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安徽省涡阳四中高二下学期 5月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09 年 10 月在山东省召开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其宣传口号有 “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 ”、 “齐鲁齐心,全民全运 ”等。用 “齐鲁 ”代表山东起源于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 “齐鲁大地 ”等称谓来源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 ,因为齐国和鲁国是这一时期山东地区主要的封国 ,因此后人把山东地区统称为 “齐鲁之邦 ”。故选 A。B 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等级制度; C 项在秦朝普遍实行;D项在元朝开始实行。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西
2、方国家的 “三权分立 ”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 “锤子、剪刀、布 ”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 C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不妥,三权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的体现的关系是单向制约,一物降一物,但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则是双向制约,是相互制衡的关系。因此材料说法是不妥的。故选 C。 AB明显错误,是观点错误; D项错误三权是分立的,不是相互包容的。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三权分立体制。 俾斯麦因为与德皇意见不合而被罢免,德皇的做法 A合法 B不合
3、法 C说不清 D屠戮功臣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切入点考查评判能力。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因此德皇威廉二世的做法是符合宪法的。故选 A。 BCD 其他各项明显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德意志 1871年宪法。 著名学者汉斯 科恩认为,普鲁士 19世纪 60、 70年代的胜利, “为 1918年和 1945年的失败打下基础 ”。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A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B俾斯麦宰相实行 “铁血政策 ” C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政治传统 D德国推行海外扩张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关键
4、是抓住题干中的 “普鲁士 19世纪 60、 70年代的胜利 ”、“1918年和 1945年的失败 ”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前者所述为德意志统一,后者为德国一战、二战的失败。德意志统一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走上了武装侵略的道路。故选 C。 A项为德意志统一的作用,排除。 B项是统一的具体 政策,排除。 D项与德意志统一不紧密,排除。正确答案:为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德国的统一。 下列表述不符合西方代议制史实的是 A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大致形成于 18世纪 B美国通过联邦制有效地协调了中央和各州之间的关系 C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D德意志帝国议会实际上是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权
5、力机构 答案: D 试题分析: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大致形成于 18世纪,国王退出了行政权,成了统而不治的国王;美国通过了 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法律规定的权力联邦政府实行,没有规定的交给各州实行,有效地协调了中央和各州之间的关系;法国1875 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因此 ABC 都是正确的。德国 1871年宪法保留了太多的专制色彩,议会无权。故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西方政体的基本知识(英美法德民主政治的比较)。 观察下面两种政治体制的图示,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反映了中央各部门的构成 B都实行分权 C都顺应了本国历史发展的需要 D都具有民主
6、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唐代实行 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各司其职,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因此唐朝的制度不具有民主性;美国的制度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体现了民主。故选 D。三省六部制和三权分立体制都反映了中央各部门的构成,都实行分权,都顺应了本国历史发展的需要。因此 ABC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三权分立的体制。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 “迨(等到)流毒于天下 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白银)果皆 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
7、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 ”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危害有 损害身体,削弱军队战斗力 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福建历史名人的奏稿文字入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 的思想。本题命制较好体现地方史特色,这也是福建自主命题三年来的亮点之一。从关键句 “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 ”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 国的财富,宁可 “损上益下 ”也不可 “漏向外洋 ”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因此 正确。 两项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也是属于鸦片带来的危
8、害;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而益下 ”相违背,排除 ;故选 D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鸦片走私的危害。 “要想当议员,就得有 30 个美元。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它值 30 个美元,那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请问, 究竟谁是议员呢 是我,还是驴? ”富兰克林这番话,说明他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 A白人的利益 B黑人的利益 C穷人的利益 D议员的利益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美国民主的局限性问题。 30个美元 ,有 30个美元就可以当议员 ,如果没有 30个美元就不可以当议员 由此可以看到 ,如果没
9、有钱是不可能当选为议员的 ,说明美国独立后忽视了穷人的利益。故选 C。 A项说的是有色人种的问题,材料未体现; D项是迷惑项,材料是通过当选议员需要金钱的规定,揭露了因为财富多少而造成的不平等。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民主的局限性。 下述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救灾意愿的是 选 项 A B C D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资政新篇内容 统一政令,以法治国 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 兴办保险事业 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
10、审题时应抓住 “直接体现抗灾意愿 ”这一关键信息,再对应两个文件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丰荒相通 ”“兴办保险 ”等体现了抗灾意愿。只有C 项符合这一要求。 ABD项说的是土地和产品的分配原则,是干扰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太平天国纲领的比较。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其中 “煮豆燃萁 ”是指 A金田举事 B定都天京 C颁布纲领 D天京变乱 答案: D 试题分析: “煮豆燃萁 ”体现的是太平天国内部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故选 B 项。A项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 C项是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和清政府对
11、峙的政权; D 项建立了太平天国的一些制度。三者均体现不出内斗的内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中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英天津条约的签署是在 1858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9001901 年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列强分区占领北京。因此 正确,故选 C。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是南京条约;甲午战争后签订的是马关条约,这两场战争均未攻入北京。因此 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1840-1900) 李大钊说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
12、采用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B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利用宗教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且没有科学的奋斗目标。李大钊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故选 D。 A项错误,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理解; BC项材料并未涉及 .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各国民主政体形式由本国国情决定。 1787年宪法使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制发展成为联邦制,其重要作用
13、是 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 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美国 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总统制,最初并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因此 错误,也没有确立责任内阁制,而是实行的三权分立的原则。因此 错误,排除 BCD 项。 1787 年宪法使美国政体从邦联制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 正确,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 1787年宪法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 ,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
14、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答案: A 试题分析:英德两国虽然都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是二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德国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英国不是;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德国不是;德国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英国不是。因此 BCD均错。英德两国的君主虽然权力不同,但都为国家最高元首。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德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左传 昭公七年: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
15、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即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材料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体现的是一种政治等级关系。结合以上分析,答案:为 A。 BD项材料未涉及; C项中的神字材料体现的出来,但是通过神权强化王权没有体现出来。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等级。 秦朝 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关于右面 “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 ”,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官员 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
16、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自称始皇帝;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官僚政治开始建立。从材料可以看出 ,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因此 ABD三项均正确。秦朝颁布了严苛的法律,但是法律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并不是依法治国。故选 C 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
17、B 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 C 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 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 D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 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 !举动为其所制 。 ”材料描述的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内阁首辅 D清朝的军机大臣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 “故常与知州争权 ”,可以看出这是宋太祖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中央的措施。故选 C。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三个方面的措施,在削
18、实权方面,设置通判监察地方官员。ACD三项说的是秦朝、明朝和清朝明显错误。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清朝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护膝。以上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纲常礼教的强化 B封建官员成为皇帝的奴仆 C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 D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丞相和皇帝的关系来看,丞相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故选 C。 A错,君臣
19、关系并非纲常礼教的关系,而是政治等级关系; B错,不符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错,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是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专制的加强 君相关系的变化。 汉书 武帝纪载:元朔二年, “春正月,诏曰: 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从中可以得到的 信息是 A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 B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D梁王和城阳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可以看出,当
20、时实行推恩令的政策。分封诸侯的土地,使诸侯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从而解决了王国问题。故选 C.汉武帝并非废除分封制,而是用分封制削弱王国的实力;汉初分封制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不利于西汉的统治; D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是否是西汉最后的王。因此 ABD均错。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之推恩令 。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秦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 “军国政事 ”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中国古代,
21、皇权和相权是一对不断斗争的矛盾,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消弱,元朝时丞相权势过重,因此明朝初期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因此 D项正确。 A项是皇帝制度建立的时期; B项设置中朝加强了皇权; C项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 罗马法中,能够较好地理顺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内容是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在罗马帝国庞大疆域里,为了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罗马公民和外邦人的矛盾,出现了万民法,故选
22、D项。 A项在共和制时期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 B、 C两项都属于公民法,都是处理罗马公民之间矛盾的法律,不能适应帝国庞大疆域的需要,排除 A、 C、 D三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罗马法。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可以看出 B 错误;C 项材料未体现;材料中出现奴隶等,
23、可见并未实现人人平等。因此 BCD均错。公民要求法官受理自己的诉讼,必须申明相关情况,可以看出罗马法重视程序。故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罗马法。 民法大全载: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材料表明 A古罗马妇女没有任何人权 B罗马法对妇女的歧视说明它的局限性 C说明民法大全未给人们带来任何好处 D说明罗马法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妇女权利受限制的史实,说明了罗马法的局限性。故选 B。 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没有政治权利; C项错
24、误,说法绝对,民法大全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调节了社会矛盾。 D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妇女的权利的问题,并未涉及到维护奴隶主利益的问题。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罗马法的局限性。 “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 ” 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两大古代文明,为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你认为下列关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族 出身的梭伦将雅典引向民主轨道 B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是当时最高的权力机构 C从十二铜表法到民法大全,罗马法日渐完备 D古希腊、罗马文明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民主运作方式及法律遗产 答案: B 试题分析:梭伦改革设立了四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将雅典引上
25、了民主制的轨道;罗马法的开端是十二铜表法,完备阶段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日渐完备;古希腊留给世人最宝贵的财富是民主运作的方式,罗马则是法律遗产。因此 ACD均正确。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是常设机关。故选 B 考点:古代 希腊罗马的政治 雅典民主制。 简答题 ( 10分)学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后,学生小明设计了以下一段文字,请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辨析。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某一天,雅典公民甲命令因为债务沦为奴隶的本邦成年男子乙完成农活,自己与妻子海伦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这天的公民大会投票表决通过了两项决定:第一项决定是创立雅典最高
26、法院 由十将军组成的 “陪审法庭 ”,以受理公民投诉;第二项决定是根据 “自然法 ”,将一名贵族以 “民主妨碍者 ”的罪名驱逐出雅典城邦。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上述 这段文字表述中的五处错误。( 5分)并说明理由。( 5分) 答案:( 1)有误之处: “因为债务沦为奴隶的本邦成年男子乙 ”( 1分)理由: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奴制,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本邦成年男子不可能沦为债务奴隶。( 1分) ( 2)有误之处: “与妻子海伦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 ” ( 1分)理由:妇女在雅典不享有民主政治权利,不能参加公民大会。( 1分) ( 3)有误之处: “创立雅典最高法院 陪审法庭 ” ( 1分)理由:早在梭
27、伦改革时期雅典就已创立雅典最高法院 “ 陪审法庭 ”。( 1分) ( 4)有误之处: “由十将军组成 陪审法庭 ” ( 1分)理由:雅典的陪审法庭由公民组成。( 1分) ( 5)有误之处: “根据 自然法 ,将一名贵族以 民主妨碍者 的罪名驱逐出雅典城邦 ” ( 1分)理由:应根据 “陶片放逐法 ” ( 1分)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制的问题,但是题型比较新,是通过设置一段材料查找错误的方式进行考查。总的来看,此类问题的作答需要对教材知识准确把握,否则会出现每一句话都似是而非的问题。做此类问题最好使用排除法,先把自己准确的认为是对的内容去掉,然后再一一的分析。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28、 雅典民主制。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18分)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 “腹里 ”,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行省 ”。 元史 地理志中载: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 材料四 “雍正年间 ,用兵西北两路 ,以内 阁在太和门外 ,值者多 ,虑漏泄事机 ,始设
29、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卷 材料五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 “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指示也。 ” 选自枢垣纪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3分)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分) ( 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 分)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 ”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分)材
30、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2分) (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2分) ( 4)依据材料四、五,雍正帝设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2分)嘉庆时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2分) 答案:( 1)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3 分)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3分) ( 2)宋初主要问题:藩镇割据问题( 2分)措施: 收精兵:杯 酒释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削实权:派文臣治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 制钱谷:地方财赋除一小部分自己使用其余大部分运由中央掌控。( 6分)作者看法: 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31、。 导致 “积贫积弱 ”后患,最终被少数民族灭亡。( 4分) ( 3)体现在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4分) ( 4)原因:镇压边疆叛乱;防止军机要事的泄露。( 2分)职能:军机大臣学跪受笔录,依皇帝旨意拟定诏,令经皇帝审批传达至中央和地方执行。( 3分 ) 试题分析: (1)本问的解答依据 所学知识即可。注意区别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职责。( 2) “尽夺藩镇之权 ”针对的是地方权力过重,威胁中央的统治而言,依据所学知识答出北宋时期 “收兵、财 ”的措施即可;作者的观点依据材料中 “州郡遂日就困弱 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进行分析即可。( 3
32、)解答本问时需弄清唐朝时中书省及元朝时中书省在中央权力机构中所处的地位、各自的职权范围。元朝设立一省制的原因可结合元朝的时代背景作答。( 4)利用材料中反映信息,如 “承旨、出政 ”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整理答案:即可。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三省六部制、北宋初强化中央集权 的措施、行省制、军机处。 (22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 “十恶 ”条一曰谋反 (谓谋危社穰 );二曰谋大逆 (谓谋毁宗庙、 山陵及宫阙 );二曰谋叛 (谓谋背国从伪 )“ 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
33、主要内容, (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分 材料二 (明初 )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才莫,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 (中 间人 )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 条文。 洪武二十年 (1397年 )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分 材料三 第 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 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 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 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
34、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一一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3分 )该法典有何影响 (3分 ) (4) 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3分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 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一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78年 12月 13日 ) ( 5)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 (1分是在吸取什么历
35、史教训 情况下提出的 (1分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4分 答案:( 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4分) ( 2)加强市场管理;实行 海禁 。 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行 海禁 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分) (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 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6分) ( 4)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通过 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 政体;法国通过 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3分)
36、 ( 5)加强法制建设。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提出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 ;1982年修改宪法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 6分) 试题分析:( 1)两小问,一出自材料、一联系课本。材料一中选取的文字出现的三宗罪无论是谋反、谋大逆还是谋叛,都是针对于所谓的 “国家 ”,密切关系到上层统治阶层的切身利益。而对这些罪的惩罚力度很大,皆处斩。由此便能自然而然概括出其维护君主专制的本质。( 2)这一题套路还是沿袭上一题,只是第二问由本质变 为影响,仍然属于历史事物的基本要素,解答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此题重复的设置没有太大意义。( 3)这一题承上一题,考查角度也是相似的,一中一外形成比较,立意还是不错的。拿破仑法典的意义十分重要,在高考中也是频频体现。( 4)此题可以说是完全脱离材料,考查综合比较的能力,具有鲜明的区分度。在一些列基础小问之后来个综合能力考查,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 5)就像最阅读理解一样,整个材料一看就知道第一句为主旨句即阐述观点的句子。根据材料出处的时间(一般材料的出处都对解题有帮助)可知是 “文革 ”刚结束不久,十一届三中全 会之前。那么第二小问的背景就可以轻松可知。第三小问则是改革开放那个之后我国的法制建设的成就,属于基础再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