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33507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 “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其中为 “打破坚冰 ”“开通航路 ”而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 “打破坚冰 ”“开通航路 ”应是指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列宁首先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不对,实施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 CD不对,这是后来斯大林时期的政策。 考点: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总体把握单元知

2、识脉络,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建立 “斯大林模式 ”,经济上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 董仲舒 “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 ”材料中的 “不同学派 ”包括( ) 儒家 法家 道家 兵家 阴阳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董仲舒把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显然儒学已经为政治服务。兵家不对,这主要体现在军事领域。因此排除 即可。 考点

3、:本题考查董仲舒儒学。 点评:组合式选择题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根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 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 “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 ) A “大一统 ”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 “三纲五常 ” D “天人感应 ”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董

4、仲舒新儒家思想的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A和 B项有利于思想控制和政治统一故应该排除; D项是指人与天的关系也应该排除; 三纲五常 有利于维护封建的等级关系,让人民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不利于人 民反抗斗争的涌现符合要求。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考点:本题考查董仲舒儒学。 点评:材料性选择题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 “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 “天理 ”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 ”学说 答案: C 试题分析: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

5、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的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南宋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 “存天理,灭人欲 ”。因此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AB体现唯物主义思想,与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符, D为汉代董仲舒提出。 考点:本题考查程朱理学。 点评:本题的关键之处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程朱理学的本质是以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欲,维护专制统治。 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6、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提出 A、 B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为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这属于民本思想,但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不具有民主色彩;提出 C主张的代表人物是西汉董仲舒,旨在神化君权。 A、 B、 C均与题意不符合。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得出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的结论,体现了民主启蒙色彩。 因此,正确答案:为 D。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点评: 概念选择题此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

7、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有人说: “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 A “人文主义 ”, “民贵君轻 ” B “因信称义 ”, “天人感应 ” C “人文主义 ”, “存天理,灭人欲 ” D “因信称义 ”, “致良知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 “民贵君轻 ”表明关注民生; B不对, “天人感应 ”体现人与天的关系; D不对, “致良知 ”体现王阳明的认识论, “致良知 ”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C符合,西方人文主义强调人性;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以伦理道

8、德压制人的自然欲求。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儒学和西方人文主义。 点评: 比较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 格拉底生于公元前 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 A反对君主制 B主张民主 C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 D维护君主权威 答案: C 试题分析: 注意找出两者的相同处, AB不符合孔子,孔子维护周天子权威; D不符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主张发展民主政治。但是两人都是著名教育家,孔

9、子主张 “有教无类 ”,苏格拉底主张 “美德即知识 ”。 考点:本题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 点评: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异同点: ( 1)相同点: 所处时代相似:都处在东西方奴隶社会时期。 都 关注人,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 ;都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人素质。 都是思想家、教育家,影响后世。 ( 2)不同点: 目的: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苏格拉底希望挽救雅典城邦民主制度。 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主张 “爱人 ”和 “克己复礼 ”,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和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作用,有利于个性发展。 “我不

10、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 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这句话体现的 思想是 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禁欲主义 D蒙昧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启蒙思想宣扬理性主义; CD不对,禁欲主义、蒙昧主义体现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材料体现出对现实幸福的追求,体现人文主义。 考点:本题考查人文主义。 点评:注意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比较。 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 ,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核心是肯定人 ,注重人性 ,要求把人 ,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主要内容有 :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 ,贬低人的观点 ,肯定人的价值 ,强调人的可贵 ;反对中

11、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 ,提倡人们现世生活的享乐 ;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 ,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 ,提倡认识自然 ,造福人生 . 理性主义作为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它崇尚理性 ,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提倡科学 ,重视知识 ,反对愚昧 ,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承认人的价值 ,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 14 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下列对二者共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A反对天主教会的愚昧 统治 B崇尚人文理性,讲

12、求科学 C坚持王权高于教权 D批判神学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 B不对,提倡理性、科学的主要是启蒙运动; C不对,符合宗教改革而不符合文艺复兴; D不对,不符合宗教改革,因宗教改革仍坚持宗教信仰。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 相同点 不同点 共同 相似 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 最

13、大的不同点 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等。 孟德斯鸠曾说: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 个权利。 ”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思想主张是 ( ) A三权分立思想 B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C天赋人权思想 D社会契约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可知体现了孟德斯鸠的法治思想。 A 属于孟德斯鸠的重要思想,但与题干无关; C 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D属于卢梭的重要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孟德斯鸠的重要思想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与正确选项之间有直接的联系的信

14、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是完成试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步。现代考试的一个重点就是分析、归纳解读和组织信息。实际上,有些题目基本上就是只要对题目信息进行简单处理,因此,对试题信息处理能力的加强日显重要。 卢梭说: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 A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B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 的工具 C实行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制 D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

15、财产 ”可知体现了卢梭 “社会契约 ”的思想。 A不对,属于孟德斯鸠的主张; B不对,属于康德的主张; C不对,属于伏尔泰的主张。 考点:本题考查启蒙思想。 点评:注意启蒙思想家各自主张的侧重点。 1.伏尔泰哲学通信反对君主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 “天赋人权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 3.卢梭社会契约论提倡 “社会契 约论 ”和 “人民主权说 ”,认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主张民主共和制。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非工具,主张尊重他人;强调言论自由。 直到 19世纪初,德国人还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 “思想的天空 ”。德国在拥有

16、 “思想的天空 ”方面的主要成就是 雪莱创作西风颂 塞万提斯写出唐吉诃德 薄伽丘创作十日谈 康德创立 “批判哲学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限定词 “德国 ”,雪莱是英国人,塞万提斯是西班牙人,薄伽丘是意大利人,因此只有康德是德国人。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点评:无论何种形式的选择题,都要审清 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一) .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二) .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

17、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 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 2010年 9月 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 “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 “促进教育公平 ”, B不对,这是汉代董仲舒提出,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C 不对,南宋朱熹提出,强调伦理道德; D

18、不对,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强调讲求实际学问。因此 A符合,强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 点评:明确题干的规定性,是做好历史选择题的前提条件。题干一般有限定词和中心词组成。其中中心词是核心,中心词是判定选项和题干是否符合的主要依据;限定词则是对中心词的时间、范围、程度等外延进行限制,从而确定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

19、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 “美术 ”“戏曲 ”“音乐 ”,这都是体现了美育的作用。因此 C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符合儒家思想,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 点评:近几年高考 “新材料新情境 ”历史选择题 ,多运用 “两依据 ”原理 , “两依据 ”:1.指依据材料本身不能脱离材料理解分析 ,误区就在于考生会被所学知识干扰 ,用所学内容代替材料 ;2.指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推断 ,误区在于考生不善于从材料或题干中找 “限制、提示 ”信息 ,联系所学。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

20、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属于适应战时需要的军事性措施 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为战胜国内外敌 人提供了保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作为组合式选择题,从选项的结构看,要么 都正确,要么排除一项,而 明显错误,列宁评价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事实证明是新经济政策。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作用:在集中全国有限的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具有积极的作用。苏俄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局限

21、性:但具有明显的 “战时 ”和 “共产主义 ”特色,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0世纪 20 30年代,面对困境,美俄两国分别实行 “新政 ”,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A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美俄两国分别实行 “新政 ”是指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两者都是在面临危机的形势下实行,都有利于克服危机 ,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但前者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后者强调国家的全面干预

22、、宏观调控,因此 B不是两者的相似之处,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 点评: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 一 .相同点 :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 .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 (2)都缓解了危机 .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巩固了统治 . (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二 .不同点 : (1)背景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 .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 .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 ,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 :新经济政策

23、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 ,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 (3)根本目的不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巩固工农联盟 ,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 (4)方式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 .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 .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 办法 . (5)侧重点不同 :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 .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 .实行工业复兴法 . (6)作用不同 :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巩固了工农联盟 ,罗斯福新

24、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 .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如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 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 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正值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下。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再结合图片中人物跛腿可知是指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错在 “遥遥领先 ”的说法, C错在 “衣食住行先进 ”的说法, D错在 “健康发展 ”的说法,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斯大林

25、模式。 点评:评价斯大林模式: 进步意义: 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 快速发展。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1937年,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严重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种体制后来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

26、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1985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 革,它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答案: A 试题分析: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改革,但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结果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因此 BCD 三项都不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 A 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点评: 比较选择题就是把同类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要求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的选项

27、的一种型题。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方法是:首先要从题干中要求对比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选出其中一个作参照物,然后以该照物所处的背景、活动(或内容)、影响等方面作可比点,与另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其次,搜寻与可比点相关的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最后,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包括 ( ) A联合国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关贸总协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属二战后资 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联合国( the United Nations) 是一个统一的世界性综合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宗旨是

28、维护世界和平,不属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 点评: 反向选择题(也叫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为答案:,与我们总是选择正确选项的思维相反。因此在做此类选择题时,人们经常出错,主要是由于改变不了常选正确选择的思维定式,没有审准题干要求就匆忙作出判断。做此类选择题可采用如下方法去做:先认真审准题,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的课本知识,直接选出表述错误的选项,或者找出选项,或者找出选项中符合题干要求的表述正确的选项进行一一排除,剩下的一项自然就是表述不正确而却要选的答案:。 以下关于关贸总协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由美国倡

29、议,成立于 1947年 基本原则之一是减少贸易壁垒 成立之初只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参加 参加关贸总协定的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无法发展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47年 23国在日内瓦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因此 正确, 不对,成立之初有中国等国参加; 不对,关贸总协定对世界: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关贸总协定。 点评:评价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 1)局限: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 ( 2)积极: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 ,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

30、发展的反映。 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张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提供了同等的发展机会 C经济全球化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D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 答案: B 试题分析: ACD都属于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表述。两极格局瓦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当今 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表述不正确,错在 “提供了同等的发展机会 ”的说法,因此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 点评:经济全球化影响 : 经

31、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管理经验、拓展世界市场;也面临着挑战:由于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在世界经 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其原因是 ( ) 经济底子薄 技术水平低 生产设备落后 经济实力雄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作为组合式选择题,从选项的结构看,要么 都正确,要么排除一项,而 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的重要原因恰恰是经济基础较差,而不是经济实力雄厚。 考点:本题考

32、查经济全球化。 点评:组合选择题就是把有关的知识或一个问题的多方面组合起来,掺杂一些错误内容或不相关的知识点的一种题型。解此种题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要逐个对知识点进行辨认,挑选符合题干要求的组合知识点所在的一项为正确答案:二是用排除法。首先确定某一个知识本身就是错误的内容,或者知识点正确但与题干要求不符,然后观察所给的四个选项,凡含有此内容的都是错误项,均应排除,剩下的一项即为该题的正确选项。 1991 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1 年中国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表明 ( )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 势并存 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我国的国家主权面临更大的风险

33、中国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亚太经合组织属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世界贸易组织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中国加入这两个组织意味这一步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但也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 都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 点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 ( 1)中国需要世界:入世后,中国可以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参加制定有关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 ( 2)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入世后,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 WTO 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 2、影响: 对世界 -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34、 对中国 -利: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弊:给中国带来压力和挑战。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 “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 民之所忧, 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 “无为而治 ”的道家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话出自孟子,意思是:百姓所忧虑的事情,正是我在思考的事情;百姓所思考的事情,正是我要去做的事情。因此反映了关注民生的儒家 “仁政 ”思想。 ABD三

35、项都没有体现出强调对民生的关注。 考点: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点评: 用表格法梳理知识:百家争鸣 考纲 背景 派别、代表、著作 思想 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 井田制瓦解 周王室衰微 诸候重士 私学兴起 儒 孔子 “六经 ” 核心是 “仁 ” 政治:以德治民、克已复礼 教育:有教无类 孟子 孟子 仁政和民贵君轻 性本善 荀子 荀子 仁义、王道并用,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性本恶 道 老子 道德经 万物本原是 “道 ” ;不停运动,对立面相依不断转化。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万物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能获精神自由 法 商鞅 中央集权、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 韩非子 依法治国(法术势、中央集权) 历史是发展

36、变化的故应改革 墨 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和节俭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 公元前 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 “人类意识 ”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公元前 6 公元前 3世纪这一时间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 “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应是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项发生在公元前 221年建立的秦代; C项是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 156年 前87,即公元前 2

37、世纪 公元前 1世纪)年思想领域的主要特征; D项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 589 年,即 3世纪 6 世纪)。 考点: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点评: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不仅 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 “一般革命 ”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

38、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 苏联兴亡史 请思考: ( 1)材料一是针 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分) (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后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2)

39、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 3)变化: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影响:新经济政策实施表明,俄国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 “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这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 “一般革命 ”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这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和特点。 ( 2)根据材料一 “是共产主义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40、”材料二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 分配 ” 可知是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 3)根据材料三 “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 ”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已经失败,“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可知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再结合所学回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点评:用表格法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外有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内有被推翻的地主和

41、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内忧外患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内战再加上自然灾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不满,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目的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决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企业不论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产品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 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42、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相关试题 2012-2013学年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带)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 5楼 邮编: 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 ICP备 09188801号 粤教信息 (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 地球村 的说法。

43、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 地球村 中的 鸡犬相闻 的村民而已。 ”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有人描述 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 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

44、的 “地球村 ”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2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过 程中,形成了哪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3分 ) (3)根据材料三,指出 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 ) (4)材料一所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如何积极应对? (3分 ) 答案: (1)趋势:经济全球化。 (2)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表现: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 (4)应对: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 “世界已

45、经变得越来越小。 ”反映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 结合所学分析这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商品、劳务、技术、资本、原材料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 2)结合所学回答,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或地区,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在当今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下全球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或过程。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当今世界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 3)根据材料三信息 “打 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 ”可知

46、指商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 “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 ” 可知指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流动; “动身去任何国家 ”可知指人员在世界范围的流动;“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 ”可知指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 ( 4)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中国要变外来挑战为自身机遇,切实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大胆实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可以减失增得 ,兴利除弊。 考点: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点评:材料型试题的答题步骤:步骤一,审问题。一般材料型的问答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三种提示语:第一种的提示语往往有 “根据材料分析 ” ,就是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答案:就在材料中 ;第二种提示是 “根据 (或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 ” ,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第三种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 ,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步骤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过程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 略号。步骤三,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一般会在材料的开头和最后有提示。步骤四,关注每段 (种 )材料。试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