲父,犹飞鸿之有羽翼也。 ”其中 “仲父 ”推行的改革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是 A废除了井田制 B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C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D建立了郡县制 答案: B 某一寺院的墙壁上题着这样一首无名诗: “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 ”这首诗主要反映的是 临安交通发达 那时已经有交通地图了 人民渴望收复失地 南宋统治腐化苟安 A B C D 答案: B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 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 ” 这个正确的思想是 A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

20、之于人 ” B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答案: C 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 “损本而求末 ”的 “本 ”是指 A孝、廉 的选官标准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科举考试的办法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 A 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

21、时期统治者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的重要 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 C废丞相,设内阁 D确立三省六部制 答案: D 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 “民主 ”: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意即 “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对材料中 “民主 ”的正确理解是 A “民主 ”是指最高统治者 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 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 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答案: A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 “十二地支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

22、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那么 2012年第 30届伦敦奥运会是在农历 A丙戌年 B辛丑年 C壬辰年 D甲午年 答案: C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 ”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答案: B 1964年西安市三桥镇出土的 “高奴禾石铜权 ”上有铭文: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制定法律,中国进入法治社会 B嬴政确立了皇帝称

23、号 C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 D秦统一了度量衡 答案: A 唐朝后期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答案: B “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下列各项中实践这种主张的是 A北洋水师正式成立 B轮船招商局的兴办 C福州船政局的兴办 D汉阳铁厂的兴办 答案: B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化

24、的历史,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按这一思路,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历史事 件是 新思潮的萌发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A B C D 答案: A 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 ,匈奴 “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 (边境贸易 ),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 ”。对上述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 B战争没有阻断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C匈奴对汉朝的物产有较大的需求 D经济交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心愿 答案: A 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严复被称作中国 “精通西学第一人 ”,他们都 A重视通过书籍报

25、刊了解西方 B认识到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 C主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D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答案: A 当代学者提出了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的观点。其中 “第一次巨变 ”是指 A由闭关走向开放 B由专制走向共和 C由落后走向富强 D由愚昧走向科学 答案: B 有人认为: “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从一开始,鸦片贸易就是中外联合的行动,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远胜于兰开夏的纺织品,由此出现了超乎外国人想象的鸦片销售网络。 ”这一观点 A正确分析了鸦片猖獗的原因 B准确揭示了鸦片走私的实质 C企图掩盖外国毒品贩子的罪恶 D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独特

26、视角 答案: C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 B 黄遵宪有诗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下列对 “大错 ”的理解最具理性的是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B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D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答案: D 下列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中,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程度提高的是 租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A B C D 答案: C 辽史卷 45记载: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

27、。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材料中的 “中国 ”可能是指 A辽河上游一带 B黄河中下游地区 C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北部一 D淮水、大散关以北地区 带 答案: C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论述了技术应用在西方和中国的不同命运。这充分说明 A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利害参半 B古代技术成了近代迷信的帮凶 C技术运用的社会条件至关重要 D技术伦理与 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 C 清乾隆帝认为: “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

28、,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 ”当时的官员视察西藏时指出: “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糜之足矣,召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 ”对于上述政策理解最准确的是 A在边疆地区推广农耕经济 B尊重边疆地区的生活风俗 C对少数民族采取歧视政策 D采用因地制宜的统治政策 答案: D 汉人有吃狗肉的习惯,但是齐民要术却没有提屠狗及烹饪狗肉的技术,其原因可能是 A北朝战乱频繁,北方犬类动物濒临灭绝,成为保护动物 B北方游牧民族敬狗,受其影响,黄河流域居民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C东南之人食水产,所以齐民要术没有提屠狗及烹任狗肉的技术 D齐民要术主要记载农牧业生产技术,不记载食品加工技术

29、 答案: B 综合题 ( 20分) 2010年是国际妇女运动一百年。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 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 在 1914 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 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 1913年的 138所。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18751914 材料二 清末民初,近代

30、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 “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 ”。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救亡图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使得女子将自身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了 “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 ”的口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不断地向前推进。 安徽人文讲坛天下兴亡,匹 “妇 ”有责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

31、出 19世纪中叶到 20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 6分) ( 2)根据材料三,提炼推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 6分 ) (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 8分) 答案:( 1) 就业机会增加; 受教育机会增加; 追求婚姻自由。( 2)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 3)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 ( 20分) 2009年 12月 7日, 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殷商时期,中

32、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营仲曾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 资源,并设置相应的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西汉桑弘羊主持盐铁官营时,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规定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北宋时皇帝专门下诏,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保护 环境禁令的人。 早在先秦,已设立治水官吏 司空。秦国的李冰修建的都江堰,集防洪、排涝、防旱为一体,成为 “天府 ”的富庶源泉。 材料二 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 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 脱

33、离这一进程来考虑。 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依存和密不可分的。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4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代环境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6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人朴素的环保意识与现代环保意识的主要区别,( 4分)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 6分) 答案: (1)措施:严格立法、加强行政管理、垄断重要资源、兴修水利。不利因素:土地过度开垦;统治者为大兴土木而砍伐森林;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2)区别:古代环保意识强调生存,对自 然资源的利用有限度;现代环保意识强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为子孙后代造福。原因: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大;近代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环境的恶化威胁到了人类生存,束缚了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等要求的提高;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