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建省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卷.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3471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福建省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年福建省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年福建省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年福建省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年福建省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年福建省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卷 选择题 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 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在汉代就已出现 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 B C D 答案: C 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 “等同黄金 ”的特殊地位。据此,对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A 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 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 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

2、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 90年代,欧元发行与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答案: B 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 “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 20世纪 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 “领袖 ”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 “特种战争 ” 答案: C 图是有关美国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

3、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 B 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来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 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马丁 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拜伦的唐璜 A B C D 答案: A 据图判断中共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B 1949年 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

4、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答案: B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 “迨(等到)流毒于天下, 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 ”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消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答案: D 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

5、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答案: D 汉书 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答案: D 综合题 ( 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 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

6、二次发生于 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 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 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暴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 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 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益多安。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 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分别在 1858年 4月、 1860年 12月、 1900年 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 Punch。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

7、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则,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和 “一边倒 ”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8分)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

8、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11分) (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 6分) ( 4)指出材料五 “一边倒 ”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点意义。( 12分) 答案: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鄂县橱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9、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 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 15分)历史 考生在 A、 B、 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 1 历 史上重

10、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帅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 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其他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 .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 普鲁士宪法( 1850年)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

11、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 8分) (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7分) B【选修 2 近代社会的民族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 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 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页。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 “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 ”;主张 “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 “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 白

12、寿彝中国通史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8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7分) C.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是 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 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 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汉译世界名著拿破仑法典 ( 1)材料一中 “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 ”主要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的原因。( 8分) ( 2)如何理解材料二,结 合所学知识综述之。( 7分)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