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33518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东省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毛泽东指出: “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代名词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新三民主义有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涉及的是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A不对,两者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BD不对,没有体现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

2、一是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斗争的纲领,是民主革命奋斗的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如果不联俄就不会反帝,不联共就不会反封建,不扶助农工革命就会失败。所以,离开了 “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就将不复存在。二是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点评: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 、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要能识破题目的 “陷阱 ”,仔细辨识有关词语的含义,鉴别其正误。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

3、。 ”导致清代学术走向 “新 ”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 B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 C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D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 答案: C 试题分析:道(光)咸(丰)时期正值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政治危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符合题意; A与事实不符; B是清代学术走向 “新 ”的主要表现; D不对,经世致用在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已经提出。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原因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

4、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 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往往容易混淆。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

5、用的原因 。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 B

6、试题分析: A不对,荀子仍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不对,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是在汉朝; D不对,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既相互诘难、批驳,也吸收、融合,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 “百家争鸣 ”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在 “百家争鸣 ”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897年,一代经

7、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 “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 ”此时 “人人争言西学 ”侧重于 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时间 “1897年 ”可知是指 19世纪末;经历了甲午战败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重点由 “技术 ”转向 “制度 ”,掀起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AD始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 C始于甲午战争后,但不是学习西学的重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重,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西学的不断传入;在这种形势下,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著

8、名学者傅斯年在 1920年曾指出: “从( 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 ”这里对“社会的觉悟 ”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 A 试题分析: “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 ”可知是指近代中国人学习外国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BCD 都属于这一过程的表现。题干强调的是 “社会的觉悟 ”,应该是指民智开启,

9、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没有固定的提示语,随题意而出。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再作出判断。一般认为材料 类型选择题是把材料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的一种延伸。材料类型选择题不但提供材料,也提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正确答案:隐藏在备选项中,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备选项的基础上去选择。 1939年 2月 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 “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 ”,这是 “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毛泽东提出 “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 ”道路的

10、主要依据是 A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 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C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旗帜 D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 答案: B 试题分析: “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 ”,这是 “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再联系抗战时期,可知是指中国革命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A不对,三民主义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与共产主义不同; C不对,国民革命是 1924至 1927年; D不对, 1937年已经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年),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提出新民

11、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新民主主 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发表于 1940年 1月,阐述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性质、领导权等问题。 ”“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新的 国家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它是抗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又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 ”上述材料来源于百度词条,它来自毛泽东的哪一部著作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共产党创立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19211927 )是毛泽东思想萌 芽阶段,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

12、实的同盟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7 )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阶段。毛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文章,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革命道路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理论 “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形成。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年)是毛泽东思想成熟阶段,提出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第 二步,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13、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根据题干信息 “1940年 1月,阐述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 ”可知 B符合题意。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国民革命时期: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 2)土地革命时期:创造性提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

14、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中共 “七大 ”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认为: “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 ”体现他的什么主张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大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井田之法是西周时期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选项中涉及土地问题的只有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即 “创立民国 ”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民族主义是即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D三大政策是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都与题干无关。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民生主义即 “平均地

15、权 ”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补充发展)。 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 “思患预防 ”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剥削依然存在,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 “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 ”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 B政权更替频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三十

16、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 ”分别是指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A不对,洋务派不属于政党力量,而是属于清朝封建官僚集团; B 不对,只有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权更替; D 不对,洋务运动不属于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三者都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探索。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近代前期中国人寻求变革、振兴国家的思想历程经历了从 “偏见 ”西方到“认同 ”西方;从主张 “兵战 ”到主张 “商战 ”;从固守 “旧学 ”到学习 “西学 ”再到提倡“新学 ”;从学习 “器物 ”到学习 “制度 ”的历程。这是面对西方工 业文明的冲击,不断救亡图存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的过

17、程;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是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 “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指的是 A “独尊儒术 ”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 “民本 ”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董仲舒新儒学吸收法家、道家等学说,但不能说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不对,董仲舒新儒学仍然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 D不对,错在 “全面吸收 ”的说法;董仲舒新儒学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进

18、行思想统一,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A符合题意。 考点:董仲舒新儒学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或对历史事实正确的表述,设计者惯用的迷惑考生的手法,就是在备选项的遣词造句上做手脚,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鱼目混珠,或以本代末。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 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要能识破题目的 “陷阱 ”,仔细辨识有关词语的含义,鉴别其正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

19、统治地位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一思想属于明清之际顾炎武的进步思想,顾炎武等人当时是批判的继承儒学,因此不能说动摇了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而且其力量弱小,不能说有力的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ABD都与题意不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C符合题意。 考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点评:程度选择题此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辨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

20、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 “最主要 ”、 “最重大 ”等表 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此题型备选项的表述必然存在主次、轻重、大小、深浅或整体与局部等程度差异。这种差异,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比较,才能鉴别。因而考生对备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时,还必须运用相应的史学理论或基本观点。确定出 “最佳 ”目标,找出最佳答案:。例如鉴别一场社会革命或变革的根本原因,就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对具体的革命运动的根源作

21、出分析;而鉴别一项重大措施的主要目的,则要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 斗争的观点,并联系具体措施的内容及其出台的背景,分析施政者企图达到的主要目的或结果。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C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基本含义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A是强调知识, C是强调心灵美, D是强调健康和聪明, A

22、BC德表述都是片面的,只有 C选项最能体现出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 考点:文艺复兴 点评: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 “人 ”为中心而非以 “神 ”为中心,以此出发,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苦行。主张发挥人们的创造力, 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 中间阶级 工 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

23、英国 C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D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选项 A程度副词 “远高于 ”,材料只是用了表示时间顺序的 “较早 ”一次 ,并未涉及工业发展程度 ;选项 B犯了偷换概念 ,即农民为主体与农业水平发展程度不是一回事情 ;选项 C与题干 “以土地贵族 中间阶级 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 ”吻合 ,因为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资金条件和劳动力条件因此而更容易具备 ;选项 D中 “同步发生 ”显然不符合实际。对英国来说 ,社会结构的变化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前提 ,显然 ,二者具有时间差 ,该表述错误。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解答历史选择题要明确题干的规定

24、性 ,是做好选择题的前提条件。当前的选择题多采用材料题的形式 ,这与以前非材料型选择题只有一个大的区别 ,那就是增加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难度。从问项和题肢设置来看 ,不外乎程度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理解型选择题等。读懂题干 ,明确题干规定性依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在材料型选择题中 ,历史信息往往较多 ,这就需要考生研读相关信息 ,把握核心观点 ,同时关注细节信息 ,因为核心观点和细节信息都可能是设置题肢干扰项的依据 “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 ”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

25、成立初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提取有效信息 “公共机关 ”、 “专购国货 ”,由此可判断文告反映了政府提倡使用国货的意图。戊戌变法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都 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排除 A、 D两项;辛亥革命时期政权尚不稳固,主要任务是反封建,颁布此文告的可能性不大,排除 B项;民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华民国政府提倡使用国货的可能性最大。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 点评:做好涉及到时间的选择题,是有方法可循的。首先找准题眼,区分它是考查具体时间还是历史时期。其次联系教材分析具体问题。在记忆时间时,一定要把握规律,例如 , 中国近代史,指的是 18

26、40年 1949 年的历史,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可以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去描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按时间分为四个阶段:中共成立和国民大 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 夷 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 “天朝上国 ”规制受到冲击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自不得提书 夷 字 ”,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 “天朝上国

27、”自居的规制,故选 B项。 A不对,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能在外交上与列强平等; BC 不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 误,如 “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崇拜心理 ”的说法。 考点:近代中国外交 点评:本题可用排除法,它包括排错法、排异法等。排错法就是在题干是正向选择的前提下,排除观点错误或部分观点错误的题支。这种方法具有快捷、准确的特点。排异法,就是排除本身正确而与题干无关的题支。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阅读理解材料,题目材料为顾炎武文章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

28、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意思是大丈夫之所以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明白事理,为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选 D。 A不对,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B 不对,道统是指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 C 不对,心外无理是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 ”,认为本心是 “理 ”。 考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点评:做材料 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

29、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 “贼 ”“匪 ”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 )来到中 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不对,乾隆末年,徽剧进京

30、,风行一时,道光年间, “徽汉合流 ”,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 京剧。 B不对,蒸汽机是 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展以后出现。 D不对, 17世纪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中期不可能出现英王解散议会的情形。明朝时期已经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资本主义萌芽, C符合题意 . 考点:明 清社会经济 点评:本题可用关键词排除法,主要分为范围关键词排除法、主题关键词排除法两种。 1、范围关键词排除法:所谓范围关键词排除法,就是指题干确定了某一个范围(如时间、地点、人物、领域等),由此便排除了与此范围以外的题支。 2、主题关键词排除法:所谓主题关键词排除法,就是指题干确定了某一主题,便可

31、排除与此主题无关的题支。 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 (绸)丝 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商品经济活跃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 “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 ”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 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 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

32、现,故排除 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 考点:古代商业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此类选择题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是命题者提出问题和学生解答问题的依据,因此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所引材料蕴含着的有效信息,把握好信息点,理解材料的意思。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通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历史 学家陈寅恪指出:

33、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完善科举程序 创立行省制度 强化文化政治 世俗文学兴起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根据选项结构, 中排除一个即可,而 创立行省制度是在元朝而非宋朝,因此排除 , 都符合题意。 考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 点评:组合式选择题常用排除法。一是排除含错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错误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含有这个错误选 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二是排除漏正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正确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不含有这个正确选项,那么此题

34、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三是留同存异,若经过前面两次排除后,还有两个题肢需要继续排查,两个题肢中相同的选项保留下来,不同的选项进行辨析,从而判断出正确的、排除错误的备选项。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 !”乙徒曰: “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 !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 B先理而后有 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材料 “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 !心动才有幡动 !”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这与心学观点相吻合。陆王心学把 “心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

35、“心 ”就是 “理 ”的主张;强调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ABD都属于程朱理学的观点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 ”“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 ”。 ( 2)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

36、是内在的 “心 ”,认为本心是 “理 ”。 ( 2)把握 “理 ”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 “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 “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蒙娜丽莎典型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一部伟大的人文 主义作品,因为: A达 芬奇成功的运用 “圣像图 ”的画法 B达 芬奇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其中 C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 D它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表现人性的美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 “是一部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品 ”,紧扣题意, AB只是说明蒙娜丽莎绘画的方法和技巧,与人文主

37、义无关; C虽然正确,但也没有抓住人文主义这一内涵。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因 此 D符合题意。 考点:文艺复兴 点评: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 “人 ”为中心而非以 “神 ”为中心,以此出发,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苦行。主张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而伯蒂说: “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及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总之,人

38、文主义就是一种为创 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江泽民指出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这三位伟人思想的相同点不包括( ) A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B中西结合,大胆创新 C以追求西方民主政治为思想核心 D对农村土地问题给予了关注 答案: C 试题分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将世界进步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都关注民生问题,都,都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为国家的富强做出了贡献。C不是三者的共同点,因为一般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毛泽东、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追求建立社会

39、主义民主政治。 考点: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点评:逆向选择题由于其提示语带一个 “不 ”字,错误、与 无关等提示语,决定了题目的选择项许多是对史实的判断。解答逆向型选择题要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用。也就是首先根据题意正向思维,找出符合史实的选项,然后再逆向思维,把符合史实的选项划去,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即正确答案:。 “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 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 烈女传 (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40、 答案: A 试题分析: “(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说明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妇女的思想解放,从旧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B错在科学的普及和繁荣无从体现; C错在科学精神的说法无从体现; D错在比较偏激的说法不对。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 “似是而非 ”原意是 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对相关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 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说: “毛泽东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

41、正在创造着历史,是 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这句话说明毛泽东 A第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B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彻底改变了 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第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 C不对,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的是邓小平; D不对,彻底改变了 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是苏东剧变。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考点:毛泽东 点评: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42、。他虽然在 “文化大革命 ”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 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 “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 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 ”以上材料说明了 A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 C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D孙中山在为国共

43、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答案: B 试题分析:孙中山是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一生致力于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奋斗; A不对,不能说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学说; C不对,孙中山欣赏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内容,不表示其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D不对,材料无从体现国共合作。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点评:一般认为材料类型选择题是把材料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的一种延伸。材料类型选择题不但提供材料,也提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正确答案:隐藏在备选项中,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备选项的基础上去选择。材料型选择题关键要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搞 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

44、这类题目的干扰项往往对材料的作出以偏概全的理解、以现象代替本质的推理。 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十日谈和西游记这两部文学名著体现的相同思想是 A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 B挑战正统,提倡经世致用 C反对专制,否定教会权威 D批判现实,宣扬理性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西游记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两者都处于东西方封建社会走向腐朽、衰落的时期,都要求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 B 不对,挑战正统,提倡经世致用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等思想家的主张;C不对,这符合十日谈; D不对,这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 考点:中外文学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一般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

45、象,解题时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由于比较型选择题的考核要求的特质,决定了选择项的陈述往往是课文中没有出现过的,这要求考生正确运用历史理论如共性和个性、特殊与普遍等原理等进行分析判断。解题时要找准比较点,结合史实分析 ,排除干扰项。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 ,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句子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的长幼等级观念,而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比较注重

46、等级观念。因此 D项为正确答案:。 A不对,儿童活泼机智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B不对,题干说是少儿启蒙读物,没有体现地方教育特色; C不对,材料也没有体现父子教学。 考点:儒家文化 点评:提取信息推断法。对于主要考查材料处理能力的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运用这种方法。 因为材料型选择题的构题方式,一般是将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置于题干之中,并根据所引材料的内容设计设问。这就决定了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获取所引材料蕴含着的有效信息。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 “存理 ”“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格心 ”的认识论, “齐家 ”“治国 ”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树立理学统治地位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修

47、身养性,提高修养 D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 “根本出发点 ”,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正是因为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 D 符合题意。ABD三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符合根本出发点的说法。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目的类选择题: “目的 ”是指当时人们在进行某一历史活动时想要达到的境地或希图得到的结果。目的或目标可能是多样性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主要目的 ”。目的还有近期和长远之分,一般将近期而明显的目的称为 “直接目的 ”,将终极的、实质性的目的称为 “根本目的 ”。例如汉武帝 颁行 “推恩令 ”,其直接目的是分割王国的封地,而根本目的则是解决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问题,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分析根本目的要求作深入的理性思考,因为它往往反映了我们的历史认识,提示的是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孔子的 “礼 ”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宗法制 孟子的 “民贵君轻 ”思想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违背了传统的宗法制度、伦理道德、等级秩序 ,因此 孔子的 “礼 ”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