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3512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世纪 60年代 ,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A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 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 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答案: B 试题分析:日俄改革都是在原有的落后的封建政权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后都走向了资本主义,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 ACD均正确。俄国的 1861改革是统治者自觉进行的改革,而日本则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推翻幕府的统治后进行的改革。 考点:明治

2、维新和 1861年改革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摆脱了外国侵略的命运,而且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同时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次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今天日本人的 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盐田、鸟饲、猎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 A “废藩置县

3、”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 “殖产兴业 ” D “文明开化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日本人姓氏的起源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明治政府废除身份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因时间仓促很多人匆忙中只好根据所处环境给自己起姓。因此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故选 B。根据以上分析 ACD均错误。 考点:明治维新的内容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基本的内容。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废藩置 县等;

4、在后期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产业;在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是并不排斥本国的传统。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 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 C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 “文明开化 ”政策 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改革成功的根本因素是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 D。 A项说法错误,幕府 统治下,天皇无实权; BC 项是改革的措施,不能称为主导因素。 考点: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点评:一场改革

5、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略等。 日本某藩知事到任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称县知事,此事发生时间应在 ( ) A 1841年 B 1851年 C 1861年 D 1871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实际上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治维新的时间和废藩置县内容, 1871年政府宣布 “废藩置县 ”,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把全国划成了府及县。故选 D。其他各项均错误。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废藩置县是 1871年日本的明治政

6、府推出的新政,用以废除传统的大名制度,设立新的地方政府。在 1871年,全日本有 72个县;在 1888年,共有 77个县,一直到现在全国分为 47个一级行政区。 19世纪 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 “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 “其弊害大不可测 ”,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 “样板 ”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从材料 “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可以看出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

7、,国营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故选 D。 A 项是土地方面的改革,与材料意思不符; B项说的是金融方面,材料未体现; C项说法有一定道理,在初期政府创办了一起企业供私人模仿,但是在后期大都转给私人经营。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积极地学习西方科技,兴办了一大批国办企业,后来出现效益不好的情况,于是转让给和政府关系比较密切的私人,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力强大后的日本走向了扩张之路。 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产生的作用或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质变 B彻底铲除了封建残余势力 C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 D为亚洲国家提

8、供了 实现民族振兴的经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理解。 B 项不正确,这是因为: 1889 年宪法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日本教育改革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军队对天皇负责,追求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故选 B项。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看出其他各项均正确。 考点:明治维新的影响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摆脱了外国侵略的命运,而且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同时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 国家,确立了日本的近代天皇政治体制的标志是 ( ) A幕府统治被推翻 B明治

9、维新开始 C明治维新期间自由民权运动掀起 D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的颁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政治体制。 故选 D。 ABC三项均不是从宪法的颁布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因而是错误的。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近代国家政体的建立都是通过宪法的颁布确立的。英国颁布了宪法性文件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了总统制共和制,是通过 1787宪法确立的;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是通过 1875年宪法确立的;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通过 1871年宪法确立的。 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相比,明显的特点是 ( ) A私人投资

10、 B国家投资 C外资投入 D国家扶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理解。从改革的经济方面 “殖产兴业 ”内容看,日本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除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政府采取赠送、优惠转让等政策,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故选 D项。 A项明显错误,日本的发展经济的手段大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 B项错误,国家投资兴建了一大批的新兴工业,但是由于管理不善,又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私人; C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西方工业化是在私人资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得到壮大。日本明治维新首要的目的是摆脱外国的侵略,发展经济,因此采用了国

11、家的手段,通过低价转让的方式,扶植了一大批的大财阀。 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要求的是 ( ) A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发展近代工业 D推行 “文明开化 ”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治维新中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经济,经济中的重要措施是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选 B。 A项说的是政治改革; C项和新兴地主阶级关系不大,是发展工业生产; D项是思想上,因此 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

12、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是发展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的利益。 俄国 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 “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 ”,这主要是指( )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改革内容的理解,考查再现、再认能力,改革内容有二: 一是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二是农 奴可得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价格许多的地价出钱赎买。可见题干 “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 ”

13、表现的是改革内容二的体现。故选 C。根据以上分析,AB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1861年改革 点评: 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获得一份土地的同时,也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因此这次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有 人说 “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答

14、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了高潮,轻工业和重工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政府的保护下,日本的垄断组织也较早地产生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良好的经济基础日本 二战后能够迅速崛起。明治维新也使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日本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最能反映材料的选 B项,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故选 B。根据以上分析 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明治维新的影响 点评:明治维新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采纳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15、兴办了一大批的实业,最终使本国富强起来。强大起来的日本走向了侵略扩张之路。不易的战争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因此明治维新是日本强盗的根源,也是日本发动战争的动因。 明治维新中, “文明开化 ”政策的最主要内容是:( ) A提倡西方文化,发展近代教育 B打破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 C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D改变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习惯 答案: A 试题分析: “文明开化 ”主要指的是提倡西方文化,发展近代教育,故选 A。 B项是政治方面的变革; C项并非文明开化最主要的内容; D项是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隶属于 A项。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在文化上进行 “文明开化 ”,用西方的思想文化改造日本。日本在采

16、纳西方思想文化的同时并不是照搬和盲目的吸收,而是根据自己的传统,有选择的吸收,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文明开化使日本的旧的落后的社会习俗得到改造,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 “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 ”这说明 (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多次颁布诏令,鼓励士民上书言事,这大大激起了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对新政提出建议。故选 C

17、。A 项说法明显错误,下层民众上书并非对皇帝的不尊敬,而是不懂得相关规矩;B项说法断章取义; D项材料也能体现,但是并非材料的中心意思。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的政治目标,兴民权,提倡官民上书言是,这样调动了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也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百日维新宣布废除八股取士,使 “举国守旧迂谬之 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 ”,裁汰冗员 “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对这种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 改革急于求成,操之过急 加大了反对改革的势力 促使慈禧太后扼杀改革 维新派缺乏改革的策略 A B C D 答案:

18、D 试题分析:废除八股取士,裁汰冗员,加大了反对改革的势力,树敌太多,最终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反映出维新派缺乏改革的策略,急于求成,终致最后失败。因此 均正确,故选 D。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上层发动的一场变法运动,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法令,希望能在短期内改造中国,但是并未设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急于求成,最终导致矛盾尖锐激化,最终反动势力发动了政变,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 “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 ”。 “百日维新 ”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 ( ) A京师设立大学堂 B设立译书

19、局 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D废除科举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变法法令废除的是八股制度,并没有废除科举制,科举制是在 1905年废除的。故选 D。维新变法中创设了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西方书籍,并颁布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的条例。因此 ABC 均有可能在诏书上出现。 考点:维新变法的内容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在文化上的内容。维新变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政治上,裁汰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在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发展经济;在文化上设立京师大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西方思想等。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 国衣服独异 今为机器之

20、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 )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康有为赞同 “今为机器之世 ”,认为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说明他主张废除旧的思想主张,其实质即仿照欧美模式,吸收世界文明,故选 B。 ACD三项都是材料的直接反应,都是 B项的表现。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 。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在中国倡导民权。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是其重要的代表

21、人物。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与中华民族危机的关系的理解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变法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故选 A项。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此时民族工业发

22、展还很微弱。 C项并不是主要的因素,而是外国列强侵略加深的反应; D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的主要背景。维新变法主要是因为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地加深造成的。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 。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却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所说的 “大梦之唤醒 ”表现为 ( )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 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

23、清斗争风起云涌 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救亡图存 ”成为当时的呼声。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领导维新变法运动。故选 A。 B项在甲午战争前就已出现; C项在甲午战争前就已出现,太平天国运动等即是例证; D项是在戊戌变法后。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但是依然有很大的保守性。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

24、也需要掌握。 日本有明治维新、中国有戊戌变法,两国变法的施政纲领分别是: A五条誓文、应诏统筹全局折 B劝农局处务条例、新学伪经考 C “四民平等 ”、孔子改制考 D五条誓文、变法通议 答案: A 试题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纲领是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戊戌变法的纲领是康有为提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故 选 A。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所著的宣传西方思想的著作,特点是托古改制。变法通议是梁启超著的宣传民权思想的著作。因此 BCD军与材料不符。 考点:明治维新和维新变法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学习日

25、本的自强的经验,成为当时国人的主要思潮之一,康有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主张也是学习日本自强的经验。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 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皇帝登基 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项是指清军入关; B 项是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禁烟; C 项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 D 项中指的是戊戌政变被镇压时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 “戊戌六君子 ”。故选 D项。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

26、内容。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在中国倡导民权。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 “公车上书 ” D保国会成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公车上书 ”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的教材有明确的叙述, “上书 ”已表明该运动力不仅是思想宣传,而且是要动用政治机构的力量来实施变法。本题属知识的再认、再现,难

27、度不大。故选 C。 ABD 项都是在 “公车上书 ”之后,是为维新变法做准备的。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公车上书是在 1895年当马关条约的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等人发起的向皇帝上书的运动,是维新变法由思潮变为行动的标志。与此相关的维新变法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斯托雷平是革命之父 ”的含义是 ( ) A他镇压了 1905年革命 B他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 C他消除了农奴制残余 D他主持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 D 试题分析: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使俄国处于革命的前夜。故选D。 A项是其镇压革命的行动,不能称为 “革命之父 ”; B项的农村土地改革并不是一

28、场革命; C项说法错误,农奴制残余并未消除,斯托雷平的改革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考点:斯托雷平改革 点评:斯托雷平领导实施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1906年法令规定农民有权退出村社,随时可将份地确定为私产,以建立独立田庄(在村社某一地段内获得一块份地)和独家农场(完全脱离村社的土地) ,通过农民银行扶持 “殷实 ”农民建立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 1911年法令公布土地规划条例,规定凡进行土地规划的地方,村社份地均自动变为私产;推行向西伯利亚等边疆的移民政策。 亚历山大二世是典型的封建君主,但他的改革,史学界却认为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 ) A改革代表了农民的利益 B改革打击了地主阶

29、级的利益 C改革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内容的理解。从改革的内容看,它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结果看,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故选 D项。 A项明显错误,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利益的; B项说法错误,农奴虽然获得了人身自由,但是在得到一份分地时要缴纳高额的赎金,维护了地主的利益; C项说法正确,但是不能作为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要从社会性质的转变的角度来理解。 考点: 1861年改革 点评: 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

30、量的封建残 余。这次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 )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要理解 客观 二字的含义。相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来讲,孝文帝以外的因素均可视为客观背景。 A、 B、C都是对改革客观背景的正确表述;只有 D属于主观条件,故选 D。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

31、和社会发展水平等角度进行分析。在政治上,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管理先进的汉族地区的问题,需要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在经济上需要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同时也要增加政府的收入。因此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 ) 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 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出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 故选 A。 B 项是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手段,并不能直接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C项是鼓励农耕

32、的措施,增强经济实力; D项是维护统治的重要的工具。因此 BCD三项均与提高战斗力无直接的关系。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实行军功爵制,极大地调动了军队作战的积极性,除了实行军功爵制以外,还实行了什伍制度,保证了兵源的充足。商鞅变法的这些措施使秦国逐渐的在军事上超过了东方六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史记 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说, “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关于 “帝道、王道、霸道 ”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 ) 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 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

33、、墨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商鞅变法思想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现代的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依靠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加强对人民的约 束。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根据以上分析, ACD均错误。 考点:战国百家思想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采用的思想。解答此题需要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要知道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商鞅变法内

34、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 “燔诗书而明法令 ” B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 C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 D “为田开阡陌 封疆 ” 答案: D 试题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为田开阡陌封疆 ”打破了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动摇了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故选 D。 A项是说的文化封面; B项说的是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 C项是地方体制的改革。 ABC三项都未从经济的角度呢进行分析,因而是错误的。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鞅变法在经济基础方面的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的动力。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些

35、措施都有力的破坏了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我国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性事件。 “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 A设立及推广县制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实行军功爵制度 D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商鞅在地方推行县制,取代了原来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 A。 B项说的是官制的改变; C项说的是奖励军功的措施; D项是说商鞅变法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因此 BCD三项都未涉及到 “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相关信息。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在政治上

36、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与此相关的商鞅变法在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内容也需要掌握。 史记 商君列传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 商鞅变法 (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 答案: B 试题分析: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废除 “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贵族阶级,因此导致了旧贵族的怨恨。故选 B。 A项说的是经济方面; C项是政治制度方面,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项与旧贵族心存怨恨关系不大。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

37、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商鞅变法之所以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这次变法 (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 C建立了二十等爵制 D推行连坐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变法中,商鞅废除了 “世卿世禄制 ”建立起以军功为核心的二十等爵制,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故选 C。 A项涉及的是经济方面; BD项是说的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 考点:商鞅变法 点

38、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 )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 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兼并战争中争取优势的需要, 在冷兵器时代粮食、布帛是基本的战略物资,所以变法中采取重农政策,而商人的流动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故抑商。故选 D.A项明显错误; B项重农的目的并不是求功名,而是增加财政收

39、入; C项错误,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农业的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在经商致富 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等也需要掌握。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 “世卿世禄制 ” D建立县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县制是中央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故 D项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故选 D。 A项是经济方面的措施; B项是军事方面的措施; C项是

40、官制,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 ( ) 均田制 迁都 尊儒崇经 仿效汉族典章制度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其作用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 “均田制 ”的正确理解, “均田制 ”属于经济措施,与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关系不大。排除 项,故正确答案:为

41、D。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尊儒崇经、仿效汉族典章制度等都有利于接受汉族文化。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 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 )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 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来 D对贪赃枉法的官吏严惩不贷 答案: C 试题分析:

4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的能力。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百姓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故选 C。 A项与材料不符,材料主要说的是俸禄的问题; B项材料并未体现; D项并未涉及。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俸禄改革是孝文帝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项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北魏政权的政治化水平。除了俸禄改革,孝文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其他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

43、文明阶段。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 ) 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孝文帝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进行关键是在于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孝文帝本人态度坚决,方法得当,因此取得了成功,故选 C。孝文帝改革并未得到鲜卑贵族的支持,反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北方人民支持改革也无从体现。 考点: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点评:一场改革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

44、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略等。 下列对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 ( ) A改变了农村的土地制度,使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B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C促成俄国经济的大发展 D消除了沙皇统治的危机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斯托雷平改革最终是以失败告终; B项说法错误,其改革只是使一部分农民生活哦水平改善; C项说法正确,斯托雷平的 土地私有化方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D项说法错误,斯托雷平的改革只是在罗曼诺夫王朝行将朽木之际的改革,不能挽救沙皇的统治危机。 考点:斯托雷平改革 点评:斯托雷平领导

45、实施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1906年法令规定农民有权退出村社,随时可将份地确定为私产,以建立独立田庄(在村社某一地段内获得一块份地)和独家农场(完全脱离村社的土地),通过农民银行扶持 “殷实 ”农民建立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 1911年法令公布土地规划条例,规定凡进行土地规划的地方,村社份地均自动变为私产;推行向西伯利亚等边疆的 移民政策。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能证明这一结论的依据有 ( )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 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通过改革俄国建

46、立起了资产阶级专政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场改革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俄国社会性质的转折,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 正确,故选 A。 项错误,俄国的 1861 年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未建立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统治。 考点: 1861年改革 点评: 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次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 必须的市场、

47、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在十二月党人被沙皇流放时,他们的妻子毅然接受沙皇提出的苛刻条件,跟随丈夫远赴西伯利亚,这些妻子们因此受到歌颂。 “十二月党人 ”被流放主要是因为 ( ) A对俄国的社会现实不满 B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 C举行起义要求推翻专制 D同情俄国农奴们的处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认识能力。 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度,结果遭到残酷镇压。此后,他们大多被 沙皇政府流放。故选 C。 ABC 项不是被流放的原因,他们被流放是因为参加了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考点:十二月党人 点评: 1825年 12月,一些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等发动了武装起义,希望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但是起义失败,他们被流放。他们也被称为十二月党人。他们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点燃了俄国政治变革的导火线。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 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实质是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