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33505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现代世界是从 1919年 5月 29日开始的。这一天,人们分别在西非沿海的普林西比岛和巴西的索布拉尔拍下了日食照片。这些照片证实了关于宇宙的一种新理论。 ” “新理论 ”是指 A万有引力定律 B相对论 C量子论 D进化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现代科学理论产生的标志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他解释了引力是如何和时空弯曲联系起来的,利用数学,爱因斯坦指出物体使周围空间、时间弯曲,在物体具有很大的相对质量 (例如一颗恒星 )时,这种弯曲可使从它旁边经过的任何

2、其它事物,即使是光线,改变路径,但是这种观点是和牛顿经典力学相悖的,如何证明广义相对论成了一个难题。恰巧于 1919年 5月 29日发生的一次日食给了爱因斯坦一个证明广义相对论的机会。英国皇家天文协会的两支观测队分别出发,一个前往巴西的索布拉尔,另一个来到西非西班牙所属圭那亚海岸附近的普林西比岛。在这次日食中,两只观测队 都发现了太阳附近的恒星发生了位移,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释就是恒星发出的光在到达地球前发生了偏转,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太阳的引力导致光线发生了弯折。于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通过这次观测得到了有力的证据。 考点: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 点评:本题也可以从时间入手,用排除法, A是

3、17世纪牛顿力学提出; C是研究微观世界 ;D是在 19世纪中期诞生。 世界上第一部将力学原理与机械技术合而为一的著作 奇器图说诞生于中国,是 17世纪初欧洲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共同翻译、编写而成的。以下情况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该书全面介绍了由 力学概念和数学分析所构成的力学理论体系 B中国学者因为翻译该书而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C后来的中国学者不断对该书进行了删改、乃至贬斥 D该书的机械制造技术在清朝康熙帝时期得到了很大应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传统的思维是轻视科学理论、重视具体技艺的,所以排除 A;B明显错误 康熙帝爱好科学基本是个人爱好,并无意推广、应用,社会环境也不可能,故排除 D。 C

4、恰好说明中国学者故意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合和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因此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 点评: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特点比较( l)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

5、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 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 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下列关于苏轼在 “词 ”领域贡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以切身感受和市井风光入词,其词在宋元时代流播最广 B他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C其词清新俊逸,意境丰富,开豪放词派之先河 D其代表作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具有浪漫色彩,至今

6、广为流传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苏轼及有关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根据所学, BCD三项符合所学,他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词清新俊逸,意境丰富,开豪放词派之先河;代表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具有浪漫色彩,至今广为流传。 A项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成就,本题选 A项。 考点:中国古代文化 点评:在做否定型(逆向)选择题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 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

7、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清朝雍正帝维持和发展了康熙开创的盛世局面。下列史实中,发生在雍正年间的是 A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初步形成 B短暂开放,允许浙江 “一体贸易 ” C制瓷工艺提高,粉彩瓷器发明 D设立军机处,授予决策大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雍正时期曾短暂开放海禁,允许浙江 “一体贸易 ”。选项有助于打破学生僵化看待海禁政策的误区。 A项发生于乾隆朝, C项发生于康熙朝。 D项为最大干扰项,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并不拥有决策权。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8、文化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识记、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考查内容全面,来自必修三册书。 中国古文化中包括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王羲之所擅长的行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 B苏轼的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C “文而不晦 ”“俗而不俚 ”“明白如话 ”是对元曲浪漫主义风格的表述 D京剧于乾隆年间正式形成,全面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的是草书; C不对, “文而不晦 俗而不俚 ”“明白如话 ”说明元曲市民文化的特点; D不对,京剧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用排除法后选 B。

9、考点:中国古代文化 点评:准确理解题干意思,明确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后,就可以用排除法进行解题了。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三种排除法:第一:排 “错 ”法,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第二:排 “正 ”法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第三:排 “它 ”法 这里的 “它 ”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排 “它 ”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往往这类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考生也容易出错 图是一幅 “针路 ”示意图。 “针路 ”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 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结而成的

10、一种航线。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B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 C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D宋代开始突破 “海禁 ”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ABC说法正确, D说法不正确,因为 “海禁 ”政策实施是在明清时期,时间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 点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专题史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从内容上看,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四大发明、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书画 的基本特征、文学发展趋势、京剧的形成和艺术特色;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也会出非选择题,但分数不大;从命题趋势看,高考将着眼于古

11、代科技、文学、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之间关系的分析;同时注重从通史的角度考查科技及文化的相关史实。 我们经常会听到讲自己或某个人是跑跑龙套的。 “龙套 ”在早期京剧中指的是 A一种角色 B京剧的一支小流派 C一种唱腔 D一批给人化装或后台服务的人 答案: A 试题分析:龙套也叫文堂。传统戏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众角色的统称。由于所穿均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龙套不同于舞台上的 “零碎儿 ”,而是以整体出现,一般以四人为一堂。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因此选 A。 考点:中国古代文化 点评:古代中国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文学成就和戏曲艺术

12、。这些艺术的发展及其完善构成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艺术体系。本专题主要介绍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脉络和不同的时代文学艺术的不同特征。学习时应注意把握古代文艺的发展过程和具体特征,注意 相关作品所体现的时代背景,深刻理解 “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 “附庸风雅 ”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 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 “市民文化 ”形态的是 清明上河图 程朱理学 元曲 小说 汉赋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汉赋多为宫廷文学,词藻华丽,歌颂太平盛世; 程朱理学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

13、,因此排除; 属于 “市民文化 ”形态。 考点:中国古 代文化 点评:从高考命题角度看,命题可能从传统文化代表人物角度考查其主张、成就及影响,考查传统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文化现象的理解;还可能将古代科技、文学、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之间关系联系起来综合命题考查。 中国古代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成就都取得重大突破是在 A战国时期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发生,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使用彩色套印技术,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因此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 点评

14、:用表格法归纳四大发明 项目 出现 成熟 应用 传播 造纸术 西汉(甘肃省放马滩纸为证明) 东汉蔡伦的 “蔡侯纸 ” 中国传统的造纸工业 唐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和北非,欧洲殖民者传入世界其它地方 印刷术 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升的 “活字印刷术 ”,欧洲人的 “活字印刷机 ” 经书、书籍读本、纺织品花纹印刷 宋元时期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和北非,欧洲殖民者传入世界其它地方 火药 古代炼丹中出现 唐朝时用于军事,火药武器的出现 广泛应用于军事,热兵器时代开端 宋元时期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和北非,欧洲殖民者传入世界其它地方 指南针 战国时的磁石指南 宋朝时

15、用 “磁针指南 ”,制成指南针 应用于航海 宋元时期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和北非,欧洲殖民者传入世界其它地方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 “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即使那些 “非外间所应知 ”的宫闱秘闻,诗人 “反复极言 ”,“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 “今之诗人 ”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答案: C 试题分析: AD不是材料的核心思想; B不对,材料是说明唐朝诗歌空前繁荣的原因, “即使那些 “非外间所应知 ”的宫闱秘闻,诗人 “反复极言 ”

16、, “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 “今之诗人 ”则绝不敢如此 “说明唐朝诗歌创作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因此选 C。 考点:中国古代文化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 (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2)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2011年底中国与丹麦联合发行古代天文仪器邮票,其中第一枚为 “简仪 ”。关于 “简仪 ”, 正确的说法是

17、简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迟至汉武帝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家已使用简仪确定天体坐标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发明了简仪 授时历的天文数据相当精确是与简仪等天文观测的发明分不开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说法不正确,迟至汉武帝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家已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发明了简仪,因此排除 ,答案:为 D。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

18、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 (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 )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 “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 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信息 “人手能用、着而能得声 ”可以判断是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传递的是文字信息; D广播电台不可能人手而能用。因此选 A。 考点:近代科技、社会生活 点评:近年

19、来高考历史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改变了以往以政治史为主,附带部分经济和文化史,而严重忽略普通而广泛的社会生活史的倾向,在探索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步改变了以往排斥或忽略社会生活史的误区,涉及了更多社会 下层人们的角度、体现了命题对 “从生活走向历史,从历史走向社会 ”理念的执着追求。如考查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和影响,认识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 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主要是为了表彰他 A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B修正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 C证明了空间、时间和质量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D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突出成就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21年:阿尔伯特 爱因斯

20、坦因为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相对论在当时科学界存在不少争议,而没有让他再次获此殊荣。因此选 D。 考点: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 点评:科技史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中是重点之一,从考查内容上看,三次科技革命仍是今后高考的命题热点,相对论、量子论、经典力学考察较多,基础知识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问答题往往会考查从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 “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达的基础,从这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 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 ”。可见西方近代科学的特点之一是 A重视经验积累 B重视定量分析 C重视科学

21、实验 D直接服务生活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型选择题注意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 “公式 ”“数学的思维 ”“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 ”,由此可见,本题所给的材料侧重强调西方近代科学的特点在于 “重视定量分析 ”。 考点: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因此选 B。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 “一标多本 ”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 ,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 “能力立意 ”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

22、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后汉书 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人们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造纸术在西汉时已经出现,蔡伦是改进者; B不对,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 D不对,蔡伦改进造纸术就在于原料易得、造价低廉。因此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 点评:四大发明的影响、书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文学发展体现的时代特征、京剧的形成和艺术特色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复习时应格外重视。同时

23、注意运用文字图表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对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体现的文化成就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历史信息、认识判断文化现象的能力。 “梨园 ”的引义在唐中叶就有记载,最早可见于大历二年( 767年)杜甫写就的观公孙大娘弟子 舞剑器行一诗: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在这里。杜甫将 “梨园 ”作为哪项艺术的代名词 A昆曲 B乐舞 C元杂剧 D京剧 答案: B 试题分析:杜甫是唐朝人,当时尚未形成昆曲、元杂剧、京剧,昆曲是在元末明初、元杂剧是在元朝、京剧是在清朝,据此可选 B项。据材料中的 “舞剑 ”等信息也可确定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文化 点评:中国古代文化史在近几年高考

24、中所占比例一直较高,今后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且应看到,近年来高考中有关科技文化的考题并不是单纯考查科技文化成就,而是尽力体现出 “一定时期的文 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集中反映 ”这样的理念。因此,挖掘文化背后的政治和经济,理性把握中国古代文化史是非常必要的 。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 ”。这里鲁迅告诉我们汉字 A由史官或巫创造 B是口传的文字 C由仓颉创造 D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 答案: D 试题分析

25、:根据材料,汉文字应是我们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发明、不断创造、不断积累,而到了某个时期,由史官或哲人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后,便产生了系统的较为成熟的文字。因此选 D。 考点:中国古代文化 点评:中国古代汉字、书画演变的具体时间、阶段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仍将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区域 以选择题为主要呈现形式,福建、江苏、宁夏、山东均在此处命题。 明代小说家许仲琳 (约 1567 1620年 )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 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 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 “只听得两边炮响 军士用火箭、火

26、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 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 ”。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D明代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B与时间不符,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距今约一千多年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 C更是荒谬; D符合题意,说明明代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点评:从内容和题型看,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异同、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及儒学地位变化、四大发明的影响、书画艺术的成就与特征等仍可能是 2012年高考命题核心考点;主流思想命题仍然是选择题和

27、非选择题并重;科技文化命题以选择题为主。 说文解字 序载: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 八曰隶书 ”。汉书 艺文志亦载: “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以上材料反映了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隶书不属于篆书字体; B不对,材料无从体现,而且与事实不符; C不对,隶书产生于秦代; “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 ”可知 D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文化 点评:从高考命题题型上看,古代文化部分以选择题为主,但非选择题自对戏剧发展的考查

28、后,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命题将着眼于对古代科技、文学、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之间关系的分析;同时注重从通史的角度考查科技及文化的相关史实。 西方文明史谈到: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 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被人所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对此解释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十八世纪科学的进步 B反映了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生 C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都是可认识的 D启蒙思想家崇尚科学和理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 “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

29、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说明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因此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 点评: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和近代世界的科技、文化教学案(教师版) (2)从命题角度看,有可能以时代背景为依托,引入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言论、著述、活动及历史人物评价的言论,重点考查对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解认识;同时注重考查西方人文精神与政治民主化的影响等。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批判神权统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

30、由 D构建民权政府 答案: D 试题分析: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体现了卢梭等人社会契约的思想,说明启蒙思想家不仅反对封建统治,还为未来社会提供了一幅 “理想蓝图 ”。因此选 D。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 点评:本专题高考命题侧重于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仍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 4人,明代有 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 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A女权意识觉醒

31、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深入 C商品经济发展 D社会动荡加剧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理学发展对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影响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由于理学主张 “存天理 灭人欲 ”压抑人性 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社会 因此社会上节妇得到政府的表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考查,侧重于宋明理学的内涵理解及对其阐释、应用;对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心学;等高频考点要予以关注;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命题立意侧重于体现 “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 ”。 论语 颜渊曰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

32、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 “克己复礼 ”解释为 A “人伦者,天理也 ” B “存天理,灭人欲 ” C “吾心即是真理 ” D “心外无物 ” 答案: B 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 “己,谓身之私欲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 ”可判断为朱熹解释的 “存天理, 灭人欲 ”。答案:选 B。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学习本专题要梳理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把握儒学发展演变历程中代表思想家的主张及影响,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 “仁政 ”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 “天

33、人感应 ”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 A项是思想文化专制; B项是君权神授; C项体现德治。董仲舒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这一理论规劝统治者施行仁政,治乱与天是相呼应的。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从关注社会现实热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角度看,综合考查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特别是儒学中优秀合理的成份,如和谐理念、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以德治国以及伦理道德中的仁义诚信等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2012年 4

34、月 21日,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园主墓室前的耳室中出土了 2000年前的精美漆器。你认为该其主墓室出土的文物中最不可能有 A青铜器皿 B描绘 “井渠 ”情形的帛画 C铁制兵器 D刻有 “四书五经 ”字样的竹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为程度型选择题,考查对时代特征的把握。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来看,结合所学知识,青铜器皿在商周即已出现,符合题意;井渠在西汉已出现,时间与题干符合;治铁技术在西汉前业已发明,从时间上看, ABC都早已西汉或于西汉出现,所以答案:为 D,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因此汉代不可能看到。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

35、明的优秀遗产。儒学中的 “大一统 ”思想、民本思想、和谐思想、以德治国思想及以 “仁 ”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合理的教育方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前提之一。高考很重视从这些点切入命题,考查儒学形成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主张的影响。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原文大意是:(在 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之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

36、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因此体现了君主专制、以法治国的主张,与法家相符,因此选。 考点:诸子百家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高考历史的重点难点,在历年高考命题中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且命题方式也相当灵活多样。复习中要关注 “诸子百家 ”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重要主张,并能进行评价。 论语 里仁中提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关于这一思想的 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 B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C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原文大意:真正的君子知在乎道义,不做昧心事,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小人仅

37、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全大局,这种人就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因此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但没有体现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 否定型选择题也叫逆向选择题。此中题型在试题中有 3个备选项是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要求的选出来。主要特点是: 1) 从题干结构上看题干中有表达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词,如 “不是 ”“不包括 ”“没有 ”“不正确 ”“错误的 ”“无关 ”“不符合 ”“不属于 ”“表述错误的 ”等。 2) 从能力要求上看除考察历史学科的一般能力外,还突出考查同学的逆向思维能力。有别于同学们的思维习惯,容易产生失误。 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 自问自

38、答中说 “孔子出门必坐车 ”。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 A礼 B仁 C中庸 D德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是西周等级制度。 “孔子出门必坐车 ”反映的是行为与身份等级相符 ,因此选 A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高考中容易失分的地方:孔子思想 “仁 ”和 “礼 ”的内涵。孔子思想仍会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儒家思想易于和一些热点(如:构架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结合来考查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 “小国寡民 ”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与 “小国寡民 ”相关的是 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屈原追求的 “美政 ”理想 罗

39、马法的基础 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老子希望社会退步到 “小国寡民 ”的社会状态,雅典民主政治的前提就是小国寡民,故 符合题意。屈原的 “美政 ”理想是政治改革的目标,不是社会状况。罗马法的基础是十二铜表法,与小国寡民无关,故 不符合题意。因此选 C。 考点:中外古代政治、思想文明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指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通常将题干中列出 4个或 4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选项,然后将序号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组合型选择题主要有 3 种形式: 1)双序式。即试题有 2 个正确的序号。 2)三序式。即 试题有

40、三个正确的序号。 3)不定式。即试题正确的序号不定。命题有以下可能: 1)小切口型。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深,角度广,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2)大跨度型。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归纳和比较能力。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 “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A春秋繁露 B四书集注 C焚书 D明夷待访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梁启超是资产阶级 维新派的代

41、表,其政治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 AB两项作者分别为董仲舒、朱熹,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可以排除。 C项作者李贽只是离经叛道,并未明确反对君主专制。因此选 D,作者为黄宗羲。 考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点评:本题考查对黄宗羲思想主张的理解。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 “致良知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 B C D 答案: C 试题

42、分析: 是明朝王阳明; 是明末李贽; 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 ;是汉代董仲舒,因此选 C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排序式选择题的特点是要求将一些历史事件、现象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方位,或按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选出正确的答案:。解题方法主要有: 1:首位判断法: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找出选项中以这一史实的序号为首的选项,即可用 “直选法 ”选出正确的答案:。 2:尾端判断法:其原理与 “首位判断法 ”相似。 3:两者比较法:在众多史实中能够判断两个或三个事件和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它们的先后顺序排除选项,以减少判断难度。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这是苏格拉

43、底临终前说的话,一代思想家为真理和自由而殉道。与此相对应,中国思想界当时的状况是 A孔子为宣传 “仁 ”和 “礼 ”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B儒道法等各流派正为自已的主张而争鸣 C董仲舒天人感应的 “大一统 ”思想得到尊崇 D明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行思想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东西方古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苏格拉底是在 5 世纪末被处死,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当时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潮流。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考点:东西方古代思想解放运动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创新的时代。由西周的 “封邦建国 ”体制发展为秦的中央集权

44、大一统体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这次转型,经过五百多年的积累,到秦朝最后宣 告完成。在这次社会转型时期,“士 ”阶层比较活跃,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为了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种救世方案,从而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代表人物、思想及其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该观点体现的主要精神是 A自由主义 B人文主义 C人道主义 D理性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观点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45、人权宣言,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而启蒙运动中将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 “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也与此相符,因此选 D。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 点评:人文精神演进的进程是漫长的,它经历了西方奴隶制时代人文精神萌芽 希腊思想家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的思想; 14至 17世纪人文主义兴起和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出的思想; 17至 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 启蒙运动三个阶段。人文思想成为反封建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文艺复 兴、启蒙运动早已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而新增加的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相关知识也定会成为高考的热点难点。 16世纪

46、以前的欧洲,当你问: “你是什么人? ”,得到的回答是 “我是某家族的。 ”; 16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 “我是天主徒 ”或 “我是新教徒 ”。 18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 “我是某国人 ”。与材料反映的现象无关的是 A封建制度 B宗教改革 C民族国家 D光荣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 “我是某家族的。 ”现象是欧洲中世纪时封建家族的观念; “16世纪后, 我是天主徒 ”或 “我是新教徒 ”现象则与宗教改革有关; “18世 纪后,我是某国人 ”现象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关。光荣革命发生在 17世纪,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通过该革命和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到制约,国王的去留由议会来决

47、定,开创了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与材料反映的现象无关,所以选 D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 点评:从高考命题形式上看,西方人文主义部分以选择题为主,但材料题呈现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把古代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联系起来考查。 3从命题角度上看,是把中西方古代人文主义思想横向比较,通过材料新情境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与时政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考查,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新形式之一。 马丁 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 “福音体验 ”: “我夜以继日地思索 上帝公义 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 义人必因信得生 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 上帝的公义 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 路德 “福音体验 ”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使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