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测试(一)历史卷.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3439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测试(一)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1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测试(一)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1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测试(一)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1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测试(一)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1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测试(一)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测试(一)历史卷 选择题 商鞅一人多姓。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其 “商 ”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 B母亲的族姓 C出生地地名 D因功得到的封地 答案: D 在中国方面,军事委员会于 6月中旬制定了 作战方针: “守备华南海岸及华东、华北现阵地,并积极发展游击战争,妨害长江下游的航运,牵制和消耗敌人;支援马当要塞,在鄱阳湖以东迎战敌军,阻止敌军溯江攻向九江 ”。材料反映的是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 C 台湾曾经有几座战俘营 ,监禁一些英国、澳洲及荷兰的军官与士兵。许

2、多士兵被迫在矿场劳动,在山中伐木。这些战俘的来源应当是 A 1860英法联军之役中被俘虏的官兵 B 1917年日本与德国开战时虏获的官兵 C 1942年日本在东南亚战区俘虏的战俘 D 1972年越战期间台湾收容的各国战俘 答案: C 前不久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 1917年至 1931年的日记 ,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 ,蒋介石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 A参加北伐战争 B拒绝张、杨 “兵谏 ” C同意与中共进行第二次合作 D出席开罗会议 答案: A 下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与 1923年 6月至 1937年 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无关

3、的因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C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答案: D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万里找邓小平说: “安徽一些农村已经搞了包产到户,怎么办? ”邓小平说: “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 ”这让万里吃了定心丸。当时万里担心的是包产到户 A逆潮流 B悖路线 C不科学 D违民意 答案: B 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 “从 1924至 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

4、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 ”请问 “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 ”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 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答案: B “好花终须绿叶扶 ”、 “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 C 克林顿总统在 2000年 1月的国情咨文中说: “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 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 3

5、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 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 20年间最低点。 ”这一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是源于 A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的经济政策 B零通货膨胀下的 充分就业 C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彻底改变 答案: A 1957年,著名小说在路上在美国出版,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发问:“ 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 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 ”下列作品与在路上风格一致的是 A西风颂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十日谈 答案: B “效果历史 ”的提出者、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说: “在构成我们的存在的过程中,

6、偏见的作用要比判断的作用大,我要为积极的偏见恢复合法地位。偏见并非必然是不正确的或错误的,并非不可避免的歪曲真理,事实上,它为我们整个经验的能力构造了最初的方向性。 ”对伽达默尔这段话的理解,比较恰当的是 A在认识历史事件时,我们应尽力避免偏见,追求真实的历史 B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我们认识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C历史不仅仅是认识过去,更是理解现在和未来 D判断也是偏见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B 以下各项是对 “人类诸种族的 混合 ”“物种从分离到混合 ”“资本的世界性流动 ”“东西文明的交汇 ”这些主题的概括,其中最准确的应该是 A资本主义化 B现代化 C全球化 D殖民化 答案: C 1865

7、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 “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且内地股匪未靖 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 C修筑铁路不利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 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答案: A 历史学家德 阿宁在谈到十月革命时认为: “还是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完成,首先有赖于列宁的百折不挠的狂热和托洛茨基的恶意煽动。如果没有科尔尼洛夫及其将领们的发难,也就不会有十月革命。 ”他想要说明的是 A

8、肯定列宁为十月革命作出的努力 B十月革命是由偶然因素发生的 C揭露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中的不良用心 D将十月革命归功于科尔尼洛夫及其将领 答案: B 考古学者徐旭生曾指出: “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 ”以下考古研究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学者罗林生通过 “贝希斯顿铭文 ”破解了楔形文字 B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找到了古代希腊遗址 C中国近代学者通过甲骨卜辞证实了史记中商史可信 D中国学者依据文献记载和天文学方法认定武王克商之年 答案: B 威尔 杜兰在世界文明史 希腊人的生活写到: “几乎 30年的时光中,除了短时期外,一代雅典人曾一再选举他为十名司

9、令官之一; 雅典在他的领导下,享受一切民主的 权利外,同时也获得贵族与独裁的优点。 ”材料中的 “他 ”是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里克利 D屋大维 答案: C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后汉书 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据材料能得出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答案: C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

10、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 “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答案: D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为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B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历朝的各项制度 C唐朝开创了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 D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中原文化停滞不前 答案: A 耒耜经

11、记载: “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 ,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 A商周 B春秋战国 C汉代 D隋唐 答案: D 岳飞在满江红 怒发冲冠中有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一句,这里的 “胡虏 ”、 “匈奴 ”应该是 A女真人 B匈奴人 C党项人 D契丹人 答案: A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 ”这表明,明朝 “

12、海禁 ”政策的出台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答案: C 历史学家往往会用特定词汇来表示历史运动和历史潮流。 “”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 18世纪至 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在 中填上的词应该是 A圈地运动 B光荣革命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答案: D 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航海条例规定: “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者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 ”它遭到荷兰的强烈反对,导致英荷战争爆发。由此

13、说明这场冲突的实质是为争夺 A殖民霸权 B商业 霸权 C海运霸权 D商品市场 答案: B 有史学家曾评论道 “曾国藩是封建传统的忠实捍卫者。然而恰恰从他身上开始了传统的裂口。 ”下列可为此说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首派幼童赴美留学 B筹建轮船招商局 C创办了京师同文馆 D开设发昌机器厂 答案: A 综合题 ( 8分)【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 断代史的划分,从一开始就有以政权存亡为外部框架的取意。这种取向,从中国古代到 2 0世纪 80年代的很长时间中,在中国学者中自然流行。 (其)相对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国家政治和国家制定的各类制度方面。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发展日益转入对地方社会特定人

14、群的信仰、话语、生活状况和宗教、家族等 的考察,社会学的方法论色彩在这种研究中的重要性凸显。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 20世纪最初 20年间提出了所谓 “宋代近世说 ”和 “中国文化漂移论 ”。 他是要说明:中国的 “近世 ”,早就发生,如同一个生物有机体,自己早就走完了生命的历程,是无可救药的了。不过中华文化的精神要义,已经飘移到了日本。 赵轶峰明史以外看明史:明史研究范式的四个问题 请回答: ( 1)中国学者传统的划分历史阶段的依据是什么?( 2分) ( 2) 20世 纪 80年代前、后中国学者研究历史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3分) ( 3)文章作者是如何理解内藤湖南的观点的?( 3分) 答

15、案:( 1)依据:政权的存亡。( 2分) ( 2)前:国家的政治,国家制定的各类制度。( 2分)后:社会。( 1分) ( 3)理解:中国文化已不会发展;中国文化的精髓已被包容在日本文化之中;其观点是为日本的侵略政策服务的。( 3分) (8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 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 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李鸿章晚年之著著失败,皆由于是。 固

16、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而况乎其所遭遇,又并其所志而不能尽行哉?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材料二 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作者 “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 ”的观点。( 4分)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因素。( 4分) 答案:( 1)兴办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实

17、践进程;恪守封建政体,单纯学习西 方器物;洋务运动破产, “自强 ”未强, “求富 ”不富,屡屡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条约,遭国人唾骂。( 4分) ( 2)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个人好恶等;时代特定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现实政治的需要;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等。( 4分) ( 8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一战爆发,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高级官员梁士诒就敏锐的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的大好机会,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在 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改变

18、策略。在一战期间,共有 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州去作战争勤务。这些 “华工兵团 ”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 5 法郎,并先后有 2 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熙称赞华工: “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提供的援助弥足珍贵。 ”1918年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月刊则写道: “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 ”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 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价: “一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中国人轻

19、视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 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 请回答: ( 1)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 2分)中国最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参战?( 1分)阐释以该种方式参战的原因。( 2分) ( 2)分析一战华工的历史作用。( 3分) 答案:( 1)理由:中国可借此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局面;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 2分)方式: “以工代兵 ”或 “劳工参战 ”。( 1分)原因:日本竭力反对中国直接派兵参战;英法在战争中人员死伤惨重,兵力、劳力短缺。( 2分) ( 2)作用:为一战中协约国方面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促

20、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3分) ( 8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凡是不能促进我们达到目标的一切东西,我们都应一概斥为无用。 斯宾诺莎 材料二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 人民享有恢 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证。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利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 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

21、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契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卢梭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斯宾诺莎所说的目标是什么? “一切无用的东西 ”又指什么?( 2分) ( 2)材料二中,立法者与人民的关系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除立法权外,作者认为的国家权力主要还有哪些?( 4分) (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以上三大思想家思想的共同之处。( 2分) 答案:( 1)目标是伸张和捍卫资产阶级的自由与民主权利。 “一切无用的东

22、西 ”是指封建君主专制和基督教神学。( 2分) ( 2)关系:如果立法者违背了人民意愿,人民就没有必要再服从它,有权使用武力推翻其统治,重新建立新的立法机构。( 2分)权力:行政权和对外权 ,都属于国王。( 2分) ( 3)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思想。( 2分) ( 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及 “星(新)马 ”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最终在 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 西亚联邦,并于 8月 9日被迫宣布独立。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 材料二 新加坡改革大事记 材料三 新

23、加坡提倡 “亚洲价值观 ”,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专制的批评不加理会 ,认为西方民主不能强加给亚洲人民。 据网络资源整理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加坡改革的背景。( 3分) (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新加坡改革的可取之处。( 5分) 答案:( 1)刚摆脱殖民统治,求发展巩固独立成当务之急; “星(新)马分治 ”,国小、自然资源缺乏。( 3分) ( 2)改革措施全面而有效;注重发挥政府社会职能,以保障民生;注重政府廉政建设;依法治国;重视教育,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积极依托区域优势,走区域经济集团

24、化道路;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不照搬西方模式。( 言之成理1点 1分,满分为 5分) (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 ”的 “殷民族的教士 ”,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 “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 每个人在这个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 材料三 一

25、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 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自己是累赘,也处于一 个更不幸福的状态。 材料四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 “家 ”,只是追求的 “家 ”的境界不同。 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 “家 ”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文化的共性。 在近代西方社会的生产力上升、人们的收入超出温饱之后,这时的 “家 ”文化没必要那么

26、“刚性 ”,也不必约束个人的自由,因为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 “家 ”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 “义务 ”责任感而为的。 材料二、三、四均摘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请回答 : (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 2分) (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家文化对传统中国家庭的影响。( 3分) ( 3)根据材料四,概括传统中国家庭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家庭的不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6分) 答案:( 1)与巫相近、重视教化和仪礼。( 1分) ( 2)维护了传统家庭的稳定与延续;( 1 分)抹杀了家庭成员的个性;( 1 分)家庭成员

27、的 “幸福指数 ”较低。( 1分) ( 3)不同:传统中国的 “家 ”侧重于强制性的经济功能(满足物质层面的需求);西方社会的 “家 ”侧重基 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 4 分) 原因:传统农业社会下生存的需要;西方近代以来生产力提高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4分) (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

28、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梁峰从现代化看 辛亥革命 材料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钱乘旦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 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对于新中国而言, “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 ”,才是 “中国奇迹 ”的核心。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 4分) ( 2)试举两例说明十月 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 “也

29、不是一帆风顺的 ”。( 2分) ( 3)结合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说一说你怎样理解 “中国奇迹的核心 ”。( 3分) ( 4)综合以上材料,阐述你对现代化有何认识。( 2分) 答案: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 虚。 于是天子遣使,虚郡国仓廪以赈贫。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假贷。 (富商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 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夫理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宇。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

30、,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增而用足。 西汉桑弘羊盐铁论 材料三 【注:公元前 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 “贤良文学 ”之士 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 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 后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 汉书 车千秋传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 “盐铁官营 ”政策的背景。( 4分) ( 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

31、?( 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 6分) 答案: ( 8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一 二条城 材料二 1994年,日本京都的二条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条城于 1569由织田信长开始兴建,于 1603年经德川幕府将军德川家康重新修筑并大规模扩建,而成为幕府将军的权力象征。建有东西约 500米、南北约400米的高大围墙,并挖有壕沟。城内名为 “鹂鸣地板 ”的走廊,人行走其上便会发出黄莺鸣叫般的响声,是幕府统治者为保全自身安全而设的报警机关。本丸御殿和二之丸御殿作为主要建筑是六栋大书院式建筑,共有六个隔间,而串联各隔间的纸门画,多半是 “狩野探幽 ”及其

32、门徒所绘制的,二条城也因而俨然成了 “狩野派 ”日本画的史料馆。 二条城是幕府将军在京都的行辕。第一间大厅通过饰以华美的绘画、中楣、用平顶镶板装饰的天花板来加深人们对于幕 府将军权力无边的印象。二条城见证了德川家的荣枯兴衰,是日本历史朝代的移转之地。 1867年,德光庆喜将军“大政奉还 ”于皇室朝廷,仪式就在二之丸御殿内。 二条城一向以樱花种类丰富见称,是京都首屈一指的赏樱胜地。在城内的樱之园,可观赏到有 “樱花王者 ”称誉的八重樱华贵庄严的身姿。 然而那时风景优美的庭园里没有一棵树,幕府将军不想看到落叶,不愿意由落叶想起他们将面对的死亡。 请回答: ( 1)依据所学知识,二条城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符合了哪些标准?( 6 分) ( 2)简要阐述你对二条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 2分) 答案: 代表日本独特的建筑、美术等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杰作。 自然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并保持着微妙的环境与社会和谐,从而形成一种美丽景观。 能为已消逝的日本幕府历史和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见证。( 6分) (2)它是日本传统完整保存的范例,是日本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