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3512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祈盼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 “男耕女织 ”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两个成语分别与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有关,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A项表述不全面, C、 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农业。

2、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 其一:生产规模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所有制结构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其五:经营方式 “ 男耕女织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实行 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是 A地主 .国家 B农民 .地主 C农民 .国家 D国家 .地主 答案: C 试题分析: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他们是直接受益者。农民得到土地后,要为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从而增加了政府收入,政府是最终的受益者。故选C。 考点:均田制 点评:均田制是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

3、。始于北魏,北齐、北周、隋、初唐时均沿此制。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 “计口授田 ”是指政府根据所掌握的土地数量,授予每口人几十亩桑田和露田。桑田可继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后要收回。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包括 A巩固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B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 C为秦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D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 D 试题分析: “重农抑商 ”在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A、 B、 C都是其影响;但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 “重农抑商 ”不可能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重农

4、抑商政策。 点评: “重农抑商 ”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 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 “抑商 ”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男耕女织 ”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你耕田来我织布 ”反映的是

5、 “男耕女织 ”的小农经济。 都符合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规模小,十分脆弱,农民徭役沉重,生活贫困,容易失去土地、破产流亡。故 不符合史实,选 B。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国语 晋语载: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这反映了 A牛耕的出现 B牛耕的推广 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答案: A 试题分析: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说明人们开始使用牛 耕,原来用于祭祀的牛用于耕地。、 C、 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 A。 考点:古代农业的发展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

6、和牛耕的使用,大量私田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彻底瓦解。 1992 年 9 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 “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判断材料中 “1992年 9月 ”与 “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 ”等信息,可以分析到由于 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剧变,对

7、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A 项说法与事实不符; B项说法较片面; D项与本题无关。故选 C。 考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点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领域的改革,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因此经济改革未见成效。戈尔巴乔夫将其原因归结为政治阻力太大,于是转向政治改革,准备用 “全人类标准 ”来改造社会主义,以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结果导致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党派林立、纷争不休的局面,国内潜伏的民族矛盾也开始爆发出来。最终导致国家政权的根本性变化,苏联完全解体。 “中国加入世贸,就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给了土匪。结果,土匪根本

8、就没有把岳父当人看 还要赔上 23000亿美元的嫁妆。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 B中国给 “世贸 ”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C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富强之路 答 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当今国际经济发展。根据题干中的内容 “赔上 ” 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加入世贸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作者忽视了入世的积极影响,因此应选 C项。 考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点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世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世界贸易体系;对中国: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

9、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如果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际格局的理解。由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 ,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

10、潜在的巨人。 ”得知这主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 D。 考点: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的特点。 点评:多极化的趋势加强:一超多强,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欧盟的成立,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的发展壮大,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右图为漫画梅开三度,该漫画最能反映 A亚太地区成为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中心 B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撼动了两极格局 C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 D国际关系中地缘政治完全取代意识形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并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图中反映的是20世纪 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邦交正

11、常化,中日建交三大事件。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故选 B项。 考点: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点评: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 的是 A鲁国的 “初税亩 ” B齐国的 “相地而衰征 ” C西周的 “井田制 ” D秦国的 “商鞅变法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A春秋时期鲁国的 “初税亩 ”和 B齐国的 “相地而衰征 ”都规定按照田亩

12、的多少向国家纳税; C西周的 “井田制 ”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 ”,正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 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下列反映 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 “为用户阡陌封疆 ” B “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 C “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 D “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 ” 答案: B 试题分析: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 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13、”,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要把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 考点:租佃制。 点评:租佃制是战国以来随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 下面对自耕农经济的认识不正确的 是 A自耕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B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男耕女织 ” C自耕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D项不正确。 考点:自耕农经济 点评:自耕农经济即小农经济,是

14、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主要特点是: 1、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 2、分工简单,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很少进行商贸交流。 后汉书记载: “先是, (庐江 )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材料反映出当时庐江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的贫乏 B生产技术的落后 C灌溉技术的落后 D农民意识的落后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干材料看,庐江地区的百姓不懂牛耕技术,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这说明该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答案:为 B。 考点:古代农业 点评: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中国古代农业特别注重对农业生产工具、 “男耕女

15、织 ”小农经济和 “重农抑商 ”经济政策的考查。主要运用新材料或图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 应劭风俗通义 佚文述: “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只直接涉及牛耕对农业、百姓、国家的作用,故 A项正确。 B项牛耕出现和 C项自给自足,题干材 料没有涉及。 D项的 “农耕经济 ”与题干的“牛耕 ”也不相符。 考点:古代农业 点评: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还可以设

16、计如下题目进行考查: 考古发现有穿鼻环的青铜牛尊,其时代为春秋。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司马牛,字子耕。这些现象反映 A春秋时期牛作为重要畜力用于耕作 B春秋时期青铜器皿造型取材广泛 C春秋时期人们取名字已不拘小节 D春秋时期人们敬佩牛任劳任怨的精神 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多处粟的遗存,还出土了一批幼体猪骨,这不能说明的是 A黄河流域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 之一 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C我国北方以粟为主要农作物 D当时已经出现了家畜饲养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 “发现了多处粟的遗存 ”,说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粟是我国北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

17、; “出土了一批幼体猪骨 ”,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了家畜饲养业。水稻种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 考点:原始农业的起源 点评: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经过先民创造性的劳动,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中国农耕文明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很高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下列是从古诗 “二月卖新丝 ,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中

18、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 艰苦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古诗为资料考查学生正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诗句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故 A 项正确。 C 项可以从 “卖新丝 ”、“粜新谷 ”的词句中获取,而 “丝 ”与 “谷 ”又恰好反映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点,因此 D项也是正确的。 B项土地兼并现象不能从诗句中得到验证。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点评: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中国古代经济特别注重对农业生产工具、 “男耕女织 ”小农经济和古代经济政策的考查。主要运用新材 料或图片,设置新情境,

19、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 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雇工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租佃制。耕田的人得到一半的收入,另外一半被 “富民 ”所得,这是租佃制,明清时期它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主要形式。故选 D。 考点:租佃制。 点评: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 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

20、州时写的诗句 “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 ”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说明较为合理的是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歌 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轮种制是指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播种和收获两次以上的耕作方法。白居易的诗只是说明看到苏州粮食作物生长的情况,并没有说明是其它具体情况, A、 B错误;文学作品也可以作为史料, D不对;故选 C。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点评:复习备

21、考时,要加强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 “男耕女织 ”式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的学习,同时联系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重点认识井田制和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演化过程。 史书记载: “水激轮转,众筒兜一下,次第下倾于岸上 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水激轮转,众筒兜一下,次第下倾于岸上 日夜不息 ”指的应该是唐朝灌溉工具筒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考点:唐朝经济的繁荣 点评: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农业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

22、改进。手工业方面: 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 工艺的珍品)。商业繁荣,出现许多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下图为美国与四国 (英国、法国、日本、联邦德国 )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示意图。它表明 A美、欧、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B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衰退 D “一超多强 ”的国际格局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根据题干信息, 1948年时,四国总和与美国差距较大,说明四国总体经济比美国较差; 1970年时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出现 “滞涨 ”,四国与美国差距逐渐缩小,体现

23、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A项在图中没有细化,不能得出;图中信息属于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时期不代表整体,因此 C项错误。故选 B。 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 点评: 20世纪 70年代,随着日本和欧洲的崛起,美、欧、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 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指出:美国要 “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 使我们的理想不但能生根,而且能开花结果 ”。他的 “理想 ”是 A努力推进多极化格局的建立 B实现国际社会 的公平正义 C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 D完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材料中的时

24、间是 “1991年 ”,此时期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时期,美国试图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故选 C。 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点评: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是高考重点命题区域之一,也是高考联系当今世界热点角度的命题点。二战后美国推行 “冷战 ”政策的表现、特点及影响;欧洲走向联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美国对外政策等方面的考查较为频 繁。学习时要把握基础知识,联系世界热点问题,多角度理解认识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特点及影响。 吉尔伯特 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文中宣称:中国共产党人是在 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

25、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 “农村 ”国家为伍,反对 “城市 ”国家。支撑这一观点的典型事例是 A实行 “一边倒 ”的方针 B出席日内瓦会议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共交往对象为国家,所以应该讲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与弱小、不发达的 农村 国家为伍,反对 城市 国家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以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 点评: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会议结果形成 “万隆精神 ”。

26、 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 佩普说: “在 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 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 ”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的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开始出现 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D美国已经放弃推行建立单极格局的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多极化这一基础知识的理解。中国崛起尚未对美国构成严峻的挑战,排除 A;世界多极化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美国仍处于实力上升的阶段,但世界格局多极化只是个趋

27、势,不能说开始出现,排除 B;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没有放弃建立单机格局的政策,排除 D。故选 C。 考点:世界格局演变 点评:在这几年的高考中,世界格局演变一直是考查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演变原因的分析及多极化中西欧和中国的内容。试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试题难度较大。在复习时特别注意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特别是近两年高考突出考查了 “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及影响 ”等相关知识。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关于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的考查应重点关注上述变化。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 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 “关键词 ”,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

28、欧洲共同体两极瓦解一超多强不结盟运动 B欧洲共同体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C欧洲联盟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D欧洲联盟两极瓦解华约解散亚太经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要求的是 “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 ”,此时欧洲共同体已被欧盟代替,排除 A、 B; C更体现了在多极化趋势加强形势下的国家关系; D中 “两极瓦解 ”“华约解散 ”为上世纪 90年代的国际关系大事。故选 C。 考点: 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特点。 点评:冷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出现了一个相 对和平时期,但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将成为对世界和平稳定的主要威胁。新的经

29、济全球化浪潮加深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也使国际竞争更趋势激烈。经济全球化绝不意味着国家主权被削弱,国家仍然保持着对内对外政策的最高权力。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历史发展总趋势,由于国际力量总体失衡,美国谋求单极霸权体系的意图更为突显。 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 “ 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 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 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 也只占 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 85%! ”依据这则材料,如果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分析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最根本的是 A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 B党

30、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 C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 D人民群众对苏共的极端不信任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分析的是苏联解体原因。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所以正确选项是 A。 考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点评: “斯大林模式 ”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利的高度集中。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2010年 1月第 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 “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

31、设相关国际机构 ”。三个 “重新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A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 D动荡局势的加剧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 提供的信息 “思考价值观、设计合作体制、建设相关国际机构 ”和所学史实是当今政治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考点:国际政治经济多极化的趋势。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 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三个重新 ”反映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要重建新的价值观、体制、国际机构必须加强国际合作,这反映了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下,

32、必须和谐共处,共同面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有人认为,尽管 “冷战 ”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 ”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 中 “强大的稳定因素 ”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崛起 C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D欧洲走向联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1947年 “杜鲁门主义 ”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 “热战 ”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但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3、结合题意, “强大的稳定因素 ”主要是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故选 C。 考点:美苏冷战。 点评: “冷战 ”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很多国家的主权遭到严重践踏,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但是由于美苏之间势均力敌,彼此之间不敢轻易动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是绝不能因此而说 “冷战 ”有利于世界和平。 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 “考虑到 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 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 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D标志 着美苏 “冷战 ”

34、正式开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 “条约 ”应指 “华沙条约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A项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 B 项是雅尔塔体制的影响; D 项是杜鲁门主义的影响。故选 C项。 考点:华沙条约组织。 点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

35、华约组织, 1991年 7月 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有人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评论道: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下列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朝鲜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的 “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可知是经济政策,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A是政治手段,并且不是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 C是军事手段, D是热战,不能体现材料意思。故选 B。 考点:美苏冷战。 点评:美苏冷战( 1945年至 199

36、0年)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由于双方军事力量都非常强大,拥有几百万军队和数万核弹头。运用这些军事力量就可以将地球彻底消灭好几次,所以谁都不敢动用军事力量来发动战争。但是他们都想削弱对方直到搞垮对方,所以就动用除军事行为以外的一切手段。这包括:经济 封锁、政治供给、颠覆破坏、军备竞赛等。 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

37、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 “超越 ”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 “越位 ”,从而对它的主心骨 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修正民族国家 ”是指 A接受马歇尔计划 B建立了欧洲共同 体 C加入了世贸组织 D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对自身进行 “修补 ”指的是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缩小贫富差距,建立 “福利国家 ”等;而二战后, “修正民族国家 ”在西欧具体体现则是建立欧洲共同体。故选 B。 考点:

38、欧洲共同体的影响。 点评:欧洲共同体成立对欧洲影响: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俄罗斯现任总理普京曾说: “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 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 ”普京的 “遗憾 ”主要指 A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 B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 C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D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俄罗斯现任总理普京是资产阶级代表,不可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而 “遗憾 ”。因此这里的 “遗憾 ”是指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故选 D。 考点:苏联解体

39、。 1953 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大批朝鲜、韩国民众因为战争而离散。 1985 年,朝韩双方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离散家属的互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朝鲜分裂根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亲人的离散是两极世界下的悲剧 家属的重逢由于美苏冲突的结束 两极格局解体推动朝鲜半岛缓和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朝鲜分裂是美苏冷战下的产物,它根源于美苏争霸,因此 不符合史实; 1985年离散家属重逢时,美苏冲突并未结束,因此 不符合史实;两极格局解体后,特别是今年 “延坪岛炮击事件 ”以来,半岛局势异常紧张,因此 也不符合史实。故选 B。 考点 : “冷战 ”阴影下的国际

40、关系。 点评: “冷战 ”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消极: “冷战 ”局面形成后,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 积极:美苏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等。 新华网曾刊载文章新世纪头十年,地球未按照美国愿望转,指出: “十年的经历至少说明了一点,地球并没有按照美国极右势力的愿望旋转。 ”这表明 A美国彻底失去了世界霸权 B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形成 D世界政治多极化 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 “地球并没有按照美国极右势力

41、的愿望旋转 ”,这反映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下降,但“美国彻底失去了世界霸权 ”的说法不正确,排除 A;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也未形成,故 C、 D说法错误,答案:为 B。 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点评: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的成立,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经济中心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A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 D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答案: C

42、试题分析:一个国家的外交核心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以及良好的国际关系。故选 C。 考点: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点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主要有: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 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06年 6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埃及时曾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 “德 ”。我们中国人讲究 “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有 “德 ”主要是指: A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B支援中

43、国的 “一五 ”计划建设 C与中国共同奉行不结盟政策 D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非洲人民并没有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中国的 “一五 ”计划建设,因为当时的非洲还处在殖民统治时期,许多非洲国家与其它国家结盟,故排除 A、 B、 C 三个选项;非洲国家在独立后,在联合国事务中,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 D。 考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点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批第三世界国家支持的结果,非洲国家大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所以温总理称非洲人民对中国有 “德 ”。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

44、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 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求同存异 ”方针的提出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新中国建立之初,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采取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所以 不能体现材料反映的思想,排除含 的选项。故答案:为 D。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点评: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

45、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万隆精神 ”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 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46、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材料的观点站在民族统一的角度认识了东欧剧变: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东欧剧变,东德与西德统一,以此为据,得到观点是 “不能一概否定 ”,说明材料观点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故选 C。 考点:用全面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 点评: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进行客观的评价。东欧剧变虽然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到重大挫折,但它也有许多积极的影响,如实现了某些民族的统一,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积累了经验等。 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 “黄金法则 ”: “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我国外

47、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 “一边倒 ”政策 B “另起炉灶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一基础知识。根据题干分析,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必须是 平等对待对方,双方利益是互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外交国地位、利益平等,符合题干要求,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中国一直奉行的政策。 A项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指只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项中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维护国家和平的目的。 D项多边外交政策是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多边外交政策中是基本体现。故选 C。 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点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 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