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卷.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33432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届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届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届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届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卷 选择题 中国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定称谓,下列年龄称谓按实际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有误的是 A而立、知命、从心、耳顺 B弱冠、不惑、知命、花甲 C志学、弱冠、而立、不惑 D不惑、花甲、从心、期颐 答案: A 曾任李鸿章幕僚的姚锡光所著东方兵事纪略中记载:黄海大战后,李痛署亲起点天津要求决死占的丁汝昌说: “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 ”而征诸李电稿和盛宣怀档案,发现在黄海大战后,李曾电令丁: “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诱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 ”下列关于两则材料的看法不妥的是(

2、 ) A前者成为李鸿章 “避战保舰 ”政策的重要证据 B后者与主流观点相悖。应该回避或不予采信 C后者较前者应更具说服力,可信度更高 D史料发掘与考订有利于史学严肃性和科学性的维护 答案: B 美国约翰 W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和平 ”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 “冷战 ”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答案: D “( 20世纪 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 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

3、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 西方国家做出这一 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答案: D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德意志企业家在机械制造业等部门废除了工头制,推行 “工程师管理制度 ”,不再任用非技术专业人员担任经理职务,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这应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科学的发展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政府的全面干预 D国家统一的实现 答案: B 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 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 “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 ”。 “真正的原因在

4、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 ”该分析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 A并没有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B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C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D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 答案: C 在汉语中,外来事物名称常加有夷、胡、番、西、洋等字,以上诸字中 “洋 ”字出现最晚,但其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鼎盛时期有 400多个。如 “洋布 ”、 “洋钉 ”、 “洋楼 ”、 “洋车 ”等。可是到了后来,数量急剧下降。以下关于 “洋 ”组词的兴衰分析不当的是 A其兴反映了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正视西方文明 B其兴反映了西方工业文

5、明对中国影响渐深 C其衰与盲目自大、盲目排外心理有关 D其衰既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各近代化 答案: C “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到底基于什么。 ”这反映了该学派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中断了古希腊法制建设 B促使了古希腊个人意识觉醒 C阻碍了古希腊民主制度 D导致了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答案: B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三国在华势力的消长 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投资迅速增长 两次国共内战期间,列强对华投资总额均有缩减 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

6、资金短缺问题 A B C D 答案: C 伊懋可的 “高水平陷阱 ”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 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答案: C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

7、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 “为政为德 ”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答案: B 幼学琼林中有这样的话: “柏台乌府,御史衙门。布政司称为藩府,按察司系是臬司。潘岳种桃于满县,人称药县;子贱呜琴以治邑,故曰琴堂。 ”据此,你认为该书成书时间应为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答案: D 综合题 ( 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庶人 “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 ”。传入棉业之后, “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棉作

8、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 “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 ”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 “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 ”, 形成 “吉 贝则泛舟而嵩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的局面。而江南松江一带有 “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 ”现象出现。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小,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

9、他省份也需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英国 印度 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 注: 19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对英属印度的出超年均在 600万两白银左右。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1821年,英制印花布 4509匹,又剪绒与天鹅绒 416匹在广州拍卖脱手 亏本 60%以上。很明显的,销售英国棉制品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英国棉制品计印花布 1744匹,白布工 372匹,黑布 860匹,仿制广州布 720匹,棉纱 5000磅,全部售出结果,亏本 35%。 江宁条约(南京条约)后, 人们告诉公众说,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

10、就已经供给不上了;人们完全没有想到,远在英格兰人知道有棉织物的许多世纪以前,这三万居民的祖先从来就决不稀罕这种东西,而如今人们都以为这是他们 “野蛮人的奢侈品。 ” 转引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 料 材料四 “能证明战争底真实社会本质,或正确点说,真实阶级本质的,自然不是战争底外交历史,而是对于一切交战国里统治阶级所处客观地位的分析。 ” 列宁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至明清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 印度 中国三角贸易给三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6分)

11、 ( 3)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纺织利益集团意图的结果,请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9分) 答案:( 1) 变化:棉花种植区域扩大,总面积增加;主要(优势)产区发生区域转移。( 4分) 影响:棉布普及改善人民衣用状况;密切小农与市场联系,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生产区域性加强,跨省区经济交流发展,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在商品经济活跃基础上,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8分) ( 2)影响:对中国:白银外流,造成财政困难;毒品直接摧残危害人民的体质和精神;造成银贵钱贱,金融体系紊乱,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6分) 对英国:扩大了英国商品在印度的市场;鸦片走私扭

12、转了对华正常贸易的逆差;茶叶的高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6分) 对印度:印度手工棉纺织业破产倒闭,加深印度经济殖民地化;客观上也有利于印度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近代化。( 4分) ( 3)认识: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急需扩大海外市场;英国棉制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扩张速度远不能满足英国纺织利益集团的要求;纺织利益集团积极策动侵略,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 9分) (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王莽从步入政坛到当上皇帝,共花了三十一年时间。汉朝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十分严峻地摆在他面前,为了摆脱困境,他立志改革, “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 ”,妄图按 照儒家经典重建一个

13、大同世界,一劳永逸的解决土地兼并、贫富不均、商人过度盘剥等社会问题。然而这种改进的着眼点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被史家称为 “托古改制 ”。 材料二:王莽改制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经同菜周礼,他在诏令中宣布: “更名天下田曰王田 ”,按照周礼实行 “五均六管 ”, “五均 ”的要点是在大城市设立五均官,代表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工商,控制物价,征收商税等;所谓 “六管 ”是指由政府统一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不许私人经营,另有依据周礼的改革币制和空前绝后的改制、改名运动等。 ( 1)根据材料一概 括指出王莽托古改投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6分) ( 2)王莽改制的依据周礼,维新变法时被康有

14、为斥之为 “伪经 ”,但二者同是 “托古改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 “托古改制 ”有何不同。( 9分) 答案:( 1)必要性:汉代遗留土地兼并、贫富不均、商人过度盘剥等严峻的社会问题( 3分);可能性:王莽当上了皇帝,掌握了国家最高统治权,得以推行自身政治理想。( 3分) ( 2)目的不同:王莽托古改制是针对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康有为托古改制是为了解决严重的民族危机;实质不同:王莽托古改制泥古不化,力图恢复古代面貌,违 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康有为托古改制是出于减小阻力的策略考虑,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借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

15、发展的潮流; 失败原因不同:王莽托古改制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最终遭到失败,康有为托古改制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局限而失败。( 9 分,答出其它内容,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秋瑾被清政府以革命罪杀害后引起舆论的不同反应。申报云: “秋瑾女士曾至日本游学,程度颇高。近被人指为徐锡麟党羽,遂被拿获,立予 斩决,闻者莫不懔懔 ”。秋瑾 “殊负新学名誉,此次惨被株连,无不同声叹息。 ”时报则发表文章称秋瑾是一个如 “俄之苏菲亚、法之罗兰夫人 ”的女权革命者。 “(秋瑾)女士平时持论谓:女子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仰给男子,今新少年动曰 革命,革命

16、。吾谓革命当自家庭始。所谓男女平权是也。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 16号以整页的篇幅刊登了徐锡麟与秋瑾的大幅照片,孙中山则说: “秋侠虽已捐躯,火神依然存在,毋忘我浙东受难同志。 ” 材料二:范文澜说: “秋瑾是中国历史上妇女的伟大代表人物。 ”“她认定革命是救国的唯一道路 ”,并 “坚决走 革命道路 ”。 “她在轩亭口从容就义,用纯洁的血为中国妇女画出了一条鲜明的路线来,后来千千万万的爱国妇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加了革命队伍,正像秋瑾所希望的那样,为 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 。 ” ( 1)请概括材料一对秋瑾之死的不同评价?( 9分) ( 2)结合材料指出秋瑾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6分) 答案:( 1)申报:秋瑾是学界爱国新女性的代表人物,被株连杀害,令人叹息。时报:秋瑾是女权革命的代表人物,革命是要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而非反清。民报:孙中山则认为秋瑾是为反清革命而殉难的英雄,大 力宣传以唤醒民众。( 9分) ( 2)面对民族危亡和黑暗现实,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献身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面对封建礼教,敢于抗争,打破精神枷锁,要求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革新精神等。( 6分)(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