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33497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1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1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1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1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1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选择题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答案: D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沦的提出是物理学的一场变革。它( ) A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 B打破了绝对时空观 C彻底解决了 19世纪以来物理学面临的危机 D标志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粒子世界 答案: B 有

2、人说: “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 、袁隆平)。 ”这句话说明( ) 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B邓小平 、袁隆平重视农业 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 答案: A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不 包括( ) A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在此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C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D受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被彻底颠覆 答案: D 近代中国思想界的 “西学东渐 ”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下面能分别体现这两个步骤

3、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洋务运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答案: A 下列关于电影、电视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快速传播资讯 B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C促进了人类多元化文化的发展 D主要宣传了暴力、丑闻等社会黑暗面 答案: D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各种文学艺术流派深刻反映社会历史现实,主要流派出现的顺序是( ) A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 B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实主义 C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D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答案: D 恩格斯说: “十八世纪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 ”。这

4、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影响深远 B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并影响世界 C法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D法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 答案: B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 A新航路开辟打破了 “天圆地方 ”学说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C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哥白尼 “太阳中心说 ”的创立 答案: B 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下列四幅图片,明显体现文人画特色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

5、)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宗教化 答案: A 玉石具有温润、坚硬的特点,我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孔子提倡君子佩玉,主要是因为( ) A玉非常贵重,是财富的标志 B玉饰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C玉石具有祛除疾病的功用 D玉石的特点与我国古代 的道德规范相吻合 答案: D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14 分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 鼓励橄榄油出口。

6、材料二 设立 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 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 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 “本业 “者 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 “末业 ”者 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10分) (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4分) 答案 :( 1)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政策等。( 6分) 目的: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挽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

7、2分) 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 2分) ( 2)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2分)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2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年雨量分布图 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二 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

8、齐娄睿墓等乃至 “平城 ”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在瓷业、农业、科技方面都是北朝留下的,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 北朝。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三 文炳拜稽首曰: “今南方已平,臣无所效力,请事北边。 ”帝曰: “朕召卿,意不在是也。竖子盗兵,朕自抚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尽以托卿。卒有不虞,便宜处置以 闻。中书省、枢密院事无大小,咨卿而行,已敕主者,卿其勉之。 ” 元史 董文炳传 ( 1)根据材料一、三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9、出入主中原后孝文帝改革与忽必烈改制的共同原因,并分别指出其重大制度创新。( 14分) (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北魏和元朝历史,分析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10分) 答案:( 1)原因:先生活在草原游牧区,气候寒冷,雨量少;( 4分)后入主中原,处于雨量多、气候适宜的农业区;( 2分)为适应农耕文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发展经济、保障税收,实施改革。( 4分) 制度:北魏均田制;元朝行省制。( 4分) ( 2)结束分裂局面,创新制度;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气魄,推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与交流;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为后世繁盛奠定基础。( 10分,

10、每点 2分,答 对 5点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0分)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 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 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 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 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基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

11、官户 客观上,王 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冗 ”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1)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7分)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3分) 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3分 ) 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2分)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 材料二,基本否定。( 2分) ( 2)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3分

12、)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 (美 )约翰 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6分)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 ”,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 (6分 )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10分 ) 答案:( 1)马丁 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6分) ( 2) 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新教登上历史舞台; 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10分,每点 2分,答对 5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